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詞義蘊含命題對“顯然”詞類歸屬的影響

2021-12-28 22:28杜夢
現代語文 2021年10期
關鍵詞:主觀性

杜夢

摘? 要:結合相關語料庫數據,對“顯然”一詞的句法分布、性質和功能進行具體分析。研究表明,“顯然”的位置靈活多變,語義虛化程度較高,主觀性較強,是說話人表達對命題認識和情態的重要手段。最后則提出建議,希望詞典編撰者能夠關注“顯然”作為副詞表達情態含義的強勢用法。

關鍵詞:“顯然”;句法成分;情態副詞;主觀性

一、問題的提出

關于“顯然”一詞的詞類歸屬,有的詞典標注為形容詞,有的詞典則標注為副詞。我們先看以下詞典中的標注和釋義情況。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以下簡稱《現漢》):

形容易看出或感覺到;非常明顯:這種說法~錯誤|問題很~。[1](P1421)

《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第3版)(以下簡稱《規范》):

【形】(情況或道理)容易看出和理解,非常明顯:這道理很~,不用多講。[2](P1423)

《現代漢語常用詞用法詞典》(以下簡稱《常用詞》):

【副】非常明顯;容易看出或感覺到??捎迷诜志淝盎蛉淝?,也可用在句中。在“顯然”和它所修飾的動詞、形容詞之間,常有“是”。作狀語,不帶“地”。[3](P1300)

這些詞典均將“顯然”釋為“容易看出或感覺(理解)到”“非常明顯”,其中,《規范》注明了其對象是“情況和道理”?!冻S迷~》則指出了“顯然”的具體句法位置和句法成分功能。

我們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顯然”的詞性并不固定,既可以是副詞,也可以是形容詞。2.“非常明顯”這一釋義說明“顯然”的程度義要比“明顯”高,具有鮮明的主觀評價情態。3.“(情況或道理)容易看出和理解”則說明,其詞義中隱藏著某種“情況或道理”,這種“情況或道理”可以抽象為“事”,它和單純的“物”是有區別的。換言之,“顯然”的詞義結構中蘊含著某種“命題”,并且高度肯定或否定這一命題。4.“顯然”的判定性情態信息明顯,常跟“是”連用而形成“顯然是”結構。5.“顯然”經常用在復句的某個分句中,具有明顯的命題關聯作用。6.《常用詞》說“顯然”作狀語,不帶“地”,而不能作定語。這就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在“顯然的+中心語”結構和“顯然地+中心語”結構中,“顯然地”結構的語法性質、功能和言語意義究竟是什么。從系統思維的視角來看,“顯然”的詞類歸屬之所以會存在形容詞和副詞之爭,應是受到了表層句法形式(“顯然的/地+中心語”)的影響,而并未從深層語義上對“顯然”輔助命題的情態表達功能進行說明。我們認為,從“顯然”的情態表達功能出發,可以更深入地認識“顯然”的詞性特點,并更為合理地確定其詞類特征。

同時,詞典對“顯然”的詞性標注不僅有改進的空間,而且也有改進的必要。詞性標注不統一的關鍵是對這種現象的認識不夠深刻,沒有切近漢語事實的真實面貌。本文根據“顯然”的詞典釋義、句子命題和情態功能的關系,從漢語事實出發,來考察“顯然”在情態表達中的作用及對其詞性判斷的影響,論證這類服務于命題的詞語的詞性為情態詞,并就此類情態詞的句法結構形式(顯然的、顯然地)和句法位置特點作出解釋,探究詞典釋義中“顯然”詞性標注不統一的原因以及“顯然”語用特征形成的原因。具體來說,就是在顯性的句法形式上,“顯然”充當定語、狀語、謂語的本質內涵是什么;在常見的搭配組合“顯然是、顯然有、很顯然”中,它所具有的表意功能特征是什么。

二、“顯然”的命題義和情態義

作為語言交際的單位,句子最核心、最基礎的功能是達意傳情,“意”(語義思想)和“情”(情感態度)其實就是句子在交際過程中所傳遞的兩種信息。其中,“意”屬于語義信息,是言語生成者(言語主體)在不加入任何主觀態度的情況下向言語接收者所提供的客觀信息,人們通常稱這一部分信息為“命題(proposition或propositional content)”;“情”屬于情態信息,是言語生成者對言語內容所持有的一種主觀性態度,也稱為“主觀情態(modality)”??傊?,任何一個句子都包括命題信息和情態信息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是相輔相成的。只不過有些句子的情態信息特別明顯,會采用一些情態成分來強化情態信息,有些句子的情態信息則不很明顯。

例如,在“顯然下雨了”這個句子中,“下雨了”是客觀的語義信息部分,為命題;“顯然”則是表現言語生成者的某種情感態度(即某種判斷),它是言語生成者對“下雨了”這一命題向言語接收者所傳遞的一種主觀性的態度信息,為情態??梢?,命題是一個客觀存在,情態則是一個主觀存在。命題提供一個客觀的信息,情態表達言語主體對命題的判斷和傳遞該信息時的某種態度。因此,命題不能單獨構成句子,任何一個句子中都含有情態成分。Lyons認為,情態(mdoialty)是句中命題之外的成分,也是句中的非事實性成分,是說話人主觀態度的語法化,也是說話人對句子命題和情景的心理觀點和態度。也就是說,情態是通過語法形式表達的說話人針對句中命題的主觀意識[4](P11)。

沈家煊認為,“主觀性”是指語言的這樣一種特性,即在話語中多多少少總是含有說話人“自我”的表現成分,也就是說,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度和感情,從而在話語中留下自我的印記。主觀性的表現要通過一定的方式,這種方式既可以是固定的結構形式;也可以是非結構形式,如表情、動作等非語言形式。Finegan指出,關于主觀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說話人的視角(perspective)、說話人的情感(affect)、說話人的認識(epistemic modality)?!爸饔^化(subjectivisation)”是指語言為表現這種主觀性而采用相應的結構形式或經歷相應的演變過程[5](P268)。就此來說,“顯然”亦是表示說話人的態度認識,因為客觀事實顯而易見,繼而強調說話人對客觀事物的判斷、認識是確定無疑的。例如:

(1)他這次考試考得非常好,顯然是認真復習了。[3](P1300)

(2)他走路晃晃悠悠,說話顛三例四,顯然是喝醉了。[3](P1300)

(3)顯然,農業搞得越好,對工業的發展越有利。[3](P1300)

以上例句中,“顯然”均強調對客觀事實的判斷,并且表示說話人對此深信不疑?!冻S迷~》注意到“顯然”經常與“是”字句結合使用,進一步加強了判斷語氣;也可以將“顯然”提前至句首,為整個句子定下肯定的基調。姚亞平認為,在“是”字句中,“是”為判斷動詞,部分“是”字句中的“是”可以省略,省略后基本意思不變,只是謂語有語氣輕重之別[6](P83)。因此,“是”具有加強說話人判斷語氣的作用,這與“顯然”加強判斷語氣、強調說話人的認識功能是一致的。同時,由于“顯然”位于“是”之前,將判斷詞“是”后面的部分也納入管轄范圍,不僅對判斷事件的真值進行肯定,還在事件的量(范圍)上加強了肯定。試比較例(4)中,說話人的語氣是逐漸增強的:

(4)a.他這次考試考得非常好,認真復習了。

b.他這次考試得非常好,是認真復習了。

c.他這次考試考得非常好,顯然是認真復習了。

崔誠恩把“顯然”劃歸為表實然意義的情態副詞,認為“顯然”表達了對命題的真實性進行肯定判斷是正確的這樣一種情態,具有肯定的口氣,加強了語勢,使要肯定的內容表達得確定無疑,令人置信。由于表實然意義的情態副詞大都表示肯定的口氣,因此,筆者認同將“顯然”視為情態詞,但是否一定要把它歸為副詞,卻是值得商榷的。情態詞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句法詞,它是針對整個句子的命題而言的,不再是句子的局部性質的句法成分了。也就是說,它服務于整個命題的表達,屬于句子的情態信息。如果再按照傳統思維,按照與句法成分對應的原則,來確定該詞語的詞性特征,是不太合適的。

“顯然”盡管屬于情態詞,但到底應歸入形容詞、副詞還是動詞等,仍是無法確定的,因為這些詞類的詞語都可以表達情態,都可以輔助句子命題信息的表達。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仍然根據“顯然”在傳統句法位置中的分布特征,來確定其詞類歸屬,就會造成很大的困惑。因為“顯然”在句子中可以處于不同的句法位置,實際上就會形成“形容詞、副詞”不同詞類的劃分。這種劃分詞類的方法,并未考慮該詞的深層語義表達功能,只是簡單的比照句法成分來確定,是不符合漢語實際的,也無法真正發現漢語詞類所具有的規律性特征。就“顯然”這類詞而言,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它的詞類屬性與其句子表情達意的功能是否切實有關,句子的命題表達和情態表達跟詞的詞類屬性是否具有內在的關系?

三、“顯然的”的性質和功能

(一)處于定語位置時的命題情況

《常用詞》將“顯然”歸為副詞,特意注明“顯然”不可作定語,并舉例說明:“*他最愛說、愛笑、愛唱、愛跳,跟以前比較,起了顯然(明顯)的變化”[3]?!冻S迷~》認為此例中的“顯然”為誤用,應替換為“明顯”一詞。筆者通過對BCC語料庫的檢索發現,盡管語料數量較少,但仍存在“顯然”直接充當定語的用法。例如:

(5)一個顯然的道理是,如果把大多數人摒除在納稅范圍之外,“人民養活政府”的經濟關系是建立不起來的。①

(6)自從敵人進了文城,二狗的一切都有顯然的“進步”。他發了胖,因為天天喝一大海碗雞湯。

我們對“顯然”與“明顯”這對近義詞直接充當定語的語料進行了統計,具體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顯然”和“明顯”作定語的數量懸殊較大??梢哉f,“顯然”作定語時受到很大限制,在實際表達時更多的人會選擇“明顯”。同時,在“明顯的NP”這一定中結構中,文學類與報刊類文體的使用情況也存在較大懸殊,報刊類文體更加客觀嚴謹,更偏向于使用“明顯”。筆者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顯然”一詞只是部分保留了對客觀事物的描述功能(古漢語遺留),在其語義虛化后,主觀性得以大大增強;而“明顯”一詞更能凸顯其客觀性,因此,當說話人需要對客觀事實直接進行描述時,更傾向于使用“明顯”?!冬F漢》(第7版)對“明顯”的解釋是:“清楚地顯露出來,容易讓人感覺到”,僅從釋義來看,“顯然”和“明顯”均具有“容易讓人感覺到”的意思;相較而言,“明顯”的“清楚地顯露出來”之義,主要凸顯的是事物的自主性、客觀性,而“顯然”則主要凸顯的是說話人的主觀判斷。

我們還通過人民網對“顯然”與“明顯”進行了搜索,結果發現,含有“顯然”的標題僅有38例,而含有“明顯”的標題則高達11287例。試比較而二者在表達上的差異:

(7)“美國教育體系顯然并不公平”

(8)林松添大使:美國人到非洲抹黑中國顯然選錯了地點,找錯了話題,打錯了目標

(9)芬蘭前總理:歐洲的目光顯然應投向中國而非美國

(10)財科院報告:地方收入區域分化特點明顯

(11)中國秋糧收購高峰出現 進度同比明顯加快

(12)我國長江干流岸線整治取得明顯成效

其中,例(7)至例(9)使用“顯然”,標題內容多為轉述性話語,凸顯出個人觀點,帶有一定的口語色彩;例(10)至例(12)則使用“明顯”,語體更為正式,也更加契合社評網站嚴謹、客觀的特點??梢哉f,二者在使用風格、數量的差異,與它們主、客觀性的凸顯不盡一致是頗相吻合的。由此可見,“顯然”充當定語較為受限,與典型的形容詞用法并不相符。

筆者通過檢索BCC語料庫,從中選取了一些由“顯然”充當定語的例句:

(13)這個文化也許很不錯,但是它有個顯然的缺陷,就是:它很容易受暴徒的蹂躪,以至于滅亡。

(14)自從敵人進了文城,二狗的一切都有顯然的“進步”。他發了胖,因為天天喝一大海碗雞湯。

(15)機會不同,出路自然不同。比方書局老板的子弟,將來學書局生意,錢莊老板的子弟學做錢業,這是極顯然的趨勢,假如錢莊老板的子弟極鄙惡銅臭的父兄,那是有了讀書種子,應好好培成學業。

(16)外國洋鬼子是容易看出來的,他們的臉色,鼻子,頭發,眼珠,都有顯然的特色。

(17)一個顯然的道理是,如果把大多數人摒除在納稅范圍之外,“人民養活政府”的經濟關系是建立不起來的。

(18)為什么這些并不貴重的小禮物引起了如此熱烈的反響呢?一個顯然的原因是它們來自萬里之外,象征著中阿少先隊員之間深厚的國際主義友誼;但是更重要的,卻因為它們是學習和勞動相結合的產物。

以上例句,從表層句法形式上來看,“顯然”是作定語,句中的中心語“缺陷/進步/趨勢/特色/道理/原因”等看似為名詞性成分,實則具有一定的動態性,它們所包含的命題義至少可歸納為“對象+怎么樣”。也就是說,“顯然”是對其命題的動態性(怎么樣)成分進行描述,表達該成分不僅在客觀意義上“存在、顯露、出現”,而且說話人認為它們非常容易感知到,甚至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如例(16),外國人的“特色”不僅包含“臉色,鼻子,頭發,眼珠”等靜態事物,還包含這些事物所呈現出的某種狀態,諸如“臉色(夸張),鼻子(高挺),頭發(黃/卷),眼珠(藍/綠)”等。

傳統的詞類劃分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印歐語系的分類模式,但是漢語有區別于印歐語的顯著特色。僅就詞類關系而言,沈家煊在探討英漢思維模式的差異時指出,關于名詞和動詞的劃分,印歐語的“名動分立”,可類比“male和female二詞的關系”,而漢語是“名動包含”,大名詞包含動詞,名詞大類中,不僅包含跟英語名詞對應的那部分名詞即靜態名詞,而且動詞也是一種抽象名詞[7](P2)。在這一基礎上,理解以上例句中的“動態性名詞”就比較容易了?!帮@然”是對其命題的動態性成分進行描述,典型的定中結構中的“的”是結構助詞,而“顯然”后的“的”則是起增強語氣的作用,表達說話人對事實的主觀認識和態度。

(二)處于狀語位置時的命題情況

副詞能夠修飾動詞和形容詞,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充當狀語。但副詞內部的分類,卻不容易分得干凈利索,因為副詞本來就是個大雜燴[8](P42)。張誼生認為,“大多數副詞具有定位、粘著的傾向,但也有一部分副詞,尤其是評注性副詞,較為自由靈活”,“副詞是主要充當狀語,一部分可以充當句首修飾語或補語,在特定條件下,一部分還可以充當高層謂語或準定語的具有限制、描摹、評注、連接等功能的半開放類詞。確定漢語副詞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以句法功能為依據,以所表意義為基礎”[9](P47)。張誼生依據這一標準將“顯然”歸為評注性副詞。史金生則將“顯然”歸為語氣副詞[10]。無論是評注性副詞還是語氣副詞,其實只是名稱不同,他們都注意到了“顯然”表達了說話人強烈的主觀傾向。

(19)他這次考試考得非常好,顯然是認真復習了。[3](P1300)

(20)顯然,農業搞得越好,對工業的發展越有利。[3](P1300)

(21)小李的意見顯然是不對的,我不同意。[3](P1300)

(22)他走路晃晃悠悠,說話顛三例四,顯然是喝醉了。[3](P1300)

以上例句中,盡管“顯然”所處的位置不同,但是均表達了說話人對判斷確定無疑的態度。張誼生指出,這一類副詞的分布情況與其他類型的副詞有所不同,它們具有強烈的“述謂性”和“靈活性”[9](P47)。所謂“述謂性”,是指這一類副詞可以處于句中,并充當高層謂語。從表達的角度來看,例(19)實際上包含了兩層表述,底層是“他這次認真復習了”,高層是“他這次認真復習是非常明顯的”,也可以轉述為“他是認真復習了,這是顯然的”。所謂“靈活性”,則是指評注性副詞在句中位置靈活多變,可以在句首或者句中,不同的位置代表著不同的評注轄域[9](P50)。史金生則認為,此類詞語在句子中的位置可作為判定其是否語氣副詞的重要標準。語氣副詞是表達說話人主觀情感認識的,具有很強的主觀性,這樣的特點決定了它在句子中通常是處于最外層,而且比較靈活,很多能夠移到句尾[10](P17-P31)。正因為主觀性強烈,所以“顯然”在句首時,后面可以帶同樣表達感情色彩的“啊、呀、的”等語氣助詞。例如:

(23)顯然的,他們兩方面難免不發生隔閡,因為無論如何,兒童的天性、目的和意志與成人的天性、目的和意志難免不發生沖突的。

(24)——去看狗叔叔啦?

——顯然啊,狗叔叔還請我們吃了一餐呢!

《現代漢語虛詞例釋》將“顯然”歸為副詞,認為它在修飾句子時,不僅具有強調和加重的語氣,而且“顯然”后面往往有停頓,此時情調的語氣更重[11](P440-P441)。例如:

(25)五年計劃中就有農業合作化的部分,我們不去領導農民在每鄉每村都辦起一個至幾個農業生產合作社來,試問“干部的經驗水平”從何處得來,又從何處提高呢?顯然,所謂現時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發展狀況“超過了干部的經驗水平”這種思想,是一種錯誤的思想。[11](P441)

(26)《憲法(草案)》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并宣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顯然,這樣的規定是完全必要的,是完全符合我國各民族的共同利益的。[11](P441)

以上例句中,“顯然”的停頓與其后面語氣詞的添加,在表達功能上是一致的,都作用于說話人的情感表達。

(三)處于謂語位置時的命題情況

筆者通過對“顯然”的歷時發展進行考察,發現“顯然”在古代漢語中多充當謂語中心語。例如:

(27)臣松之案:魏武帝遣先主統諸將要擊袁術,郭嘉等并諫,魏武不從,其事顯然,非因種菜遁逃而去。(《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28)逆圖成謀,雖無顯然,懟容異意,頗形言旨。(《宋書·徐湛之傳》)

(29)干寶曰:明年平吳,王浚止船正得平渚,姓名顯然,指事之征也。(《晉書·五行志中》)

(30)冀得竊弄機權,方擬潛為悖逆,無君之心已著,不臣之跡顯然。(唐代武則天《暴來俊臣罪狀制》)

以上例句中,“顯然”意為“(原因、意圖、某物)直接顯露、表現明顯”,語義中心落在實詞“顯”上。

與古代漢語的使用情況不同,“顯然”在現代漢語中充當謂語或謂語中心語用例較少,其中,很多情況下都受程度副詞“很、十分”修飾,并與結構助詞“的”連用。例如:

(31)于是拿起身邊的小鏡子來,把額前的散發撩一撩,細看一看自己的頭蓋是否已經有了許多皺紋?皺紋仍是不很顯然。

(32)湘繡生產者們由于不了解銷售對象的消費風俗的變化,銷路不佳是顯然的。

(33)藝術家的技能在他能以一筆一色指出人生的謬誤或價值之所在,藝術雖不能使人抉擇其行為的路向,但它能使人理會其行為的當與不當卻很顯然。

(34)這是十分顯然的,腦風暴所連系的目標或目的,將成為思維運動的聯系中心,于是腦海中涌現出來的聯想、猜想、假設和一切非邏輯思維將會圍繞該中心展開,從而有利于解決問題達到目標。

現代漢語中,“顯然”含義的虛化比較明顯,已呈現出從“直接顯露、表現明顯”過渡到說話人對命題的高度肯定或否定。例(32)中,說話人認為出現“銷路不佳”的情況不僅非常明顯,甚至有意料之中的意味,作者的情感傾向較為明顯。同時,現代漢語中仍然部分保留了“顯然”的實義用法,如例(31)中的“顯然”可以替換為“明顯”,而“明顯”一詞則是凸顯事物的客觀性,側重于對事物進行客觀上的描述,說話人的主觀意識較弱。

四、“程度副詞+顯然”組合

“顯然”可以受程度副詞“很、非常、那么”等修飾,這也是《現漢》《規范》將其歸入形容詞范疇的一個重要原因。在語法功能上,“程度副詞+顯然”組合在句中可以充當謂語、定語或狀語。筆者以“很顯然”為關鍵詞,在BBC語料庫中共檢索到文學類語料528條,其中,“很顯然”充當定語的共有8條,有5條為“很顯然的事(事實)”的變體表達;充當謂語中心語的共有11條;其余509條均是充當狀語的用例。例如:

(35)可見,這種感情是何其單薄、模糊而又飄渺!光有那種古老民族的自負,很顯然是不夠的。

(36)然而,在這么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下,界嶺的社會面貌遲遲得不到改善,很顯然是地方主導者的工作的缺失。

(37)很顯然,《妻妄成群》的結尾有些勉強,似乎有意營造悲劇性的結局,蘇童的那些女性的命運早已被先驗地注定了。

(38)很顯然的,時間同鴉片煙已毀了他。

“顯然”雖然可以受程度副詞“很”修飾,但整個組合仍然以充當狀語成分為主,強調說話人對客觀事實的判斷,即說話人認為事實顯而易見。正是由于“顯然”一詞的語氣色彩和說話人強烈的主觀性,決定了程度副詞“很”的添加,“很”看似是修飾“顯然”,實則是修飾并加重了整個句子的強調語氣,表明說話人對事實判斷的確定無疑。以上例句中的“很顯然”均可替換成“顯然”,只是語氣強弱稍有不同??梢?,以上例句中的“顯然”依舊是作副詞用,在句中充當狀語成分,其釋義為“強調說話人認為事實或判斷顯而易見”。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古代漢語中,“顯然”以充當謂語為主要功能,表示對客觀事物的描述,主觀性較弱;在現代漢語中,“顯然”的主要功能是作狀語,出現在句首或者句中,表示說話人的主觀判斷,即對命題的情態表達。從歷時的角度來看,“顯然”經歷了一個從客觀性逐漸減少到主觀性不斷增強的演變過程,其客觀性用法部分已由形容詞“明顯”、動詞“顯露”等詞語所承擔。在現代漢語中,“顯然”大量出現在狀語位置,不僅可以修飾“是”字句、動作行為等,而且位置相當靈活,它主要用來凸顯說話人的主觀態度,傳達對命題的情態含義。同時,“顯然”的詞義逐漸虛化,不斷向副詞靠攏,其語義虛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形容詞發生副詞化的過程?!冬F漢》等將它解釋為“容易看出或感覺到,非常明顯”,不僅模糊了主客觀性的區別,而且形容詞“明顯”與副詞“顯然”的語義傾向差別較大。

邵敬敏指出,提高副詞釋義的精準度,必須借助大型語料庫,而不能僅僅依靠傳統的方法,參照現成的辭書,單憑個人的語感,同時還要注意區分“表層義與深層義、外圍義與核心義、基本義與引申義”[12](P11-P12)。我們注意到,“顯然”在語料庫中的強勢句法功能是作狀語,并且不同的位置代表著說話人不同的主觀態度和情態表達。從“顯然”作為形容詞來看,它用作定語和謂語的用法較為受限,部分語料仍是古代漢語用法遺留所致,同時,口語中也存在著“很顯然的事”的表達。我們認為,語義虛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顯然”仍處在虛化的過程之中,部分形容詞的表達尚未退出歷史舞臺。需要指出的是,副詞以及部分形容詞均可以修飾動詞,而有些形容詞只有在語義明顯分別的場合中才算是同形的副詞。就此而言,將“顯然”歸為副詞,并未與它作為形容詞產生較大的差異,不至于單列一個義項,因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第3版)均將其視為形容詞。筆者認同《現代漢語常用詞用法詞典》將“顯然”判定為副詞的做法,不僅如此,該詞典還注意到它的主要語法功能和所處位置的靈活性。同時,作為重要的漢語學習工具書,《現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規范詞典》也應該關注到“顯然”在語料庫中的強勢用法,并希望在今后修訂時能夠進一步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2]李行健.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第3版)[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3]李憶民.現代漢語常用詞用法詞典[Z].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4]崔誠恩.現代漢語情態副詞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02.

[5]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

[6]姚亞平.“是”字詞性辨[J].江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4).

[7]沈家煊.有關思維模式的英漢差異[J].現代外語, 2020,(1).

[8]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79.

[9]張誼生.現代漢語副詞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0.

[10]史金生.語氣副詞的范圍、類別和共現順序[J].中國語文,2003,(1).

[11]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1957級語言班.現代漢語虛詞例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12]邵敬敏.副詞釋義的精準度及其方法論探討——以描摹情狀副詞群“X然”為例[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

猜你喜歡
主觀性
基于科創節平臺的小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探究
語法教學的新思路
中西方社會性災難新聞報道的主觀性對比研究
論色彩在影視動畫藝術中的運用
淺析后印象派繪畫色彩
花非“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