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周易》時間觀念的審美呈現

2022-01-07 12:07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4期
關鍵詞:周易陰陽萬物

劉 穎

(黑龍江大學 文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時間是人類生存的載體。人類在時間中前進,畫出歷史的年輪,結出文化的果實。這個古老的詞匯包含極其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吨芤住纷鳛椤傲浿住薄叭弧?,是中國哲學思想和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也是中國古代時間觀念的核心資源。值得注意的是,《周易》中的時間觀念既不表現為抽象式的概念,也沒有流于對象化、機械化,而是以其獨特的形式結構與表現形式持存著生存境遇下的原發時間。首先,“象”是《周易》的根本,《周易》“觀物取象、設卦觀象”的過程保留了時間的體驗性、過程性以及空間化特征,因而在卦爻符號體現著人的經驗世界與生存本原的開放。同時,易“數”的生發與演變中體現了《周易》“變”的思想的精髓。一方面“數”結合歷法將時間度量化,幫助人們對不斷變易的時間形成規律性、秩序性的認識;一方面,“數”的演變又還原著天地萬物的變化運動、宇宙起源的抽象過程。盡管“數”是抽象的,但是由于易“數”在象的基礎上包含著直觀化、形象化與感性化的因素,因此其中之“時”不是形式化的、空洞的,而是審美的、鮮活的。最后,《周易》之“時”的根本就在于陰陽二分結構及其中所體現的交遇、相感的思想。作為時間流動的內驅力,陰陽二元結構的相互對抗與統一和諧,在“時幾”“時勢”不斷轉化的時間之流中注入生命的氣象。

一、“象”中的時間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雹傥闹兴吨芤住吩木鲎渣S壽祺、張善文譯注《周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為避免行文繁冗,下文僅注明篇名。(《周易·系辭傳》)盡管“象”字在《易傳》中才出現,但是可以說一整本《周易》都離不開“象”。圣人通過“仰觀俯察”“有以見天下之賾”,進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創造了“易象”,編成《易經》,并《易傳》將其中的智慧進一步詮釋??梢哉f無“易象”,不《周易》?!八^易象,通常是以太極、兩儀、三才、四象、五行、乾坤六子、七日遇期、八卦、九宮即洛書、十數即河圖、十二辟卦、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八卦納甲等的符號或圖畫,去表示宇宙萬象及其交易變化之道?!盵1]37

首先,“象”作為一種抽象的把握世界的方式,需要建立在具體事物的基礎之上,介于形象與概念之間。因此《周易》中的時間觀念以“象”為符號來儲存,體現著原始人類時間生存體驗。其次,“易象”作為一套完整的符號系統,其獨特之處在于“易”字。無論是宏觀層面還是在微觀層面,“易象”始終體現的是時間變化過程中的事象、物象。同時不容忽視的是,“易本為卜筮而作”。[2]1219作為一本卜筮之書,《周易》之“象”存在于過去時間向現在時間的綿延過程中,并指向未來時間,形成三者之間的連接?!跋蟆钡哪康呐c價值在于通過符號建立時間流逝中人類與天地自然之間的永恒關聯。

(一)體驗中的時間

“在古代世界的知覺中,時間并不是一個可以獨立地體驗其真實的與客體有關的內涵的一種自主范疇,它不是一種世界存在的‘形式’:時間和存在本身不可分割,因此唯有憑借自然的、擬人的概念才能覺察它?!盵3]334“易象”在取象創造的過程中往往采用“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方式,“以物象而明人事”,因此具有自然的、擬人的特點。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以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周易·系辭傳下》)

朱良志認為:“在《周易》中,沒有一卦是只講物象而與人的生命無關的,也沒有一卦是只講人的生命而與萬物生命無關的?!盵4]116可以說卦象符號不僅保存了人的原始時間體驗,將既往之“象”永恒地呈現于當下的境遇之中,還將天地萬物在時間中的生長變化與人事結合在一起,融合人在過去、現在、未來的經驗之流。

首先,“時”相比于“年”或“歲”,是一個更為抽象的詞匯?!墩f文》曰:“時,四時也,從日,寺聲?!盵5]188一方面,“從日”說明時間來源于人們對于太陽運動情態的感知與觀察;另一方面,“四時”雖然是一個較晚出現的概念,“關于四時的明確劃分,大約是在西周末期”,[6]15上古先民習慣于將季節分為春秋兩季,但其中包含著人們對于時間的理解與寒來暑往、秋收冬藏的季節變遷與農事活動之間的密切關聯。由于“時”的概念與生存體驗密切相關,《周易》也多用富于體驗感的形象來指示時間。

例如:“日”“月”在《周易》中就是極為重要的表現時間的形象,《系辭傳》中所說:“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表現日月形態和變化的詞匯幾乎都與時間有關。其中以“月”表示時間有四例,“日”與“時”的聯系更緊密,出現次數更多。

月:

小畜上九: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兇。

歸妹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媒之袂良,月幾望,吉。

中孚六四:月幾望,馬匹亡,無咎。

臨卦辭:臨,元亨,利貞。至于八月有兇。

日:

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

豫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復卦辭:復,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晉卦辭: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明夷初九: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既濟六二: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

既濟六四:儒有衣袽,終日戒。

震六二:震來厲,億喪貝,躋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離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嘆,兇。

豐卦辭:豐,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

豐六二:豐其蔀,日中見斗,往得疑疾,有孚發若,吉。

豐九三:豐其沛,日中見昧,折其右肱,無咎。

豐九四:豐其蔀,日中見斗,遇其夷主,吉。

可見觀察日月天象的變化是最初的時間體驗與度量方式。在日月的反復交替中,自然萬物也在無聲無息地發生著變化。人只有在深入這種變化的情況下,才能“順時而行”,適時而動,趨吉避兇。

同時對“時”的體驗還發生在具體場景中,如《無妄》卦“下震,上乾”,《象傳》曰:“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贝素砸浴疤煜吕仔小敝?,彰顯“無妄”的重要性。而“無妄”的關鍵在于“對時”?!吨芤壮淌蟼鳌吩疲骸巴跽唧w天之道,養育人民,以至昆蟲草木,乃對時育萬物之道也?!背填U將“天之道”與“對時育萬物之道”等同起來,同時強調“對時”乃為“順合天時”[7]140。此卦用具體的情景體驗,體現“無妄”與“時”之間的關聯。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對自然及其規律的把握,主要來自人對自然的切身體驗。他們細膩而敏感地體驗著日升日落、春來秋去、寒來暑往的時節變遷,并在天地萬物的動與靜、枯與榮的變化過程中,認識并思考著時間與生存之間的關聯。正是這樣的對話與思考,讓人與自然在時間之流中緊密地交融在一起,也讓時間在人對自然及自身無礙的體驗中得以鮮活。

(二)過程中的時間

“象”作為《周易》的基本構成,包括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之象,以及它們所象征的具體事物。

爻象就是在六十四卦中各爻所處的位置。一卦包含六爻,自下而上依次名為:初、二、三、四、五、上,一般象征事物發展的過程,或位置的上下、地位的貴賤等。第一爻(初)象征事物的發端,須潛藏勿用;第二爻(二)漸露頭角,利適當進??;第三爻(三)象征事業小成,主多兇,需警惕;第四爻(四)象征功成的關鍵時期,應待機奮進;第五爻(五)象征事物發展的完美階段,宜處盛戒盈;第六爻(上)象征盛極而衰之時,主窮極而反??梢哉f每一爻都代表著事物變化過程中的一種情態,并與其他爻相互聯系,構成“時變”,決定“時幾”,形成“時勢”。

卦象指八卦之象和六十四卦之象。八卦分別是:乾、坤、艮、兌、坎、離、震、巽,分別象征天、地、山、澤、水、火、雷、風八種基本物質。八卦兩兩相重,形成六十四卦?!懊控远几髯韵笳髂骋皇挛?、現象在特定背景中產生、變化、發展的規律,伴隨著卦義而存在的這種‘特定背景’,《易》例稱為‘時’。六十四卦表示六十四‘時’,即塑造出六十四種特定的背景,從不同角度喻示自然界、人類社會中某些具有典型意義的事理?!盵8]617不僅是一卦中六爻形成一個獨立的、可以相互轉化的時間過程,六十四卦之間也相互聯系構成一個完整的、富于意味的宇宙系統。這個宇宙系統由“乾”“坤”起始、發展至“既濟”“未濟”是一個終始循環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前后卦之間相互生成,在變化的過程中形成時間綿延之流。

《周易》既講變化,變化必表現為過程;既是過程則必有時(當然也有空),時通過卦爻表現。六十四卦是個大過程,一卦即此大過程之一時。只一卦無所謂時。六爻成一卦,一卦是一個小過程,一爻即此小過程之一時,只一爻也無所謂時,時在六十四卦和六爻的流行變動中顯。故有“六位時成,時乘六龍”和“卦者時也,爻者適時之變者”之說。[9]35

此外,《周易》的卦爻象往往充滿著過程性的體驗,用“象”中所包含的過去、現在、將來的發展趨勢,指示人的處境,為行動做出指導。正如《需·象》:“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笨追f達《周易正義》注曰:“不言‘天上有云’,而言‘云上于天’者,若是天上有云,無以見欲雨之義,故云‘云上于天’?!盵10]107也就是說,“云上于天”通過人類對這一事件前后過程的體驗,得出“待時降雨”的判斷,關聯到人事就得出君子若是求其所“需”,就要“待”其時的結論。再如:《艮》卦的六爻,分別以“艮其趾”“艮其腓(小腿肚)”“艮其限(腰部)”“艮其身(上身)”“艮其輔(上牙床,口)”“敦艮”為形象,分別象征抑制于事之初、事之承、事之要,抑止身體、抑止言語、抑止邪欲,這里以身體部位為形象,仍然顯示著人的行為在時間上的先后順序。卦爻象以過程性的體驗提示著還未發生的“征兆”,幫助人們針對具體情境判斷兇吉,順時進取。

(三)空間化的時間

相對于空間,時間難以通過感官直覺被感知,“時間的長短、久暫本身卻看不見、摸不著,人們只能通過空間的變化見時間”。[4]33“空間化的時間觀,盡管似乎不符時間本性,但在歷史上有其合理的存在依據。在遠古,原始人們的時、空觀是如孩童般混雜不清、‘綿延’一片的?!盵11]113由于時間沒有實體,因此中國古代往往通過空間中不斷變化的現象來透視時間的面目,這一傳統可在《周易》中尋找到源頭。宗白華認為《周易》中在對時空進行描述時,“為把握宇宙萬物的運行秩序,中國人便‘運數取象’,使數理轉為生命范型之‘象’,轉為音樂節奏之‘象’?!盵12]59這里的“運數取象”“使數理轉為生命范型”都是將“數”“數理”作為時間的計量范疇,而時間之度不僅體現于計量之“數”中,更體現于生命之感知中。這種時間刻度與生命節奏之間的連接正是通過空間之中的“象”作為范式得以實現的。這點在“乾”卦中得到了極為鮮明的體現,從卦中的六個爻象:“潛龍勿用”“見龍在田”“終日乾乾”“或躍在淵”“飛龍在天”“亢龍有悔”中,我們可以明顯的感知到從“潛龍”到“亢龍”空間位置的層層推進,從而再現出事物生長、發展、繁盛、窮衰的變化過程。在后世諸多的時間概念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時間通過空間得到可視化的現象,例如二十四節氣中小雨、驚蟄、雨水、小滿都是以四季物象來命名;還有漢語中常常用上、下、遠、近這樣的空間詞匯來對時間進行區別,如:遠古、近代、當下、上月等。

此外,《周易》多言“時位”,將時間概念用一種空間化的、井然有序的形式結構來彰顯?!皶r位”從屬于卦爻象,正如前文所說,每一卦都有其卦位,處于特定的情境當中,與其他各卦的時機、時位相互聯系,構成一個完整的時間宇宙;每一爻有其爻位,六爻按照特定的關系組合成為一卦,“六位時成”,形成卦時即卦義。無論是卦象還是爻象都處于時間之流中,形成相互連接、井然有序的整體。

“時”除了說明卦之外,還用來說明爻,卦有卦時,爻有爻時。卦的時好比一個過程,爻的時好比過程中的一個點?!跺琛芬詴r來解釋卦和爻,把六十四卦理解為六十四個時,把爻理解為時中之時。[13]70-71

而“位”中既包含有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發展過程,同時也包含上下、內外、前后等空間意義。中國人的空間觀念“多偏指‘人之所立’的處所、場合、位置,或地位、位階、位分等”,[14]12與“位”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吨芤住分械呢载诚蟛粌H處于特定的時間情境中,而且彼此之間形成前后、上下、遠近的空間格局。王弼曰:“卦以存時,爻以示變”,[10]459六爻之間空間位置更為具體、直觀地體現著時間的變化?!断缔o》解說一卦之兇吉往往與爻位的“得位”與“失位”“得正”與“失正”“得中”與“失中”是緊密關聯在一起的。一般來說,“得位”表示順應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為吉;而“失位”則表明事情的發展背離了正道,因此為“兇”。但是,“居中得正”在兇吉的判斷上具有更為優先的地位,即使“失位”,只要能持守中道、行為端正,也可以化兇為吉。如果說,“時”是一個變動不居的過程,那么“位”就是時間流程中的一個橫截面。

以空間意象承載時間的意識,來源于古人對于世間萬物微妙變化的細致觀察,積淀為日常生活中對時間的情感與經驗。只有將時間空間化,展現為一個個空間之間的相互轉化、相互牽連的各種關系,才能通過把握時機,形成各種現實與“時勢”,從而生發出人事上的意義與價值。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說:“在中國,空間化的時間終止在人的懷抱,那是既融化理性又不排除日常感性的情感體驗?!盵15]281

二、“數”中的時間

《周易系辭傳》曰:“參伍以變,錯綜其數。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薄吨芤住分叵笠嘀財?。數與象密不可分,上文中提到的“運數取象”與這里的“極數定象”都表達出象與數理之間的緊密關系。在《周易》中,數不僅僅是一種理性秩序的表征,更是宇宙萬物變化過程和規律的把握途徑。

《周易正義》云:“‘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盵10]2而其中“變易”是其本義?!断缔o傳》曰:“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以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薄白円住斌w現為陰陽兩種生命形式的此消彼長,而數理就是用于反映這種運動變化的過程與規律,“運動的本質是時間,空間固然是一客觀存在,但歸根到底是依時間的運行而存在”,[16]78因此易“數”中必然包含《周易》時間觀念的特征與美感。

(一)秩序性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數”必然是具體事物抽象化、理性化之后的產物。不同于紛繁復雜、變化無端的自然事象,“數”與“理”連接,表現出對于相對穩定的秩序與規律的追求,而“這種對于秩序的要求也是一切思維活動的基礎”。[17]13

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需要也必然會對時間形成規律性、秩序性的認識:一方面人們在感知日月星辰、鳥獸蟲魚的變化中,敏感地察覺到時間變化中有著度的不變規律;另一方面農業耕作與祭祀活動也要求在特定的時間和環境中進行。二者互為因果,而在時間上對細化“時—度”的感知與界定是實現對“時—幾”進行判斷和把握的無限細化的條件。在《周易》中有許多能夠體現細化時間度量的語匯,這些體現了古人對時間進行秩序化的努力。上文已涉及的日月變化是古人度量時間的一個例證,而更為鮮明的例證則是易“數”在制定歷法中發揮的作用。

“一切陰陽五行皆有度數,而變在其中,所以即在其中,圣人制度數,以議德行,表于甲歷之節。卦皆其本然,而圣人表之,即以節天地矣。制度通變,皆不離度。后之矜神明者,全厭差別,曾知別即是圓乎?”[18]349一切陰陽五行、天地萬物的變化都有數的規定性,因此圣人依照度數制定歷法,來裁節天地間的時間之流,從而對四時運行進行更為精確的理解。

一方面,在《周易》中有關于時間計量的詞匯。例如:《蠱卦》辭中的“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以及《巽卦》爻辭中的“先庚三日,后庚三日”說明古人已經采用“天干”數記日。此外,數與“年”“歲”“日”“月”等標志時間的詞連用,共同表現著時間的度量,顯示出中國古人在時間運行規律的掌握上所具有的智慧。另一方面,易數也為后世歷法提供了大量內容。其中,漢代的“卦氣說”和唐代的《大衍歷》都是極其典型的例證。孟喜提出的“卦氣說”首次將“《周易》的六十四卦與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相配合”;[19]79唐僧一行編制的《大衍歷》將這種配合推進到更為完整的程度,并將“卦氣說”納入歷法當中,對后世歷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且,《大衍歷》中還直接采用《周易》中的術語,如“二極”“兩儀”“蝶四”“五行”“生數”等,也說明了易“數”對中國歷法的重要意義。

《禮記·月令》中說:“凡舉大事,毋逆。必順其時,慎因其類?!盵20]201人類對生產活動規范化、秩序化的要求,是人類理性智慧的證明與表現,也是人的主體意識認識客觀世界的功能體現。李澤厚認為:“‘時間’是被人用來作為規范生存、活動的公共標尺,以維持秩序,按時作息,充滿了‘客觀社會性’?!盵21]85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在時間中獲得對客觀世界規律性的認識,也是人擺脫混沌的狀態,對世界與本真生存有更清晰、更理性認識的表現。也唯有如此,人才能通過主體性的獲得,來捕捉天地萬物變化中美的顯現。

(二)生成性

《周易》中的“數”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抽象符號,而是處于不斷的運動與生成之中?!吨芤住は缔o傳》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鮮明地體現出易數的生成性。后世易學家也對此進行了更為具體的闡述:

孔子曰易始于太極。太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節,故生四時。四時各有陰陽剛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風水火山澤之象定矣。(《易乾鑿度》)[22]108

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下交于陰,陰上交于陽,四象生矣,陽交于陰、陰交于陽面生天之四象;剛交于柔,柔交于剛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錯,然后萬物生焉。是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故曰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也,十分為百,百分為千,千分為萬,猶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葉,愈大愈少,愈細則愈繁,合之斯為一,衍之斯為萬。(《皇極經世·觀物外篇》)[22]109

太極如一木生。上分而為枝干,又分而為生花生葉,生生不窮。到得成果子,里面又有生生不窮之理,生將出去,又是無限個太極,更無停息。(《朱子語類》)[2]1733

在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世界的起源與萬物的變化起于“太極”也就是“太一”,“一”這個數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著萬物之始的意義?!墩f文解字》認為“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23]934《道德經》中將“一”視為“數之始而物之極也”;[24]101郭象注“一”曰:“一者,有之初,至妙者也,至妙,故未有物理之形耳。夫一之所起,起于至一,非起于無也”。[25]504從哲學層面來說,“一”就是宇宙的起源,時間與空間及其中生長繁育的萬物都從“一”中生發而出。老子著名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也包含著“一”這個數字所體現出來的宇宙創生的思想?!耙弧敝允莿撛斓?,就在于它具備“一生二”不斷分化、化生的功能?!耙弧比绻f代表的是初發形態的整體,那么“二”則代表“一”分裂為二、相互對立又相互感應的新的“整體”。這個新的整體中有兩種力量此消彼長、交合媾生而產生的生氣,孕育著“生”之德與“生”之美。正如明代方以智在《東西均·三征》中所說:“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輪也者,首尾相銜接也。凡有動靜往來,無不交輪,則真常貫合,于幾可征也?!瓋砷g無不交,無不二而一?!盵26]24在初始性的“一”向交合性的“二”不斷地生發創造中,宇宙得以生成,世界萬物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命系統。

《周易·系辭上》第九章: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扔而后掛?!枪?,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這段話展示了筮法的演繹過程,經過“十有八變”的運算,數定為爻,六爻組成一卦,形成卦象。其中,爻分為陰陽兩性,陰爻(--)對應筮數六、八,陽爻(—)對應筮數九、七。但《易經》中表示爻性往往只用六、九而不用七、八,其原因就在于九、六是老陽、老陰,此時事物處于發展的頂點,性質要發生變化,而七、八是少陽、少陰,還未運行到頂點,所以不會發生變化?!肚彾取吩疲骸耙鬃兌鵀橐?,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氣變之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币簿褪钦f,在事物運動的整個過程中,“九”象征著頂點的狀態,也意味著新的性質正在生成的過程中。只有新的局面不斷生成,人才能在吉兇悔吝的結果中不斷選擇、不斷作為?!啊吨芤住氛紕硬徽检o,故三百八十四爻凡陽爻皆稱‘九’,凡陰爻皆稱‘六’?!盵6]622可以說,《周易》用“九”“六”體現了古人對時間的變動與生成性質的重視。

(三)靜態的時間與動態的時間

在上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數”一方面作為時間的量度,將時間進行了客觀性的規范化與秩序化,幫助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對時間形成更為精確的認識;另一方面“數”也象征著宇宙萬物的生成模式,通過占筮活動的演算,確定卦、爻象,判斷事物的兇吉,起到“數往知來”的作用。從這兩個方面來說,“數”中顯示了時間所包含的靜態與動態兩種不同性質,而其中運動變化的一面顯然是《周易》更為重視的。

在西方,“數”同樣有著悠久的傳統?!兑讉鳌烦蓵鴷r,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也發展繁榮。畢達哥拉斯學派重“數”,學派成員也多是數學家,他們將“數”視為世界的本原,并認為數的和諧、規律、秩序可以將萬物納入其中。表面來看,畢達哥拉斯學派與《周易》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他們認為“一”如同“太極”一樣能產生萬物,他們也將事物與數相關聯從而獲得整一性與秩序性。但是二者本質上存在很大的不同,比較二者之間的不同,能夠幫助我們領悟《周易》中的時間之美。

首先,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萬物皆數”,將抽象的“數”視作事物存在的基本元素,因此他們對一切事物都進行數量上的規定,包括人以及具體生命形態。但是《周易》雖然重“數”,卻沒有脫離感性的生命現象,而是將其作為天地之道的表現形式??梢哉f,易“數”是“先言天、地,后言數,數是用以代表、說明天地的。不是數決定天地,而是天地與數相關”。[27]68

正因為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是抽象的、永恒不變的本體,因此他們所崇尚的形式美是一種靜止的、單純的和諧之美。如塔塔科維茲所說,這種美是“一種關于靜態的美學。它賦予在動勢中被抑制的形式美和處于穩定的靜態中的形式美以最高的地位”,[27]99它偏重于理數,具有比例上的精確和結構上的明晰。而《周易》中的“數”是變化的、動態的、創生的,所謂“陰陽不測之謂神”,其中追求的是一種陰陽相交,變動不居的生命境界。宗白華認為,西方的數“在其理論,非由物理出發,而是由數學出發,不究物質之本體,而唯注意物質結構之比例關系及統理世界之和諧秩序”,是“從物質結構、數學天文出發,非從生命出發,故其秩序偏于理數”。而中國的數是“從生命出發,故其秩序升入中和之境”,“此‘數’非與空間形體平行之符號,乃生命進退流動之意義之象征,與其‘位’‘時’不能分出觀之”。[29]594這也就是說,西方傳統中“數”形成的是一種空間的思維,因此他們追求的是一種形式上的和諧,往往將“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作為理想的美學境界。而“中國之‘數’為‘生成的、變化的、象征意味的’,‘流動性的、意義性、價值性’以構成中正中和之境為鵠的”。[16]597它形成的是一種時間性的美學,不將形式上的精確與比例上的完美作為最高追求,而通往一個變化不息、綿延廣闊、氣韻生動的世界。如王船山云:“有源故不窮,乘時故不悖,皆即此道也?!盵30]167《周易》的“數”關聯著鮮活而具體的現象世界,始終呈現著人的生存之境。它不是將時間定格為靜止的形式與秩序,而是表現著動態的時間,表現著時間在陰陽二氣的感應與轉化中不斷創生的過程。

三、“陰陽”中的時間

“《易》以道陰陽”,[31]264陰陽是《周易》哲學的重要內容。朱熹說:“天地之間無往而非陰陽,一靜一動,一默一語皆是陰陽之理?!盵32]227也就是說無論是天地萬物的流轉不息、山海草木的榮枯盛衰等自然界現象,還是朝代更迭、家族興亡、個人命運這類的人事變化,無一不在陰陽思想的范疇之中?!耙魂幰魂栔^道”(《周易·系辭傳》),“道”屬于形而上的范疇,是宇宙現象之本性、萬物存在之本原?!瓣庩柪碚撌侵袊钪嫜莼摰膫鹘y形態”,[33]41將《周易》之“道”也就是陰陽之道,將一切現象、事物囊括于陰(--)陽(—)符號之中,時間也不能出乎其外。

(一)二分

《易經》中并未明確提出陰陽的概念,卻蘊含著陰陽二分的思想,為《易傳》以陰陽釋經,并將這一概念提到了哲學與美學的高度打下了基礎。一方面,《易經》中的卦爻符號由陰(--)陽(—)構成;同時,在卦爻名和卦爻辭中也出現了多組相對相待的理念范疇,如:乾-坤、泰-否、損-益、既濟-未濟、日-月、大君-小人、往-來等等。這說明了《易經》是在二分思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符號系統,《易傳》在這種思維模式上進一步抽象,將“陰陽”作為哲學范疇提出,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周易》形而上層面的表現形態。

首先,“陰陽”概念代表著人類思維的二元結構。遠古先人發現在自然界與社會生活中存在諸多相互對立的現象,隨著人類理性的發展,這種認識逐漸提升到了宇宙變化運行規律的哲學高度??梢哉f,“陰陽是一切二元化傾向和矛盾對立概念(如剛柔、上下、日月等)的象征”。[34]68其次,《易傳》中用“陰陽”解釋自然界對立矛盾事物(如:日月、天地、寒暑等)相待而生、相對而存、相互轉化的現象,也以此來說明社會活動中的君臣、男女、夫妻、父子等關系。其中尤其應當注意的是,“陰陽”與男女兩性關系的對應。從“陰陽”符號中,我們不難看出遠古時期生殖崇拜的痕跡,許多學者也圍繞這一點展開過研究與分析。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中認為:“八卦的根抵我們很鮮明地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遺。畫一以象男根,分而為二以象女陰,所以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陰陽、剛柔、天地的觀念?!盵35]322錢玄同在《答顧頡剛先生書》也闡發了相似的見解:“以為原始的《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時代底東西,乾、坤二卦即是兩性底生殖器底記號?!盵36]77這種生殖崇拜不惟在中國,在古印度、希臘等遺留下來的文化符號中也處處可見。當然,將“陰陽”符號簡單地理解為男女兩性生殖器的象征顯然是不全面的,作為抽象的理念,“陰陽”不能被簡單地還原為具體的個別,而是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內涵。

然而,雖然天地萬物都可以劃分為陰陽兩種屬性,且這種性質是不會改變的,例如:女為陰,男為陽;坤為陰,乾為陽;靜為陰,動為陽……但是陰陽之間并不是有對立的一面,更有統一的一面,失去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不會存在。因此《周易》格外強調對立雙方的和諧統一,而且認為只有對立矛盾的二者達到和諧統一的狀態,事物才能得到發生、發展?!墩f卦傳》曰:“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后能變化,既成萬物也?!北磉_的正是這個意思。在《周易》陰陽圖中(圖1),我們也能看出陰陽二分模式的獨特性。陰陽雖然各居一方,邊界分明,但不是由一條直線直接一分為二,而是由充滿動感的曲線讓二者形成運動、轉化的趨勢,同時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彼此包含。

圖1 陰陽八卦圖

李澤厚認為《周易》陰陽圖的中線是“度”的圖像化的表現,“它不僅表明陰陽未可截然二分,不僅表明二者不僅相互依靠相互補足,而且也表明這二者總是在變動不居的行程中?!乔鄣闹芯€也就是‘度’:陰陽在浮沉、變化、對應以至對抗中造成生命的存在和張力”。[15]16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周易》中的二分結構不是僵死的符號圖示,而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宇宙形態,就在于其對于陰陽和諧的強調。而這種和諧之所以成為可能,則在于陰陽二元之間的相待交感。

(二)交感

“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保ā短ゅ琛罚?/p>

“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保ā斗瘛ゅ琛罚?/p>

“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保ā稓w妹·彖》)

《周易》中多次強調天地相交是萬物產生、發展興盛的前提。天地代表的就是陰陽,乾為陽,坤為陰,天地交相感應就是陰陽交感形成變易,因此萬物生與變的根源是陰陽之間的交感。因而《周易》中的陰陽二分結構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的,是在對立雙方的交感中不斷生成的。陰陽交感則通,萬物順勢而成,吉;陰陽不交則閉塞,萬物停止生長,咎。在易象中多以相交原則判斷卦爻的善惡、吉兇,這在《泰》《否》兩卦中體現得最為鮮明?!斗瘛坟郧侠は?,是符合人們的生活經驗的,但是因為乾為陽性,坤為陰性,陽氣向上,陰氣向下,二者之間不能相遇、交感,因此古人認為是“不利”的:“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短坟岳ど锨?,雖然與我們對現實的認識不符,但是陰陽兩氣上下相交,因此能夠吉祥亨通:“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固也”。爻與爻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陰爻遇陽爻則通,遇陰爻則阻??梢哉f陰陽交感原則是“全《易》之精髓”。[8]45

“‘交’或‘遇’就意味著相異者、相對者擺脫開自己的現成屬性而完全投入一個相互轉化的形勢之中,從而化生出新的時機和對此時機的領會?!盵37]215從“時”的層面來說,陰陽交感體現的是對立雙方相互作用、陰陽兩氣互相推動,不斷變化、形成新的時間狀態。這種時間狀態由隱到顯,首先表現為幽微、感性的“時機”,然后呈現為更加物質化、具體化的“時勢”?!皫渍邉又ⅰ?,“幾”是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有無之間的一種微妙狀態,包含著無限的潛在的可能性。一方面事態已經發動,另一方面它還未形成可量化、不可改變的“勢”,正是人可以進取作為的時候。正因為所謂“知幾其神乎”,把握住“幾”就能把握住事物變化的關鍵節點,順時而為、趣時而動,洞悉天時而成人事。

正是因為“陰陽交而產生出時機,使人能呼應時機”,因此“生出了活潑的居中,而這在氤氳鼓蕩中被構成和維持著的居中氣象正是時機或原發時間”。[37]215《大有·彖》:“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闭且驗榇笥胸灾?,陰爻居六五尊位,得中道而擴之,以至上下陽剛紛紛與之相應相交,故而有剛健燦爛之德行與天時相應,得而行之,以至亨通。在陰陽交感的發生與推進之中,宇宙萬物融入和諧的生命之流;在對時機的把握和領會當中,人破解時間的密碼而進入時間之中??梢哉f陰陽交感形成了時間的“中和”之美?!皶r中”就是“和”,在交感的時間中天地間充盈著和諧的生命之氣,不斷地創生、更新?!叭罩袆t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豐·彖》)人把握陰陽交感形成的充滿潛能的“幾”,“與時消息”,就能亨通大有,達到圣人的境界。

(三)循環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系辭傳》中的這段話是對陰陽相交、萬物生成理論非常重要的一個總結。首先,從形而上的層面來說,陰陽不具備真正的形而上的意義,而是“一陰一陽”兩氣的運動變化中蘊含、呈現著“道”。牟宗三先生認為:“道是動態字,從這動態字想到它是個綜合的總攝的詞語??倲z的就涵著它里面不只是一面,它的活動不是從虛的地方表示,是從氣的地方表示。虛是太虛,是指導運用那種氣,這個運用就是《易傳》所謂妙?!盵38]55正是氣在太虛的活動展現出宇宙演化的神妙。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盵39]150氣從混沌之中運動裂變而為陰陽二氣,陰陽相互對立又相交相感,鼓動激蕩產生“和”,從而孕育出世間萬物的生命。這里老子的思想與《周易》有相通之處,都將陰陽二氣作為“道”以及宇宙演變的表現形態。

正如上文中所說,“陰陽”即是一種二分結構,又強調陰陽不能孤立存在,二者相互交感才能不斷運動、生成。王振復先生將陰陽之間的這種運動比喻為鐘擺,“向左擺動的勢能轉化為向右的勢能;向右擺動的勢能轉化為向左的勢能,是一種對待交接狀態,由此達到動態的均衡”。并且,他認為“這種陰陽的互逆互順、互對互應運動”[16]85是永恒的。這就是說,陰陽二者都包含著不斷向矛盾對立方轉化的趨勢,為一切事物的永恒變化、循環提供了動能。正如《周易正義》云:“生生,不絕之辭。陰陽變轉,后生次于前生,是萬物恒生,謂之易也。前后之生,變化改易。生必有死,易主勸誡,獎人為善,故云生不云死也?!盵10]367正是因為陰陽變易,永遠朝著對立面運動、轉換,因此宇宙間的生命得以恒久?!缎蜇詡鳌方Y合卦義對這一點進行了具體的闡發:“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薄昂阏?,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遁,故受之以《大壯》?!币虼宋覀兛梢钥闯?,《周易》認為萬物變化并不是單線地向前,而表現為對立雙方無止境地轉化的趨勢,表現為時間的循環式的流動。這種循環式的時間變化規律在易學對“十二辟卦”的闡釋中就有所體現。李洲的《易學綜述》認為:“十二變卦的陰陽消長體現了生命的成長衰變?!盵40]324“坤”代表懷孕,“復”表示嬰孩的出生,“臨”表示進入少年時期,“泰”為青年時代,“大壯”表示精力的旺盛時期,“央”表示進入精力最旺盛時期,“乾”表示人生最盛時期,“娠”開始衰變,到“剝”是逐漸衰老的時期,直到“坤”為死亡,又開始新的生命循環。王振復先生將十二卦的陰陽關系與時間規律的對應關系總結排列如下:

復卦 一陽息陰 建子 十一月 冬

臨卦 二陽息陰 建丑 十二月 冬

泰卦 三陽息陰 建寅 正月 春

大卦 四陽息陰 建卯 二月 春

夬卦 五陽息陰 建辰 三月 春

乾卦 六陽息陰 建巳 四月 夏

姤卦 一陽消陰 建午 五月 夏

遯卦 二陽消陰 建未 六月 夏

否卦 三陽消陰 建申 七月 秋

觀卦 四陽消陰 建酉 八月 秋

剝卦 五陽消陰 建戌 九月 秋

坤卦 六陽消陰 建亥 十月 冬[16]84

從這兩種闡釋中,我們可以看出十二辟卦的陰陽變化呈現的是一種周期性循環的時間規律,體現出《周易》陰陽觀念所指向的是一種循環的“自然及人文時序的思維模式”。[12]P84

四、結語

總體而言:“《易》的一切預設,比如陰陽和象數,都無‘自性’可言,都是為了構設出、參與到時機領會或原發天時的媾生之中?!盵37]216《周易》用象、數、陰陽等結構構建出中國古代宇宙生成圖景,從而對時間進行了審美性的呈現。首先,“象”的思維和表現方式,顯示出《周易》中時間具有體驗性、過程性、空間化特征,從而保留了原始時間的具體感和形象感。其次,“數”本身是抽象思維的一種,但“易數”并沒有將時間完全數化、機械化,而是通過筮數的演變,體現出靜態時間秩序中蘊含的運動和創生的性質。最后,“陰陽”作為一切對立統一事物的高度抽象和哲學范疇,從“道”的形而上層面至“氣”的形而下層面,呈現著時間運動中的交感與循環,賦予時間以永恒的動力和不竭的勢能。這些呈現之所以是審美性的,就在于《周易》始終沒有將時間作抽象化、物理性的理解,而是將“原發天時”置于具體的、多維的卦符體系之中,保存其中生動鮮活的生命體驗。從中我們可以還原中國古人對時間推移的敏銳感知,融入“生生不息”“變易不居”的時間循環,進而參與到宇宙大化流行的進程之中,穿透人生的有限而感悟到永恒的、無比高尚的時間實體,這即是生命之大德、天地之至美?!疤旌窝栽??四時行焉,百物生焉”,[41]26大抵如此!

猜你喜歡
周易陰陽萬物
萬物皆可折
萬物生
2021海峽兩岸周易文化論壇暨第三十二屆周易與現代化論壇在安陽召開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敦煌古跡旅游景點與《周易》
陰陽學說在楊式太極拳中的表現淺探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甜甜的“蝴蝶繭”
假如萬物會說話,絕對會把你萌化
法于陰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