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兒腦性癱瘓流涎癥康復治療研究進展

2021-11-30 03:28石路
今日健康 2021年12期
關鍵詞:頜下腺腦性療法

石路

(上林縣婦幼保健院,廣西 南寧,530500)

小兒腦性癱瘓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30 天內發育時期非進展性腦損傷引發的綜合征,臨床主要特征為姿勢異常、中樞性運動障礙[1]。小兒腦性癱瘓既強調了發育缺陷和腦損傷引發的腦癱,又強調了發育缺陷、腦損傷的發生時間可出現在嬰兒期內。小兒腦性癱瘓流涎癥屬于十分嚴重的健康問題,腦癱患兒可受到社會的排斥,同時出現攝入營養物質、總體液量下降,出現頰部皮膚刺激臨床特征、衣服長期惡臭、潮濕,因衛生較差,還可出現傳染病的傳播及感染,以及語言發育遲緩?;純簶O易出現壓抑感、沮喪感、孤僻感[2]。研究發現,約有超過三分之一腦癱患兒出現流涎癥[3]。本文對近年來小兒腦性癱瘓流涎癥的康復訓練研究進行綜述、分類介紹,現報道如下。

1 小兒腦性癱瘓流涎癥的概述

根據小兒腦性癱瘓流涎癥的流行病學調查分析顯示,小兒腦性癱瘓約有38.2%者出現中重度流涎癥,其主要發病原因為口咽括約肌功能異常、吞咽功能不全、口運動功能障礙引發的患兒無法通過口腔吞咽功能對口腔內的唾液進行清除[4];另外服用抗驚厥藥物或鎮靜類藥物也可導致過量分泌唾液??谇煌萄驶顒邮怯墒彻芗∪?、喉嚨、咽部、口腔等一系列性連續復雜的抑制及興奮過程,可分為食管期、咽期、口期三個階段[5]。腦干網狀結構中的吞咽中樞控制協調吞咽過程[6]。通過對腦性癱瘓患兒的口腔進行X 線平片檢查發現,患兒的口腔內肌肉協調功能障礙顯著,吞咽過程中的起始-口期被阻斷,而與健康兒童相比,腦性癱瘓患兒的吞咽活動的食管期、咽期無明顯差異[7]。有研究發現,腦性癱瘓患兒的流涎癥同時與患兒經鼻呼吸功能、口腔感染功能下降、閉嘴功能、控制舌功能、舌體大小、上下牙咬合錯位、注意力、坐位姿勢、頭部位置、情緒狀態的影響[8]。研究表明,腦性癱瘓患兒閉合嘴唇缺乏協調性,患兒的吞咽動作常常欠協調性、動作無效,同時其下意識吞咽頻率較低[9]。

2 小兒腦性癱瘓流涎癥的康復訓練

小兒腦性癱瘓流涎癥的近年來治療方式包括各種外科手術、機能反饋治療、行為治療、口運動理療方式、放射治療、應用抗膽堿能藥物等,其中常見的治療方式為口運動理療法、行為治療、外科手術三種[10]。目前,對于小兒腦性癱瘓流涎癥的康復治療方式包括中西醫結合治療、傳統康復、現代康復等,康復效果較佳[11]。

2.1 外科治療20 世紀60年代加拿大學者第一次提出對小兒腦性癱瘓流涎癥進行外科手術治療,目前已發展為多種手術方式,包括(1)下頜下腺導管移位術:將下頜下腺導管口雙側向后移位至扁桃體窩,研究發現,對舌下腺進行切除效果更高[12]。(2)經鼓室神經切斷術:經鼓室將雙側鼓室神經、鼓索切除;(3)下頜下腺切除術、腮腺導管結扎或移位術:后移腮腺雙側導管口至扁桃體窩,增強患兒對唾液的反射性吞咽,同時將下頜下腺雙側進行切除,下頜下腺對唾液的分泌含量約占一半[13]。三種手術方式的遠期臨床效果均超過80%,但下頜下腺導管移位術具有較低的并發癥發生率,可作為腦性癱瘓流涎癥患兒的首選治療方式。研究發現,腦性癱瘓流涎癥患兒的手術可延期至6 歲以后,已促進患兒吞咽功能成熟發育。國內研究發現,對腦性癱瘓流涎癥患兒進行頸總動脈周圍交感神經網切除術治療,3 個月的臨床效果達到97%左右。

2.2 口腔運動療法與行為療法口腔運動療法可促進吞咽動作的協調性,促進閉合口唇,而行為療法的目的是提高患兒的吞咽頻率。而行為療法包括自我懲罰、自我控制、正面強化、各種聯合刺激,如可讓腦性癱瘓流涎癥患兒佩戴一種流涎控制盒,帶有聽覺信號,這種流涎控制盒可在患兒流涎時,予以聽覺刺激提示其吞咽[14]。隨著吞咽頻率的提高,患兒的流涎特征逐漸緩解。研究表明,與正面強化相比,自我控制鍛煉的臨床效果更加明顯。同時可讓患兒參加專業的口腔運動理學治療,予以口腔運動功能鍛煉,讓其學習正確的吞咽方式,可予以頜杯托將患兒的下唇托起,以促進口唇與上下頜閉合。在患兒智力年齡超過2-3 歲時可取得較佳的臨床效果。

2.3 生物反饋療法可對患兒進行面部肌肉功能生物反饋鍛煉,包括評估流涎定量裝置、可聽覺反饋信號肌電圖描記儀;訓練前后可檢測流涎率,同時可由舌骨下肌記錄肌電聽覺反饋,評估患兒的吞咽頻率[15]。

2.4 藥物治療抗膽堿能藥物可對膽堿能蕈毒堿受體進行可逆性阻斷,而對分泌唾液進行抑制,而且唾液腺對于化學性去神經支配的敏感度較高,藥物療法可作為行為治療、外科手術的輔助或替代療法[16]。

2.5 功能鍛煉小兒腦性癱瘓流涎癥主要源于咽喉肌發育較差,吞咽困難引發,根據新生兒具有吸吮反射、咽下反射,可予以功能鍛煉,首先訓練患兒進行食指吸吮,后自行吸吮中食指,反復練習,逐步增加吸吮力量;后進行喉部上提,訓練者將手指置于患兒甲狀軟骨上緣予以吞咽功能,兩個動作連續鍛煉,直至停止流涎為止。

2.6 推拿與針灸療法針灸取穴主要為合谷、地倉、承漿、百會、四神聰,睡眠較差者加三陰交、神門,消化不良者加足三里,捻轉、淺刺,無需留針,6 天為一個治療周期,每日一次。針灸療法具有關節通利、活血化瘀、經絡疏通、陰陽調節的效果,可達到祛邪扶正、調節臟腑功能的效果[17]。對小兒腦性癱瘓流涎癥進行針灸療法可促使大腦的睡眠狀態進行刺激,快速活躍腦細胞,可激活腦神經。

2.7 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予以口運動治療、行為治療、水療、低頻高壓電穴位刺激、貼敷中藥、鍛煉功能、控制姿勢等中西醫結合療法。

3 小結

腦性癱瘓又稱大腦性癱瘓,是指在圍生期30 天內因大腦發育尚未成熟,受到損傷或損害導致的姿勢異常、運動異常為臨床特征的綜合征,嚴重者可出現語言功能異常、視、聽力葬愛、抽搐、智力下降、口角流涎等。腦性癱瘓是小兒致殘的主要疾病類型之一,對小兒接受正常教育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小兒生長發育功能產生嚴重影響。先天性感染、核黃疸、先天發育異常、產傷、腦部缺氧缺血、低體重出生兒、早產等均為小兒腦性癱瘓的高危因素。

研究發現,約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小兒腦性癱瘓出現流涎癥,目前的康復治療方式包括外科手術治療、口腔運動療法、行為療法、生物反饋療法、推拿與針灸療法、中西醫結合療法、抗膽堿能藥物療法、功能鍛煉,臨床需根據腦性癱瘓流涎癥患兒的實際病情選擇制定科學的治療方案,以達到最優的臨床效果。

猜你喜歡
頜下腺腦性療法
康復訓練聯合口腔游戲在腦性癱瘓流涎患兒中的應用
人工智能在小兒腦性癱瘓康復中的應用現狀
早泄的房中術行為療法
放血療法的臨床實踐
小兒腦性癱瘓早期康復與治療對生存質量的影響
頜下腺慢性炎癥的CT檢查分析
多聯療法治療面神經炎39例
頭針加舌針聯合推拿治療小兒腦性癱瘓痙攣型20例
以單側下頜下腺病變為首發癥狀的舍格倫綜合征分析
頜下腺多形性腺瘤超聲表現1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