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療橈骨遠端骨折手法整復小夾板固定后早期腫痛的臨床療效分析

2022-01-08 09:20任明明許少剛
中國醫學工程 2021年12期
關鍵詞:腫痛夾板橈骨

任明明,許少剛

(鄭州市骨科醫院 急診科,河南 鄭州 450015)

橈骨遠端骨折早期往往伴發患側腫痛等不適現象,致使患者手腕功能無法正常使用[1-2]。其中,橈骨遠端骨折手法整復小夾板固定已成為中醫療法的經典術式,其具有固定穩定、風險低、創傷小、恢復快、經濟適宜等優點[3]。本文觀察探究用于治療橈骨遠端骨折手法整復小夾板固定后早期腫痛的臨床成效,以期發現該術式針對橈骨遠端骨折早期腫痛的應用優勢,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幫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6 月至2020 年12 月鄭州市骨科醫院收治的70 例橈骨遠端骨折病患者,根據不同治療方案將其分為一般治療組與探究組,每組35例。一般治療組男性18 例,女性17 例;年齡56~79 歲,平均(63.2±3.5)歲。探究組男性18 例,女性17 例;年齡58~78 歲,平均(63.3±2.6)歲。納入標準:①據相關臨床表現、體征及實驗室檢查結果提示屬于跌倒引發的單側閉合性骨折[4];②均于受傷后3 h 內就診,8 h 內進行整復[5];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開放性骨折、病理性骨折、陳舊性骨折;②伴發有其他嚴重系統性疾??;③精神障礙;④依從性較低,不愿配合研究。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一般治療組 采用手術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療法。①手術治療:患者仰臥,麻醉、鋪無菌巾,前臂后旋,從橈骨遠端掌側入路,暴露患側骨折部位,對橈骨長度、掌傾角及尺偏角進行手法復位,盡可能做到解剖復位;必要時以克氏針固定,可植入自體或異體骨來達到滿意復位。以骨折粉碎度、骨折線走向采用適宜鋼板;通過透視檢查患側復位狀況,若復位滿意,確認腕關節骨折塊未出現移位,即可進行傷口清理與縫合包扎[6]。②術后處理:常規抗生素防感染,行補液支持,手術創口按時換藥。術后行腕關節正側位片復查,注意關節自主活動[7]。

1.2.2 探究組 患者予以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進行治療。①手法復位:患者或坐或臥,肩呈直角外展,前臂置于中立位。通過拔伸牽引手法輕緩發力,以前臂長軸方向為基準,牽拉病患的手掌、拇指,復位重疊移位;保持腕部向尺側偏轉,前臂向前旋轉,對腕關節進行端提、屈曲,復位掌背側移、掌傾角,以尺側方向推壓橈骨遠折段,復位尺偏角;盡可能使得腕部解剖復位。②小夾板固定:以背側小夾板固定患處,14 d 后采用功能位進行固定,以影像學檢查結果測評患側骨痂狀況,予以外固定拆除。③術后處理:術后注意患側指端血液循環、手指活動度、腫脹狀況、小夾板固定情況。注意關節自主活動,加強血液流通,促進消腫。

所有研究對象均按期復查,注意患側功能鍛煉。

1.3 療效標準與觀察指標

1.3.1 腫脹狀況測評 患側腫脹測量[8]:取腫脹最嚴重處,以測具環繞此處1 圈,測量2 次后取測量平均值。分別測量治療前患側腫脹周長、正常側同部位周長、患側第3 天、第1 周及第2 周的周長。統計記錄不同組別患者術后第2 周的腫脹改善率,腫脹改善率=(治療前患側腫脹周長-術后第n天患側腫脹周長)/(治療前患側腫脹周長-正常側同部位周長)×100%。

1.3.2 疼痛狀況測評 通過疼痛視覺模擬評分[9]對患側疼痛狀況進行測評,測評記錄病患治療前和治療后第3 天、第1 周及第2 周的疼痛評分。統計記錄不同組別患者術后第2 周疼痛改善率,疼痛改善率=(治療前疼痛評分-術后第n天疼痛評分)/治療前疼痛評分×100%。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正常側、患側腫脹狀況比較

兩組治療前正常側、患側腫脹狀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治療前,兩組治療后患側腫脹狀況第3 天和第1 周、第2 周周長均出現緩解,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探究組治療后患側腫脹狀況第3 天和第1 周、第2周周長優于一般治療組,且腫脹改善率高于一般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正常側、患側腫脹狀況比較(n=35,±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正常側、患側腫脹狀況比較(n=35,±s)

2.2 兩組治療前后患側疼痛狀況比較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第3 天患側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治療前,兩組治療后患側第1 周、第2 周患側疼痛狀況出現緩解,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探究組治療后第1 周和第2 周患側疼痛評分優于一般治療組,且疼痛改善率高于一般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患側疼痛狀況比較(n=35,±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患側疼痛狀況比較(n=35,±s)

3 討論

橈骨遠端骨折為臨床多見病癥,多由于跌倒等間接暴力事件所引發的腕關節橈骨下端骨折[9]。相關研究顯示,骨質疏松也為該類病癥的高風險因素,骨質疏松是一種以低骨量、骨組織微結構破壞及骨強度降低為特征,導致骨質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謝性疾病,主要常見在中老年人群中[6]。國家老齡化現象使得橈骨遠端骨折的發生率逐漸增加,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獨居老人越來越多,骨折的發病率也逐年上升[9]。且隨著人類生存期的不斷延長,骨質疏松的問題也日益加劇。橈骨遠端骨折為橈骨下段伸直型骨折,是臨床常見的腕部骨折類型之一,約占總骨折數6%~7%,常由外力所致,臨床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1-2]。

橈骨遠端骨折初期由于患者腫痛明顯,對患者手腕的正常功能造成嚴重影響,臨床多以患側解剖結構恢復、手腕功能正常及無腫痛等不良狀況為治療目標,且治療的主要目地為恢復骨折解剖結構、祛除腫痛及恢復橈骨正常運動功能,此為提高療效和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F今臨床多采用手法整復小夾板固定、克氏針固定、鏡下指引復位等術式進行治療[2]?,F今橈骨遠端骨折手法復位使骨折周圍的組織得到有效保護,保障了骨折愈合所需的組織條件,且復位效果可靠,臨床較為常用。臨床對于該類骨折大多通過手法復位后小夾板固定術式予以治療,但骨折往往伴發有患側紅腫、疼痛、關節活動不便等不良狀況。

通過疼痛視覺模擬評分[9]對患側疼痛狀況進行測評,觀察記錄其疼痛狀況。測評患者第2 周后患側腫脹、疼痛狀況的改善率,結果顯示相較于治療前,經不同方法治療后患者患側周徑及疼痛狀況均出現緩解;第2 周后患處腫脹、疼痛狀況改善率測評結果分別為(92.26±2.33)%、(82.76±4.35)%,相較于一般治療組,患者予以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進行治療其早期腫痛狀況顯著改善,比較有差異。

綜上所述,橈骨遠端骨折手法整復小夾板固定術式針對橈骨遠端骨折早期腫痛兩次應用優勢顯著,患者患側腫脹、疼痛狀況改善療效好,應用價值較高,可積極推廣使用。

猜你喜歡
腫痛夾板橈骨
橈骨遠端骨折掌與背側鋼板固定的生物力學分析
牙周病患者牙周夾板修復治療影響的研究進展*
帶血管蒂橈骨瓣逆行轉位治療舟骨骨不連12例
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經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治療療效探討
石膏與小夾板在四肢骨折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探討
慣量主軸在橈骨粗隆精確定位中的應用研究
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應用T型鋼板治療的效果探討
治疥瘡
補陽還五湯對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后腫痛的療效觀察
邊條翼夾板結構強度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