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藝術文化在高校通識教育體系中推廣的必要性研究

2021-11-11 23:11|趙
對聯 2021年12期

文 |趙 峰

引言: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高等教育內涵建設包括學科專業內涵建設以及學科文化內涵建設兩部分,簡言之,就是要培養“專業精,有文化”的復合人才,對高校學科專業建設以及學科文化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對作為高校學科文化建設排頭兵的通識教育體系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需重新審視舊通識教育體系在文化內涵建設方面的不足,并加以完善從而適應中國當下發展新形勢。

一、傳統藝術文化在高校的推廣可優化高校通識教育體系

通識教育現代英文對應詞為“General Education”,即普遍應接受的教育,該教育體系致力于克服專業教育的狹隘性,為不同受教群體提供共通的文化,識辨價值觀念并形成基于社會共識的知識框架,將人類核心知識的獲取、人文價值觀的塑造以及能力的培養融為一體?,F代中國社會亟需通識教育,之前經常出現文科生不懂基本理科常識、理科生不通文法以及藝術生孑然孤立于文理之外等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源于受前蘇聯教育體系影響,高校教育提供知識框架體系時,較為注重教育的政治及經濟功能層面,未強調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養成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學生難以利用常識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形成獨立思考證判的能力。

通識教育是二戰后西方興起的新教育模式,其作為一種教育理念,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拓展著知識的范圍、深度和廣度,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持續研究及關注,其提供的知識框架也在不斷更新補充。1996年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巴黎召開會議,發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該報告提出教育應為人的一生提供四個支柱:第一,學識,即掌握認識世界的工具;第二,學做,即學會在一定環境中的工作能力;第三,學會共同生活,即培養在人類活動中的參與及合作精神;第四,學會發展,強調尊重和發展人的個性,并以不斷增強的自主性、判斷力和責任感采取行動,體現通識教育的核心目標。由于受歷史因素影響,中國通識教育改革起步較晚,20世紀末,教育部在32所高校成立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試點“全校通選課”,在知識框架上增加相應的人文、藝術、自然、歷史與文化等基礎學科內容,但相對于中國先前重理工、輕人文的狀況,大學通選課的實施實際上是彌補基礎教育的空缺,是針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補課”,其輻射范圍與實際效力尚不能完全補足中國當下高校學科文化建設所亟需的養分。

通識教育最顯著的功能就是打通學科間壁壘,凝聚社會共識。中國古代經過長期歷史積淀,形成一套通識教育知識框架,即“四書五經六藝”,通過這一知識體系的灌輸,從而達到儒家“仁”及道家“道”的共識,其中“四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強調“德”;“五經”包括《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重在“智”;“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側重“體”,20世紀中國教育要求的“德、智、體全面發展”以及后續延伸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從源頭也都來源于此。在《論語·述而》中孔子云:“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游”即知識間的融會貫通,“仁德”是立身根本,最終致于“道”,代表人獲得全面發展的自由,與西方通識教育倡導的“自由”異曲同工。中國高校通識教育改革是相對之前較為狹隘功利的“專業教育”而提出的,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試點通識教育改革最早的兩所高校。復旦大學模式即在低年級不分專業,此階段各專業基礎教育知識貫通,到三年級再分專業培養,是典型的通識教育模式,其知識框架下的核心課程分為六大模塊: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批判性視野、科學精神與科學探索、生命環境與生命關懷、藝術創作與審美體驗,融匯了自然、人文、哲學、藝術與文化等多個目標層面,且與學分制掛鉤,其五大書院借鑒了中國古代的書院形制,以“讀書,修身”為教育理念,力求開拓既有文化承續又有新意的教學模式,整個體系較為清晰完整。目前,國內多數高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設置借鑒復旦大學模式,雖說各地高校在具體實施通識教育過程中,具有多種多樣的方法及形式,但都意識到中國傳統藝術文化能在高校通識教育體系中起到優化教育資源的重要作用。

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對高校通識教育體系的優化作用較為顯著,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傳統藝術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和精神體現,其在高校的推廣有利于形成貫穿通識教育知識框架的精神橋梁,是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意識形態的重要手段。雖然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目前尚未占領高校這一走在意識形態前沿的主陣地,但各地已出現多種不同形式的利用民間藝術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嘗試,而且民間藝術文化通俗易懂且具有儀式性,適合大眾參與,與大眾日常生活聯系緊密,有利于意識形態在民眾間的傳播。第二,通識教育體系是向大學生傳播文化及思想的主戰場,傳統藝術文化的普及及熏陶對不同學科專業都適用,席勒在《論人的藝術教育》中提到“藝術領域是一切本領可能發展的場地。就由于這個原因,它同樣喜愛任何一種本領?!眰鹘y文化熏陶養成的人文素養可逐步內化為審美意識以及價值判斷等專業素養,從而在各專業領域得到體現。第三,課程教學向傳播傳統藝術文化傾斜有利于優化通識課程知識框架,使其主次有序,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流意識地位,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能力,同時加強傳統文化藝術教育在高校通識課程中的比重可促使高校教師和大學生人文綜合素質的共同提升。第四,傳統藝術文化還能夠通過靈活多變的形式走進大學校園,寓教于樂,豐富裝點師生生活,有利于營造和諧生動的校園文化。

二、傳統藝術文化的普及和推廣是解決當下高等教育文化內涵建設不足問題的敲門磚

筆者認為教育的文化意識取向是教育的根本所在,直接關乎到“我們要教育出什么樣的人”的問題。照搬西方教育模式根本行不通,由于文化傳統不同,意識形態兩異。針對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在實施“拿來主義”的同時,必須根據中國國情適當改造。高校教育者處于東西方文化碰撞的正面前沿,背后依托的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文明積淀豐厚,必須樹立強大的文化自信,因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一種文明要想實現持久發展,文化自信是重要的精神支柱。高等教育者肩負著為國家培養人才的神圣使命,有責任教育有文化自信的大學生,并將其代代相傳。

因此,高等教育需首先明確文化意識核心取向,絕不是個別人倡導的所謂西方先進文化,應該是中華傳統藝術文化,這一根本立足點不能改變??v觀中國歷史,不要以為封建時代就是“糟粕”的代名詞,中華文明的清荷就是脫胎于這些糟粕的淤泥之上。古代歷史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被稱為“士”族,知識淵博,精通文學藝術,有思想有修養,更可敬的是他們大多擁有民族氣節,不卑不亢。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國高校教育者首先應該是“士”,精通本專業,了解中國傳統藝術文化,有文化、有自信,能彰顯中國文化精神和當代大學精神,這才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依托以及最本質深沉的文化內核。

三、學習傳統藝術文化對高校學生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賦予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藝術作品又植根于傳統中華文化,人唯有對傳統文化藝術具有一定認識,才能發自內心地獲得傳統藝術作品所提供的靈魂與精神上的洗禮,從而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藝術,并將其內化為一個人在全面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某種修養。通識教育在培養學生該種素質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貫徹到高校教學中,實質就是如何傳承、吸收傳統文化精髓,繼而注入當代意識、創新意識的問題,使大學生在充滿傳統藝術文化氛圍的環境中,培養藝術修養與綜合人文素養,并引導大學生感悟至美,激發培養美好的情緒,進而啟迪學生豐富的生活情感。學生通過掌握與探究民族傳統文化與的藝術精神,可以增強學生對民族與祖國的熱愛情感,從而逐步完善其人格品質。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既有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諸子的哲人風范,也有唐詩、宋詞的優美詩篇;既有數不盡的藝術珍品,亦有敦煌、云崗、龍門、麥積山等世界藝術寶窟,是中華兒女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糧。眾多的民族、多彩的民風、淳厚善良的民德以及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無不為人們啟迪靈感和藝術創造提供了契機,為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提供充足的營養。

藝術和科學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兩朵“奇葩”??萍籍a品需要更新換代,去舊納新,而優秀傳統文化卻不能拋棄,繼承和創新一脈相承,不能割斷二者之間的紐帶聯系??巳R門特·格林伯格在《現代主義繪畫》一文中提到:“我們時代真正的藝術并不像連續性斷裂的觀點所說的那樣。藝術仍處在連續過程中。沒有藝術的過去,沒有對保持杰出性的以往標準的需要和迫切要求,像現代主義藝術這樣的東西是完全不可能的?!?/p>

正因如此,當下中國高等教育呼喚傳統藝術文化的強力注入,對高校通識教育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為高校通識教育體系不僅是相關知識框架的羅列和展示,最終還要落實在教與學上,實施通識教育的擔子不應只落在負責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師肩上,更是全體高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應盡的義務和責任。高校教育者應突破專業限制,加強人文綜合素質,大學生也應富有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讓學習和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在高校形成風氣和潮流,傳統文化能正氣清源,傳統藝術亦能,“足以淵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輔道德以為治”。傳統文藝的教化是一項長期、復雜以及系統的工程,是高等教育對社會負責,對民族復興大任負責的良心工程,需要一代人甚至是幾代人的努力和付出,高等教育者及規劃者應摒除急功近利的思想,苦練人文素質修養的內功,假以時日,方可形成風清氣正的良好社會風尚。

誠然,中國教育文化內涵建設不足的問題普遍存在于教育體系,不僅是高等教育,還包括基礎教育。但教育不應是恒定不變的教條和規范,應該是隨時代發展而發展變化的概念,因為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之路沒有現成的套路,只能在改革實踐中不斷摸索,與時俱進。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一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成效巨大,雖問題也頗多,但大家均有一個共識,就是“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很大程度上教育將引領經濟發展,教育的合理性決定了經濟發展的質量和可持續性?!爸刈匀惠p人文”的教育意識已被證明是僵化且不明智的,值得欣慰的是業界已充分認識到該點并努力矯正。公民人文素質的培養以及教育的文化內涵建設是跨時代的工程,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普及和推廣必須從基礎教育抓起,貫穿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過程。

四、結語

現階段,中國高校教育體制改革正處于緊要關頭,通識教育體制改革也勢在必行。高等教育業已進入“互聯網+”時代,科技發展需要高??鐚W科的融合建設,為學科間的整合提供了便利,優秀傳統藝術文化正可以借此注入,在高校通識教育體系大力推廣,為當下高等教育改革帶來新活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