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素養引領下民辦高職學生養成教育模式創新與實踐研究

2021-11-18 12:36張義俊
科學與生活 2021年20期
關鍵詞:民辦院校人才

摘要:基于民辦高職院校惡劣的就業環境研究,本文闡述了民辦高職學生具備職業素養的必要性,提出了培養學生具備基本職業素養的應用策略。

關鍵字:職業素養;民辦高職學生;養成教育;創新路徑

引言

我國國家戰略政策指出,我國需具備健全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上,必須與企業用人需要相結合,在培養學生具備專業技能的同時,也應著力提升人才的職業素養精神,從而實現人才強國戰略。

一、培養民辦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必要性

(一)民辦高職院校重視學生職業素養的必要性

傳統的高等教育在培養學生時,講究完整的知識體系結構,側重于對理論基礎知識的傳授和研究,力圖培養學生成為掌握理論知識的精英。我國隨著經濟產業結構發生變化,使得各民辦高職院校的教育模式也發生了變化,高校教育模式愈發大眾化,民辦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與各高職院校一樣,都是為培養適應社會、企業經營所需要的一線且具備綜合素養的人才。但民辦高校的生源卻并沒有公辦高職院校生源質量優,國家招生政策也影響著民辦高校招生,民辦招生錄取批次被安排在最低層,這些都使得民辦高校所招收的學生大多處于缺乏紀律性、集體觀念差、知識掌握水平不高、沒有公德素養等等劣勢條件[1]。這給民辦高職院校依靠自身力量將學生培養成社會認可的人才帶來了極大難度。但民辦高校為了生存下去,這一目標決定了民辦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除了必須擁有較高的專業技能,還必須具備職業基本素養,才能符合企業用人需要,才能在競爭激烈的高校中有一席之地。民辦高職院校要培養出符合社會、企業所需人才,就需要根據企業用人指標來進行調整,隨著社會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企業產業結構的優化、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趨勢走向等等,民辦高職院校要順應社會發展與變化,及時對培養學生具備基本職業素養的內容做出相應調整。

(二)學生具備職業素養的必要性

在當今人才競爭激烈的社會大環境下,各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民辦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環境相當嚴峻,畢業生難以尋求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一部分原因就來自于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在職業素養方面達不到社會用人單位的要求。例如,學生剛從校園步入社會,由于沒有接受過職業素養的培養,使得學生在面試時容易答非所問、自由散漫、說話不著邊際,甚至連簡歷都沒有,這使得企業在招聘時需耗費大量精力對學生進行了解。企業人事為了節省對人才的招聘步驟,以期能更快、更好的招聘到復合型、高層次的人才,企業就會提高招聘要求,這使得不具備職業素養的學生直接被拒之門外。

二、民辦高職學生養成教育開展的基本原則

當前民辦高校學生養成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堅持以下三點原則。首先,系統性原則。學校在開展養成教育工作的過程中,需要轉變傳統由學校主導的單一的教學模式,而是采用學校、社會、家庭共同完成養成教育工作的形式,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同時,需要以學校為前提,家庭和社會教育為輔助,推動養成教育目標的實現和發展。例如,學校如果以單一的形式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和互幫互助的積極情操,沒有充分與家庭、社會之間合作,則學生在返回家中或社會后,很難將所學到的知識發揮出來,其養成教育的成果可想而知,因此,學校、社會、家庭之間的合作是重要性的,從而才能提升養成教育的系統性發展水平。其次,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民辦高職學校養成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而且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通過養成教育可以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強化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同時,在教育開展期間,還要加強學生精神層面的引導和培育,塑造學生良好的習慣和品格。通過人性化的養成教育開展工作,提升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要在教學期間尊重學生的心理,其教學內容和方法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從而才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最后,層次性原則。學生養成教育的開展需要結合不同學生年齡層次的不同,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還要結合學生專業的不同、接受知識和能力的不同,提升教學針對性,開展養成教育工作。從而才能真正的將學生養成教育貫穿到學生的培養當中。

三、民辦高職學生職業素養養成教育應用策略

(一)加強學生重視職業素養

民辦高職院校應讓學生從應試化教育模式中走出來,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教學,首先應讓學生認識到職業素養對其重要性。民辦高職院校受生源質量影響,本身在對學生思想教育上就有極大困難,但從社會用人需要角度來說,高校應克服困難,從學生思想政治課程抓起,從根本上讓學生對職業素養達到一定認知,在思政課堂,教師應將樹立正確價值觀、具備良好信用、公德品質等職業素養基本內涵逐漸滲透到教學中,其次,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多組織學生參加職業生涯規劃類課程,引導學生在課程中探索學生需要在各類職業中所具備的職業素養,讓學生根據自身需要,制定自己的職業規劃,認清自身情況,確定自己理想目標,并通過思考、分析,具備哪些職業素養才能讓自己成為符合該目標的人才[2]。最后,高職院校應多為學生創造與企業接軌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認清就業形勢,通過參與社會勞動、接觸企業文化,逐步鍛煉自己的思想意志,從而在實踐中提升自身職業素養。

(二)完善民辦高職院校教學體系

民辦高職院校要想培養出符合社會及企業用人需要的綜合素養人才,應先從改變教學體系入手。由于職業素養與實踐能力密不可分,民辦高職院校應充分針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目標,增加實踐類課程的開設,可以根據不同年級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例如,大一新生在上課時,教師除了對專業知識進行傳授外,還應在課堂中穿插職業生涯規劃內容,盡量做到每一課都能讓學生對未來工作有所規劃,通過日積月累形成對學生有幫助的職業規劃書;大二學生已對職業素養有了一定認知,教師在課堂中應重點對學生的政治思想、理想信念、品德素質等進行重點教育,可增設職業探索課程,讓學生簡單的了解各職業的特點以及要求;針對大三學生,教師應重點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表達技巧以及心理知識,為學生步入社會做好專業能力以及相應的職業能力的培養以及提高,可以開設各類選修課程,幫助學生從禮儀、文化、合作精神等全方面提升;大四學生已處于心理能力與專業技能基本能符合企業用人要求條件的階段,學校應安排學生進入到與學校有合作關系的企業進行深層次的探索和實踐,通過檢驗學生所學知識以及積累的技能,逐步提高自身競爭能力。高職院校還應改變傳統的考評模式,將職業素養納入考核中,通過學生在學習時的課堂表現、平時實踐活動表現來確立最終考核成績。

結語

民辦高職院校應努力將職業素養融入到對學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學校逐步養成較高的職業素養,以適應當下社會對高職院校素質教育要求,以及適應社會、企業對技能型、實用型雙重屬性工匠的要求,從根本上落實素質教育政策。

參考文獻:

[1]葉詩婷. 民辦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指導策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7.

[2]曾學龍,謝穎,朱宇華. 民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路徑探討[J]. 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8(02):104-107.

作者簡介:張義俊,男,漢族,1978.6,江蘇興化人,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職業教育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基于職業素養提升的民辦高職學生養成教育模式創新研究------以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2019SJB321),主持人:張義俊

猜你喜歡
民辦院校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創新之城
2020年部分在晉提前批招生院校錄取統計表
2019年—2020年在晉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類院校錄取統計表
北京高等教育中的民辦普通高校(2001年- 2019年)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晉招生錄取統計表
教育部要求各地為民辦幼兒園紓困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簡章審核對照表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教育部發布民辦本科教育首份“體檢報告”
毛遂自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