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為護理干預應用于冠心病護理中對于提高護理效果的影響探討

2021-11-03 06:04卜云云
醫學前沿 2021年15期
關鍵詞:護理滿意度冠心病有效性

卜云云

摘要:目的:探討在冠心病護理中應用行為護理干預對于提高護理效果的有效性。方法:通過隨機分組的方式將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5例分成兩組,針對A組32例實施基礎護理干預,針對B組33例實施行為護理干預,對比兩組冠心病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B組干預后的自我效能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生活質量評分、不良行為習慣改善率顯著高于A組(P<0.05),且B組患者護理后的心理狀態評分低于A組患者(P<0.0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冠心病患者實施行為護理干預的有效性較為顯著,能改善患者不良行為,提高患者自我效能,促進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水平的改善。

關鍵詞:行為護理干預;冠心病;不良行為習慣改善率;有效性;護理滿意度

隨著基礎性疾病的增加,現階段臨床中冠心病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冠心病的發生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及身體健康,若不及時給予有效治療將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影響患者預后[1]。在臨床治療冠心病的過程中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顯得尤為重要,是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水平,促進患者預后的基礎。為了分析行為護理干預應用于冠心病護理中對于提高護理效果的影響,我院針對收治的65例冠心病患者展開了護理觀察的對比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通過隨機分組的方式將我院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5例分成兩組,A組32例冠心病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分布在47至82歲之間,均值為(62.32±5.26)歲;B組33例冠心病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分布在46至81歲之間,均值為(62.30±5.25)歲。

統計學處理兩組冠心病患者的資料,結果顯示差異?。≒>0.05),無統計學意義且可比性高。

1.2方法

針對A組32例冠心病患者實施基礎護理干預,主要是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落實一系列的癥狀觀察、藥物指導、健康宣教等常規的護理措施。

針對B組33例冠心病患者實施行為護理干預,具體包括:(1)入院后的行為護理干預:患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帶領患者及家屬熟悉醫院、科室內的治療技術、基礎設施及環境特色等等,主動與患者和家屬取得聯系,并構建和諧信任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撇和度。在介紹完科室環境后主動詢問患者和家屬是否存在疑問并給予一一解答和幫助。(2)疾病相關的行為護理干預:安排好病房后護理人員應第一時間向患者發放疾病相關的健康知識手冊、通過講座、PPT圖文講解、一對一問答等多元化的方式強化患者對于自身疾病的掌握情況,開展個性化的知識教育,提高患者對于自身疾病的了解和認知,知曉何種行為和習慣會加重病情的發展,并及時糾正,提高患者的認知程度。(3)用藥方面的行為護理干預:向患者介紹冠心病治療中需要使用的藥物類型,服用方式、劑量及注意事項等等,并嚴格叮囑患者尤其是年齡較大的老年人嚴格遵醫囑按時、按量的服用藥物,切忌擅自增加、減少藥物使用劑量或停藥,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及治療有效性。(4)生活習慣方面的行為護理干預:平時生活中應積極鼓勵患者主動改正自己的不良習慣,叮囑患者戒煙戒酒,早睡早起、積極進行適量的運動鍛煉,并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科學合理的運動方式,叮囑患者在運動中以自身耐受為主,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促進患者預后。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冠心病患者護理后的自我效能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心理狀態評分及不良行為習慣改善率等指標的差異。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6.0軟件進行處理,自我效能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心理狀態評分為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不良行為習慣改善率為計數資料,采用x2表示,當P小于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A組護理后的不良行為習慣改善率為68.75%(22/32),B組護理后的不良行為習慣改善率為90.91%(30/33),兩組相比:X2值=4.99,P值=0.03;兩組冠心病患者護理后的自我效能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心理狀態評分存在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討論

隨著護理理念的更新及在臨床中應用的推廣,現階段的臨床護理干預中一般對冠心病患者實施行為護理干預,行為護理干預主要是指結合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疾病類型、護理需求及平時行為習慣等開展的一系列專業的認知行為、用藥行為、生活習慣、運動行為等方面的指導干預[2],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對于自身疾病的認知程度,改善患者平時生活中的不良生活習慣及行為,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減少擅自停藥、抽煙喝酒、高鹽高鈉飲食等一系列不良行為給冠心病患者帶來的危害,促進患者預后,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及心理壓力[3]。本觀察結果表明,實施行為護理干預的B組冠心病患者干預后的自我效能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心理狀態評分及不良行為習慣改善率顯著優于實施基礎護理干預的A組冠心病患者,說明對冠心病患者開展行為護理干預的有效性十分顯著,利于患者預后及治療效果的提高。

綜上,行為護理干預應用于冠心病護理中對于提高護理效果的影響較為顯著,建議在日后的臨床護理中加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高米, 朱艷芬. 在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實施認知行為干預的應用效果[J]. 中國社區醫師, 2019, 35(032):133,136.

[2]李瑩. 改進護理干預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行為和生活質量的效果評價[J]. 當代護士(下旬刊), 2019, 26(11):108-109.

[3]劉淑環, 何宜汀. 認知行為干預在住院冠心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吉林醫學, 2020, 41(001):241-242.

猜你喜歡
護理滿意度冠心病有效性
班級家長會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閱讀不能忽視“小心求證”——關于論據的有效性探討
冠心病一直沒有癥狀,是不是治愈了
我國股票市場的有效性研究
我國股票市場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發展區”,增強教學有效性
全程優質護理對食管癌患者住院時間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
中醫導痰祛瘀藥治療糖尿病合并冠心病38例臨床療效觀察
有冠心病家庭史的青年更應戒煙
如何使用冠心病保健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