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之花、陶藝之詩
——王亞平陶藝作品賞析

2021-12-22 12:41方志豪
中國陶瓷工業 2021年6期
關鍵詞:亞平肌理陶藝

吳 衛,方志豪

(湖南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2)

0 引言

中國制陶歷史悠久,傳統陶瓷種類多樣,造型優美,釉色變化多端,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1]。當今社會現代制陶行業多種新型技術的運用、西方藝術觀念的融入形成了藝術陶瓷的新風尚?,F代陶藝分化出兩條發展路徑:一條是繼續走實用路徑。追求使用的舒適度,強調陶藝在人們日常環境中發揮的工具性作用。其藝術高低的評價依據是實用化求美法則,即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所說的“依存美”。這種美所依存的基礎是其實用性和功能性。另一條是純藝術發展的道路。以陶和瓷作為媒介和載體,表達純粹的藝術形式和觀念,并且用陶瓷材料特點創造出獨特的藝術語言。我們可以看到,當代藝術瓷開始打破瓷釉至上的審美觀念,不再以釉面光潔完整作為其審美的唯一評價標準。部分陶瓷作品回歸淳樸,以或原始或純粹的形式來表現陶瓷材料本身的美感。在創作的過程中不再規避殘缺和瑕疵,將其作為陶藝材質生命力的一部分,展現出別樣的風采。在純藝術陶藝的發展道路上,陶藝家充分利用陶瓷表達其藝術觀、情感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將陶泥塑造成如詩般浪漫的藝術佳品。以水淘洗練泥,配釉制畫,蘸水洗磨,吹釉入窯;以火燒坯開窯,鍛造烘焙,畫后復煉,窯變成型。陶瓷藝術記錄著水之靈動、火之幻化,生命的沖突和交融在陶瓷藝術中展露出來[2]。

湖南著名女陶藝家王亞平(1963—)是高校的一位陶藝教師。其大量陶藝作品融合了她對自然、時空、生命的感悟和理解。她常年埋頭于陶藝一線創作實踐,利用自己獨特的肌理紋樣來表達作為女性陶藝家的柔美心靈和對外界事物的細膩體會。她的作品并非重在表現形式的結果,而是更重視在最終成品中表現出陶瓷的制作過程。比如:表現出清晰的手工紋路或者燒裂痕跡,將作者內心情緒流動或沖突具象化。王亞平在陶瓷的水火交融、陰陽分化中創作出具有獨特思想內涵和個人風格的陶藝作品,用有形的器物將無形的思辨、情感表達出來,引人共鳴。她的陶藝創作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極具詩性的過程。以陶藝為體,斟酌形式和美感,傳達情趣和思考,王亞平是一位隱于象牙塔內的陶藝詩人。

在訪談過程中,王亞平老師不斷強調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崇尚師法自然,喜歡養殖和觀察花草樹木。在大學象牙塔內三十年的工作中,她積攢了大量的教學和實踐經驗,很多的時間對各種藝術風格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她從自己教學、生活中諸多思考出發,以其扎實的陶藝工藝經驗和大學教授的前沿視野,創作出大量優秀的現代陶藝精品。將她的生活熱情和藝術追求化入手中的陶泥,譜寫出內涵豐富的陶藝詩篇。

1 王亞平陶藝的藝術特點

探析王亞平的陶藝作品,可以總結出三個主要特點:“陶藝肌理的造化”“時間空間的置換”“生命意象的詮釋”。在陶藝肌理方面,她以自然為靈感,運用材料的特性創作出具有獨特風格的肌理形式。她將自己對萬物泯滅、年華流轉的感受附著于陶藝實體之上,在形態的起伏和停頓之間完成時間空間的置換。有感于生命元素的碰撞和融匯。王亞平極力以抽象元素將其表現在陶藝之中,在刻意的排列、疊壓、扭曲的形式組合中,生發出豐厚濃烈的生命意象。

圖1 王亞平(1963—)Fig.1 Wang Yaping (1963—)

1.1 陶藝肌理的造化

由于陶瓷材料自身的可塑性和工藝性,現代陶藝既可以人為模仿各種物質表面肌理,又可以在制作過程中使用不同工藝形成變化豐富的人造肌理[3]。王亞平老師的陶藝創作,不斷思考陶胎、瓷釉、顏料的變化可能,在水與火的交融中以獨特肌理烘托出作品的性格氣質,結合寓藏其內的深厚感情,譜寫一首首優美的陶藝之詩。在她的作品《蝕》(見圖2)中,王亞平考慮其所用龍泉青瓷釉層豐富、晶瑩溫潤、猶如美玉的瓷釉特點,(龍泉青瓷胎體如果有凸起的地方,則釉料會從凸起處流開,傳統的龍泉青瓷便借這一特性,以“出筋”的效果為特色。)運用捏、壓的手法使胎體出現由底部到口沿逐漸由平面到塊面的破碎狀態,制造出人為的高低深淺肌理,涂上釉料任由其在凸起處和凹陷處流動。形成的深淺肌理強化破碎塊面之間的色彩對比,將坑洼不平的表面形成的銷蝕、磨損的形態感受強化。如此一來,便將傳統陶瓷的光滑平整釉面審美打破,形成隨機、躍動的肌理性格,陶瓷從而增添了生命意味。在這個肌理形態之下,更深層體現的是藝術家內心的感情,即其眼中自然萬物隨著時間流逝產生磨蝕、形變,從而具有生命波動所帶給她的心靈觸動。同時,也包含著她對器物殘缺之美的欣賞和領悟。

圖2 《蝕》(2012 年)Fig.2 Eclipse 2012

除了瓷釉和胎泥形成的形體波動,王亞平還巧妙運用顏料的物性特點來塑造特殊的瓷繪肌理。例如:她的釉里紅系列《生命·花》作品(見圖3)使用了釉里紅顏料,大部分顏料在窯火高溫下形成鮮紅顏色,成為畫面的主要基調。同時,她刻意利用釉里紅燒制原理,將部分線條進行厚涂,使其在燒制過程中出現氣泡。氣泡吸納游離的氧分子與釉里紅銅紅料中的銅離子發生還原反應形成呈綠色的氧化銅,導致紅焰中夾帶綠色的效果,最終呈現肌理形態。這種以工藝形成的紅綠相間的肌理,可以加強畫面對比度,突出主體。王亞平將它用來繪制火苗,紅色線條之間夾雜著斑駁的綠色苔紋具有強烈的視覺張力,形成奔放熱烈的肌理性格。畫面肌理中紅和綠的對立、融合,尤如陶瓷產生過程中濕與干、水與火、固體與液體、升溫與冷卻等元素之間的激蕩,以抽象的形式象征陶瓷生命的降生過程。特殊的肌理畫面和整體氛圍表達著作者心中對生命涅槃重生場景的想象和夏花般絢爛生命的感觸。以技術條件基礎煉出肌理,肌理體現獨特性格,其形成的性格言說情感。在陶胎、瓷釉、顏料等方面,王亞平都努力探索著其獨具詩意的陶藝語言,完成她對生命、時光、自然、殘缺等靈感源泉的體悟表達和對陶瓷藝術獨特美感的塑造。

圖3 釉里紅《生命·花》(2019 年)Fig.3 Underglaze red life of flower 2019

1.2 時間空間的置換

英國藝術理論家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1881—1964)說:“所有美的形式及其產生的基礎都是對于一種特定情感的個人體驗?!盵4]飽含情緒的個人體驗來源于藝術家對于他身處的時代環境的領悟。因此,藝術家一定要訓練五官的伶俐,即五官覺察能力的敏感度。要求藝術家觀察自然、體驗生活,這份覺察的敏感與銳利形成了藝術獨特的個性魅力[5]。敏銳察覺時代與環境的特點的同時,藝術家以藝術創作來回應現實。當下,人們處在一個快節奏的時空里,繁忙、周而復始的工作麻木著人們的神經,淡化了時間流逝的心靈感覺,壓抑并摧折著人與生俱來的自由靈性。王亞平直覺地感受到了這種時代環境的變化,作為一名藝術家的敏感和沖動使得她開始在單調往復的工作外,從親近自然的生活中尋找時間的痕跡,并且用空間語言留下帶有其情感和個人體驗的印記,用陶泥一遍遍寫下生命的日志。比如:其作品《黃昏之戀》(見圖4)在表象的層面,以黃昏時分陽光透過樹葉灑向水流的畫面作為表現形式來源,物體在表象中呈現生生不息的流動狀態[6]。因為陶泥給人以比較土拙的質感,漂浮于水流中落葉便不以陶泥捏塑,而是以鏤空的形式留白表現。從真實場景到藝術畫面,水流和樹葉輕重、虛實質感的倒轉使得作品呈現一種真實而又夢幻的氣質。它的真實不在于對現實或者此刻的模仿復制,而是對于藝術家心中的幻想或者說內心中彼時時光的真實再現。

圖4 《黃昏之戀》(2007 年)Fig.4 Twilight love 2007

在作品表象的觀察基礎上,與實地的訪談資料相結合,去探究這位藝術家所要表達的觀念和想法,發現這件作品的意象呈現出遠超表象的豐富。作品的核心是空間和時間的置換。首先,落葉和黃昏所表達的主題和時間的流逝、空間流轉是互相呼應的關系。按照傳統移情說的美學原理來分析,在這兩組元素之間,人們幾乎形成了必然的心理聯想,構成作品中時間空間置換的中介基礎。藝術家在這種已形成心理定式的聯想基礎上,時間與空間來回交替表達,互相印證。陶泥在作品表面構成流水的形式,這些隆出的律動線條,以空間的動感完美地表達出時間在人們心中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說,時間不是以連續式的形式存在于人們心中,它的心靈印記是片段式的。人在回憶自己生命中流逝時間的同時,如同對一部電影的回憶一樣,是以劇情的波折點為關鍵一幕幕閃現的。流動的表面和陶泥線條的律動,使得時間不隨人愿的流逝動態,而存于人心的回溯形式得到了空間上的凝結固化。

除了時間到空間的置換,空間到時間的置換則是以藝術家對于時間的眷念情愫具象化而達到的。流水中的葉片呈現鏤空的形式,濃厚的陶泥在葉片形狀的鏤空處堆積,邊緣戛然而止,空無的陶洞和肥厚的陶泥形成強烈對比,使得此處形成視覺的中心,空間的對比置換出了觀者在觀看過程中的時間停頓點??桃忸A留的鏤空形狀,似小船也似沙漠中的綠洲,蘊含著藝術家對于往日時光的眷念。一個個鏤空處在富含時間暗示的水流中形成阻擋,導致凸起線條的波折,象征著作者心中對于逝去時光的眷念和對其流逝進行阻抗的幻想。對觀眾的觀看時空的聚焦和個人的時空回憶以空間的具體因素表現出來,在形態和動勢的矛盾中,使欣賞者感受到作者對于時間的深刻體會和情感,從而完成了從空間到時間的置換。在時空的互相置換之中,王亞平糅入其細膩情感和深度思考,利用溫潤樸拙的陶泥塑出深情的陶藝詩篇。

1.3 生命意象的詮釋

法國作家、思想家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1944)曾說過:“死神所在的地方就沒有藝術,因為藝術是發揚生命的?!盵7]生命是藝術創作的永恒主題,詩人般的陶藝家王亞平利用陶瓷藝術,創作自己的塑繪語言,以靈動、神秘的具象形態和熱烈、舞動的容姿氛圍向觀察者詮釋著她內心對生命的獨到理解。

王亞平居住環境清新自然,常年生活在自己設計的綠樹如茵的自宅院落中。在創作時,最大的靈感來源是她常年觀察的一些植物形態。他在仔細觀察過程中,發現植物內在和緩而又堅定不屈的生命沖動,在她的大腦中產生了強烈共鳴。王亞平深諳傳統的“天人合一”審美觀,用傳統中國繪畫的方式來表現萬物的生命“氣韻”。在作品中,她利用抽象仿生的創作手法,將具象的形態簡約化,保留物體的特征,用簡約的形體通過疊加、擠壓和一些專業藝術手法,結合工藝技術將事物的本質體現出來[8]。以她創作的《花域·生命》系列(見圖5)為例,整個系列作品運用了多種窯口的技術進行制作,針對每個窯口的技術特點進行了形態效果的考量,如德化窯、景德鎮窯等。

圖5 《花域·生命》系列 2019 年Fig.5 Flower field in life series 2019

深入賞析《花域·生命》系列,發現其生命內容的詮釋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尋找具有內在強烈生命沖動的造型形式。捕蠅草生長于潮濕的砂質或泥炭的濕地或沼澤地,其生命是對大自然的適應和從生存阻礙的頑強抗爭中得來的。從捕蠅草的形態中提取出具有生命張力的造型元素(如軟毛刺和片狀夾子),以夸張的片狀造型承載經過扭曲處理的軟毛刺,把本來單調齊整的軟毛刺在她的手下刻畫得蓬勃生機。又以張牙舞爪而扭曲變換的形態,盡顯生命與環境融合過程中體現的頑強與智慧。

第二個階段是以動植物的生命寓意引申到人具有的生命意象上。在夾子形的外壁使用卵子形象的顆粒,內壁使用精子形象的細條附著于捕蠅夾的兩邊,一簇簇四處游走的精子和緊貼其背的卵子形成了動靜對比。利用視覺的完形性質,造成視覺力場的不平衡感受。精子顆粒強烈流動碰撞的趨勢昭示著它們最終將打破捕蠅夾形成的天然屏障,進入卵子內。而瓷雕的形式恰到好處地凝固在這個受阻礙與沖破阻礙之間的時間狀態,使人感受到躍動欲出的生命能量。

第三階段是陰陽對比。王亞平使用德化白瓷制作的生命系列瓷器將陰陽、雌雄等概念運用在瓷器中形成對比,以映襯原始生命意象中的對立統一。例如:捕蠅草夾正面和背面的精子卵子其實是一體兩面的存在形式,兩者缺失任何一面都會使其生命意象不夠完整。這種方式的目的在于表示生命形成過程中陰陽兩面的對立又共存的狀態。又比如圖5(a)呈現雄性的陽剛造型強調色彩,形體沖突與大塊突兀形狀所帶來的運動之勢,具有一種對抗的美感。而圖5(b)又呈現雌性的陰柔造型,渾圓的形體、柔軟的曲線體現出母性的混沌,容納著涌動其上的精子群,和諧一體,帶來一種融合的美感。

第四個階段是在充分體會王亞平瓷器中的陰陽離合、雌雄相行后,便能清楚了解其作品最終的目的是表現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各種動向匯聚一起,最終達到圓融與合一。一方面是每個單體中特定抽象元素的基本統一和連續綿延的疏密排布,形成整幅畫面的節奏和律動,以陶瓷再現傳統繪畫的表現目的——生命“氣韻”;另一方面是用統一的色彩、材質、基本元素來中和形態、動勢沖突所帶來視覺上的離散傾向,形成離散動勢之間的鏈接。把作品從幾近將其分裂的緊張沖突中往回拉,最終將這些沖突納入整體的大框架下。這種中和向欣賞者暗喻著生命在沖突下調適、圓融而最終歸一的終極意象。多方動力的沖突與中和之下維持住一種特殊平衡的產物,既可以用來概括所作瓷器的表現方式,同時也是她對自然中的萬千生命最本質的總結和歸納。

在王亞平系列瓷器精煉、舞動、重復交疊的形式中,蘊藏的是她對于生命的詩意思考與闡釋。

2 結 語

進入21 世紀,陶藝迎來新的發展階段。傳統的陶藝內涵與現代的陶藝技術結合,使得陶藝的表現空間大大增加。在傳統與現代交疊的陶藝地帶,王亞平以女性獨有的細膩情感、靈巧的手工技藝轉化內心的才思情意,用神秘抽象、豐富迤邐的陶藝語言為自然、時空、生命寫下最美詩歌。她努力探索陶胎、瓷釉、顏料的質性特點,創作出獨特的形體、畫面、色彩,形成表達其內心情感的陶藝肌理。自然萬物、春去秋來、生生不息,王亞平觸景生情、托物言情,用手中的粗樸陶泥借以對自然的描繪,表達對往日韶華的追憶和眷念。王亞平的陶藝作品有著靈韻豐盛的生命意象,用作品闡釋她的生命觀念,并將其眼中生命元初的熱烈與動感傳達給世人,以陶藝之詩奏出生命的交響。

王亞平的陶藝作品成為當代陶藝視域中的獨特一隅,她的藝術綻現了生命之花,傳遞了陶藝之詩。她將心中靈動的詩性微光,匯聚于沾滿陶泥的纖指指尖,點亮自然迷霧中的豐盛意象。重視材料品性的傾向形成了當代陶藝的主流。工業化的控制流程和化工技術使今日的窯口能燒制出超高難度的作品。西方現代陶藝理念和設計觀念在西學東漸的同時,也沖擊著我們的傳統陶藝觀念。如何在新材料、新工藝、新理念交匯的時代條件下,探索陶瓷藝術發展的多種可能,并且融合東西方美學觀念形成自己的特點,成為當代陶藝風格探索的重要問題。因材施技,以技化情;融情于陶,以陶喻義;將陶藝風格的外像和內涵指向生命精神這一東西方藝術間共通的深層主題。如此而來,王亞平對于陶藝風格探索的時代問題做出了自己的回答。探究王亞平陶藝作品的特點,不僅能夠為當代陶藝風格研究提供良好的個案經驗,也為開拓當代陶藝創新方法提供實踐案例和路徑價值。

猜你喜歡
亞平肌理陶藝
軍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10
肌理的感受與表達
滲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國卷為例談古詩如何細讀
Effect of blade shape on hydraulic performance and vortex structure of vortex pumps *
器之肌理,物之溫度
“瘋狂”的陶藝
孔亞平和她的三個夢
學陶藝
做陶藝
南海隨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