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淮南子》之《原道訓》中的自然與人為

2021-10-31 02:45陳群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21年11期
關鍵詞:淮南子人為自然

陳群

摘? 要:《淮南子》核心主要是道本論,對老子的道進行了繼承與發揮。其首篇《原道訓》中主張遵循道的規律,要因循自然。自然表現為物各適其性,四時五行皆有秩序的運行,表現在人類自身則為恬淡無欲;人為在這里表現為一種情欲之動和情欲的過度,在與世交往中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是“有意為之”?!对烙枴吩谔幨烙^上啟迪人們要因循自然,平和養身,不僅要護自身的生命,也應該注重內在的精神修養。

關鍵詞:《淮南子》;《原道訓》;自然;人為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11-00-03

“自然”與“人為”是兩對不同的概念,在魏晉玄學中,關于此也有著不同的定義。首先是兩對相對概念,天然不包含人為的東西,是純粹之自然,而人為是對自然的違背,以道家老莊為代表;其次是交叉關系,符合人倫的被稱之為“人為之自然”,儒家以“自然為用”?!痘茨献印肥灼袑Α白匀弧焙汀叭藶椤崩^承了道家老莊,關于“自然”以“道”敘述,在道之下萬物各得其所,各正其為,并且表現為德,圣人君王符合其道,則能達到無為而治;關于“人為”,其認為是對本性的戕害和違背道的表現,會使自身陷于禍患中。所以《淮南子》首篇,強調順應自然,保持本性,“養其身”并“寡其欲”。

一、自然:承其道性

《原道訓》中講到:“夫道者,覆天載也,廓四方,柝八極”[1],即道覆天蓋地,萌育萬物,即收縮又伸展,即幽暗又明亮,即柔弱又剛強,萬物皆依憑它,是“獸以之走,鳥以之飛;日月以之明,星歷以之行”[1]等事物存在與存在狀態的依據。道之下萬物因循自然的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從物的角度順應物性和各適其性

這一思想主要繼承莊子,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到關于“小大之辯”是“彼且奚適也”,西晉玄學家郭象在《莊子注》中注為“各以得性為至,自盡為極也”。實際上小物與大物之間是根據各自的物性,因性存在與發展?!对烙枴分v到:“夫萍樹根于水,木樹根于土;鳥排虛而飛,獸踱實而走;蛟龍水居,虎豹山處,天地之性也,兩木相摩而然,金火相守而流;員者常轉,窾者主浮,自然之勢也。[1]”浮萍的根部生長在水面,陸地之木扎根土中,鳥與獸分別在天上飛和地上跑,蛟龍居于水中,而虎豹生于山中,這些均是天地自然本性[1]。這里突出物的共性之中的個體,其生命存在狀態各有差異,皆是道施與物的習性,所以不必違背本性發展。同時物與物之間具有關聯,兩物之間具有某些條件時,必然造成某種結果,這是自然之勢,如圓的物體易轉動、空的器具易漂浮等。因此不僅順應事物本性,還要看到本性之外各自事物之間的聯系。

對于人類自身依靠物性各自發展的態勢也能從生產和生活中得到應用,如“九疑炎南,陸事寡而水事眾”“故橘樹之江北,則化而為枳”“鴝鵒不過濟,貈渡汶而死”[1]。即順應物性規律嶷山以南民眾則以水養人,以舟船為行,而雁門以北的狄人不以谷類為主食;橘樹移到江北則失去了原來的本性,沒有了原來的甘甜之味,所以扭曲違背物性,不遵循各適其性的規律,造成了對本性的殘害;浮萍、樹木、虎豹生活習性各不同,是自然本性和自然之勢;萬物各適其性,各得其所,各適其益,人無須干預。

物與物之間順應各自差別的物性,對于個體內部來說亦是如此,要各居其位、各適其性?!胺蛐握呱嵋?,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矣”[1],形體是生命的居舍,氣血是生命的支柱,精神是生命的主宰,一旦失去該處的地位和作用,就會使三者受到損傷。

(二)從精神與自然的融合來說,表現為恬淡無欲

第一,用德的方式呈現,秉承它對人來說無情欲之害,對圣人和君王來說達到的結果是無為而治?!对烙枴分姓f:“夫太上之道,生萬物而不有”,并且“益之而不眾,損之而不寡”,道生育萬物不占為己有,造成物象不自為主宰,萬物依道而生而死,不知是道的恩惠也不怨恨道,道增益損減皆不會改變。圣人以道自照,掌握道本,行順應自然來順應道,所言也皆符合德,恬靜愉悅,包容萬有。這種德行使天地陰陽四時五行和諧有序,蓄養萬物,廣懷德澤,父無喪子之痛,孩不會變孤兒,異象不會出現。關于“德”是“道”的一部分,《道德經》里老子云:“道生之,德蓄之”。馮友蘭認為德是各物之所分于道者,是承接道的一部分,所以德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对烙枴分刑岬剿醇炔徽f教也不干預人民,保持自然無為的信念和德行感化民生取得了無比迅速的效果,因為舜知曉“道”[1],其精神能契合于道,因而能用個體之德使天下百姓遵從,達到無為而治的安定局面。

第二,表現為平和之性,如不爭、柔弱和謙卑?!对烙枴吩谶@方面對老子的德行進行了發揮,老子講柔弱勝剛強,并在《老子·八章》中以水的品性舉例講:“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薄对烙枴分v:“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潤滑也”,以水的柔和本性來講其能夠“馳騁天下之至堅”,這種柔和之性“可循而不可毀”“常后而不先”并且能夠“因循應變”。

二、人為:對天然的悖害

人為與自然或者天然對舉,《原道訓》認為,人天生喜歡恬靜是人的本性,受到外物誘惑后動情欲是對本性的戕害。

(一)動其情性

“夫喜怒者,道之邪也;憂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者,性之累也”[1],憂傷悲痛是對德的喪失,喜好憎惡是對心的傷害,所以嗜好欲念是天性的累贅。動其喜怒哀樂之情,將會傷害其身,如在樂曲中,人們對于悲歡離合的轉換使得“精神錯亂”血氣不通?!对烙枴分v:“樂作而喜,曲終而悲;悲喜轉而相生,精神亂營,不得須臾平”,而“圣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是故其為歡不忻忻,其為悲不惙惙”。人因悲傷喜悅轉換擾亂的心神,喪失了本該有的平和本性,所以應返諸心性。

(二)情欲過度

對于個體自身來說,放縱情性會給自身帶來災害,是一種人為之害,“此所謂人類之墮落也”即情欲的墮落?!对烙枴分兄v:“夫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即善于游泳的人容易淹死,善于騎馬的人容易摔傷,所以放縱情欲傷損自身,并以共工怒觸不周山來進一步從正面論證?!对烙枴氛J為共工正是因為“怒”而使東南傾斜發生禍端等,這就是放縱情欲的表現。由此說明陷入情欲的糾纏往往會招致禍端甚至危及生命。

(三)“有意為之”

人為在與世交往上表現為:情欲的參差不正,曲意逢迎等而帶有一定目的性是“有意為之”。遵循天然必然與道遨游,順從人為必然與世俗交往?!霸酵豸杼由窖?,越人熏而出之,遂不得已。由此觀之,得在時,不在爭;治在道,不在圣”,越王由自然之勢而成為君王[1],由此看來治理天下取決于是否合于道。這里從“人為”的反面來講越王“無私無欲”從而坐得天下。在治理手段上,《原道訓》認為使用“小技”并不能達到治理天下的目的,“射者桿烏號之弓,彎棋衛之箭,重之羿、逢蒙子之巧,以要飛鳥,猶不能與羅者競多。何則?以所持之小也[1]。張天下以為之籠,因江海以為之署?!贬烎~和射手的工具無法與羅網和江海相比,因為前者太小,指放棄大道用小技治理天下,不能禁止罪惡,反而更亂,如禹就把城墻拆毀,焚燒兵器盔甲,廣施仁德,結果四海臣服,所以領悟道的人沒有辦不到的事,玩弄巧詐之術的人辛辛苦苦一事無成?!胺蜥尨蟮蓝涡?,無以異于使蟹捕鼠、蟾蠩捕蚤,不足以禁好塞邪,亂乃逾滋”,以心性之術治理天下,不可人為。該篇通過許姓始祖許由來講述天下為我所有,我與天下已經沒有界限,從而“自得”,自得天下也就得到了我,我和天下融一?!白缘谩奔幢H陨淼奶煨耘c道融合一體,“得”是將生命的本性處于安適的位置上。圣人即使出于惑亂的環境,也不會迷亂精神意志受到誘惑失去本性,故要執守大道而棄小技。

人為之害傷及自身,即是對道的逆行,情欲是人在后天接觸中而產生的習性?!段淖印さ涝氛f:“好憎繁多,禍乃相隨”,人的大怒和大悲是對氣血的破壞;“剛強”積聚反而會使事情適得其反,“堅強者,死之徒也;先唱者,窮之路也;后動者,達之原也”[1],所以《原道訓》認為這是違背了自然之性,繼承了老子的“道一”。該篇的“原道”將萬物都歸結于道的層面,順之則會昌,逆之則會產生異端,從而走向衰弱?!对烙枴氛J為“人為”是一種“有意為之”,如規章和教化。與儒家“人為自然”不同,儒家認為“人為”如禮義教化皆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只不過是以自然為用。但共同點是強調德行,《淮南子》認為這是天道之自然在人身上的表現,儒家則是以教化形式來表現仁德。

三、因循自然、平和養身

《原道訓》中強調因循自然,減少人為,注重平和養身。

(一)注重形體的保養

“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毙闻c氣處于自然之位,執守本性之自然,就不會被離棄,氣血充滿形體,關節能夠屈伸,精神作為主宰,因而人的五識具有辨別能力;如果形體處于不適就會受到傷殘,氣血運行不當就會受到泄失,精神使用不當就會昏昧,“形者非其所安也而處之則廢,氣不當其所充而用之則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則昧”[2],注重形體的修養符合“道”的規定。這方面該篇是對《莊子·內篇·養生主》的吸收,養生之道重在順應自然,忘卻情感,不為外物所滯,“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身”?!对烙枴房隙ㄈ说纳F,呼吁對“形”“體”“神”的調養,一旦失調就會產生“貪婪多欲”“愚昧狂妄”等疾病,如同燃燒的膏燭,隨著火勢而消融殆盡,“是以天下時有盲妄自失之患,此膏燭之類也,火逾然而消逾亟”,最終三者的失調造成了形體的衰老和疾病滋生。如何使形體保持健康的狀態,該篇講到:“夫精神氣志者,靜而日充者以壯”,精神的平和恬靜日益充實,身體就會強壯?!笆枪适ト藢B其神,和弱其氣,平夷其形,而與道沉浮俛仰”,圣人順應大道的變化規律,注重調養精神,柔和其氣,平和形體,因而能夠相合萬物,適應萬物的變動。

(二)做到“寡欲”

人易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常常不能存守本性而產生邪祟之心,使“肉身”逆于“道身”。道身素樸寡欲,由道之產物而來,如嬰兒和赤子的特征,脫離道身,以自我為中心,人不但外形發生變化,本質上也發生改變。人的本心就是恬淡無欲,如同剛出生的嬰兒一般純粹質樸,《原道訓》中提到:“所謂天者,純粹樸素,質直皓白,未始有也雜糅者也。所謂人者,偶差智故,曲巧偽詐,所以俛仰于世人而與俗交者也”[1]。天純粹質樸,沒有雜糅,人之所以奸詐巧偽是與后天的熏染離不開的。人的本性和天是一樣的,沒有雜糅如同赤子一般,所以人生活在世俗之中,要保持“寡欲”,不以喜好和功利而去追逐,“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是故好事者未嘗不中,爭利者未嘗不窮也。[1]”寡欲在于平和,重視自身修養而看輕身外之物就接近于道了。

(三)“平和”

以“柔弱”“謙卑”等作為處世方法,也是一種“平和”。這是根據水的品性,水上善而不爭,因而能夠做到最尊,“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潤滑也?!边@種圓潤就是其柔弱、不爭和清凈的特質,“是故清靜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对烙枴分兄v:“是故至人之治也,掩其聰明,滅其文章”,這種不爭不顯就是將處世哲學與自然之道契合。

參考文獻:

[1]書摘天下.淮南子·原道訓全文 原文 翻譯[EB/OL].[2013-09-20].http://www.shuzhai.org/gushi/huainanzi/7165.html.

[2]陸耿.淺談《淮南子》的養生觀[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4):29-31.

(責任編輯:張詠梅)

猜你喜歡
淮南子人為自然
十二星座之“家長會被批評后……”
嫦娥奔月
論《淮南子》的治學觀
《淮南子主術訓》之法律起源觀
《淮南子》一部先漢學術史
《自然》關注中國科技雄心
山高人為峰
人為的“逆行射精”不可取
人為的“逆行射精”不可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