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CiteSpace中醫防治疫病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

2021-12-16 09:44王霜王國為楊威
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 2021年6期
關鍵詞:知識圖譜疫病可視化

王霜 王國為 楊威

摘要:目的 利用知識圖譜繪制軟件CiteSpace分析中醫防治疫病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方法 檢索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2011年5月28日-2021年5月28日中醫防治疫病研究領域相關文獻,以作者、機構、關鍵詞為節點進行可視化圖譜分析。結果 共納入1189篇文獻,作者共339人,涉及關鍵詞403個,9個聚類高頻關鍵詞,熱點關鍵詞為臨床研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疫病、肺炎、三年化疫、用藥規律、濕溫、溫疫論。結論 中醫防治疫病研究關注度較高,領域發展良好,研究作者和機構間的合作網絡有待加強,研究由側重理論研究發展到側重臨床研究。

關鍵詞:中醫藥;疫病;CiteSpace;可視化;知識圖譜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707(2021)06-0008-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pidemic diseases with TCM by using the knowledge mapping software CiteSpace. Methods Literature related to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pidemic diseases with TCM from May 28th 2011 to May 28th 2021 in CNKI was retrieved, and authors, institutions and keywords were set as nodes for visual mapping analysis. Results Totally 1189 articles were included, with 339 authors, involving 403 keywords and 9 clustered high-frequency keywords. Hot keywords were clinical research, COVID-19, TCM, epidemic disease, pneumonia, epidemic transformation in three-year (Sannian Huayi), medication rules, damp-warm temperature, and warm epidemic theory (Wen Yi Lun).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pidemic diseases with TCM is of high interest and the field is well developed. The cooperative network among research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research has developed from focusing on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clinical research.

Key words: TCM; epidemic disease;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knowledge map

中醫重視疫病的理論探討,自《傷寒論》《溫疫論》等問世后,中醫在防疫治疫方面有諸多學術爭論。對疫病的認識基本遵循《素問·刺法論篇》“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的論點,將疫病定義為傳染性強、流行性廣、起病急劇、危害性大、不論年齡性別皆可染病,并且臨床癥狀相似的疾病的總稱[1]。中醫防疫治疫的實踐源遠流長,自西漢以來,中國先后發生300多次較嚴重的疫病,中醫對天花、瘧疾、麻疹、白喉、霍亂、鼠疫等疫病均有明確記載,治療經驗積淀豐厚。CiteSpace是一種以定量分析為主的科學知識圖譜的繪制軟件,能形象地展示文獻計量學研究的熱點領域與研究前沿。通過關鍵詞出現的頻率和變動趨勢,確定研究主題的研究前沿和發展趨勢[2]。通過檢索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近10年中醫防治疫病的相關文獻,運用CiteSpace知識圖譜分析方法,探索該領域的發展現狀和研究熱點,為后續研究奠定基礎,提供參考意見。

1 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來源及檢索方法

在CNKI“醫藥衛生科技”文獻分類目錄下,檢索方式為主題(精準),檢索時段為2011年5月28日-2021年5月28日。檢索式為SU=(疫病+瘟疫+天行+疫癘+癘氣+戾氣+疫氣+雜氣+異氣+時氣+時行之氣+乖戾之氣+毒氣+疫+癘+瘟+戾)*中醫,數據庫選擇“期刊”“碩博論文”。本次研究檢索截止日期為2021年5月28日,擬與之相應以探討年際變化,故2011年未取全年數據。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⑴符合中醫防治疫病主題并公開發表的期刊文獻;⑵與主題相關可檢索到的學位論文。

排除標準:⑴單獨論述動物疫病的相關文獻;⑵有關個人事跡的報道文獻;⑶未注明作者的文獻(知識普及性的文獻)。

1.3 數據分析

將所納入的文獻以包含題名、作者、關鍵詞、研究機構、發表年份、期刊等的Refworks格式導出,采用CiteSpace軟件內置功能進行格式轉換,導入CiteSpace5.8.R1,時間分區為2011-2021年,采用1年分區法,閾值設置為50。當節點類型選擇作者時,剪切方式設置為無;當節點類型選擇關鍵詞時,剪切方式選擇Minimum Spanning Tree、Pruning Sliced Networks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以作者、機構、關鍵詞為節點進行可視化,分別得到中醫防治疫病相關文獻的作者、機構、關鍵詞的共現視圖和聚類圖譜。

2 結果與分析

獲得文獻1383篇,按照納入排除標準篩選,最終納入文獻1189篇,其中,期刊文獻1036篇,碩士畢業論文105篇,博士畢業論文48篇。

2.1 發文時間分布

科學文獻發文趨勢能夠展現研究領域的發展歷程及所處的研究階段。本研究檢索時段為2011年5月28日-2021年5月28日,2011年、2021年均為非整年的數據,分別發文34、111篇。表1為2012-2020年中醫防治疫病相關文獻的發表情況。2012-2019年發文量基本保持穩定,年發表論文量在100篇以下。2019年末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暴發后,發文量驟然增長,2020年發文量達589篇??傮w來看,由于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中醫防治疫病研究將受到持續關注。

2.2 機構分析

按所有作者所屬機構進行統計,中醫防治疫病研究領域機構共195個,發文量≥15篇的機構有20個,見表2。其中發文量最多的機構為北京中醫藥大學,共發文73篇,中國中醫科學院緊隨其后。其中,東直門醫院為北京中醫藥大學的附屬醫院,廣安門醫院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附屬醫院,均為獨立法人單位。從機構的地域分布來看,西部地區的研究機構略顯薄弱。

2.3 作者分析

1189篇中醫防治疫病文獻的作者共339人,見圖1。對排名較靠前的作者利用機構名稱加以限定,未發現重名作者。發文量≥10篇的作者有6位,分別為劉清泉(14篇)、何健卓(11篇)、卜建宏(11篇)、王玉光(10)篇、任曉榮(10篇)、于淼(10篇)。圖1中連線為356條,由線條連接緊密情況可知,中醫防治疫病文獻作者已形成多個研究團隊,團隊內合作緊密,如劉清泉、王玉光、楊豐文等,李修洋、朱向東、雷燁等,團隊內合作次數較多。但各團隊間的連線較少,距離較遠,顯示各團隊間的合作比較薄弱。另外,圖1中有單獨散落的節點,顯示一部分學者是獨立進行科學研究,或以兩兩合作的方式開展研究。不同顏色的連線顯示不同的年份,圖中何健卓、方邦江、周爽、易國祥等學者的研究年份較新(為紅色連線),其余學者研究年份較早。

2.4 關鍵詞分析

2.4.1 關鍵詞共現分析 選擇關鍵詞為節點類型,繪制中醫防治疫病相關文獻關鍵詞圖譜。為了使圖譜更具代表性,將納入研究的文獻中含義相同或相近的關鍵詞進行合并處理,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與“新冠肺炎”合并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藥”與“中醫”合并為“中醫藥”等。統計后發現,所納入文獻關鍵詞共403個,連線150條,網絡密度為0.001 9,見圖2。

對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能夠了解某個研究領域的主要研究內容及發展趨勢。該研究領域高頻關鍵詞(頻次≥22)有10個,見表3。其中“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出現頻次最高,為507次;“中醫藥”“辨證論治”“中醫證候”等與中醫藥相關;關鍵詞“五運六氣”“三因制宜”等體現了中醫防治疫病時對中醫經典理論的探討,研究熱度較大。

中介中心性可以判斷節點在網絡信息交流過程中的能力強弱[3]。中介中心性≥0.41的10個高中心性關鍵詞見表4,代表目前中醫防治疫病研究領域中關注度高、影響力大的熱點問題,主要集中在嚴重不良反應(SAR)、中醫經典研究(《傷寒論》《黃帝內經》)、周仲英的學術思想探討等方面。

2.4.2 關鍵詞突現分析 突現詞是在特定時間段內出現頻率較高的關鍵詞。關鍵詞突現分析可以判斷中醫防治疫病的研究熱點與趨勢。通過對中醫防治疫病研究領域內關鍵詞突現分析(見圖3)可知,學術思想和艾滋病相關研究突現從2011年開始,分別持續到2017年、2019年;2012年開始對濕溫、濕疹、病因、手足口病進行相關研究,其中濕溫的研究較其他3個關鍵詞更持久;2014年開始出現清瘟敗毒飲、文獻研究;用藥規律和數據挖掘的相關研究集中于2017-2019年,可見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研究關聯性。但上述關鍵詞的研究均呈現短暫的突現性,沒有持續下去。

2.4.3 關鍵詞聚類分析 中醫防治疫病相關文獻關鍵詞共形成9個聚類(見圖4)。中醫防治疫病聚類網絡圖Q值為0.576 2(>0.3),表明聚類顯著,具有合理性。9個聚類分別為臨床研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疫病、肺炎、三年化疫、用藥規律、濕溫、溫疫論,表明聚類主題明顯,聚類文獻相似度較高,聚類可信度高。

3 討論

通過分析關鍵詞共現、突現及聚類圖,發現目前中醫防治疫病研究熱點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觀察、三年化疫、濕溫及對《溫疫論》的研究。

3.1 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研究

可分為綜述、臨床觀察、辨治思路、治療及預后探討。其中對辨治思路的研究較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屬于中醫“疫病”范疇,具有強烈的傳染性,分析其原因有濕毒疫[4]、寒濕疫[5-7]、濁毒疫[8]的分歧,還有少部分學者認為是痰邪致疫[9]。中醫辨證論治,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劃分為不同的證型,其治療有益氣化瘀、涼血化瘀等化瘀法[10],燥脾濕、瀉脾熱[11],清熱透邪法[12],宣肺透邪、健脾除濕法[13]等不同治法。各家說法不一,百花齊放,為抗擊疫情貢獻中醫智慧。

3.2 對三年化疫的研究

主要是從三年化疫的理論探討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辨治思路和方法[14-16],包括中醫運氣學三年化疫的理論探析,把握三年化疫的規律[17],或是馬印麟對《素問遺篇》三年化疫理論應用的創新性挖掘[18],或從三年化疫理論研究北京地區幾種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與異常氣候變化年份之間的關聯性[19]。

3.3 對濕溫的研究

文赟等[20]以中氣與中焦脾胃的聯系作為切入點,探討中氣與濕溫發生發展的關系,為臨床治療提供思路。葉琳琳[21]從吳鞠通《溫病條辨》“三禁”理論,轉述濕溫病誤治后產生的諸多變證,從濕溫誤治來認識治禁。張夢等[22]通過歷代醫家對濕溫概念的解析,以理論還原的方式分析不同觀點,認為濕溫的概念應該回歸濕疫的內涵,理清相關概念解析。高志旭[23]對吳鞠通論治濕溫病的用藥配伍規律進行系統分析,得出在用藥上,吳氏多寒溫并用,辛開苦降,達到宣通肺氣、淡滲利濕的作用。

3.4 對《溫疫論》的研究

對吳又可《溫疫論》的研究可分為兩類。一類側重于疫病特色和診療思路,如從具體疾病的角度思考吳又可《溫疫論》證治[24],或是通過吳又可《溫疫論》中大量下法的論述,歸納其運用下法的特色[25],又或是運用文獻學研究法,收集《溫疫論》相關文獻,總結其學術思想和特點[26]。另一類側重于用《溫疫論》的學術特色對時下流行疫病的發病特點、診療特色、防治措施進行探討[27-28]。

4 小結

本文運用CiteSpace對納入的1189篇中醫防治疫病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根據年發文量趨勢,可以判斷出該項研究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梳理中醫防治疫病的研究概況,對了解其發展前沿有積極意義。

通過對作者、機構合作情況進行可視化分析,在中醫防治疫病相關文獻339名作者中,發文量較多的作者有劉清泉、何健卓等;研究機構有195個,發文量較多的機構有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等。作者及機構雖不斷增多,但研究團隊相對分散,團隊之間合作不緊密,今后需要加強合作,進一步提升中醫防治疫病的科研環境。

近10年數據分析可見,中醫防治疫病相關文獻關鍵詞共403個,其中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出現的頻次最高,合理性聚類為9個。關鍵詞共現和聚類結果顯示,中醫防治疫病的研究熱點,由早期《溫疫論》、三年化疫、濕溫、學術思想等文獻理論研究,到近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性感冒的臨床觀察、用藥規律及防治探討,說明中醫防治疫病由理論探討逐步發展為臨床應用,中醫防治疫病的研究熱點趨勢正在加速形成,期待更多新的發現推動中醫防治疫病研究持久深入開展。

參考文獻

[1] 邱模炎,高杰東,黃福開,等.中醫疫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19.

[2] 趙蓉英,許麗敏.文獻計量學發展演進與研究前沿的知識圖譜探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36(5):60-68.

[3] 王松,楊濤,胡孔法.基于CiteSpace的中醫藥治療肺癌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20,22(10):3549-3557.

[4] 鄭彩霞,聶偉,汪嚴,等.基于“非其時而有其氣”濕毒致疫淺談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思考[J].新中醫,2021,53(10):187-191.

[5] 代淵,羅潔,段大躍,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疾?。–OVID-19)病機惡變規律探討及中醫防治思路[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20, 22(9):3323-3327.

[6] 邸莎,沙洪,樊璦晗,等.從武漢2019-2020年之交的氣候變化論“寒濕疫”的成因[J].吉林中醫藥,2021,41(3):287-290.

[7] 柴瑞靄,柴崑,李鵬濤,等.從中醫“寒濕疫”角度探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診治思路[J].中國中醫急癥,2020,29(4):565-567,574.

[8] 馬運濤,王斌,吳深濤.吳深濤教授從“濁毒疫”論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臨證體會[J].天津中醫藥,2021,38(8):966-970.

[9] 沈燕平,朱逸明,謝鳳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與“痰邪致病”相關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0,29(28):3079-3083.

[10] 鄒菲,劉福明.化瘀法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探析——基于心肺相關理論[J].亞太傳統醫藥,2021,17(5):165-167.

[11] 姜昕,龐立健,呂曉東,等.從脾濕肺燥論治病毒性肺炎[J/OL].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04-09].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 21.1543.R.20210408.1732.004.html.

[12] 黃寶駒,張茂,趙裕沛,等.清熱透邪法在新冠肺炎中的應用[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21,23(4):1257-1261.

[13] 仝小林,李修洋,趙林華,等.從“寒濕疫”角度探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中醫藥防治策略[J].中醫雜志,2020,61(6):465-470,553.

[14] 呂英,宮鳳英,李愛武.《黃帝內經》三年化疫與2019冠狀病毒病的理論探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2020,35(3):1104-1106.

[15] 張勇,劉輝,陳海成,等.結合地區氣候特點從“三年化疫”論新型冠狀病毒肺炎[J].中西醫結合研究,2021,13(1):51-53.

[16] 唐利,古繼紅,楊忠華.基于《素問遺篇》三年化疫對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的認識[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20,22(3):561-565.

[17] 崔洪濤,蘇穎.《黃帝內經》“三年化疫”理論五疫成因規律探求[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2(5):881-883.

[18] 王國為,徐世杰,楊威.清初醫家馬印麟對三年化疫理論的創見[J].中華中醫藥雜志,2020,35(11):5360-5363.

[19] 張軒,劉忠第,賀娟.基于“三年化疫”理論探討北京地區幾種呼吸道傳染病與異常氣候變化的關聯性[J].中醫藥學報,2014,42(6):25-30.

[20] 文赟,吳晨荻,肖古月,等.淺析中氣與濕溫病發生發展的關系[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6,37(4):12-14.

[21] 葉琳琳.以誤治辨濕溫“三禁”[J].中醫藥通報,2018,17(2):13-14,26.

[22] 張夢,王曉梅,劉清,等.濕溫概念辨析[J].中醫藥學報,2015,43(3): 1-4.

[23] 高志旭.吳鞠通濕溫病用藥配伍規律研究[D].承德:承德醫學院, 2020.

[24] 張再良.思考吳又可的溫疫證治[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8,52(3): 6-9.

[25] 張玥.吳有性《溫疫論》下法初探[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 14(10):159-160.

[26] 夏心昊.《溫疫論》學術思想及應用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20.

[27] 丁辛,呂文亮,劉之義,等.應用《溫疫論》膜原九傳理論指導重癥新冠肺炎論治[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23(1):50-53.

[28] 杜松,彭鑫,李菲.疫病診法理論探討及其在流行性乙型腦炎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2,18(9):942-944.

(收稿日期:2021-08-26)

(修回日期:2021-09-18;編輯:魏民)

猜你喜歡
知識圖譜疫病可視化
數據可視化設計在美妝類APP中的應用
思維可視化
動物疫病監測在預防控制中的作用
豬的疫病監測與養豬場疫病防控對策
復變函數級數展開的可視化實驗教學
復變函數級數展開的可視化實驗教學
復變函數共形映射的可視化實驗教學
復變函數共形映射的可視化實驗教學
動物疫病監測在疫病防控中的作用探索
淺談豬的疫病防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