?

論諾丁斯關懷理論下高校師生關系的建構

2021-10-25 01:22張方雪王璐
快樂學習報·教師周刊 2021年13期
關鍵詞:建構策略內爾師生關系

張方雪 王璐

摘要:師生關系是高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狀況對高校教育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目前我國高校師生關系主要存在師生之間關懷的缺失及關懷的單向性等問題。根據諾丁斯的關懷理論,可以通過營造充滿關懷的文化氛圍、提升教師自身的關懷素養、建立關懷的一致性等方式助力高校師生關系的建構。

關鍵詞:內爾·諾丁斯;關懷理論;師生關系;建構策略

師生關系是以教授知識和學習知識為中介,為完成的一定的教學任務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多性質、多層次的關系體系。[1]師生關系狀況對高校教育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信息技術的發達以及教育國際化的影響,學生的自我意識也在逐漸增強,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有所動搖,其知識權威受到挑戰,高校師生關系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在此基礎上,構建一種“關懷型”師生關系成為迫切需要,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的關懷教育理論為高校師生關系的構建提供了新的視角。

一、諾丁斯關懷理論的基本內涵

內爾·諾丁斯是關懷倫理學和關懷教育理論的代表人物,她認為“關心最重要在于它的關系性?!薄瓣P心最基本的表現形式是兩個人之間的連接或接觸。兩個人中,有一方付出關心,另一方接受關心。如果使這種關系變成關心關系兩方必須都滿足某些條件?!盵2]而這個條件就是,關懷者全身心地傾聽、體會被關懷者的情感和需要,并做出積極的反應;而被關懷者接受到關懷之后,需要以特定的方式給予認可和回應,當關懷者接受到被關懷者的回應后,兩者之間關懷關系的建立才算完成。任何一方行為的未完成都會導致關懷的失敗。

諾丁斯認為師生關系應該成為一種關懷型的人際關系,即教師是關懷者,學生是被關懷者。教師要在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關懷學生的成長發展,實現自己教書育人的目的。此外,教師也要培養學生的關懷意識,讓學生學會關懷他人,同時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在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實踐關懷。學生從教師的關懷行為中獲得成長,也不斷地積累經驗,從而能及時地給予教師回應,也在潛移默化間學會了如何關懷他人。經由師生雙方共同努力,最終促進“關懷型”師生關系的形成。

二、關懷理論下我國高校師生關系的現狀與原因分析

(一)教師個體自我關懷的缺失

諾丁斯在闡述其關懷理論時首先便強調了對自我的關懷,諾丁斯認為關懷自我包括珍惜自己的身體健康和正視自身的精神信仰,當前高校師生關系中最顯著的問題是教師對自我價值和教師角色價值的忽視。[3]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的加快,物質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也在極度膨脹,社會的大環境對教師職業產生了深刻的沖擊,導致了高校教師群體中一部分人出現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不堅定、工作責任心不強的現象。在目前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下,部分高校教師不能堅持正確的思想立場,缺乏愛崗敬業精神,工作中以自我利益為中心。有的教師甚至將本職工作僅僅看成是自己謀生的一種手段,在授課時對學生吃零食、看雜書、戴耳機、打瞌睡等不良行為視而不見,用照本宣科的方法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而把絕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做課題、發論文、評職稱、賺外快等事情上。如此本末倒置,忽視了自己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最基本的工作職責是教書育人。如果教師將備課上課、建構師生關系等淡化出自己的本職工作范圍,而僅僅追求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的提升,那么作為教師的幸福感和滿足感都將難以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體現出來。

(二)師生關系間關懷的缺失

目前許多高校仍然采取大班授課制,一名教師面對幾十甚至上百名學生,許多高校教師在學期即將結束時仍然不認識學生、也不記得學生姓名,更不必說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學習背景和心理狀況。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齊聚到思想多元、環境開放的高等學校,其原本的學習方式和生活習慣受到來自地域風俗、人際交往、師生關系等多方面的沖擊,心理更容易產生否定自我、懷疑他人的思想傾向。這時,更需要高校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關心和愛護,培養學生良好的德行,幫助學生適應全新的生活。然而,大多數高校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僅限于課堂知識的傳授,在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之余,選擇個別同學進行互動,而其他大部分學生則在課堂交往中處于劣勢地位,常充當聽眾和看客,屬于“隱形”的狀態。部分教師在完成課堂授課任務后匆匆離去,認為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不在自己的本職工作范圍內。另外,在當前師生關系中,高校教師對學生的關懷存在一些功利性的目的,教師通常以學生的學業成績作為評比的依據,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性格、道德品質等其他方面的參考因素。在課堂教學當中偏愛成績優異、積極發言的同學,而忽視其他大部分學生。這種有偏見的關心不是真正的關心,而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榮譽而刻意去關心,功利性的“關心”無法觸及學生的內心,因而師生之間難以建立親密的關系。[4]

(三)師生關系間關懷的單向性

諾丁斯的關懷理論指出,關懷關系的建立需要關懷者與被關懷者的共同努力。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高校教師對學生漠不關心,學生對教師更是“敬而遠之”。即便是部分教師主動關心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由于師生在身份上的天然對立,教師“突如其來”的關心在學生看來更多的是驚訝和緊張,有的甚至被學生認為是“不懷好意”、“多余之舉”。許多學生在面對教師的關心時“防備甚嚴”,或是“消極以對”,這種行為會嚴重打擊高校教師關懷學生的積極性。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高校教師選擇的關懷方式不恰當。部分高校教師沒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關懷,對學生的關心更多的是在學業成績方面,認為嚴格訓導是對學生的負責和關懷,但學生并沒有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尊重和理解,因此也沒有接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心與愛護;第二,部分學生由于個人的成長經歷導致其在性格上有敏感多疑的傾向,不愿意接受他人特別是教師對自己的關心,不理解教師的用心良苦,以漠視和不反饋的態度面對教師,從而致使教師關心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打擊,其關懷行為受到阻礙,嚴重影響師生關懷關系的建立。

三、關懷理論視域下師生關系的建構策略

(一)營造充滿關懷的文化氛圍

諾丁斯認為,教育中的關懷關系需要建立在師生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這是需要時間來鞏固和發展的。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高校師生關懷關系的建立,可在高校營造充滿人文關懷氣息的校園文化氛圍,讓師生徜徉在滿懷愛心的校園里,學會愛護自己、關心他人。一方面,高校管理者要從教育理念、辦學方針、環境建設等方面入手,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肯定學生對高校建設發展的作用和價值,利用好學校的一草一木,開發學校的隱性教育資源,讓關懷教育貼近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促進學生主動思考,為學生提供實踐關懷的機會,在充滿關懷的校園氛圍中促進師生關懷關系的建立和鞏固。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認識到教師也是需要被關懷的群體,要認可教師對學校建設發展的重要性,在關心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同時,也要關心教師在專業發展、教學科研、薪資待遇、日常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境和難題,積極主動幫助教師解決困難,讓廣大的教師群體能看到學校對教師的關懷,教師有了受關懷的經驗,不需要再忍受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壓力,才能激發其在本職工作上干事創業的信心,增強教師的職業歸屬感,提升教師關懷學生的意識和水平。

(二)提升教師自身的關懷素養

關懷他人要從關懷自我開始,教師的自我關懷是發展其關懷能力、成為真正“關懷者”的基礎。教師自我關懷的前提是對自我有一個客觀明確的認識,建立合理的職業期望。只有這樣,才能在面對壓力時采取多種手段積極地進行自我調節,學會合理的宣泄與排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抵制不良情緒的困擾;才能在教育教學中用發展的眼光認識并了解學生,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教育的。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為師生關系中的“關懷者”,在與學生的溝通交往當中,要積極的培養和發展自身的理解與接納能力、溝通情感的能力、關懷能力以及促進學生迅速成長的能力。師生之間不僅是一種單純的教與學的關系,更是一種以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對待學生,以熱愛學生為基礎的思想交流,情感溝通和人格碰撞的互動關系。[5]教師必須隨時更新自身的學生觀和師生觀,樹立關懷教育的理念,明確關懷的真正意義。首先,教師在理解基礎上的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與交流。教師只有做到全面客觀地了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所為,才能設身處地的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真正做到融人于己的關懷,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愿意接受并回應教師的關懷;其次,教師要全方位的關心愛護學生。教師應該具有良心、公正、仁慈的道德品質,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基礎上用博愛的胸懷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以正面的事實、道理、榜樣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包容學生的問題與不足,與學生建立“我——你”的關懷關系。

(三)建立關懷的一致性,促進學生接受關懷

關懷理論指出,師生關懷關系的構建需要時間的連續性和影響的一致性。而學生的發展除了受學校教育的影響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與家庭教育有著直接的關系。家庭是愛心和人際關系的學校,是學習愛的奉獻以及相關的人際交往技巧等基本能力的最佳場所。[6]學生是否能感受并回應別人的關心和自身的家庭影響有著很大的關系。因此,師生關懷關系的建立不僅需要學校和教師的努力,還需要家長的支持與配合。關懷教育目的的實現以及“關懷型”師生關系的形成與構建需要家校合作,為學生建立起關懷的一致性,才能督促學生接受并積極回應教師的關懷?,F如今,部分家長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教育理念不科學、家庭教養方式不合理等原因,對學生的關心和影響與社會和學校所倡導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更是加重了教師的關懷任務,也影響了教師與學生關懷關系的穩定性。因此,在家校合作、促進關懷一致性的過程當中,高校要積極與社區合作開展形式多樣的公益活動,鼓勵家長主動報名參與,通過任課教師保持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向家長傳授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以達成觀念與方法的一致性,引導學生家長能夠正確認識自身在學校教育中所承擔的重要角色,實現高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間的有效關聯,促進學生接受教師關懷并學會關懷他人。

參考文獻:

[1]孫超奇.諾丁斯關懷理論視角下和諧師生關系建構之啟示[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2):293-294.

[2]內爾·諾丁斯著.于天龍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3]衛曉飛.諾丁斯關懷理論對我國高校道德教育中師生關系建設的啟示[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14,33(02):66-68.

[4]毋蓓蓓.基于關懷理論的師生關系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7.

[5]張旭.諾丁斯關心教育理論對我國高校德育的啟示[D].東北師范大學,2011.

[6]黃麗衡,梁蕓.新課改呼喚在教學中建立"關心型"師生關系——諾丁斯關心理論的啟示[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03):29-31+37.

作者簡介:張方雪(1993年—),女,河南新鄉人,工作單位鄭州財經學院教育學院,助教,主要從事小學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歡
建構策略內爾師生關系
[德國]萊昂內爾·法寧格作品5幅
良好的師生關系應該是雙向奔赴
不必做的事情
余清臣:建構現代師生關系的公共性
小學體育高效課堂建構策略研究
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建構策略
拒絕“花哨”,重拾“得體”
初中語文有效教學模式建構的實踐探索
新時期需要怎樣的師生關系
我喜歡,媽媽也喜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