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策展人馬衛東

2021-12-23 04:25王樺
財富堂 2021年3期
關鍵詞:復星策展教堂

王樺

FA:馬老師,您好。上海復星藝術中心正在舉辦由您擔任策展人的 “安藤忠雄:挑戰”,我去的幾次現場都是人頭攢動,大家邊走邊討論很是熱烈。作為安藤忠雄全球巡展的第四站,上海站與東京、巴黎、米蘭的不同之處有哪些?

馬:安藤忠雄“挑戰”展的前面三站我是有部分的參與,到了上海站我作為中方策展人全程參與,另一位策展人是日方的水谷孝明。自己做的展也不敢妄加評判,但是我們布展剛剛結束的時候,安藤老師打電話過來問“感覺如何?”自己不自覺地說:“我們的展覽是四場展覽中最好的!”

FA:具體好在哪里呢?

馬:第一個是我們的展覽內容是最為全面的,第二個是我們完成了安藤老師的兩個經典作品——光之教堂和水之教堂的1:1原大復刻,可以讓觀眾真實體驗到空間的本身,而這些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和米蘭阿瑪尼劇場都是沒有的。

FA:復星藝術中心“挑戰”展現場1:1還原復制了安藤先生的光之教堂和水之教堂兩件作品,這是您作為策展人的建議嗎?

馬:這里面做的展覽內容是我們和日方策展人水谷孝明一起商量決定的。我們在復星的三層空間做了很多思考,最后決定二樓放“光之教堂”,一樓是放“水之教堂”。另外將水之教堂復刻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水之教堂”從屬的酒店已經讓復星集團收購了,還包括教堂旁邊的一塊空地,而這一塊空地也是安藤老師在做設計。當然最重要的一點,確實是為了讓這個展覽變得更有趣,更有體驗感,以及更具有傳播性,所以我們就增加了這個教堂的內容。

FA:復星集團原來是安藤老師的業主!話說回來,這兩個教堂放在那,對展覽的傳播會有很大助益。展覽的現場很有趣,設計學院的學生去看模型,而教堂旁邊都是網紅在打卡,各取所需??梢酝嘎兑幌逻@次復星的票房嗎?

馬:這次的展覽雖然是一次非常專業的建筑展覽,但是在最開始的時候我們就希望吸引到更多對建筑、對設計、對藝術感興趣的人。都是專業圖紙模型什么的,它的吸引力就有限了。至于門票,美術館都會有精確的統計,我估計整場展覽下來應該會有千萬級吧。

FA:安藤老師此次雙展聯動的另一站,順德和美術館的展覽“超越:安藤忠雄的藝術人生”也正在成為南方的現象級文化事件,與復星藝術中心的展覽相比較,哪個挑戰更大?

馬:復星藝術中心的“挑戰”展因為是巡展,所以它是有一個基本的框架在,內容基本是確定的,根據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美術館會做一些調整。比如光之教堂,水之教堂等等的原樣復刻等等。如果是在巴黎或米蘭,關于中國的作品也就只有上海保利大劇院,以及藝術家曾梵志待建的美術館等。但是和美術館的展覽完全不一樣,是我們這里做的原創策劃,把展覽的定位,主題,故事性做出來。當時大家討論,策劃的第一個出發點就是我們一定要跟上海不一樣,第二個要形成互補。

上海站是安藤老師作品集大成的展示,要想超越這個是不可能的。那么我們就想到了藝術,這個不為人熟知的安藤老師的另一面。我一直覺得當代建筑大師里很少有人像安藤老師那樣,對當代藝術有那么深刻的見解,公眾也只知道他做了很多美術館。確認了這個以當代藝術為主線的個展后,該從哪幾個方面去展現呢?所以我們作了大概三塊內容,“超越藝術”,“超越光”與“超越安藤”??赡芤彩俏覀兊穆涞毓芾淼慕涷灢蛔惆?, 實際呈現與當時策劃的想法還是有些區別的。

FA:感覺有一兩件作品在空間的使用上還是有點局促,尤其是理查德·朗的作品,感覺還是沒有處理好。但是能看到十組大師原作,還是令人很興奮的。我很好奇,這十組作品的名單又是依據什么標準來定的?

馬:是的,理查德·朗的作品是大地藝術嘛,放在室外的,所以我們放在室內感覺會有些不一樣。這十位藝術家的十組作品是由我們整個策展團隊敲定的,整個策展過程中收集參考了安藤老師的大量書籍與文獻資料,尤其是安藤老師的《都市彷徨》,這本書里面一共提到了一百多位藝術家,我們團隊為此反復與和美術館開會討論 ,從中選擇了那些在安藤老師年輕時候對他有過影響,以及工作上有交往或是項目上有合作的十位藝術家。

FA:在和美術館的展覽里我覺得你們找了一個特別好的點,就是你們找了很多建筑系的學生,來做他的模型并展示它們,一年級二年級的學生基本都會研究安藤老師,但展覽現場這個版塊放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里,很容易被忽略,這個太可惜了。

馬:其實它的出發點與“網紅打卡”是一樣的,希望大家能夠關注起來。我們開放了安藤老師的部分建筑圖紙,鼓勵同學們自己學習、拆解圖紙,然后自己動手把模型制作出來。但確實這次的活動收到的作品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希望參與其中的孩子們有些收獲跟成就感吧。種下的一顆建筑的種子說不定什么時候就發芽了。

FA:其實對建筑院校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學習交流的機會,甚至還可以作為一個競賽,對獲獎學生來說也是莫大的榮譽。我想問一下,這個展覽,前后籌劃有大概多長時間了?

馬:我有些記不清了,大概是2019年最終決定的,但是在和美術館 開始施工的時候就開始策劃了。因為我們這個團隊會做運營的工作,幫助業主的開館展做策劃,比如明珠美術館,還有后續嘉源海美術館等后續的一些美術館。

FA:全球疫情對于這兩個展覽的策劃與執行有帶來影響嗎?

馬:疫情持續了一年多,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就好像是無常的天氣,是我們身邊的一個自然狀況。因為在心理有準備,所以無非就是技術落地的時候一些不同的操作方法。開始的時候,安藤事務所的員工因為疫情無法來到上海,參加布展,我們變得有些緊張,擔心我們到底行不行。但是反倒是因為這樣我們的計劃更加周密,而執行也更完美。今天、明天要做什么一定會做完。我覺得這可能是疫情帶給我們團隊的經驗與凝聚力,打著120%的精神去工作。

FA:我觀察到安藤老師現在也很習慣視頻遠程工作了。那其實我們再折回到這種工作方式帶來的麻煩與困難,復星的教堂復原工作在布展的時候進行的順利嗎?

馬:技術一定是沒有那么簡單,但我們已經很習慣這種事情了,和造房子一樣嘛。我有時候開玩笑,在復星的這個展覽已經不是通常的展陳布展,而是我們建造了兩個房子 (光之教堂和水之教堂)。

FA:安藤老師生活的大阪這幾天疫情有些嚴重,他的身體還好嗎?安藤老師應該是一個閑不住的人,現在被困住了。

馬:他的身體還不錯,我們一直有電話聯系。疫情所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他去事務所的時間多了,原來只是1/3的時間在的,他的員工現在每天都要在他眼皮底下工作,很緊張。他確實是停不下的人,前一次通話他太太還讓我勸勸他,不要再乘新干線出去開會了,太危險。

FA:您從同濟大學畢業后去了日本東京大學,在那遇到了安藤忠雄先生,再到今天您作為他在中國地區的代言人,可以回憶一下和安藤老師的交往嗎?

馬:早在2000年左右,他還是我的博士論文導師的時候,我就陪他一起來了中國。我和他認識快30年吧,這其中有很多角色轉換的故事。最早不認識的時候,他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神一樣的存在。然后就是師生那種唯唯諾諾的,再到后面一起做些事情。但其實我早在學生時期就做過安藤老師的采訪,是為《時代建筑》撰文,大概是在1999年,我們還在使用傳真通訊的時代。采訪結束后安藤老師也很高興,給我寫了一封信,說下次到大阪來吧,去親眼看一看我的建筑作品,還給了我一筆錢作為差旅費用。這也是后來我寫《安藤忠雄建筑之旅》這本書的緣起。我作為不同的角色與安藤老師有著交往,再到一起做項目。 別人看他可能覺得比較嚴厲,會感到害怕,但是相處久了,他的親近感是很強的。

FA:安藤老師在為人處世方面有什么特別之處?

馬:對我來說,認識安藤老師是我一輩子的幸運。從他身上我學到了很多,最主要就是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去解決最復雜的問題,強有力的。這個和他曾經作為拳擊手可能有關系,就是用最高效,最直接的方法去擊敗對手。另外學到的就是他的精神,一些技術方面的我們很容易學,但最重要的是他的狀態與精神,你知道他沒有讀過大學,沒有人脈資源,項目都是自己積極爭取過來的。另外他作為大阪人也很有趣,很能調侃,也很懂從商的規則,他的表達不是那種精英式的,用詞儒雅的那種,但是一刀致命,十分生動的一個人。

FA:我還有一個問題是關于您所創建的“文筑國際”。今天的建筑師似乎面臨著更為復雜的社會挑戰,“文筑國際”并不是一家單純的建筑事務所,而是一家集建筑出版、項目策劃及建筑運營的綜合體,你們還是安藤老師在中國地區的合伙人、代言人,就這方面是否可以和我們聊一聊?

馬:因為我本人是很隨性的,沒有非常強的企業規劃,但是我做建筑媒體的目標卻從最開始就很堅定,因為媒體可以接觸到不同的人。后來有一天有人問我要不要做安藤老師的項目,于是就成了我做的第一個項目,而中方與日方之間的合作需要項目管理,所以我們就增加了這一項。隨著接觸到不同的客戶,我們的工作又涉及到了他們的項目策劃階段。所以回過頭來看,我們公司是運營大師建筑,提供“策劃-設計-管理-運營-媒體推廣”全鏈服務的。從業務方面來講具體有三大塊,第一塊是媒體,我們有兩本雜志《a+u》和《建筑實踐》,也做講演會,建筑游學等活動;第二塊是建筑空間的全過程管理;那么空間這個硬件有了,我們希望有與之配套的軟件,所以第三塊是具備強策劃能力的運營版塊,為項目全生命中的各個階段賦能。

FA:我很好奇一點,是什么原因讓您放棄做職業建筑師的規劃轉而投身媒體行業的?

馬:這要從我留學東京大學的經歷開始說起,在東大的圖書館我能找到各類的資料:圖紙、書籍、影像等等,十分詳細。我發現之前在同濟的建筑是白學了,那時候中國的資訊還不發達,老師上課用的幻燈片都是模糊不清的。到日本東大學習我覺得自己已經足夠幸運,能在國外接觸到這些一手材料,所以也就很自然的覺得要承擔一些責任,把當時最新最好的建筑設計理念和實踐帶回中國。因為做媒體的影響力很大,傳播速度很快,所以在留學之后就已做好打算,準備回國創建一個媒體。為此我提前做了一些準備,進了日本具有百年歷史最負盛名的日本新建筑雜志社,為《a+u》雜志工作,用一年的時間把編輯部,市場部,寫真部和廣告部的工作都做了一遍,熟悉了全部的流程。

我還向公司提出做一期中國特輯,主編答應后我沒日沒夜,干了四周,編輯了中國建筑專輯《a+u百花齊放》。03年中國還是剛剛申奧成功,只有一些建筑方案,但是特輯收錄的都是中國當時最好的建筑師比如張永和、劉家琨他們,這也可以說是中國建筑師第一次在海外媒體的集體亮相。04年的紙媒光景還是好的,大家也推崇,影響也很大。后來我們出的第一版中文版《a+u》在中國做了一場封面人物的講座,建筑界的很多大師也都有到場,也為日后做大師講座系列打好了基礎。

FA:最后一個問題,安藤老師來中國做了這么多項目,我很想知道他對于中國的這種城市改造或更新項目是怎么看的?他也在全世界的范圍有參與到類似的項目,有否跟你分享一些他的想法?

馬:他是覺得中國是很有趣的,如果把日本當作老年社會,中國則是青年社會,它有非常多的可能性,因為現在中國人充滿自信,也愿意去嘗試挑戰。這在日本來說就很難了,因為大家都會從它的可行性,它的經濟層來測算。而在中國,他的感覺卻是充滿了活力,比如安藤老師在中國的講演會上座率非常高,在日本是不太可能的。同時中國的整體的技術水準也在提高,比如上海保利大劇院的工程他是十分滿意的, 所以日后安藤老師在中國做項目的可能性也更大了。

猜你喜歡
復星策展教堂
策展成為一種系統的工作方式
《策展哲學》
一個問題的兩個狀態:關于青年策展現狀的觀察與思考
國內當代獨立策展人生存狀況報告
教堂
關鍵時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