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5G信息環境的公共文化服務研究

2021-11-22 00:56趙雪
科技資訊 2021年23期
關鍵詞:資源信息化服務

趙雪

摘? 要:信息化為公共文化服務帶來了新機遇,數字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蔚然成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模式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時尚。5G構建了高速、無縫鏈接的物聯網,促進了VR等新技術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深度發展?;诖?,該文提出5G如何促進公共文化建設服務的發展,對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及管理體系建設有怎樣的促進作用,以更好地促進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5G? ?信息環境? ?公共文化? ?公共文化服務

中圖分類號:TN915.5?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8(b)-0019-03

Research o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Based on 5G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ZHAO Xue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510000 China)

Abstract: Informationization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to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such as digital museums has become a common practice. The combin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has become a new fash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5G has built a high-speed and seamless internet of things, which has promoted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VR and other new technologies in the field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roposes how 5G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cultural construction services, and how it ca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China.

Key Words: 5G;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Public cultur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5G即第5代通信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去年正式發放5G運營牌照,標志著我國進入5G商用時代。5G為信息傳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技術、交互技術與5G的融合蓬勃發展,可在移動終端實現虛擬實驗室、網絡游戲、高清視頻、多媒體信息的流暢傳輸,為數字化公共文化資源的在線服務提供良好的信息環境。

1? 5G環境的信息傳播優勢

1.1 5G構建了大容量高速傳輸、終端無縫對接的信息環境

5G最為突出的表征即是信息的傳輸速率大、帶寬高,5G基站的傳播速度為20 G/s,數據下載速度可達500 M/s、上傳速度可達100 M/s,VR(虛擬實現)場景資源的傳播速率約160 M/s以上,可支持VR資源的可實時傳輸與互動。5G網絡分布廣泛,未來將普遍存在于辦公場所、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展覽館、體育館、汽車、高鐵等固定或移動的場景或載體中。5G網絡的另一個顯著特征物聯網技術,將各類信息工具整合成萬物互聯的網絡世界,如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車載系統、無人機、智能電視、智能機器人、智能穿戴設備,甚至是門鎖等。到2025年,中國移動通信用戶的終端數量將達到100億部左右[1]。

1.2 5G促進了媒體的融合發展,提升了數據資源的傳輸質量

媒體工具日益多功能化和移動化,如手機、PC、平板等常見工具的功能和界限日益模糊,移動終端日益多功能化,5G的推廣與應用,將促使信息化終端在軟件和硬件的性能大幅提升,更好地促進VR/AR等技術的實現和應用。5G網絡環境下,傳播內容將迎來3D時代,資源實現從二維到三維的跨越;VR技術將普遍運用,實現由現實到虛擬現實的進步。媒體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傳播工具的多功能化發展,傳播的內容日益多媒體化、互動性增強,同時信息內容的質量也日益提高,為新興技術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1.3 加大VR/AR等一批新技術的應用與傳播力度

5G的大容量、高速率的數據傳輸為VR/AR等資源的遠程應用與傳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VR/AR有著顯著的優點:首先,實現了三維的信息場景,可給人以立體、直觀的感覺,更有利于信息的感知和記憶;其次,使個體與環境的交互性增強,VR/AR技術賦予了個體對場景信息的參與和體驗感,如前進、后退、仰視、俯視、旋轉、運動等效果;再次,信息內容的趣味性和娛樂化水平有所提高,信息(作品)在創作過程中可充分利用VR/AR的可視化、互動性的優勢,搭建吸引力強、界面美觀的情景;最后,其可實現VR/AR資源的遠程共享和實時互動。

2? 公共文化服務的信息化發展趨勢

信息技術促進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深刻變革,得益于“互聯網+”帶來的機遇,公共文化服務開啟了“線上+線下”的新模式,數字化公共文化資源的建設與應用成為重要發展方向。

2.1 國外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信息化趨勢

主要發達國家的公共文化服務都開啟了科技化、信息化、數字化的發展征程。為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法國積極推動高等教育機構之間的聯合,巴黎第八大學和第十大學合作的實驗室——“藝術H2H:藝術及人文媒介”,主要任務是立足情境、技術及融合問題開展研究,探索藝術與科技之間、現實空間與數據資料空間之間、藝術形式與傳播媒介之間的聯系,研究藝術如何借助科技得到更好的傳播[2]。

谷歌推出了藝術計劃(Google Art Project),計劃與歐洲的多家博物館進行合作,利用技術手段創建在線博物館,頗負盛名和影響力的梵高博物館、泰特美術館、烏菲齊畫廊博物館等150多家博物館積極參與。谷歌利用街景技術拍攝博物館內部實景,并且以超高解析像拍攝館內歷史名畫,用戶可以在參與此計劃的博物館中訪問所有在線館藏資源[3]。

2.2 國內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信息化趨勢

國家對于公共文化的數字化建設與發展給予了足夠的關注,科技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文件強調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技術基點,重點突破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創意設計、文物保護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文化旅游等領域系統集成應用技術,開發內容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沉浸化體驗技術應用系統平臺與產品。當前,利用物聯網、云計算、5G等新技術對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推動文化服務走向網絡化、智能化[4]。

公共文化服務科技化、信息化、數字化建設浪潮迅速掀起,一些代表性的項目投入使用,如“故宮博物院”就是充分運用了信息技術、虛擬技術、交互功能,綜合型展示故宮文物知識的數字應用平臺。目前,已經推出了《我要去故宮》公益視頻課、“故宮名畫記”“數字文物庫”“數字多寶閣”虛擬展覽《淳化閣帖》、“故宮壁紙”等多個欄目[5]。上海博物館運用大數據技術實施了數據中心項目的建設,初步建立了融合各類格式、類型的統一的資源管理平臺,運用新技術手段,實現了圖形圖像等多媒體資源的可視化呈現,建立了統一的數字資源展示平臺,并對館藏數據、資源數據、觀眾數據進行了嘗試性挖掘,初步建立了量化評價模型[6]。

2.3 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信息化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國外公共文化服務的信息化以公司和個案為主,政府的主導性較弱,參與單位的自主性較強。國內公共文化服務的信息化政府主導性強,各地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信息化建設受地方政府的影響比較大。這反映出國內的公共文化服務還存在著不足:一是制度建設與政策落實得不夠完善;二是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的不夠成熟;三是公共文化服務的規范化、創新能力、績效評估、科學管理等方面不夠完善。

3? 基于5G環境的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研究

5G對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設計、制作、傳輸、績效評估、大數據分析等方面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深刻的影響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如管理模式、均等化服務等,從而促進公共文化產品服務體系的完善和管理模式的創新。

3.1 有利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質量和共享水平、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

5G對于數字文化資源的建設、傳播、應用等有著質的飛躍。首先,支持高質量數字資源的傳輸,以視頻(電影、電視)為例,超清視頻數據量約為10 M/s,這也是目前大眾在電視、電腦收看的最高質量的影視節目,5G對數據的傳輸可達500 M/s,可支持更高質量的數據文件傳輸。其次,有利于公共文化作品引入新技術和新手段。如建設虛擬展覽館、虛擬博物館、VR實驗室等新型資源。最后,可充分應用大數據和數據挖掘技術,分析大眾對公共文化作品的需求,針對性地創作和共享資源,實現公共文化用品的分眾化、精準化傳播,更好地滿足特定群體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

3.2 有利于行政管理部門統籌分配資源,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存在著按行政級別管理的特點,因地域的經濟水平、傳統文化、基礎設施的差異,導致各地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參差不齊。且存在著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遠低于城市,如何提高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已經成為眾多研究者關心的問題。此外,我國的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模式和機制還處于建設與發展階段,應借鑒美英等發達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經驗。引入非政府組織介入城市社區文化活動管理,使文化活動的提供主體多元化,文化活動內容高質量化,已是勢在必行。

基于5G的信息化環境,行政管理部門和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部門可以集中資源創作更多的優秀文化作品,如科教節目、文娛作品等。同時在制作和傳播方面,可以打破現有的地域限制,吸引更多的資源和參與單位,如建設高質量的國家級、省級、區域特色文化的虛擬博物館、文化館等,既可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作品的質量、豐富作品類型,也可以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

3.3 有利于探索新型的公共文化服務管理模式

國內學者針對我國的公共文化管理模式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傅才武和陳庚指出,伴隨著政府行政權力逐步從文化組織和文化機構微觀管理領域的退出,由文化組織和文化機構所承載的社會性職能必須由社會(市場) 來彌補。社會(市場)將擔當文化組織和文化機構重要資源供應者的角色。許繼芳與周義程借鑒新公共管理、治理理論等分析工具,提出構建“一主多元”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即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私營部門和第三部門廣泛參與的多種方式并存的公共服務供給格局。

基于5G的信息化環境,對公共文化服務在數字資源創作與共享,文化傳播打破地域限制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促進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管理模式發展、法治建設、財政政策等的完善,有利于早日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全民共享的符合我國國情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4? 結語

基于5G的信息化環境不僅可以提高數字化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并促進新型資源方式的出現和利用,還可為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提供理想的平臺,使得各主體間的合作、數字化資源的創作與共享等打破時空的藩籬,有利于合理調配人力、物力,創作精品,提高公共文化產品的質量和擴大共享范圍,逐步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可促進我國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早日完善和成熟。

參考文獻

[1] 項立剛.5G產業鏈及未來趨勢全解析[EB/OL].(2019-3-25)[2020-12-02].https://www.sohu.com/a/303782400_748530.

[2] 王玉玨,黃曉蕙,陳潔.法國國家檔案館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J].山西檔案,2017(4):27-31.

[3] 曹福然,詹一虹.國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建設及啟示[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9(2):18-25,61.

[4] 嵇婷,耿健.融合發展與創新驅動: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轉型升級建設探索[J].新世紀圖書館,2020(3):70-75.

[5] 吳艷麗.故宮博物院——數字展生機 文化添活力[EB/OL].(2020-03-02)[2020-12-02].http://www.xinhuanet.com/shuhua/2020-03/02/c_1125651291.htm.

[6] 劉健.博物館大數據運用初探——以上海博物館數據中心項目為例[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7(3):

97-103.

猜你喜歡
資源信息化服務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我給資源分分類
挖掘文本資源 有效落實語言實踐
“一核三軸”:信息化時代教學管理模式的探索
資源回收
采掘服務個股表現
激活村莊內部治理資源
兩則跟服務有關的故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