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看英國工業革命的發生機理

2021-11-19 08:38朱格鋒羅雄飛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 2021年6期
關鍵詞:世界歷史工業革命時代

朱格鋒 羅雄飛

摘 要: 馬克思基于實踐人本主義的社會發展理論,把人類社會看作生命有機體,并從人的實踐理論、勞動異化理論和歷史唯物主義三個維度對它的發生機理和發育發展原理進行把握。在此理論分析框架內,英國工業革命的發生機理可得到合理說明。隨著歐洲市場的發育、深化和世界性擴張,社會分工的細化和大眾消費的持續增長,引發了大眾商品的規?;a需要,形成了市場需要跟生產能力不足的矛盾,這種矛盾運動孕育了技術革新的內在需要,這是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根本原因。英國工業革命的歷史經驗和中國工業化道路表明,一個國家要實現趕超式發展,必須要有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而生產力的發展又取決于大眾消費需求的拉動,而在“世界歷史”時代,對生產和需求的考察,都必須著眼于國際性分工和經濟關系。

關鍵詞: 工業革命;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世界歷史”時代;中國工業發展經驗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101(2021)06-0030-09

二、實踐人本主義與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類社會的一般發展趨勢,做出了大量闡釋。作為那個時代的產物,人本主義和理性主義構成了主要的精神文明成果。馬克思擯棄了僅僅對人本主義和理性主義進行一般抽象理解的做法,從現實的人的實踐出發,把抽象人本主義轉化為實踐人本主義,把抽象理性主義置換為科學的理性主義。在他看來,正是在現實的活動中,人通過實踐創造對象性的社會存在物。這體現了存在的先在性意義,同時高揚了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決定作用。這種實踐人本主義,不屬于唯物主義,也不屬于唯心主義,甚至不屬于抽象的原理性哲學,同時又吸收了兩者的合理因素。馬克思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盵12]3在這里,馬克思把實踐提高到了對社會存在、社會發展和人類認識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地位。這些思想跟《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正是基于實踐人本主義立場,馬克思逐漸建構起了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性原理的社會發展理論體系。

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包括基于實踐人本主義的社會發展一般機理即人的實踐理論、勞動異化理論和歷史唯物主義三個層次。人的實踐理論主要考察人與自然的關系,勞動異化理論旨在對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做出解釋,而歷史唯物主義則體現為人類社會作為具體整體的內在關系。前兩個層次屬于社會機體和社會關系的發生機理,第三層次屬于社會機體整體聯系和生命發育發展原理的抽象概括。

人的實踐理論是社會發展最基礎的理論,是社會存在的發生論。社會存在的生成以現實的、感性的人的實踐活動為基礎。人類社會作為一種生命機體,個人成為社會的“細胞”,社會存在以及整個社會關系是無數個人在現實環境的實踐中生成的,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外化、物化的結果,這同時也是自然的人化、主體化。人的物質生活環境,最先表現為單純的自然環境,隨著人的實踐的不斷發展,自然不斷人化,人的本質力量不斷外化為社會存在,形成另一種自然,即人創造出來的強大的對象世界。在這種人與物質生活環境的關系中,知識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隨著知識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由于自然越來越人化,環境不斷改變,處于環境中的人也不斷改變自身的生活方式,但人跟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則是始終存在的?!叭藙撛飙h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盵13]37處在一定的物質生活環境中的人,總是要追求自身需要的滿足,可是,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又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他想要獲得自身需要的滿足,而外在環境卻制約著他的滿足。這樣,人和客觀的環境就必然產生矛盾。由于這種矛盾,人會產生受抑制的感覺,同時又會產生擺脫環境束縛的動力和激情。在馬克思看來,這種“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盵14]由于這種激情,人有一種通過實踐滿足自身需要的創造性沖動,人的智慧因此萌芽、發展,進而積極尋找、發掘外在客觀存在對人所具有的潛在意義,并經過探索獲得特定的知識,接著再次通過新的實踐把知識轉化為生產力。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整個社會的發展獲得推動。這種基于人的實踐的社會存在的生成理論,從人與現實環境的矛盾運動角度說明了人的認識的動力及其認識水平如何確定的問題,說明了人類知識的發生問題,因而確切地回答了人們在現實環境中的實踐為什么是“有目的”的活動,解答了生產力如何發展的問題。這實質上是對生產力生成的最本質把握,也是對人和社會的生成發育的最本質把握。正如馬克思所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盵12]5需要指出的是,生產力的這種生成論,同時還包含人們的革命實踐,在生產力發展受到社會關系的嚴重制約時,人們通過革命實踐改造特定的社會環境,生產力才能得到解放。

馬克思這里關于實踐的思想,也就是他對勞動的理解。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基于實踐人本主義思想,對勞動異化和私有制的關系進行了系統論證,對社會關系和歷史發展進行了說明;在《資本論》中,他再次運用科學的實證研究方法解剖了英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這一典型對象,深度分析了勞動的異化和消除。異化勞動理論是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在馬克思看來,人的異化首先是歷史進步的內在要求,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來看,異化和異化的消除都是通過知識進步和生產力發展來實現的。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從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出發,以人的經驗的感性活動及其現實條件為基礎,把勞動異化和異化的消除當作一個歷史過程。人在現實環境中的實踐活動引起存在系統的內在矛盾運動,這種運動首先是社會存在作為生產力的生成運動,生產力的發展引起分工,從而引起勞動異化,這種異化由于部落沖突而加深,誘致家庭和私有制的產生。馬克思指出:“分工和私有制表達的是同一件事,一個是就活動而言,另一個是就活動的產品而言?!盵13]28這種把分工等同于私有制的思想,就是勞動異化的思想。因為在馬克思看來,勞動異化等于私有制,而家庭內部的分工發展為社會分工是勞動異化的開始。而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異化達到最典型的狀態,人與人的關系完全表現為商品之間的物的關系。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將勞動異化理論科學化,克服了以往經濟學家將抽象人本主義作為理論前提和價值立場的錯誤做法,科學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異化勞動本質和典型表現。如果說人的實踐理論著重于生產力的生成問題,那么,這里著重的則是從根本上理解生產關系。勞動異化理論是基于實踐人本主義對生產關系的一般的本質的把握。

馬克思對勞動和人的理解不同于黑格爾的抽象精神,也不同于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抽象,他對勞動異化的說明始終是跟人的感性活動和唯物史觀聯系在一起的。歷史唯物主義即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社會機體整體聯系和生命發育發展原理的抽象概括,它以人的實踐理論和對生產關系的科學剖析為基礎,不能離開前面兩個層次把它當作一種教條。如果說人的實踐理論是對社會生命機體的發生學把握,它突出了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顯示了人化自然和社會的主體化特征,那么,唯物史觀更多地體現了人類社會的客觀性,體現了它作為生命機體超越個人的客觀發展方面。只有將這種唯物史觀跟人的實踐理論結合起來,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其理論特征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社會的發展以人的個性發展和自由的逐步實現為軸心,因而不同社會的發展遵循著一般的趨勢。但是,不同社會的發展軌跡、發展進程“怎樣”,總是受到偶然因素的影響,任何偶然可能會影響其發展軌跡。

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是把握歷史發展及其具體進程的科學理論,是把握不同條件或不同歷史背景下各種社會關系的基礎,因而直接具有方法論的意義,是我們歷史地具體地考察特定問題的方法論思想。恩格斯晚年強調:“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盵15]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與思想方法是一體兩面的,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人的實踐理論與認識論、方法論的統一。當然,這里說的人的實踐理論,雖具有某種本體論意義,但不是傳統唯物主義的本體論,更不是唯心主義的本體論,而是基于實踐人本主義的人與社會的生成論。這種“本體論”“認識論”從屬于社會發展原理,而不屬于抽象的原理性哲學,它以自然和社會存在為前提,強調了認識對象、認識材料和工具以及整個外部環境的先在性。馬克思的思想方法盡管包含著工具意義上的含義,能夠包容和統攝以往人類文明成果的科學成份,但從根本上說,他關于人類社會的一般原理和較為具體的規律,方是其思想方法的靈魂所在。因此,對經濟關系、社會問題和歷史事件的考察,依其原理,必須放在具體的歷史發展階段和背景條件下予以觀察,必須放在社會發展的有關整體性聯系中加以考量。

三、生產力進步、歐洲市場的發育與英國工業革命

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表明,人的需要與環境對需要的滿足所引起的制約作用,形成一種矛盾和張力,激發著人們改造環境的激情,促進人們認識的發展,人們的認識活動獲得的知識一旦轉化為技術性或制度性社會存在,生產力必然因此發展起來。具體到英國工業革命,這是人類生產力的一次質的飛躍,它使人類社會開始逐步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這與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尤其是人的實踐理論即生產力如何發展的問題息息相關??梢?,從這樣的社會發展理論來把握英國工業革命,必須把它放在歐洲尤其是西歐的整體歷史演化中來考察,必須從知識進步和基于現實需要的市場的發育入手,必須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歐洲的特殊歷史條件以及英國在歐洲國家的產業分工鏈條上的特殊地位進行具體的考察,其源頭可追溯到11—14世紀的歐洲中世紀盛世。

歐洲封建制確立之后,隨著秩序的穩定和相對和平局面的持續,人口逐步增長,人與特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提供的生存資源逐步形成一種張力,生產力因此出現新的突破。自10世紀末開始,馬耕逐步推廣開來,幾頭牛牽引的重犁日益得到廣泛應用,三圃制得到普遍推廣,人們掌握了作物輪種的技術,大片土地得以開墾,生產力得到發展,農業發生了巨大進步。一方面,生產力的這種進步,使得糧食和其他農產品開始有了更多的剩余,這使封建貴族能夠得到的剩余產品大幅增加,他們不再滿足于多個莊園輪流供奉種類有限的實物剩余產品,而希望以貨幣地租取代傳統的實物繳納,以便更加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財富,滿足自身多方面的需要。由于歐洲土地制度實行各級貴族分級所有,領主擁有領地獨立的行政、司法和征稅權,土地交易受到很大限制,因而,隨著貨幣地租的增加,動產成為貴族可以自由支配的主要財富,而奢侈消費則成為貴族顯示身份與地位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這種發展和人口進一步增長,這使作為農奴的勞動力出現剩余,農奴的逃亡一定意義上得到農奴主的默許,工商業城市因此復興起來。初期逃亡的農奴并非終日耕作的農夫而大多是手藝人,他們逃亡到一些便于獲得原料、能找到固定買主的地方,逐步發展成西歐第一批工商業城鎮。由于農業增產和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貴族的奢侈消費和多元化需求,導致社會對商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城鄉的分工成為可能,大多數手工業逐漸脫離了農業成為獨立的產業部門,且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與此同時,封建貴族為了獲得更多的貨幣地租,以解放農奴身份為條件,鼓勵“剩余”的農奴開墾荒地,一些騎士和教士也往往招徠“逃亡”的農奴開墾荒地,獲得更為獨立的地位。這就是拓殖運動和“解放運動”。隨著工商業城市的發展和拓殖運動的開展,歐洲農奴制趨于解體,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所造成的市場條塊分割逐漸被打破,從而為更大范圍的市場發育和分工發展提供了可能。歐洲市場的初步發育,生產力發展和剩余產品增加是市場發育的基礎,貴族的奢侈消費以及對貨幣的渴求,則是商品交換、市場發育、工商業城市興起、城鄉和整個社會分工發展的促進力量。這種奢侈消費在促進分工發展的同時,也使不斷增加的人口轉變為具有消費能力的消費者。當然,這種市場發育起初還是一種量的發展,還不足以引起整個社會的質變。由于更多依賴貴族的奢侈消費,工商業對封建貴族具有依賴性,行會制度的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也是模仿著鄉村的封建制度。但是,隨著這種基于分工和交換的生產關系逐步發展起來,生產力便必然要擺脫傳統的政治統治模式,作為異化勞動,越來越成為獨立的力量,并作為資本的生產力改變著封建時代的生產關系。它促使分工和市場進一步發育,并在某些國家的制度方面、法律方面不斷解除生產力發展的障礙,為生產力的質變提供條件。然而,我們不能把英國的工業革命簡單地歸因于這些條件,因為這些條件本身又是更深層因素不斷發展的結果。

至14世紀,歐洲形成了南北兩大主要貿易區,即南方地中海地區的德意志南部和意大利諸城市、北方北海和波羅的海地區的佛蘭德爾。南方貿易區主要面向貴族的奢侈消費,壟斷著貴族消費的高端市場,北方貿易區則主要經營除毛皮外的大宗廉價商品,面向大眾消費為主。南方工商業者還壟斷著對東方的貿易,他們將東方的香料、胡椒販運到歐洲,以滿足貴族的奢侈消費,并獲取巨額利潤。因此,意大利和德意志南部一些地區,商品經濟似乎更具活力,在幾個世紀內主宰了歐洲的主要貿易。隨著分工和貿易的發展,這期間西歐的人口出現加速增長。著名經濟史學家麥迪遜指出:“在公元1000—1500年期間,西歐的人口增長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快。其中北部國家人口增長又明顯快于那些靠近地中海的國家?!?[16]據估計,這期間西歐的人口從1 000多萬增加到了6 000多萬。人口的增加和越來越多的家庭參與到日益擴展的分工中,這必然引起大眾消費的低端市場的發育。這一市場由于商品價錢低、利潤薄,它必然受到那些面向貴族奢侈消費的行會手工業和南方貿易區的忽視。這一市場的供給,是由波羅的海的貿易和英國的生產來滿足的。因此,在歐洲最初的市場格局中,英國處于歐洲產業鏈條的低端。

到了16世紀,富裕工商業者的崛起打破了歐洲身份型社會關系的固化模式,他們逐漸產生了強烈的示范效應,激勵著那些不甘“平庸”的人,這些人到處追求財富,以便提升自身的社會地位。這樣,作為歐洲典型的西歐經濟就一步一步走上了良性循環發展道路,并形成了一個商品經濟體系,從而奠定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之前的“價格革命”也強烈地刺激了西歐國際貿易的發展,加快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和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莫定基礎的變革的序幕,是在15世紀最后30多年和16世紀最初幾十年演出的?!盵17]

16世紀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掀起一場廣泛的殖民活動。到18世紀,英國通過戰爭稱霸海上,成為最強大的海上強國,并控制了主要航道和殖民地市場。殖民活動將歐洲的分工關系進一步國際化,也使商品市場進一步全球化,可以說,英國遍布全球的殖民統治是它能夠在工業革命中取得領先的重要保證。與此同時,由于西班牙、葡萄牙從美洲大量輸入金銀,引起歐洲的價格革命,使那些依靠長期租約和固定地租維持收入的貴族趨于沒落,歐洲的市場結構遂發生巨大變化,貴族的奢侈消費趨于萎縮,而隨著分工的擴展和海外殖民活動的深入,大眾消費市場則迅速成長起來。這樣,更多地面向大眾消費的北方英國等地,市場經濟和商品交換得到持續發展,那些曾經壟斷高端消費市場、商品經濟活動較活躍的意大利北部、德意志南部等地則趨于沒落,歐洲發生了范贊登所說的“小分流”。[11]113

由于英國的商品生產與世界性分工和大眾消費緊密聯系在一起,并且,它不僅通過農業革命推動了國內農業生產的轉型,還依靠波羅的海的糧食貿易以及跟殖民地的貿易保證了糧食安全。因此,這時候的英國已經形成一種面向國際市場特別是大眾消費市場的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此時,在世界范圍內,人口的持續增加、國際分工的擴展和大眾消費的持續增長引發了大眾商品的規?;a需要,而傳統的手工業生產顯然已經無法滿足這種需要,這就形成了市場不斷增加的需要跟生產能力不足的矛盾。這種矛盾使英國生產者充滿著擴大生產的渴望,從而孕育了技術革新的內在需要。這是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根本原因。工業革命的發生機理表明,英國工業革命的突破口發生在棉紡織業而不是原本更為發達的羊毛紡織業并不是偶然的,因為棉紡織業跟大多數人的現實需要和成長中的大眾消費市場聯系更為緊密。當然,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也可以考慮其他一些因素。例如,紅白玫瑰戰爭和國教運動對教士和貴族力量的削弱、相對安全的地理環境、君主立憲政體、充足廉價的煤炭資源等。但根本原因還是英國出口導向、更多地面向大眾消費市場的經濟發展模式在起作用。由于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國王和貴族都從中獲得巨大利益,這樣,資本的力量就能夠起主導作用,進而才能夠實行有利于資本活動的各項制度。這些制度當然有利于創新,但不足以解釋工業革命的發生。另外還需指出的是,在英國工業化過程中,政府在保障海外市場促進經濟發展方面,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

人類社會一旦進入工業社會,就可以說真正進入了馬克思所說的“世界歷史”時代。馬克思指出:這種大工業“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狀態?!盵13]60在這樣一個時代,占有財富的欲望會迫使資本家把一切潛在的現實的社會需求挖掘出來,而追逐財富的內在動力和競爭壓力,必然最大限度地促進知識進步,反過來,知識進步又促進著人類需求的升級,它們是一種相互決定的關系。隨著世界性分工的擴展和深化,導致商品生產的多樣化和單個商品的市場規模的擴大,資本逐利的本性,必然強烈刺激和有力推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升級,以迎合不斷增加的人類需求,這種不斷逐高的需求和技術升級一旦達到臨界點,必然引爆新的工業革命??傊?,人類社會一旦進入資本主導的“世界歷史”時代,知識進步特別是技術革命就進入了一種自我驅動狀態,市場就會通過經濟的運行自我開辟前進的 道路。因此,資本盡管在這個時代作為異化勞動來發展自己,充分利用資本力量的市場經濟卻又是導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所必不可少的,它為人的最終解放創造了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所以,馬克思指出,人的異化和異化的消除走的是同一條道路,它們是同一條道路的不同階段。[18]

英國工業革命的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工業化取決于國內外大眾消費的發展,而多樣化的商品要獲得規?;男枨?,又需要發達的分工。由于大眾消費及分工擴大才可能誘發工業革命,因此,在身份和階層被固化的農業社會,任何一個國家都很難基于內生原因實現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即便是人口眾多的大國,只要停留于農業社會較為單調的生產和消費,就難以擺脫自給自足的生產生活方式。英國工業革命作為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轉型的開端,是歐洲市場發育和社會分工逐步發展且通過殖民活動擴展開來的產物,一開始就跟“世界歷史”時代聯系在一起。工業革命的歷史經驗還表明,從市場經濟的發育發展過程看,明晰的產權、自由完善的市場機制是市場發育的結果,而不是市場發育的前提。在歐洲,市場機制能夠成為商品經濟的基礎,起初正是由于歐洲主要生產資料?? 土地難以自由交換,以至封建貴族不得不把動產當作主要財富來追求,且在剩余產品大量增加的條件下形成奢侈消費的風尚,這對歐洲最初的市場發育是至關重要的。后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歐洲的土地轉手才逐步發展起來。西方經濟學往往把自由市場和產權當作理論前提和歷史起點,這實際上是對更為發達時期的經濟發展進行總結得出的認識,從而形成一種“固定不變的”“理想化的”觀念,然后“忘掉”自身發展的歷史,倒果為因,不切實際地向后發國家推廣。從這種“理想化的”觀念出發,一些經濟學家熱衷于從要素價格的差異來說明英國首先實現工業革命的根源。他們認為,英國較高的工資和便宜的煤炭價格促使生產者使用機器??墒?,他們忘記了,首先進行工業革命的紡紗生產大多是家庭生產,最初的機器也跟能源價格無關,珍妮紡紗機的發明及其在生產中的運用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而對于被彭慕蘭稱為“工業革命早期景觀的中心”的煤炭,在工業革命的早期,實際作用甚微。事實上,直到19世紀30年代,英國的煤炭產量才顯著增加,之前的煤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用于家庭取暖。作為工業革命爆發風口的棉紡織業,前期主要靠風力和水利驅動,對煤炭的需求并不高,真正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的蒸汽動力直到工業革命即將結束時,始得以廣泛使用。即使煤炭資源相對不夠豐富,價格并不便宜,工業革命在英國的發生仍然不可避免。英國照樣可以通過強大的貿易和運輸能力,從附近的法國或其他地方進口煤炭,就像不生產棉花卻可以通過從遙遠的北美和印度低價進來并最終做大做強棉紡工業一樣。19世紀末,日本工業化急需的煤炭就主要進口于其他國家,“荷蘭病”甚至證明了“豐富的資源有時不是祝福反而是詛咒?!币虼?,要素價格的因素最多是促進了工業革命的進程,但絕不是工業革命啟動的原初力。當然,在較為成熟的市場經濟中,市場機制的完善、產權的明晰又會反過來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這是一種嗣后的相互推動關系。而對這種相互推動的考察必須結合特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和特殊的國情,不能把歷史發展結果得出的“模型”當作抽象的絕對真理。

四、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工業化的成功經驗:英國工業革命發生機理的一個例證

通過以上運用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對西歐的歷史演化進行整體考察所作的分析,英國工業革命的發生機理獲得了合理說明,但這似乎還不夠。在彭慕蘭的“大分流”之后,對于英國工業革命成因的研究,學界多從中國工業化經驗和英國工業革命對比的視角來進行觀察。這些研究大都是通過在二者中間“找不同”進而用“中國式例外”去反駁他人的主張。而事實上,改革開放時期計劃經濟的轉型和基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工業化,反而恰恰可以看成是英國工業革命發生機理的一個例證。這是因為,從長期分析的眼光來看,兩者都是在缺乏市場機制和市場主體這樣的所謂“前提”下實現的,換句話說,它們都是伴隨市場和市場主體的發育實現了工業化,而不是從完善的市場機制這個“前提”出發。

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工業化的成就,自然離不開前30年打下的基礎。不僅前30年初步建立的工業體系為后來的發展提供了一定基礎,就是鄉鎮企業的發展,也是跟前30年的集體企業息息相關。鑒于筆者研究的主題,這里對前30年的工業成就無法展開說明。從改革開放時期的工業化歷程看,其成就和速度似乎都超出了設計者的最初預想??梢哉f,中國用40多年的時間基本上達到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花了兩三百年才能達到的工業化水平;在僅僅一代人的時間里,就創造了比過去幾千年所有朝代所創造的總和還要多的生產力,從一個貧窮國家轉變為世界上最大和最具活力的制造業強國。從工業化歷程看,盡管一直充滿成長的“煩惱”,在1978年改革開放后最初的15年至20年的鄉鎮企業繁榮中,中國成功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在20世紀90年代末引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目前已經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高潮和開啟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門口。對于中國這一時期的工業化,同樣可以運用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加以解釋,它跟英國工業革命的發生機理頗有些相通之處。

首先,農業生產力的提高釋放出大量勞動力。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并使農民收入迅速增加,而這個時候,農藥、化肥等生產性知識已經成熟穩定,由于具有后發優勢,一旦農民收入增加,新的生產手段就可能迅速運用于農業生產。當然,此前計劃經濟時期留下的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也發揮了積極作用。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自主創新對于農業生產力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突出例子是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除了釋放勞動力外,農業生產力提高也為鄉鎮企業的最初發展提供了原材料和市場。中國農民工對工業化的作用,就其基本作用而言,與作為廉價勞動力的“愛爾蘭人”對英國工業化的作用是頗為類似的。并且,無論是當時的英國,還是今天的中國,土地產權都沒有完全落實給農民,這不但沒有阻礙工業化進程,反而促進了工業化進程。而反觀法國,拿破侖為了獲得農民支持,使農民真正獲得了土地,而客觀效果反而遲滯了法國的工業化進程。

其次,對外開放抓住了“世界歷史”時代經濟全球化的有利時機。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始終是出口導向,國內基礎建設投資很大程度上也是服務于出口導向的生產需要。這種出口導向是基于發達國家的高福利背景,高福利、高成本導致發達國家資本外遷發展,在全球范圍配置資源。這樣,一方面,由于發達國家產業不斷空心化,大眾消費品的供給越來越依賴進口,這對中國工業化提供了持久的需求拉力,中國鄉鎮企業因此異軍突起,國內分工和國內市場也因此快速發育、深化;另一方面,中國內地廉價的要素價格吸引了大量外資企業到中國內地投資設廠,其不但帶來資金,還源源不斷地輸入了技術和管理,并提高了我國的人力資本??傊?,對外開放、與世界市場的緊密聯系,從知識進步、分工發展和現實需求方面對我國工業化發揮了關鍵性作用。這是因為,依照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知識進步(生產力發展)、分工發展和現實需求的擴大是社會發展的根本,更是工業化不可或缺的動力和條件。正是這種對外開放,使我們能夠充分吸收利用人類創造的文明成果。

與英國工業革命的對比研究表明,無論是當時的英國,還是今天的中國,工業化歷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持續滿足國際市場的過程。它們都是由于各種因素形成的合力而成為國際性大眾消費的供給方,因而發展成為世界性制造中心。沒有不斷成長的國際市場持續拉動英國大眾消費品的生產,英國的工業化革命很難出現。沒有發達國家產業空心化和大眾消費市場對進口的依賴,中國的工業化也不可能如此迅速。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后發國家發展工業那么艱難,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沒有建立高福利制度,因而資本輸出更多的是占有國外市場,制造業不可能空心化。因而后發國家的制造業總是在更為不利的條件下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進行競爭。

最后,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工業化的快速推進,得益于地方政府舉辦鄉鎮企業的熱情和大力招商引資,他們的作用在市場發育過程中是無法替代的。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既沒有成熟的市場機制,也沒有完善的市場主體,這些都有待培育,而培育市場和市場主體都離不開政府的作用,等待它們自發成長是天真的。并且,地方政府發揮強大的經濟職能,還是以私有產權不發達為基礎的,正是由于私有產權還不夠發達,各種要素才能在強而有力的行政體制調控下得到迅速配置。相比市場對要素資源的配置,這種方式節約了巨額的交易成本和大量時間成本。在1978—1988年,中國鄉鎮企業從150萬個增加到1 890萬個,增長了12倍;農村工業總產值從515億元增加到7 020億元,增長超過13.5倍。到了2000年,農村工業總產值達到11.6萬億元,是1988年的16.5倍,1978年的225倍。[1]35如果不考慮中國特殊的國情,拘泥于西方經濟學教條,這種快速發展是完全無法理解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作為英國工業革命前提的歐洲市場的發育,起初也是得益于土地市場的不發達,而不是所謂明晰的產權制度。

五、結語

我們對英國工業革命發生機理的研究表明,一個國家要實現工業化和社會轉型,必須在思想認識方面明確以下幾點:第一,一個國家要實現趕超式發展,必須要有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而生產力的發展又取決于大眾消費需求的拉動。而在“世界歷史”時代,對生產和需求的考察,都必須著眼于國際性分工和經濟關系。因此,必須把對外開放、融入國際市場放到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二,雖然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清晰的產權和自由化的市場機制對經濟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但是,我們既不可能重走這種理念在歷史上走過的自然演進之路,也不能片面地教條地把其當作市場經濟發展的前提。產權制度和市場機制自身是歷史發展的結果,而不是歷史發展的前提,它們在一定條件下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必然存在一些局限。它們是隨著分工和大眾消費發展起來的,卻又因資本的本性限制著人的發展。第三,對于后發國家來說,盡管需要尊重市場規律,但由于市場和市場主體還處于發育之中,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政府在工業化過程必然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隨著市場機制的完善,市場的基礎性、決定性作用必然不斷增強,并最終成為資源配置和后續工業化進程的主導方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政府在市場和市場主體的培養方面發揮著無法替代的作用;而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理念來看,政府還擔負著節制資本、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使命。第四,英國和中國的工業革命的經驗還表明,提高農業生產力、保證糧食安全,對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第五,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經濟發展格局。市場的發育和擴大,是促進工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在全球化時代發展工業,就要開發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 文一.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發展政治經濟學”一般原理批判綱要[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2]【美】彭慕蘭.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M].史建云,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6.

[3]【美】道格拉斯·諾斯,羅伯斯·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M].厲以平,蔡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7:3.

[4] 【英】E.A.里格利.延續、偶然與變遷:英國工業革命的特質[M].侯琳琳,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120-121.

[5]【德】貢德·弗蘭克.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M].劉北成,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275-276.

[6]【美】 王國斌,羅森塔爾.大分流之外:中國和歐洲經濟變遷的政治[M].周琳,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9-10.

[7]【英】埃里克·霍布斯鮑姆.工業與帝國:英國的現代化歷程[M].梅俊杰,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36.

[8]【荷蘭】皮爾·弗里斯.從北京回望曼徹斯特:英國、工業革命和中國[M].苗婧,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115.

[9]【美】杰克·戈德斯通.為什么是歐洲:世界史視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M].關永強,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195.

[10] 【英】羅伯特·艾倫.近代英國工業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視[M].毛立坤,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430-437.

[11]【荷蘭】揚·盧滕·范贊登.通往工業革命的漫長道路:全球視野下的歐洲經濟,1000—1800年[M].隋福民,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3]馬克思,恩格斯.費爾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7.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6.

[16]【英】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M].伍曉鷹,許憲春,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39.

[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86.

[18]羅雄飛.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道路[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9:265.

責任編輯:李金霞

On the Occurrence Mechanism of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from

Marx's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Concurrently On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Zhu Gefeng,Luo Xiongfei

(School of Economics,?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China)

Abstract:

Marx's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based on the practical humanism,regards human society as a living organism,and grasps its occurrence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principle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human practice theory,labor alienation theor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is theoretical analysis,the mechanism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Britain can be reasonably expla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deepening and worldwide expansion of European market,the refinement of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continuous growth of mass consumption have led to the large-scale production demand of mass commodities,and then form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rket demand and insufficient production capacity. This contradiction movement breeds the internal demand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wh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first occurred in Britain.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road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shows that? a country must hav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if it wants to achieve catch-up development, which depends on the pull of mass consumption demand. In the era of "world history",the inspection of production and demand must focus on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economic relations.

Key words:

industrial revolution,? Marx's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the era of "world history"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猜你喜歡
世界歷史工業革命時代
煤、鐵、蒸汽與工業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與超級智能時代
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國際左翼力量
工業革命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及其當代啟示
e時代
e時代
e時代
馬克思經濟全球化思想與“一帶一路”戰略的思考
烏托邦思想、工程及其命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