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視域下傳統手工技藝調查研究

2021-11-25 09:42阿呷子洛
科學與生活 2021年16期
關鍵詞:鄉村振興

摘要: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的田壩鎮,至今還有最原始的紡織術用于人們的生活,它就是彝族服飾擦爾瓦的編織技術。擦爾瓦是彝族同胞喜愛的用羊毛織成的傳統服飾,彝語稱為“瓦拉”。田壩的擦爾瓦呈白色,純羊毛制作,無領無袖無扣,下端綴長穗垂到膝下,既能避風保暖、也能防潮防雨,晝當衣穿、夜可作被,穿上它還能添一些英武之氣。查爾瓦具有族群認同、身份地位標識的功能,作為傳統手工技藝,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需要我們去挖掘、保護與傳承,助力文化振興。

關鍵詞: 鄉村振興 田壩 ?擦爾瓦 手工技藝 身份標識

田壩原是彝族住地,彝名毛日阿嘎,意思是毛日姓住的地方?!对轿鲝d志》中有“馬日杠”名。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逐漸遷入漢族。屬越西廳、海棠都司府管轄,設有向化汛。先在今河上灣設順河場,后被洪水淹沒,遷至新店老場,再遷正街。民國時屬越西縣海棠區啟明鄉,轄9個保,轄地范圍包括今田壩鎮、啟明鄉、埃坡洛鄉與勝利鄉、前進鄉的部分地區。甘洛田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此民改后的涼山彝區較有知名度前為寧地土司住牧地,是甘洛境內彝區最早接受中原文化的地方,早在元明清時就此設吏治封流官土司。田壩鎮漢族染制搟制彝族用披氈,編織察爾瓦,并形成一條街——羊毛街,聞名全涼山。[1]如今涼山彝族服飾,男子發式椎髻、頭纏英雄結、佩戴英雄帶、著褲(寬窄不同),女子頭飾發帕及荷葉帽、圓領右礽襟衣、著百褶裙等,皆披披氈與查爾瓦,基本保留了古代的彝族服飾的古風,查爾瓦在涼山彝族服飾中具有重要的欣賞價值和審美價值。

馬曉華(2006),通過對彝族服飾歷史背景的梳理,從清以前到現代的彝族服飾保留著“男椎髻、著長褲,女戴帕帽、著裙,皆披氈、跌足”的遺風,同時認為披氈和查爾瓦是涼山彝族長期認同、選擇的標識性產物,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雙重載體的文化傳承,成為涼山彝族歷史的見證、古老文化的象征,他還指出,涼山彝族服飾承載了彝族人的身份地位、社會習俗、審美情趣、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性格等歷史文化信息?!棒率┩呃?,即披氈和查爾瓦,成為彝族人的族徽和身份標識。[2]馬長壽先生在《涼山倮彝考察報告》中記載:“羊毛洗凈,曬干,倮彝扯之為絨,紡之為線,防線之工具為紡陀,防線法與漢人同,用紡車者極少,此法與宜諾區行之,一法植八木柱于地,斜立二杠倚于墻,唯上無耙,左右往復絡整成把,絡車整為經,經既畢,倮婦取之,一端挽于樹或樁,一端套于織機,機端之線則束于腰尻,織機,構造簡單,有一齒一梭及一刀而已,齒長二十至三十公寸,毛布寬如之,凡織一梭,即砍一刀,法與漢織相同,毛布每匹長二丈,三匹十二列可制男披氈一件,漢人稱曰“查爾瓦”,不知其命名之由,倮彝稱曰“瓦拉”?!盵3]擦爾瓦的原材料來自羊毛,用木制紡織機織布,顏色以各自的偏好為主。擦爾瓦手工制作技藝,一般要經過六道工序:一是選料,選用優質羊毛,洗凈、晾干;二是拋松,將洗凈、晾干的羊毛用弦弓彈松;三是捻線,用紡機或手工“線墜”將羊毛捻成細毛線,再將細毛線三股合一,結成細繩;四是織布:用織布架將羊毛繩織成布,布的幅寬、長度無統一規格,按擬制的擦爾瓦的大小、長短確定,羊毛布的下沿還要做成20至30厘米和的穗須;五是縫制,要八九塊羊毛布才能縫合成一件成品;六是擦爾瓦的染色,根據需要而定,可染可不染??棛C就像一架矮木梯,兩根立柱再夾幾根橫桿就成,經線繃在橫柱上,中間夾兩根挑扯經線來“提花”的竹棍,這樣的織機,實際就是織布架而不是“機”,織布也沒有常見的“梭子”,在竹棍上繞了毛線就是梭子。 查爾瓦制作技藝工序繁瑣,目前在田壩鎮羊毛街基本上不見這種情形。

田壩鎮在是一個古鎮,過去有七八條古街,目前一些古街風貌猶存。田壩的居民以漢族為主,據當地老人講,田壩的漢族大部分是明清時期從漢源縣經南方絲綢之路靈關古道遷徙進來的?,F在依舊較為繁華的羊毛街就是以前彝漢交易羊毛、查爾瓦的地點。彝族同胞從山上帶下來售賣,漢族就加工羊毛,通過以上幾種工序編織查爾瓦,轉而售賣給彝人。田壩鎮一家旅館的主人楊師傅說:“他的先祖就是湖廣填四川時從湖北孝感遷徒入川的,又經靈關古道來到離田壩十多公里的團結鄉定居,后來遷到田壩,修理便做編織擦爾瓦的活計?,F在雖然搞起了旅館,但楊師傅家還在做擦爾瓦,有空就紡點線,時間多些就織布。楊師傅家有兩架紡織機,晚上有空的時候,經常和老伴一邊看電視一邊紡線,好一份愜意的事?!盵4]在清末時期,漢人制作查爾瓦達到頂峰,每到趕集日,羊毛街是人山人海,彝漢交易查爾瓦和羊毛的場景可觀。田壩的查爾瓦,區別于涼山彝族腹心地區,其款式主要是圓領、長及腳踝,留須,穗有性別區分,男一根穗有9須,女一根穗有5須,顏色純白,男子穿上顯得英武之氣質。昭覺作為查爾瓦的非遺申報之地,其查爾瓦的主要款式圓領、長及膝蓋以下,無須,腰部、后背有拼接,顏色有白色、黑色、藍色相間,顏色不一,具有厚重之感。

在全球經濟的發展變化過程中,田壩的查爾瓦紡織技藝正面臨傳承困境:一是市場在萎縮,一些年輕人喜歡上了現代服飾,查爾瓦的市場縮小,消費群體銳減;二是效率低,成本走,經營艱難,縫制一件查爾瓦,從理毛、紡線、織布到成品,需要十天半個月,許多年輕人寧愿出去打工,都不愿做查爾瓦;三是受到現代技術的擠壓,有的地方用上了機器織布,為擦爾瓦染色的礦物原料也漸漸被現代的化學染料所取代,能制作原始礦物染料的人也少了。在全球化的語境下,隨著文化交流的不斷加深,查爾瓦漸漸的遍布涼山彝區,各種顏色、各種款式的查爾瓦出現在市面上,琳瑯滿目。同時,隨著外出務工浪潮的興起,很多認為制作查爾瓦,及其繁瑣、耗費時間、耗費精力、成本高、利潤低、原材料匱乏等理由,將傳統手工技藝丟失,轉而進程務工。據筆者于2021年6月調研發現,田壩鎮目前會制作查爾瓦的屈指可數,就是部分人會做,也不愿再去做,認為“不如買一件穿,也就一兩千塊錢”。查爾瓦作為彝民族的“族徽”,具有性別區分、族群認同、身份地位標識的社會功能。查爾瓦制作技藝作為傳統手工技藝,在鄉村振興的開局之年,筆者設想去田壩鎮深入挖掘、收集、整理、保護進而傳承,重構羊毛街查爾瓦制作技藝的繁華景象,重建“查爾瓦制作一條街”,重拾文化記憶,進而助推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四川省甘洛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甘洛縣志》(1911-1990)[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38-39.

[2]馬曉華.四川涼山彝族服飾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

[3]馬長壽.涼山倮彝考察報告(下冊)[M],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年:477頁.

[4]資料來源:木乃鐵哈提供

作者簡介

阿呷子洛(1991.08),女,碩士學歷。單位: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學(彝學)。

猜你喜歡
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安徽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探析
美麗鄉村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型職業農民從業素質提升研究
鄉村振興:從衰落走向復興的戰略選擇
鄉村振興戰略的宏觀思維
基層黨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思考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個抓手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