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探討

2021-11-18 07:57鄭鋒
科學與生活 2021年20期
關鍵詞:中國可持續發展農業

摘要:可持續農業發展包括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農村經濟的可持續性,農業系統內的生態和環境可持續性以及農村社會的可持續性。本文主要對中國現階段農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針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規劃提出建議和措施,以供農業相關工作人員借鑒分析。

關鍵詞: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作為中國的第一產業,有非常悠久的發展歷史,而農業對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發展也至關重要。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發展,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同時也給農業和自然資源帶來了巨大壓力,比如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農業可持續性發展已經成為一個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一、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機遇

1991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荷蘭農業與環境會議上首次提出了可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概念。它的基本原則是保持農業用地充足,保障糧食安全,改善當前的生活水平,維護后代的發展以及建立農業和經濟發展的和諧機制,以確保農村社會的繁榮。其總體目標是:(一)提高糧食產量,確保糧食安全和消除饑荒;(二)增加農民收入,消除貧困和促進農業綜合發展;(三)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和農業環境[1]。

中國擁有全球22%的人口和全球7%的耕地,因此亟需解決農業發展的問題[2]。目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已經納入到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

二、中國農業發展現狀

(一)耕地資源

中國的土地使用分類系統不同于糧農組織使用的分類系統。根據中國的制度,耕地的定義包括:1、不斷耕種以種植農作物和耕種的土地;2、當年新耕種的土地;3、耕種少于三年且閑置的耕地在本年度;4、輪流種草和農作物;5、種植樹木的農田(水果,桑樹和其他);6、耕種的海洋和湖岸。南部小于1m或北部小于2m的耕地之間的溝渠,道路和山脊都被列為“耕地”,而桑園,茶園,果園,苗圃的土地幼樹,森林,蘆葦叢,天然和人造草地以及所有其他土地不包括在耕地中。

1996年的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顯示,中國耕地總面積為130.039兆公頃,人均面積僅為0.106公頃;這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0%。此外,耕地總面積的79%是中低產土地,而中國耕地的40%是使用灌溉技術生產。自1996年開始,中國耕地面積持續下降,損失原因主要是結構調整、建筑用地占用和自然災害等。因此,對耕地的日益增長的需求只能通過開發邊際土地來滿足。但是,大量征用邊際土地會引起環境問題,例如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威脅到土地利用的可持續性。而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工業化總是伴隨著耕地的流失。在工業化進程中,中國耕地減少似乎是正?,F象。但是,中國的耕地面積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減少,這威脅著中國的糧食安全和可持續農業發展。

(二)水資源

灌溉和畜牧業的農業用水在農業生產中起著重要作用,并且是中國總用水的主要組成部分。一方面中國水資源稀缺,另一方面農業用水的效率相對較低,直接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可以通過兩種方式提高用水效率:1、修改管道系統以減少不必要的運輸損失;2、升級節水技術和設備。

(三)谷物產量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每公頃谷物的產量快速增長。每公頃糧食產量取決于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肥料的使用、農作物的種植結構、糧食價格以及農業生產政策等。大量研究表明,中國早期每公頃谷物產量的增長主要是肥料使用、機械化和灌溉增加的結果,而農業科學技術和勞動力投入的貢獻相對較小。隨著農業基礎投入的不斷增加以及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化肥使用和勞動力投入將逐漸減弱對谷物產量的影響。

(四)化肥和農藥的使用

中國耕地的平均肥料消耗為356.7公斤/公頃,是發達國家最大肥料消耗量的兩倍。耕地的氮肥消耗量為170.9 公斤/公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磷肥為56.6公斤/公頃,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86倍。這些數字表明,肥料在中國正在被過度使用。另一方面,肥料的使用效率很低。根據中國農業部的一項調查顯示,肥料的養分利用效率僅為30–40%,僅為發達國家的一半?;实倪^度消費和低效率導致土壤中殘留大量未吸收的肥料,從而導致一系列環境問題。據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數據顯示,每年約有1.23噸的氮排入河流和湖泊,49.4萬噸排入地下水,2.99噸排入大氣。

在農業環境系統中,由于不小心和過度使用農藥和化肥造成的污染已經十分嚴重。根據中國23個省的統計,2000年發生了891次農業污染事件,4萬公頃農業用地受到污染,25,000噸農產品損失,導致直接損失2.2億元。[4]此外,有機肥料的使用不足導致土壤營養失衡和肥力降低。中國耕地的有機物含量已降至1.5%,遠低于北美(2.5-4.0%)和加拿大(3.0-4.5%)的水平[5]。

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化肥和農藥的濫用,提高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效率,以實現更可持續的農業生產和農業生態系統。建議采取以下措施:規范農藥,培訓農民正確使用相關技術,改善現有生產技術,加強對新型肥料和安全農藥的研發,以及改善種植技術,消除肥料和農藥的過度使用。

(五)中國的生態農業

中國現代科技與傳統農業的結合為生態農業提供了新的機遇。中國已經有超過六分之一的縣被選中開展生態農業縣項目。在過去幾十年的中國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已經出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主要理論,技術和示范農業方法。生態農業作為可持續農業發展的有效工具和方法,已在中國得到廣泛認可。

當前生態農業的發展和應用還存在以下問題:缺乏對生態農業理論和方法的深入研究。技術創新,高科技在生態農業中的引入和應用進展緩慢。生態農業的工業化水平較低。當前,中國的生態農業僅僅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重點的生產體系,而忽視了生產與市場之間的關系。中國農業生產的特點阻礙了生態農業的產業化。

在中國發展生態農業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強生態農業理論與技術領域的研究;尋求適合當地條件的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通過信息服務和資金支持普及生態農業。

參考文獻

[1]程朝云.國民政府與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創建及早期活動[J].近代史研究,2020(04):65-82.

[2]周蕓帆. 十八大以來中國農村貧困治理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9.

[3]王寶義. 中國農業生態化發展的評價分析與對策選擇[D].山東農業大學,2018.

作者簡介:

鄭鋒,男,1987年1月13日,湖北,漢,本科,黃陂區農業檢驗檢測所,研究方向:農業機械制造。

猜你喜歡
中國可持續發展農業
數據分析挖掘在農業統計分析中的應用
中國農業2017年與未來十年展望
流通領域重要農業產品價格(2016年10月)
中小家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
全球資源治理中的中國角色與愿景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國”調子
農業科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