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常規檢驗中靜脈血檢驗與末梢血檢驗的臨床結果比較

2021-11-10 13:45陳愛華談義青
康頤 2021年11期
關鍵詞:血常規檢驗

陳愛華 談義青

【摘要】目的:研究對比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規檢驗中的應用效果。方法:110例進行血常規檢驗的受檢者基于采血方法的不同被分別納入到試驗組(采血方法為采靜脈血)和對照組(采血方法為采末梢血),每組55例,對不同組別檢驗結果進行對比。結果:試驗組和對照組中,白細胞(WBC)、紅細胞(RBC)、血紅蛋白含量(Hb)、血小板(PLT)、紅細胞壓積(HCT)的檢驗結果和血常規標準值更為接近的組別是試驗組,且兩組間存在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集受檢者靜脈血進行血常規檢驗所取得的檢驗結果更具有準確性和穩定性,不過若受檢者靜脈血不易被采集或者有反復進行血常規檢查的需要,對其采集末梢血進行血常規檢驗也是一個適宜選擇的方法。

【關鍵詞】靜脈血;末梢血;血常規;檢驗

【中圖分類號】R446.11?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1.138

血常規檢驗中涉及到的好多檢驗指標都是敏感指標,可以敏感反映出機體內一些病理變化,其檢驗結果可以為臨床診療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在血常規檢驗中檢驗靜脈血和末梢血比較常見,前者常被用于檢測受檢者的血糖、血脂、肝腎功能、免疫球蛋白等,后者常被用于檢驗血型、快速檢驗血糖等[1]。為了比較不同采血方法在臨床檢驗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對采用不同采血方法的血常規受檢者的臨床檢驗結果,下面進行詳細的匯報。

1? 基本資料和方法

1.1基本資料

從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進行血常規檢驗的受檢者中選取110例作為觀察對象,基于采血方法的不同將其分別納入到試驗組(采靜脈血進行血常規檢驗,包括男25例,女20例,最大年齡65歲,最小年齡24歲;呼吸道疾病者25例,胃腸道疾病15例,其他疾病15例)和對照組(采末梢血進行血常規檢驗,包括男24例,女21例,最大年齡65歲,最小年齡20歲;呼吸道疾病者23例,胃腸道疾病16例,其他疾病16例),每組55例,兩組血常規受檢者中均無腫瘤疾病者、血液病者等嚴重疾病者,兩組在受檢者基本資料上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試驗組

受檢者在空腹狀態下接受采血,使用注射器從受檢者的肘部采集受檢者的靜脈血共計1ml,置入EDTA-K2抗凝劑的玻璃管,采集完畢搖勻。

1.2.2對照組

受檢者在空腹狀態下接受采血,采集受檢者無名指的末梢血共計20μl,置入已加稀釋液的小的子彈頭塑料管,采集完畢搖勻。

對試驗組和對照組均進行全方位的質控,兩組所采用的檢驗儀器設備相同,基于儀器操作說明書的內容檢驗兩組所采集的血液樣本,對兩組均使用全血樣品的檢驗模式。

1.3觀察指標

將白細胞(WBC)、紅細胞(RBC)、血紅蛋白含量(Hb)、血小板(PLT)、紅細胞壓積(HCT)作為觀察指標對兩組進行對比分析。

1.4統計學分析

作為統計學分析的軟件是SPSS19.0軟件,計數資料的表示方式為率,以x2進行檢驗;計量資料的表示方式為x±s,以t進行檢驗。若P<0.05則表示存在統計學差異,若P>0.05則表示不存在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試驗組和對照組中,白細胞(WBC)、紅細胞(RBC)、血紅蛋白含量(Hb)、血小板(PLT)、紅細胞壓積(HCT)的檢驗結果和血常規標準值更為接近的組別是試驗組,且兩組間存在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血常規檢驗在臨床上的使用率極高,其可以通過對血細胞數量改變、形態分布的觀察進而提供血液狀態、疾病的判斷依據。血常規檢驗中涉及到不少檢驗指標,且好多指標都是較為常見的敏感指標,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機體內諸多病理變化,其中最能為臨床提供有效診斷參考價值的指標有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血小板、血紅蛋白。對于一些病因不明的患者,可以通過進行血常規檢驗對其進行輔助診斷[2]。另外,血常規檢驗結果可以作為觀察患者的療效、明確采用哪種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決定患者是否繼續治療等的常用指標。在血常規檢驗中血液標本主要采集受檢者的靜脈血和末梢血,極少采集受檢者的動脈血。采集受檢者的末梢血給其帶來的疼痛感比較輕微,但是末梢血影響因素比較多,比如如果采用了不規范的采集操作會增加檢驗結果變異或者不準確。另外,末梢血采集部位比較特殊,末梢毛細血管是末梢血的來源,不過毛細血管的血量極少,這大大增加了采集末梢血的難度。這樣為了采集更多的末梢血,一般往往會對采血部位周邊進行擠壓,不過一旦過度擠壓,就有可能使空氣、組織液混進血液當中,破壞血樣[3]。再者,過度的擠壓還可能對血樣中的血小板造成影響,會增加假陽性結果出現的可能性。而靜脈血血常規檢驗與之不一樣,對受檢者的靜脈血進行采集時往往使用負壓真空的方式,抗凝劑置入負壓真空管當中,這樣可以使血小板聚集、血液凝固避免出現,即使放置時間過長,血液標本出現改變的可能性也比較小。另外,基于一定的比例調配的抗凝劑,雖然也有可能稀釋血液樣本,但是空氣等其他因素對其造成影響的概率極低,這樣能夠對血液樣本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使血常規檢驗結果出現誤差的概率大大降低。再者,靜脈血的溶血率也比末梢血的低。相較于末梢血采集的開放式,靜脈血采集的封閉式所帶來的交叉感染更少,給臨床檢驗結果帶來的不利影響更小。

本組研究中,兩組中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血小板、紅細胞壓積的檢驗結果和血常規標準值更為接近的組別是采集靜脈血進行臨床檢驗的試驗組,且兩組間存在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靜脈血常規檢驗的穩定性及準確度明顯高于末梢血常規檢驗,為充分促進臨床診斷準確性的提高,可優先采用靜脈血常規的檢驗方法。但需注意的是,針對不易進行靜脈采血以及需反復接受血檢的患者,則可采取末梢血檢驗的方式。

參考文獻:

[1]周冬梅.靜脈血和末梢血進行血常規檢驗的臨床比較[J].世界復合醫學,2021,7(03):107-108+198.

[2]郭風濤,王明陪,劉冰冰.血常規檢驗中靜脈血檢驗與末梢血檢驗的結果比較[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21,31(01):78-79.

[3]陳美霞,陳紅玲,羅勝和.末梢血與靜脈血進行血常規檢驗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20,15(07):110-112.

*通訊作者:談義青,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揚州市中醫院。

猜你喜歡
血常規檢驗
微生物檢驗在基層醫院感染控制中的應用
苯中水分的檢驗
血常規檢測結果對鑒別診斷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價值觀察
血常規檢驗中常見誤差原因及解決策略
血常規檢驗科普小常識
檢驗真朋友的新標準
血常規檢驗前的準備工作
如何在血常規檢查中發現危急重癥的征兆
血常規檢驗的六大誤區
“物質的檢驗”知識總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