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繼發眩暈、心悸、乏力1例原因分析

2021-11-30 08:33鄭重踐福建省廈門市中醫院361009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21年16期
關鍵詞:麻黃附子烏梅

張 煌 鄭重踐 福建省廈門市中醫院 361009

中藥臨床藥師通過對1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病例及其中西藥治療過程的剖析,綜合分析了患者在住院期間出現眩暈、心悸、乏力等癥狀的原因。發現患者上述不良反應的發生與其服用代煎中藥中麻黃、黑順片、細辛三藥的使用不當密切相關。

1 病例資料

患者女,55歲,以“反復中上腹痛、腹瀉1個月余”為主訴,門診擬“腸易激綜合征”于2019年3月24日收住入院。中醫診斷:泄瀉—寒熱錯雜證,西醫診斷:(1)腸易激綜合征,(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亞臨床甲亢。入院后主要予“注射用艾司奧美拉唑鈉”抑酸護胃,“磷酸鋁凝膠”保護胃黏膜,“酪酸梭菌腸球菌三聯活菌片”調節腸道菌群,“美敏偽麻溶液”緩解感冒癥狀,“復方氨基酸注射液(15-HBC)”營養支持,“匹維溴銨片”解痙止痛,“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控制心率,代煎中藥“烏梅丸化裁”溫陽止瀉、解表散寒。

患者神志清楚,形體消瘦,平素飲食無規律,性情急躁,多思慮,精神倦怠,易疲乏,偶有心悸,腹部喜溫喜按,喜熱飲食,稍食性溫之品則牙齦疼痛煩躁不安,口干口苦,腰酸,肢冷畏寒,納呆,偶有失眠,平素大便稀溏,完谷不化,日行1~2次,小便色黃,量少。20余年前患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經治療后恢復,已停藥多年。長期規律口服“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無食物、藥物過敏史,無煙酒嗜好,否認藥物依賴,毒性及放射性物質接觸史。1個月余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腹瀉,大便稀溏,量少,偶有黏液,6~7次/d,伴便前中上腹陣發性悶痛不適,便后疼痛可緩解,無便血,無里急后重,自行服“喇叭丸”“行軍散”(具體用量不詳)大便質好轉,可成形,但便次仍5~6次/d,為求進一步系統診療,門診擬“腸易激綜合征”收住院?;颊咦园l病以來,無惡寒發熱,無反酸燒心,無尿頻尿急尿痛,近期體重無明顯下降。

患者舌色紅、晦暗,舌質胖嫩,苔黃厚,舌下脈絡無迂曲,伸舌靈活,舌體正常,脈象沉、細、數。皮膚黏膜無黃染,未見肝掌、蜘蛛痣。雙側甲狀腺未見腫大。雙肺呼吸運動正常,未聞及明顯干濕性啰音。心律齊,心音正常,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部視診外形正常,未見胃腸型及異常蠕動波,腹壁靜脈無曲張。觸診腹肌軟,臍周輕壓痛,無反跳痛,未捫及包塊。墨菲征陰性,麥氏點無壓痛,各輸尿管壓痛點無壓痛。肝區無叩擊痛,雙腎區無叩擊痛,腸鳴音6次/min。

患者甲功六項檢查提示其促甲狀腺激素(TSH)0.23μIU/ml低于正常值,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甲狀腺素(T4)檢查正常,血常規、尿常規、糞便培養、生化全套檢查均未見異常,電子腸鏡未見明顯異常,心電圖檢查提示竇性心律、左心室高電壓、逆鐘向轉位。心臟、甲狀腺彩超提示心內結構未見明顯異常,左室整體收縮功能正常,左室舒張功能減退,甲狀腺左側葉結節,雙側頸部未見明顯腫大淋巴結。入院時檢查心率80次/min左右,血壓110/65mmHg(1mmHg=0.133kPa)左右。

2019年3月26日患者首次服用代煎中藥“烏梅丸化裁1”(烏梅5g、細辛6g、黑順片25g、黨參50g、黃芩6g、炮姜15g、桂枝10g、當歸10g、黃連3g、麩炒蒼術10g、麻黃6g、黃柏10g)15min后,出現明顯眩暈、心悸、冒冷汗、乏力等癥狀,臨床密切觀察,但未做特殊處理,繼續服藥。2019年3月27—28日上述癥狀仍持續不減,且于晨起和傍晚時加重。2019年3月29日患者自述夜晚受涼,感冒癥狀加劇,中藥改“烏梅丸化裁2”(烏梅5g、黑順片9g、細辛3g、炮姜10g、桂枝10g、當歸10g、黃連3g、黃柏10g、黃芪15g、仙鶴草30g、炙甘草5g、炒僵蠶10g、荊芥5g、防風6g、白前10g、前胡10g),西藥無變動。2019年3月29—31日患者服用“烏梅丸化裁2”期間,眩暈、心悸、乏力、冒冷汗癥狀發作頻率,程度明顯減輕。2019年4月1日患者感冒癥狀有所好轉,中藥改用“烏梅丸化裁3”(烏梅5g、黑順片9g、細辛3g、炮姜10g、桂枝10g、當歸10g、黃連3g、黃柏10g、黃芪15g、仙鶴草30g、炙甘草5g、防風6g),西藥無變動,至2019年4月3日患者眩暈、心悸、乏力、冒冷汗癥狀已不明顯,腹痛、腹瀉較入院明顯減輕,于次日出院。

2 討論

患者2019年3月25日—4月3日住院期間使用的西藥有磷酸鋁凝膠、酪酸梭菌腸球菌三聯活菌片、復方氨基酸注射液(15-HBC)、美敏偽麻溶液、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注射用艾司奧美拉唑鈉。其中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美敏偽麻溶液、注射用艾司奧美拉唑鈉說明書提示有可能引起頭痛、眩暈、心悸、出汗等不良反應,但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為患者住院前就長期使用的藥物,其余西藥在患者住院期間其藥品種類及劑量均未做調整,患者眩暈、心悸、冒冷汗、乏力癥狀的出現和緩解與西藥的使用沒有時間相關性,西藥的使用造成患者出現上述不良反應的可能性較小。

患者首次服用“烏梅丸化裁1”15min后就出現眩暈、心悸、冒冷汗癥狀,其癥狀的發生時間、程度與服用中藥有較強的時間相關性,故考慮“烏梅丸化裁1”誘發患者眩暈、心慌、多汗、乏力的可能性較大。中醫講究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中藥的毒副作用是隨著機體狀態或疾病狀態而發生變化的,如果患者的選方用藥不符合其中醫證型則容易引起不良反應。故從中醫辨證角度看患者以“反復中上腹痛、腹瀉1個月余”為主訴入院,屬中醫“泄瀉”范疇?;颊咂剿仫嬍碂o規律,納呆,大便稀溏,形體消瘦,精神倦怠,易疲乏,偶有心悸、失眠,舌胖嫩,脈細數屬中醫心脾氣虛證表現,患者腹部喜溫喜按,喜熱飲食、腰酸,肢冷畏寒等一系列虛寒表現則屬中醫陽虛證,患者平時易上火,稍食性溫之品則牙齦疼痛,煩躁不安,口干口苦,小便色黃,量少,苔黃,脈數則屬實熱證表現,由此可見患者的中醫證型較為復雜既有虛又有實,既有寒又有熱,故本病中醫辨證為“寒熱虛實錯雜”之“泄瀉”。而《傷寒論》中記載 “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痢”,《傷寒來蘇集》中記載“久痢則虛,調其寒熱,扶其正氣,酸以收之,其利自止”,可見久泄久痢,多呈脾胃虛寒,滑腸失禁,氣血不足而濕熱積滯未去之寒熱虛實錯雜證,烏梅丸集寒熱、清補、收澀于一方[1],用于該患者“寒熱虛實錯雜”之“泄瀉”,總體來看藥證相符,因此可以基本排除由于辨證不準確造成不良反應的可能性。

3月29日起患者停用“烏梅丸化裁1”,先后使用“烏梅丸化裁2”和“烏梅丸化裁3”后,相應的不良反應癥狀明顯減輕。分析上述三個處方的用藥和劑量發現“烏梅丸化裁2”與“烏梅丸化裁3”處方相似。而與“烏梅丸化裁1”相較,“烏梅丸化裁2”和“烏梅丸化裁3”處方都有一個顯著的區別就是,不僅都去除了麻黃,而且黑順片和細辛的用量都明顯減少(黑順片劑量從25g減至9g,細辛劑量由6g減至3g)。麻黃、黑順片、細辛藥性峻猛,其毒副作用的發生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文獻也多有報道。由此推測患者相應不良反應的發生與麻黃、黑順片、細辛三藥的使用密切相關。

黑順片為附子的常用炮制品之一,中國藥典規定附子應先煎、久煎,附子劇毒的原因是其含有毒性成分烏頭堿,烏頭堿性質不穩定,遇水、加熱易被水解成相應的單酯型烏頭堿,其毒性為烏頭堿的1/200~1/500,繼續水解得到烏頭原堿,毒性為烏頭堿的1/2 000~1/4 000[2]。先煎、久煎就可以使烏頭堿水解得更加充分,從而降低毒性。有報道對附子煎煮情況有詳細記載的附子中毒案例195例中就有92.82%的患者附子未先煎或久煎[3]。由此可見正確的煎煮時間對附子減毒是很重要的,而該患者使用處方中黑順片并未標注先煎或久煎。從用量上看中國藥典規定其用量為3~15g,通常認為其中毒劑量為30~60g,“烏梅丸化裁1”中黑順片用量為25g,超過藥典劑量,且接近中毒劑量。有文獻指出對從未服過附子的初診患者,宜從小量開始逐漸加量至顯效為度,可盡量避免毒副作用發生[4],而該患者首劑用量就偏大,未按逐漸加量的使用原則,更易出現相應不良反應。從不良反應發生時間上看,有報道在使用附子的113例病例中[3],有 50.44%的患者在30 min內出現藥物不良反應,其中10例患者自用藥后10min內出現不良反應癥狀,這與該患者服藥后15min后出現不良反應的時間相吻合。從癥狀上看,附子的毒副作用在神經系統上以四肢發麻、口舌發麻、抽搐、煩躁、眩暈表現為主,心血管系統以心律失常、心悸、血壓下降、血壓升高、心慌等表現為主,全身性損害還可表現出乏力,而患者眩暈、心悸、乏力的癥狀都屬于附子的常見不良反應。由此可見,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可能與黑順片使用不當有關。

細辛具有一定的毒性,古代相傳細辛用量不可過錢(約3.3g),中國藥典規定細辛的用量為1~3g,而本案例中的“烏梅丸化裁1”細辛用量達到6g,屬超劑量使用。目前雖有文獻報道,根據一些臨床經驗[5],細辛用量可達15~40g,臨床有些患者服用12~15g達1個月也未見任何副作用。但前提是采用普通煎煮方法,因為細辛的主要毒性成分為揮發油,可導致眩暈、心悸、頭痛、出汗、煩躁、嘔吐、口渴、面紅、呼吸急促等,患者眩暈、心悸、出汗的表現也屬于細辛的常見不良反應,目前國內使用的中藥代煎機多采用密閉煎煮法,該患者服用的代煎中藥同樣為代煎機中密閉煎煮而成,其中的揮發油含量很可能較普通煎煮方法高出很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代煎中藥相應毒性的進一步增加。

中國藥典規定麻黃口服常用量為1.5~6g,“烏梅丸化裁1”中麻黃用量為6g,達到藥典規定的最大劑量。麻黃的不良反應[5]主要表現為頭痛、眩暈、心悸、耳鳴、出汗、面紅、惡心嘔吐、煩躁、血壓升高、視物不清等,與患者的不良反應如頭痛、眩暈、心悸、出汗等癥狀相似。麻黃堿、偽麻黃堿、麻黃揮發油既是麻黃的毒性成分也是其有效成分,麻黃堿、偽麻黃堿與麻黃揮發油一樣都具有揮發性,普通煎煮過程中有一部分會隨水蒸氣蒸出,而在本案例中代煎中藥在密閉容器中煎煮,藥液中麻黃堿、偽麻黃堿、麻黃揮發油含量很可能較普通煎煮方法高很多,這也是引起代煎中藥“烏梅丸化裁1”毒性較大的一個重要因素。此外在服用“烏梅丸化裁1”的同時該患者還使用美敏偽麻溶液,該藥的主要成分之一即鹽酸偽麻黃堿,與麻黃同用可導致偽麻黃堿用量進一步增加,增大相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時間相關性來看還是從癥狀表現來看,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與其服用代煎中藥中麻黃、黑順片、細辛三藥的使用不當密切相關。麻黃、黑順片、細辛三藥的不良反應均與患者的癥狀表現均有一定相似性,中藥具有多成分、弱效應、協調整合的作用特點,體現在作用機制層面即通過多靶點、多通路、多途徑共同發揮藥理作用[6],目前雖未見麻黃、黑順片、細辛三藥聯合使用在不良反應上協同作用的相關研究,但仍不排除存在協同作用而增大不良反應的可能性。

本案例也反映了中藥煎煮方法的重要性,中藥的煎煮方法對藥物毒性有很大的影響,本案例在中藥的煎煮方法上可以進一步優化,首先應避免采用密閉容器煎煮,以減少藥液中揮發油含量,降低麻黃、細辛的毒性,其次黑順片可通過先煎或久煎的方法,延長煎煮時間,提高烏頭堿的水解率以降低毒性。

此外,配伍是中藥的一大優勢,合理的配伍可以起到很好的減毒增效作用,因此本案例的中藥處方還可以考慮在配伍上做一些優化,如在處方中適當配伍甘草、干姜、綠豆等以降低麻黃、附子、細辛的毒性。

該患者臨床診斷為亞臨床甲亢,亞臨床甲亢[7]主要診斷標準為TSH低于正常值,T3、T4正常,從檢查結果看,該患者符合亞臨床甲亢診斷標準。亞臨床甲亢原本就容易引起眩暈、心慌、心悸、多汗、乏力,雖服用中藥前沒有相應癥狀,但此類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若再使用類似麻黃、附子、細辛等同樣可以引起上述癥狀的中藥,則可能較常人更容易誘發相應不良反應,因此對此類患者在藥物的選擇上應盡量避免有類似副作用的藥物。假如因病情需要必須使用,則需要注意藥物的用量不宜過大,起始劑量應小,用藥過程中臨床密切觀察一旦發現不良反應,及時采取停藥或改變藥物品種、劑量等必要措施,以降低用藥風險。

猜你喜歡
麻黃附子烏梅
附子的采收和加工
Efficacy of Wumei Baijiang prescription (烏梅敗醬方) on regulatory T cells/ helper T cells Immune balance in mic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附子古今用量變化淺析*
經方中附子配伍應用規律探析?
麻黃 治感冒要藥
麻黃張仲景的心頭好
烏梅水泡腳治足跟痛
老拉肚子,喝烏梅茶
有毒的附子產值高
心中的麻黃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