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于研讀,達于豐滿

2021-11-24 07:13周麗芳
中學生學習報 2021年18期
關鍵詞:研讀

周麗芳

摘要:本課時的難點在于讓學生真正地充分理解分數含義,為了不停留表層或機械模仿,新手教師在教學前只有系統、準確、深入地研讀,才能使課堂豐滿且有活力,不落俗套。研讀時一般分三步走:初次研讀,了解教材地位,初步定下教學環節。再次研讀,把得準、放得開,調整突破重難點的策略。三次研讀,活用教材,培強數學課的思維含量。持之以恒,定能提升。

關鍵詞:研讀;把準;活用;思維含量

近年來,隨著新老師的逐步遞增,下鄉調研聽課時常常會聽到新老師的匯報課。聽后,讓我感覺到對新老師的培訓及培養是迫在眉睫的事,特別是新老師課前研讀教材的能力急需提高?,F以我送課下鄉的一節課《分數的初步認識》為例,談談如何始于研讀教材,達成課堂教學的豐滿?

一、初次研讀,了解教材地位,初步定下教學環節。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義務教育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中的第一課時。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來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是從整數到分數概念的一次擴展,無論在意義、讀寫法上,分數與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從整數到分數,學生的數學學習將要建立一個新的數概念,是對數的認識的一次質的飛躍。學生學習時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整套小學數學教材將分數的教學分為兩個階段:三年級上冊及五年級下冊。三年級上冊主要是借助操作直觀,從“部分—整體”的角度初步認識分數,所以,教材緊密聯系生活,創設了大量為學生所熟悉并感興趣的現實情境,為學生營造探究的氛圍,并通過自主探索、實踐操作、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分數的產生和發展,經歷認識幾分之一的學習的全過程,感悟分數的含義,從而初步了解分數的概念。

這樣一研讀,初步定下了教學新知的大致環節:

創設情境,初識分數

1、同學們喜歡看動畫片嗎?老師這兒有一個《分餅》的動畫片,我們去看看。(播放課件)小狐貍分餅的方法,小熊滿意嗎?為什么?怎樣分才公平?怎樣分才能讓兩只小熊都滿意?

深入了解,認識分數

(一)認識二分之一

(1)直觀感知

①我們把餅平均分成了幾份?這“一半”是其中的幾份?另一半呢?

結合學生的交流,教師揭示:把一塊餅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2)動手操作,深化認識。

①學生動手折紙,并給其中的1/2涂上顏色。

②學生交流各種不同的折法。

(二)類比遷移,認識幾分之一

(1)操作:學生自主動手折紙、涂色,表示出圖形的幾分之一。

(2)交流:你表示出了幾分之一?你是怎么得到這個幾分之一的?

揭示分數的概念,認識分數的各部分名稱。

學生可自學課本90頁的內容習得后交流。

二、再次研讀,把得準、放得開,調整突破重難點的策略。

教材借助不同的實物模型(月餅)、面積模型(長方形、正方形、圓)等,數形結合,幫助學生認識分數形的特征,教材還編排了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等多種表征的聯動中體會分數的含義。

學生在最初接觸分數時,先是從“行為”(平均分物體)入手,再通過圖形表征認識分數,最后抽象出分數的數學符號。教學時我們應充分考慮“行為”“圖形”“符號”等表征方式的關系,努力做到“有來有回”。幫助學生既能讀懂操作過程和圖示,會用符號表示,又能根據符號,用操作活動和圖示進行解釋。在“有來有回”的過程中,使“平均分”“分的是誰就是誰的幾分之幾”兩重意思的理解得到深化。所以,整節課得把準1/2的教學,在原基礎上將重點內容的突破具體補充如下:

(一)著力建構二分之一

(1)直觀感知

①我們把餅平均分成了幾份?這“一半”是其中的幾份?另一半呢?

結合學生的交流,教師揭示:把一塊餅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②誰會像老師這樣說一說。

③把這句話藏起來,大家還會說嗎?

(2)動手操作,深化認識。

①學生用不同形狀的面積模型(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紙、等腰梯形、毛線等)動手折一折,并給其中的1/2涂上顏色。

②學生展示各種折法。

(3)觀察判斷,拓展認識。

下列圖形中,哪些圖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

①學生交流,并說明判斷理由。

②小結:只有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1/2。

另外重要的一點,還得放得開。

學生充分經歷1/2的多個層次學習后,積累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理性提升,在此基礎上提出:

(1)小組合作:折出正方形紙的1/4,你組有幾種折法。

(2)小組展示匯報不同的折法后,你有什么發現?

在此基礎上,可適當增加“回”的過程,

(3)你還能折出幾分之一?你是怎么得到這個幾分之一的?

這樣一來讓學生的獨特個性與創新能力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

三、三次研讀,活用教材,培強數學課的思維含量。

教學中,面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可能表現出不同的思考方式,也可能給出不同的解決方法,當然需要不同的時間才能掌握,這正是體現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性,但是不同的學生同時對問題的思考、對問題的最終完成也體現了每個學生都存在的內在潛能。所以只要我們教師設計富有挑戰性、開放性、探究性的數學活動,把知識形成的具體過程開發、展現,讓學生在動手實驗中去感知、發現;在動腦思考中去分析比較、歸納整理;在動口表述中去合作交流、發表見解。

總之,以此為例,拋磚引玉。愿能給新手教師研讀教材帶來一定的思考。只有專心研讀教材,教學設計才會豐滿;課堂實踐才會靈動;反思領悟才會真切,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必將促進我們新手教師的專業成長。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教科書三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

[2]數學大世界《研讀教材 優化教學設計》江蘇 陸海燕

[3]課堂實例《分數的初步認識》南昌 胡敏

猜你喜歡
研讀
古詩教學要注重“研讀”
淺談新課改下語文課堂教學創新的兩個關鍵點
淺談如何研讀合唱作品
例談“一文一字盡風流”
西風凋樹惆何處,燈火闌珊情滿路
深讀文本題盡其用
注重方法,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小學語文“研讀”教學模式探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