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熱點影響下,青少年社會認同問題初探

2021-11-18 17:12郝也
科學與生活 2021年20期
關鍵詞:社會認同社會熱點青少年

郝也

摘要:互聯網高度發達的社會,信息化程度也隨之提升,生活在這樣時代的青少年,受到多元價值取向的沖擊,易產生道德信仰與社會認同危機。青少年時期是個體社會認知發展的關鍵可塑期,社會熱點問題對青少年的影響在不斷加深。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幫助中小學生在面臨社會熱點事件時明辨是非、真假、美丑,引導他們在信息海洋的沖擊下保持正確立場,樹立對社會發展的信心,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自我定位,把握社會對自我發展的要求,這對于中小學生獲得歸屬感,完成社會認同,進一步社會化,促進他們更好的生活、學習和社會交往都有實際意義。

關鍵詞:社會熱點;社會認同;青少年

當前,我國己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在社會全面發展的同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逐漸發生深刻變化。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受到新媒體沖擊,主流媒體的強勢地位正在被削弱。這不僅僅表現在當社會熱點事件發生時,傳統主流媒體話語權缺失,也反映在新媒體往往能以妙趣橫生的表達方式獲得受眾的青睞。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容易變得模糊不淸,甚至出現背離主流意識形態的錯誤傾向。

各種各樣的社會熱點問題不斷涌現,關乎民生,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對青少年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隨著生活閱歷和知識的不斷豐富,許多社會熱點問題越來越能夠被青少年所關注和認知。隨手可觸的發達網絡為學生了解社會熱點問題提供了便捷的條件。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成形,面對復雜的社會問題和真假難辨的社會熱點,他們缺乏唯物辯證的思考方法,容易被不良的社會輿論誤導,引起思想的混亂,網絡中誘使個體進行社會比較的信息,不可避免地會對青少年的社會認同產生負面影響。

一、社會熱點問題

所謂社會熱點問題,是發生在社會發展一定階段、一定時期內,引起人們普遍關注、且引發較多議論的問題,往往指近期發生或者正在發生的重大國內外事件,并在社會中產生廣泛影響。

有學者指出,社會熱點問題呈現出大眾性、綜合性、內涵矛盾的復雜性、對人們思想觸動的深刻性等特征?!按蟊娦浴笔侵干鐣狳c事件往往引起社會公眾的普遍關注和程度不同的社會參與。例如近期南京祿口機場引發的疫情,對每一位南京市民都帶來不同程度的直接影響,其影響面甚至波及全國。防疫排查、核酸檢測、健康管理、培訓機構停課、娛樂活動暫停、延遲開學等,使青少年無可避免地成為這一社會熱點事件的親歷者,從而對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社會認同狀況產生強烈的影響。

“綜合性”“復雜性”是指社會熱點問題的內涵具有綜合、多樣、交叉滲透等特征,涉及的層面不單單是經濟、民生、社會、政治、法律、文化、生態等某一個領域,而是復合交叉的,是多種屬性的融合。例如對世界政治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的熱點事件——塔利班控制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其涉及的領域就非常復雜多元,包括國際政治、歷史、民族、宗教、文化等等,試圖從孤立的角度去解讀這一事件,就會顯得蒼白無力,很難使人信服。塔利班究竟是什么組織?和恐怖組織有什么關系?他們為什么會如此輕而易舉地奪取政權?他們上臺意味著什么?國際社會和各方評論者可能會有不同見解,青少年處于輿論場中,也會產生自己的看法,對他們的世界觀產生深刻影響。

這同時也體現了社會熱點問題的“深刻性”特征,由于熱點事件與人們的利益、社會知覺緊密聯系,使得它十分嚴峻、敏感,深刻影響人們行為處事的態度以及行為的動機。例如南京疫情中的“毛老太事件”,央視等主流媒體的解讀是“一個人的任性,引發了嚴重的后果”,評論是較為客觀的,但經過社會輿論發酵,毛老太成為群嘲的對象,被稱為“毒王”,自媒體稱其“以一己之力毀了一座城”,甚至有謠言稱“南京毛老太出院被法院帶走”,其中傳遞的社會情緒就比較偏激了,不僅僅是“自私自利的人很可惡,應該嚴懲”,還有對社會底層老年群體的偏見,對南京人不把疫情當回事的誤讀。

還有學者研究發現,社會熱點問題經常會通過網絡熱詞表現出來,比如“錦鯉”“盤他”“杠精”等網絡熱詞都屬于社會熱點現象的范疇。青少年對網絡熱詞較為敏感,體現在無論平時習作還是日常交往中,都喜歡使用這些詞匯。語言是思維的體現,社會熱點也通過網絡熱詞影響著青少年的自我認知和社會認同。

二、青少年的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理論最早是由亨利·泰菲爾(Henri Tajfel)提出的,該理論說明了人們在宗教、政治、地區、國家或職業團體中擁有最為重要的成員身份,借此培養起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塑造出人們對團體內部成員和外人的不同想法。特納(Turner)進一步豐富了該理論,將社會認同定義為“個體知曉他/她歸屬于特定的社會群體,而且他/她所獲得的群體資格會賦予其某種情感和價值意義”(Turner,1982)。

根據埃里克森的理論,人要經歷八個人格發展階段,青春期(12-18歲)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當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的沖突,會感到困擾和混亂,這一階段他/她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在社會集體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青少年通過觀察、感受其所面對的社會環境,反思自身的經歷,參照特定的社會群體,從而明確自身所從屬的群體,形成“反思性的自我”,以此獲得個人認同;同時通過社會分類對自己所屬的群體產生認同,并產生群體內偏愛和群體外偏見,從而形成社會認同,逐漸領悟到所屬群體給自身所帶來的影響,并根據群體內的價值取向進行自我價值觀的再塑造。

青少年的主導心理需求是在社會交往中獲得尊重以及群體歸屬感,他們需要他人和群體的關注、關愛、理解、尊重和友誼。面對紛繁多變的世界、多種多樣的選擇,他們對之前所建設的自我一致性和連續性表示懷疑,感到茫然無措,陷入內心與外界的不平衡、不穩定之中。

在面對社會熱點問題時,青少年通過自我分類與社會比較,基于對自身特質的認知和所屬群體的認同,對群體的文化信仰和價值觀產生認同,并將其內化于自己的行為與自我概念中。然而,信息化時代,網絡共同體的隨意與多變,現實與虛擬的碰撞與交互,社會熱點與話語空間的多元,使青少年面臨的個人認同與社會認同危機加劇。

三、在面對社會熱點問題時怎樣幫助青少年獲得良好社會認同

青少年心理處于未成熟的狀態,思考問題不夠全面,感性認識多于理性思考,思想觀念易受外界影響。社會熱點問題中一些偏激、消極的思想可能會使他們立場模糊、觀念搖擺,給他們的社會認知帶來干擾,對他們的社會認同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必須積極引導青少年采取科學、理性的態度對待社會熱點問題,正確認識和堅定馬克思主義,站穩社會主義政治立場。特別是在新形勢下,要增強青少年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強化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如何幫助青少年獲得良好的社會認同?筆者試從以下幾方面提出路徑與方法。

第1,完善社會制度,形成制度文化。公平正義、規則秩序、道義責任等是青少年道德認知觀察和感知體驗的最基本的內容,而不公正的社會現象容易引發人們心理失衡、迷惑茫然甚至仇恨心態。公正群體中的規則意識、平等觀念、民主作風等是群體凝聚力的源泉,能夠給青少年的社會認同帶來正能量。例如在南京祿口機場疫情的后續處理中,官方實事求是、開誠布公的態度,各部門積極響應、擔當作為的行動,民眾參與志愿服務、愛心奉獻的舉動,都會促進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社會認同。

第2,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青少年處于“心理斷乳期”,他們不再一味遵從“道德權威”,對父母和老師的權威開始提出質疑,采取反抗、否定的態度。他們迫切要求獨立自主地開展學習和認知,強烈渴望成為主動的建構者、自主的踐行者。青少年也只有主動衡量道德規范、獨立思考道德問題,才能發展和完善獨立人格,真正完成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因此,“道德說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應該被摒棄,教師及家長可以借助社會熱點問題中的鮮活案例,把民主、自由、公正等較為抽象的理念同愛國情懷、民族情感、集體情誼等情境有機結合,通過道德情感的熏陶促進道德認知的進步,對青少年的基本價值觀形成刻骨銘心、終生難忘的影響。由于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通過集體備課等方式集思廣益,全面準確把握復雜多變的社會形勢,抓住社會熱點問題的本質。結合青少年思想狀況,與教材內容相結合,用教材中的理論解釋社會熱點問題,以理服人,對出現的種種現實問題,應做出科學的、有說服力的、符合實際的解釋與說明。

第3,促進青少年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要緊密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利用學生黨團活動、社團組織,把理論學習與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強化學習效果??山Y合社會熱點深入開展專題社會實踐,讓學生走出校園象牙塔,走進社會,了解輿情,體驗民生,對某些社會熱點問題產生真切感受,使其價值判斷更加有理有據。同時教師要及時引導,對社會熱點問題作出正確解讀,并幫助學生逐漸掌握正確的思想方法。例如,筆者所在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模擬聯合國”“模擬兩會”等實踐活動,通過親身實踐,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國際公平議事規則以及社會主義民主是如何具體實現的,在此過程中他們也將責任、擔當、民主、公正等價值觀內化于心,并形成積極的社會認同。

第4,為青少年構建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青少年發展良好的社會認同,需要認真審視自身與環境、個體與情境的互動關系,從建立、維持和發展良好人際關系中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從關注別人的利益、需要出發去維系好安全、幸福的情感紐帶?!爸匾恕睂η嗌倌甑挠绊懹绕渲卮?,家庭、學校和同伴在青少年的社會化發展中形成情感依戀和情境依賴,彼此間傳遞著價值取向、人生態度,也形成長期而穩定的社會聯結,讓個人意識到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乃至世界的普遍責任。良好的親子關系,和諧的家庭氛圍,民主平等開放的學校氛圍,鼓勵支持的教師態度以及同齡群體的正向價值觀等,都會成為幫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社會認同的社會支持系統。

同時,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為進行適當引導也十分必要。青少年通過模仿偶像來提高自我價值感、滿足個人歸屬感。有研究顯示,榜樣越是平凡、真實、可親、可信,在青少年心目中越是偉大、越是深刻。最好的榜樣是青少年身邊看得見、夠得著、信得過、學得會的平民榜樣。

參考文獻:

[1].邱柏生. 論社會熱點問題對大學生思想傾向的影響[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6):20-22.

[2].周強. 關于社會熱點問題在青年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價值分析[J]. 高教探索,2017,000(0z1):177-178.

[3].何文秋,蔡華健. 高校利用社會熱點問題開展學生工作探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000(003):46-47.

[4].Elliot Aronson & Joshua Aronson. (邢占軍 黃立清 譯)The Social Animal.(Twelfth Edition)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P24-25.

[5].靳宇倡. 網絡化背景下青少年社會認同的研究. 經濟管理出版社:P13.

[6].張瑩瑞,佐斌. 社會認同理論及其發展[J]. 心理科學進展,2006.

猜你喜歡
社會認同社會熱點青少年
蔬果能讓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體質PK
社會熱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中西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與社會認同探究
經濟新常態下社會認同的變化及其影響
社會熱點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及應對研究
民族傳統體育儀式的文化解讀
《彩虹艷盡半邊天》對黑人女性的社會認同
引入社會熱點豐富歷史課堂的研究
青少年打籃球注意事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