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現式教學在生物學課堂中的實踐探索

2021-12-06 06:09周穎
中小學老師培訓 2021年4期
關鍵詞:發現

周穎

摘 要:以“水中的藻類植物”一節為例,,闡述發現式教學在生物學課堂中的實踐探索。分別從發現式教學源自生活實踐,發現式教學開啟問題探究,發現式教學促進科學思維,發現式教學回歸生活內涵四個方面,例舉說明發現式教學在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建構新型教與學模關系中的優勢和實踐應用。

關鍵詞:發現;發現式教學;生物教學實踐

人類自誕生以來,始終充滿著對大自然變幻莫測的好奇和孜孜不倦的探尋,在對未知和未明事物的永不停步的“發現”中學習和發展??梢哉f,發現式學習是人類天性使然的智慧。在生命科學的殿堂里,教師若應用發現式教學,不僅啟發學生探索未知,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以自己的方式“發現”已知,練就“發現”的眼睛,成長“發現”的思維,體驗“發現”的快樂,成就發現式學習!

在七年級《生物學》“水中的藻類植物”的教學活動中,筆者嘗試實踐發現式教學法,深度挖掘發現素材,以學生的發現式學習為主線,教師扮演學習促進者的角色,僅在關鍵概念處予以畫龍點睛的導學,引導學生對情境發問并自己收集證據,將學習變“他主”為自主,學生沉浸課堂,在發現的樂趣中獲取知識,體驗科學探秘的“發現之旅”!下面以此節教學為例,探索初中生物學課堂中發現式教學的應用和得失。

一、發現式教學源自生活實踐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教育即生活。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可發現可學習的知識。

生物學是探討生命現象和規律的課程,與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好的老師往往善于捕捉身邊事物,利用開發生活資源,攪動平凡中的漣漪,啟發學生發現式學習。

“水中的藻類植物”一節,以常見的海帶紫菜導入,相對于學生不太熟悉的水綿則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而如果在課前就能展開一次生活中的“藻類大搜索”:讓學生從家里從身邊尋找與藻類植物有關的物品,帶實物或拍成微視頻到課上交流,則能更大限度激發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實際結果比老師的預測還要令人驚奇:學生們通過他們的“慧眼”找出了生活中五花八門的“藻類”制品:面膜、發膜、洗面奶、食用鹽、海苔、紫菜湯料包、豆沙餡料、碘酒等,學生們有的帶了實物,有的拍了微視頻,不僅出示了這些藻類制品的實證,還交流了發現過程中采用的方法和途徑,如通過看說明書、網絡搜索、詢問親友等獲取篩選信息,有同學在交流中還說:原來科學和技術就在我們身邊。課前的這次“發現”活動,有效汲取了生活中的廣泛資源,促發了學生認知的源動力,調動了每個學生的自愿積極參與,啟迪了學生探索和學習的愿望和智慧。

二、發現式教學開啟問題探究

在應試教育的當下,學生似乎已經習慣了沒有問題沒有疑問,教師趕進度,問題意識薄弱等都可能造成課堂的導入、過渡等環節趨于程式化,即使提問多數是老師提出,或者學生順應上課需要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缺乏原發性,非學生基于日常經驗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而發現的疑問,對學習和探究沒有持久的激發力。因此,我們要培養和鼓勵學生循著發現去提出問題,循著問題去進行探究活動,循著探究去解釋疑問。問題促進我們將科學探究付諸行動,而一次次的發現將推動問題探究。

“水中的藻類植物”一節,雖然內容難度不大,現在老師們也不再是單純的闡述和講授,也會安排觀察和實驗引導學生得出結論,但老師講實驗講結論的情況還是司空見慣,看似學生在動,實則仍是被動實驗,被動得出結論,缺乏主動思考和探究。因此,問題就成為關鍵,科學家為什么做實驗,就是產生疑問后要探尋問題的本質和真相或者要解決問題而設計實驗實施實驗。怎樣產生問題引發探究呢?一定是要有觀察有比較,有了發現后,才能開啟問題導向的探究活動。本節課上,學生通過比較觀察藻類植物(如海帶、紫菜)和被子植物(如菠菜、青菜)的實體、標本、圖片等,交流他們所看到所認為的“器官”,一部分學生觀察得出:海帶有根有葉。這就是很好的問題契機,教師不必急于拋出正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進一步比較觀察,果然有學生發現不同提出質疑:菠菜葉有明顯的隆起的葉脈,而海帶紫菜看不出明顯的葉脈,那么海帶的“葉”和菠菜的“葉”是一回事嗎?由此學生聯想到其他藻類,繼而質疑:藻類植物是否具有真正的根莖葉?隨后課堂中大家又對“器官是什么?怎樣去識別器官?藻類植物是否具有組織構成的器官呢?如何識別組織?”等問題進行了梳理和大討論。最后,學生們擬訂實驗方案開始探究活動。在用顯微鏡觀察了菠菜葉和海帶“葉”后,學生頓悟:海帶等藻類植物類似根莖葉的結構實則不是真正的器官,它們沒有器官的分化。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問題并進行探究,教師在關鍵的接口上指點迷津,穿針引線,推動著探究活動的深入。課堂中無不閃爍著探究的樂趣,扣動了思維的內核,學生走在自我創設的“發現之旅”中一路歡歌,體驗著發現的快樂!

三、發現式教學促進科學思維

科學課擔負著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使命,科學思維是指尊重事實和證據,從上嚴謹和務實的求知態度,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能力。海帶紫菜等藻類植物作為代表植物尚有不足,如海藻植物顏色多為紫紅色和黃褐色,不呈現綠色,直觀上學生會誤解其沒有葉綠體或葉綠素,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啟發學生思考:它們一般生長在淺海還是深海里?這與它們獲取營養有關聯嗎?從而反推出:雖然這些海藻植物不是綠色的,但實則也含有葉綠素,能發生光合作用。同時轉向對藻類葉綠體的觀察和探究,以“海帶紫菜適用于觀察葉綠體嗎”的問題引發學生討論,在前面的觀察中,學生已經發現:海帶切片顏色混雜,很難辨認葉綠體和葉綠素。學生再結合教師提供的圖文信息,判斷海洋里的藻類因藻紅素、褐藻素等色素的干擾,不利于選做觀察葉綠體的材料,因此共同得出結論:選用淡水藻類——水綿。此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回顧恩格爾曼的經典實驗,回顧實驗中好氧菌聚集的地方有什么特點,再次進行水綿的顯微鏡觀察后,發現:水綿細胞里有綠色帶形、呈螺旋狀的葉綠體。經歷這樣的探究過程后,學生自行歸納整理藻類植物獲取營養的方式,更是讓學生明白:觀察事物做出判斷不能僅從表象獲得,而應深度探究,學會從特殊現象看本質到一般規律的科學思維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尋找線索,設計開展“觀察池塘的一滴水”等活動,同時可以用“藍藻”、“金魚藻”等含藻字的實物、圖片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加以甄別,繼續提出“藻類細胞里都有葉綠體嗎”等問題,繼續發現問題,尋求解決路徑。在一次次揭開謎底,發現真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既能基于眾多事實推導出普遍適用的規律,又樹立起普遍中有變化有特例的客觀認知思維,形成科學思維和探究精神。

四、發現式教學回歸生活內涵

再遠的旅程都需要回家,回歸是深刻的小結,回歸是為了更好地再出發再發現。

對藻類植物的特征做過了解之后,引導學生回頭再看藻類植物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鼓勵學生從凈化水質和“赤潮水華”的案例中,分析事物在生活中,在人類發展中的利與弊、美與丑,各抒己見,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師要伺機教育學生懂得辨認事物的兩面性,形成客觀辯證思維,促進創新思維的發展。學生的學源自生活中的疑問,而學到的知識技能乃至一種態度又要應用于生活實際,在應用實踐中再反思自己的行為意識。在本課收尾時,進一步拓展引領學生制訂計劃,觀察周圍生活中的藻類及相關現象,思考和提出校園、住家小區、公園、城市環境中的問題和治理建議,并設置投遞“校長信箱”、“社區居委會信箱”、“市長信箱”等具體活動平臺,學生不僅知其“利與害”,還能進一步思考如何合理開發其利,如何有效防治其害,讓發現式學習深入學生頭腦,延續到課堂以外,學以致用,學以促思,培養學生關愛環境、擔當社會責任的意識。

總之,在學生學習概念和原理時,教師不是將學習的內容直接提供給學生,而是向學生提供一種問題情境,給學生一些事實(例)和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獲取一定的知識,提升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在生物學課堂里合理運用發現式教學模式,讓學習真正發生于課堂,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去發現和學習,讓學習成為學生自己的內心愿望,促成課堂內外的一次次探究,一個個發現,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精神才能真正得到開發和提升。盡管發現式教學在實現學生主動學習方面有較大優勢,但實踐探索中也發現,此方法對教師知識素養和教學機智、技巧、耐心等是一次深層次的挑戰,對教師的執教水平和應變能力是一次綜合大考驗,同時在目前課程任務重時間緊的情況下可能會造成教學任務不能如期完成的結果。因此發現式教學方法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以貫之的方法,要考慮教師素養、學生學習能力等多種實際因素來適時應用。

參考文獻

[1]任志瑜. 幫助每個學生攀上自己的峰尖. 人民教育. 北京:中國教育報刊社. 2017

[2]王健,祁鳳珍,羅燕,等.基于生物學核心素養之理性思維的評價與思考:以2017年高考理綜生物(天津卷)為例【J】.考試研究,2017(6)

[3]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164

[4]陳祥春.“思維課堂”在學科教學中的實現. 人民教育. 北京:中國教育報刊社. 2020

猜你喜歡
發現
重新“發現”東盟
初中物理“問題—發現”式課堂的實踐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