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緩解小班新入園幼兒哭鬧情緒的有效方法

2021-11-12 13:14文嵐琴甘肅省定西市幼兒園
長江叢刊 2021年12期
關鍵詞:區角入園小家伙

文嵐琴/甘肅省定西市幼兒園

新學年開始,新幼兒入園時,作為一線教師的我,看到的不只是幼兒的撕心哭鬧,還有家長邊走邊摸眼淚的匆匆背影,更有一些別開生面的場景,如家長扒門縫的;蹲窗臺下竊聽的;拿望遠鏡偵探的等等。所有這些,都是一種放不下的愛。家長們放不下那個只有三歲的小不點從此進入了一個陌生的小社會,能否安然無恙,健康快樂地成長。更讓家長們惦念的是,他們的小不點能否在新環境中受到小伙伴和老師的歡迎,怎樣才能更好的,盡快的讓小不點融入并喜歡上幼兒園?

面對以種種問題,我將自己在一線工作中積累的關于緩解幼兒哭鬧情緒的點滴想法,與大家共同進行討論和分享。

一、幼兒入園前家長應引導并幫助幼兒做好的必要準備

(一)家長應幫助幼兒發展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培養幼兒讓其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對促進孩子各方面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深感贊同,因為孩子在動手的過程中,手指的靈活性,動作的協調性,手眼協調一致性都能得到有效的鍛煉,從而促進幼兒智力發展。更有意義的是,當孩子初來幼兒園時,家長如果提前幫助幼兒學會自己入廁,擦屁屁,提褲子,洗手;幼兒自己會脫衣服、鞋襪,整理床鋪;孩子能夠做到飯后漱口,收拾碗勺;很獨立的取放并整理玩具、圖書等。這對孩子來說,是多么光榮的事,他會覺得自己在這個新的環境里,在生活自理方面是最勤快的,最擅長的,自己就是比別的小朋友能干,很自然的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從而便有效的緩解了幼兒剛入園的哭鬧情緒。

(二)家長應提前引導幼兒發展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社會交往能力,是人類生存和社會對人的基本要求。許多的新幼兒入園時,哭鬧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與小伙伴的交往能力。小不點雖然在自己家里愛說愛笑,但在集體生活中表現出交往能力較欠缺,不會主動的去和小伙伴進行語言交流和分享玩具,甚至不喜歡與小伙伴交往。一般的來說,相比較兩歲的孩子,三歲的孩子已經不太自私了,也不太怕陌生的小伙伴了。他會和自己喜歡的小朋友相互配合,一起玩游戲。然而現代家庭的孩子由于同齡的玩伴較少,從而孩子社會交往的范圍也小,這便容易使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善于主動和別的小朋友交往和分享。所以說,這樣的幼兒在入園前,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基本的社會交往能力。我有以下幾點建議:首先,家長應以身作則,抓住每次對幼兒的教育機會,比如找好友一家一起帶孩子去踏青、郊游、野炊等,把與他人交往中的美好帶給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和朋友在一起交往時的快樂,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其次,多多幫助孩子找到同齡的小伙伴,讓他們一起玩,及時肯定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并經常和孩子交流分享與玩伴在一起玩時快樂的感覺,讓孩子較深刻體會到與同伴交往的樂趣,從而讓其樹立與小伙伴交往的自信心。孩子在和小伙伴交往的過程中,家長可以教孩子一些簡單而實用的方法,比如:要求幼兒言行要有禮貌,多使用“謝謝”“你好”“好嗎”“可以嗎”“我們一起玩吧”等之類的常規交流語言。并告訴幼兒要和其他的小朋友友好相處,見到認識的人時要去主動的打招呼,不能用手和身體隨便碰別的小朋友。和小伙伴玩時,不能因為喜歡某個玩具就直接從小伙伴的手里去搶,而是要得到其他小朋友的同意后才可以借用等。告訴幼兒,大家都喜歡有禮貌的孩子,小伙伴們也是這樣的。這樣的話,孩子上了幼兒園,便懂得和小伙伴友好交往,自然孩子在幼兒園的朋友就多了,他便不太孤單了,在和小朋友一起愉快玩耍的過程中,不良的情緒自然也就消失了。

(三)家長應提前引導幼兒樹立幼兒遵守規則的意識

部分幼兒入園后具有長久哭鬧情緒,主要的原因是小家伙不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基本規則而容易犯錯,讓小伙伴笑話和嫌棄他,從而挫傷了孩子入園的積極性。因此,家長應提前引導幼兒樹立一些遵守基本規則的意識。

首先,家長應教導幼兒樹立幼兒的公共規則意識。比如基本的公共衛生規則:飯前便后要洗手,不咬手指甲,不吮吸手指頭,不能把玩具放口中,知道保持地面和墻壁的清潔,保持手臉和衣服的整潔;還有基本的公共惜物規則:如進餐時愛惜食物不浪費,養成桌面干凈,地面干凈,身上干凈,碗內干凈的“四凈”習慣,還要愛護公物,愛惜小動物,保護環境等等。另外還需要讓幼兒了解基本的公共交通規則:如外出時注意安全,和大人手牽手走人行道,過馬路時一定要看紅綠燈,不能跟陌生人走等等。

其次,家長應教導孩子讓孩子了解一些集體規則:比如不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人多的時侯不要擁擠,要排隊;上下樓梯或商城電梯時一定要靠右行;別人講話時不能隨便插話;和小伙伴玩游戲時,要學會和小朋友友好合作,善于聽取小伙伴的意見等。

再次,家長應該給幼兒講講基本的道德準則: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正確的使用禮貌用語;在幼兒園中要尊敬老師,團結小朋友;不能把別的小朋友人的東西隨便的占為已有;不認識的人給東西時不能要,家長要從小引導孩子,具有辨別好壞、美丑、善惡的初步意識;要讓孩子知道誠實守信,知錯就改是良好的品德等等。

二、新幼兒入園后教師安撫幼兒情緒的有效方法

(一)教師要用愛心關注到每一位幼兒,盡快贏得幼兒的信任和依賴

小班剛入園的新幼兒大多數都會哭,一般有三種情形:第一種是幼兒入園的第一天哭,以后就慢慢的不哭了;第二種是幼兒入園的前幾天很高興,以后便越哭越厲害;第三種是幼兒從入園的第一天開始就哭,一直哭到尾,能哭一兩個月的。孩子之所以有以上的表現,主要是因為,小不點離開了他最熟悉的家庭環境,面對一群陌生的小朋友,陌生的老師,孩子心中一時很難以接受,他無力應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只能用哭鬧來宣泄自己深感無助的情緒。面對這種狀況,我認為最關鍵的是,老師首先要用真誠的愛去感化每一位幼兒,并毫不吝嗇的將這種情感付之于行動,比如摸摸幼兒的腦袋,給幼兒整整衣服,系系鞋帶,剪剪指甲,親親抱抱小家伙;盡量的多問問每一位幼兒渴不渴,餓不餓,要不要便便,要不和小伙伴互換玩具等等。教師要時不時的給每位幼兒投以關愛的目光,鼓勵的微笑,用溫暖的語言,對每一位幼兒不吝贊美之詞,并在小不點回家之前,一定要給每位小家伙獎勵小紅花,讓小家伙覺得老師和媽媽是一樣的,一直在真心地關心他,愛護他。這樣慢慢地幼兒會消除對老師因陌生感而產生的不安的情緒。當小家伙看到老師時,臉上露出了開心笑容,說明他已經對你放下了戒備心,打心眼兒里開始接受你了。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小家伙對老師的信任感和依賴感便順利的建立起來了。

(二)教師要給幼兒提供有趣的、豐富的室內區角活動

老師給幼兒提供一個溫馨、安全、有趣的活動場景,有助于分散小不點兒的注意力,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比如區角活動“娃娃家”,這個區角游戲比較貼近小班幼兒的認知經驗,對于0—3歲的幼兒具有比較強的吸引力。在這個區角活動中,每位幼兒都可成為“娃娃家”中的主人。老師在布置區角時,投放許多幼兒熟悉并喜歡的小物件,其中有幼兒喜歡的小沙發、小餐桌、小馬桶、小床、洗梳用具等小模具,幼兒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布置客廳、臥室、餐廳、廚房,衛生間等,再現幼兒入園前的日常生活。幼兒在區角進行活動的過程中,有效的緩解了幼兒想家的不良情緒。還有在區角活動“娃娃廚房”中,老師在布置區角時,投放了各種各樣的蔬菜、餐具、灶具、鍋具的小模具,還給小不點準備了小廚師的帽子,衣服和圍裙,小家伙們在里面炒菜忙得不亦樂乎。在區角活動“洋娃娃”中,老師給孩子們準備了許多的芭比娃娃和它的裝飾物品,比如很多的芭比娃娃的小衣服、項鏈、眼鏡、鞋子和假發。還準備了小梳子,小皮筋,小發卡等可給洋娃娃扎辮子,換發型。孩子在和小伙伴玩的過程中,促進了語言,情感方面的相互交流,不僅給自己找到了許多的好朋友,好玩伴,還發現這兒有比家里更多更好玩的小玩具,慢慢覺得上幼兒園也不再是孤單而無助的事了,并漸漸的喜歡上了幼兒園,覺得幼兒園真是個好玩的地方。

(三)教師應多帶幼兒到戶外去活動

玩本來是孩子的天性,尤其對于剛入園的新幼兒來講,小不點已適應在家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突然讓其呆在陌生而相對狹小的教室,孩子打心里不容易接受,從而產生不良情緒。因此,教師應多模仿幼兒入園前自由的活動場景,讓其逐漸的適應相對受限的集體生活。教師應多帶幼兒在戶外進行游戲活動,有許多的戶外游戲很適合剛入園的新幼兒,比如:體育游戲“開火車”,“鉆山洞”等;老師在和幼兒做游戲互動的過程中,幼兒不僅熟悉了幼兒園的戶外活動環境,而且感受到了和老師,小伙伴一起玩游戲的樂趣,在輕松愉快游戲的過程中,小不點逐步減輕了對幼兒園,老師和小朋友的陌生感,在鍛煉身體的同時,心情也得到了放松,從而有效的幫助幼兒,盡快的適應并喜歡上他所在的這個新環境。

有人說過,幼兒是落入人間的天使。孩子的心地是那樣的純潔和美好,他既然他選擇了我們做父母,做老師,那絕對不僅僅是因為緣分,還有那份我們肩上所挑的,讓其健康快樂成長的義務。幼兒第一次進入幼兒園這個小社會時,是那樣的陌生懼怕和無助,所以要安撫好小班剛入園幼兒的哭鬧情緒,就必須要家長和老師相互配合,共同引導,形成良好的家園共育模式,用良好的方式和方法對幼兒加以正確及時的教導,讓孩子徹底從心理上減輕在初來幼兒園時的陌生感,恐懼感和無助感,幫助小家伙盡快適應并融入這個新的環境,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和義務。

猜你喜歡
區角入園小家伙
幼兒園戶外自主區角游戲的探索與實踐
督學入園,指導促發展
住在北極的小家伙們等
淺析小班幼兒區角活動選擇傾向及其成因
如何有效地開展幼兒區角活動
當然是你掏錢
九月來到,哭鬧開場
精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