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人工半髖關節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臨床分析

2021-12-02 15:49王嘉鵬白晉平劉平林霞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21年21期
關鍵詞:假體股骨頸高齡

王嘉鵬 白晉平 劉平 林霞

中國國家統計局定義75歲以上的老人為高齡老人,隨著社會步入老齡化,高齡患者股骨頸骨折的比例呈不斷上升的趨勢,采用內固定治療及保守治療難以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高齡股骨頸骨折發生的因素較多,患者年齡高、骨質疏松、外力作用等影響下容易發生股骨頸骨折。而目前對于高齡股骨頸骨折的治療,一般是采取內固定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以及置換術治療等,上述方法對高齡股骨頸骨折有一定效果[1]。既往臨床治療中均認為高齡老年人采用骨水泥型假體治療效果更佳,隨著臨床病例的增多,目前也出現了使用遠端固定型生物假體對該疾病進行治療。文章對高齡患者兩種人工半髖關節置換方式及療效進行比較,為臨床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8年3月180例行人工半髖關節置換術的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排除術后1年內自然死亡患者)為研究對象,以上患者均為Gardan I~IV型骨折,根據術中應用假體類型分為A組(應用骨水泥型半髖假體,90例)和B組(應用遠端固定生物型半髖假體,90例)。其中A組男性39例,女性51例;B組男性37例,女性53例,A組年齡75~93歲,平均(81.42±3.76)歲,B組年齡74~91歲,平均(80.77±2.86)歲,兩組患肢分布隨機,總計左側108例,右側72例?;颊呷朐簳r間A組(2.29±0.53)d,B組(2.64±0.96)d,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半小時給予廣譜抗生素,術中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聯合靜脈復合麻醉,取側臥位,采用外側入路,部分切開臀中肌及其止點,顯露關節囊,切開關節囊后暴露股骨頭,切斷股骨頸并去除股骨頭,清除與髖臼相鄰的關節盂唇和骨贅,給予擴髓。A組患者進行骨水泥型假體植入、B組進行生物型遠端固定假體植入,而后行關節復位、縫合關節囊、臀中肌及止點,反復沖洗關節腔后常規放置引流管、關閉手術切口。術后常規給予1次的抗生素治療,術后6 h給予抗凝治療,常規1~2 d拔除引流管,根據情況下地活動。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在院臨床治療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血壓變化,術中出血量、術后出血量、置換后開始活動時間、術后并發癥(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臀部壓瘡、水電解質失衡、尿路感染發生率、臨床死亡)、術后假體翻修率;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第3、6、12個月的Harris評分[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術中情況比較

表1結果顯示,B組90例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67.67± 7.81)min顯著短于A組90例患者平均手術時間(84.50± 9.22)min(P=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A組90例患者平均術中出血量(167.68±6.62)mL與B組90例患者的平均術中失血量(164.28±12.61)mL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A組90例患者平均術中收縮壓(95.84±9.12)mmHg與B組90例患者平均術中收縮壓(54.35±6.62)mmHg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A組90例患者平均術中舒張壓(70.36±7.21)mmHg與B組90例患者平均術中舒張壓(35.16±8.26)mmHg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

2.2 術后情況比較

表2結果顯示,B組90例患者術后平均出血量(421.33± 55.88)mL明顯高于A組90例患者術后平均出血量(297.58± 28.61)mL(P=0.000,P<0.01);置換后開始活動時間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B組90例患者術后并發癥17例(18.9%)與A組90例患者術后并發癥26例(28.9%)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假體翻修率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3 術后Harris評分比較

表3結果顯示,A組90例患者與B組90例患者術后6個月、12個月Harri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股骨頸骨折在老年人骨折中發生率較高,此類骨折單純內固定效果較差,保守牽引治療中常并發肺炎、尿路感染、心腦血管、褥瘡等嚴重并發癥甚至引起患者死亡,在高齡老年人中被稱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有效直接重建患者髖關節,術后可實現早期下地活動并有效的預防臥床并發癥。

既往針對于高齡患者優先考慮給予患者進行骨水泥型假體置換,且部分學者認為可給予患者進行全髖關節置換[3],但高齡患者常合并多種內科疾病,手術耐受能力較差,半髖關節比較全髖關節置換具有時間短,術后失血量相對少的特點,且高齡老年人活動范圍及活動強度較小,使用半髖關節置換治療即可完成高齡患者日常生活需要[4],有報道表明[5-6],治療老年患者的股骨頸骨折,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療效并不亞于全髖關節置換術。

以往觀念是70歲以上高齡患者行骨水泥型假體治療,但隨著骨水泥在臨床應用的增加,其并發癥也受到了廣泛的重視,術中植入骨水泥過程中,可出現一過性心律失常、心搏驟停、血壓急劇下降、低氧血癥、心肌梗死、凝血功能障礙、肺栓塞等一系列臨床表現(骨水泥植入綜合征或骨水泥毒反應),為避免這些癥狀,麻醉師常先將患者血壓調高,而老年人循環容積儲存功能較差,血管順應性較差,植入骨水泥時因骨水泥毒反應或栓塞導致短期內血壓及血氧迅速波動,文獻表明[7]證實骨水泥型假體在術后早期死亡率更高,可達到2.3%~4.0%,部分學者認為術后患者術后出現POCD(老年人術后急性精神障礙)與骨水泥植入有關,這種骨水泥植入綜合征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手術治療風險性[8]。由于多數老年人多存在骨質疏松癥,既往認為生物型假體在植入之后,初始穩定性差,生物型假體容易造成假體微動[9],甚至進行性下沉不利于患者術后早期活動及康復,且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相比,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手術時間及出血量較高,但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更佳[10]。但是目前生物型遠端假體越來越多的應用于髖關節周圍骨折中[11],患者即使70歲以上高齡,在充分的術前準備后,進行遠端固定型生物型半髖關節置換,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12]。該假體初始固定階段由假體和骨床緊密壓配提供,并可達到股骨近端及峽部,增加了假體與股骨腔的接觸面積和界面長度,具有髓內固定作用,把應力從假體近端分散到股骨遠端,避免近端應力集中,同時達到了二次壓配,保證初始穩定的牢固性[13]。該遠端固定假體全長都有表面微孔的假體,在假體與髓腔緊密相配的基礎上,繼發固定階段骨骼借助其骨小梁生長骨化的生物固有特性,有助于骨長入,進一步增加了假體穩定性,減少了假體柄松動及下沉的風險。在針對骨質疏松患者施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時,應根據股骨的質量、股骨髓腔的大小,綜合考慮到假體形態等因素[14],不應只局限于骨水泥型假體的選用。通過雙能X線BMD儀原理測得假體置換術后股骨側假體近端松質骨的骨吸收及骨丟失雖然明顯,但是遠端密質骨的失骨量相對較少,可以提供長期穩定性[15]。而骨水泥假體在松動時骨溶解量較大,而應用生物型人工關節,能更好保存患者骨量,有益于二次翻修,同時也避免了骨水泥導致的毒副作用。而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盡管創傷更大、時間更長,但術后并發癥少,且有助于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的恢復,具有更高應用價值[16]。

表1 術中患者臨床情況的比較 (±s)

表1 術中患者臨床情況的比較 (±s)

注:與A組比較,*P<0.05,**P<0.001。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中收縮壓(mmHg) 術中舒張壓(mmHg)A組(n=90) 84.50±9.22 167.68±6.62 95.84±9.12 70.36±7.21 B組(n=90) 67.67±7.81** 164.28±12.61* 54.35±6.62** 35.16±8.26**t值 13.214 2.265 34.927 30.457 P值 0.000 0.025 0.000 0.000

表2 術后患者臨床情況的比較

表3 術后180例患者治療前后 Harris 評分比較(分,±s)

表3 術后180例患者治療前后 Harris 評分比較(分,±s)

組別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 術后12個月A組(n=90) 73.66±3.42 86.82±4.72 87.02±5.87 B組(n=90) 75.90±3.19 86.03±7.19 85.95±5.94 t值 4.544 0.871 1.216 P值 0.000 0.385 0.226

本組病例中:B組手術時間明顯低于A組,這與假體固定方式有關,更短的手術時間可有效減少高齡患者手術風險,兩組在術中出血量基本相同,術中骨水泥假體植入時血壓急劇降低,考慮與骨水泥毒副反應及小顆粒水泥進入循環系統有關,極大的增加了高齡患者手術風險。雖然本組報道中,患者術后并發癥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在數量上可看出A組仍高于B組,而且A組并發癥中包括死亡患者,對于該疾病治療產生了較為不利的影響。術后生物組出血量比較水泥組多,此類隱性出血與假體固定方式有關。兩組患者術后下地時間相同,均可盡早下地活動,術后6個月、12個月Harri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均有翻修患者,因隨訪時間較少,無法對術后翻修進行更加準確的評價。

回顧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選取患者數量較少;(2)術前患者基礎內科疾病分析不足;(3)隨訪時間短,遠期翻修率未能進行有效比較;(4)未能有效復查患者術后各個時期的骨密度改變。但就目前兩組患者看,骨水泥型假體和遠端固定型生物型假體都可使患者減少臥床時間及疼痛,早期下地進行功能練習,避免臥床并發癥,但遠端固定型生物假體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術中血壓度波動小的特點,同時可以避免骨水泥反應,避免嚴重并發癥[17]。

綜上所述,對于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采取遠端穩定生物型半髖關節置換術是較為理想的治療方式。

猜你喜歡
假體股骨頸高齡
舒適護理在股骨頸骨折護理中的應用
當歸六黃湯治療假體周圍骨折術后低熱疑似感染1例
全髖翻修術后組配式與一體式假體下沉率比較
小兒股骨頸血源性骨髓炎誤診1例
保留假體的清創術治療急性人工關節感染
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治療與處理
高齡老年混合型神經梅毒1例
超高齡瘙癢癥1例
口內縱型“川”字切口假體隆頦術
補陽還五湯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腫脹30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