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授好中國歷史知識 建構國家認同意識

2022-01-15 22:53張多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4期
關鍵詞:國家認同歷史教學中學生

張多

摘要:近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歷史學科在立德樹人思想指導下提倡歷史教學中融入一定的國家認同教育,幫助中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培育學生家國情懷,落實發展核心素養,形成正確的國家認同意識,推進歷史教學。

關鍵詞:歷史教學;國家認同;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一、國家認同的內涵

何謂國家?馬克思主義則認為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即國家賦予公民一定的權力來協調社會關系。

何為認同?認同一詞來源于英文單詞“Identity”,是一種心理上的認可、支持,它是回答“我是誰?”的答案。

國家認同是個政治概念。所謂國家認同,是指“一個人確認自己屬于哪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究竟是怎樣一個國家”的心理活動1,即公民根據一定的文化傳統、倫理道德等所形成的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它會隨著國家的發展其內涵也會不斷發生改變。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孟子就已論說“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边@闡釋了一種理念:個人與國家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每個人對自己國家的熱愛,近乎本能。

時至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當今世界,人員、資金、信息的跨國流動,使主權國家的邊界變得相對模糊,出現了超主權力量,各國都產生了國家認同問題,中國亦不例外。

二、國家認同視角下的歷史教學的重要性

中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在語言、文化習俗、歷史傳統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民族都存在的差異,如若對這些差異不進行整合,中國就難以形成一個的整體,因此國家認同猶為重要。因為它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保持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的思想基礎。對國家認同意識的構建,當然要從國家認同據以產生的基石出發,即從歷史、文化、族群出發,在理論上、史實上給予本源的展示、詮釋,從而推出結論。文化、族群的形成與變遷是一個以時間和空間為載體的過程,有目的、有計劃地再現過程并重溫情景,從而誘導出預期的國家認同意識及國家認同取向,歷史知識的傳授就成了主要手段。從這個角度看,歷史知識的傳授之職就成了方向盤,司職之人的主觀取向,決定了國家認同意識的構建。例如香港的歷史教育及結果就是如此。

國家認同培養落實到歷史課程教學,其歸屬于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中的家國情懷部分?!凹覈閼咽菍W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2。在此背景下,歷史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從國家政治層面講,歷史教育要培養的人必定是認同自已民族的人,因此,中學歷史教育無疑成了主戰場。

三、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加強國家認同意識的策略

(一)符合國家意志

歷史因其存在形式具有不可逆性,學生只能通過一些史料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因此,歷史教學的基本職責就是依據課程標準將這些歷史事實真實地的傳遞給學生。在歷史教學中國家認同的建構,教師應重視以史實為載體且符合國家發展的需要,建立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剔除不適宜的歷史內容,既要讓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要讓學生感悟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所遭受的那些屈辱,讓學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這一道理。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創設自由、寬松的環境,通過講述真實、生動的故事來強化學生的國家認同感。

例如,通過講授一些近代以來的民族英雄事跡,比如,虎門銷煙林則徐、抗日女英雄趙一曼、抗倭英雄戚繼光等等,使學生萌生愛國情懷,進而提高自身的歷史科學素養。再如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重點講解晚清時期面對西方外敵入侵,各個階級展開了救亡圖存的拯救,比如有資產階級革命派掀起了一場推翻清王朝統治的辛亥革命、有資產階級維新派開展的維新運動學習西方的制度、有激進派開展的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的民主、科學,教師對這些加以詳細介紹,讓學生對這段歷史有充分的了解,并學習優秀歷史人物先進事跡,體會強烈的國家認同。

(二)利用時空觀念建構空間想象

在國家認同的建構中,教師要恰當的運用歷史的連續感來促進歷史認同與國家認同。教師通過歷史課堂將知識傳遞給學生往往離不開歷史的連續感,教師帶領學生打破時間的結界,往回追溯過去的歷史,感悟歷史事件。但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偏差,不重視歷史核心素養中“時空觀念”的培養,“時空觀念”指“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框架當中,才可能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3。因而,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時間軸、歷史地圖來強化學生時空感,進而促進國家認同的建構。

例如,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時間軸的方式來講解近代以來面對外敵入侵,各個階級在不同階段展開了救亡圖存,在這場力量的博弈中,中國人民不斷對自身的局限性的突破,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在黑暗中相信光、在困境中相信希望、在沒有路的地方尋找方向,最終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這有利于推動學習主體構建歷史連續性和國家認同。

再比如,在“動蕩的春秋時期”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圖片向學生展示這一時期的精美文物,引導學生感悟我國古代文明的代表和古人的智慧;講述越王勾踐品嘗苦膽、楚莊王一鳴驚人等歷史故事,讓學生認識到先輩們身上的艱苦奮斗的精神;講述春秋時期中原華夏族與周邊少數民族相互交往、相互學習的過程,讓學生認識到這一時期也蘊含著統一的因素,為之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趨勢奠定基礎,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綜合利用鄉土資源

在國家認同的建構中,除了使用教科書,還可以利用所在地區的鄉土資源。故而,歷史教學中要活用鄉土資源,引導學生將書本中難以理解的歷史概念和歷史事件與身邊已有的史料資源建立聯系,依托身邊現存的資源去吸引對未知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這可以拉進中學生對歷史的距離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歷史知識,使其感受彼此擁有共同的歷史命運和文化傳承,強化歷史學習中的情感共鳴。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中第11課《元朝的統治》一課時,本課分別從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元朝對邊疆的管轄三個方面來介紹元朝的統治。教師可以使用云南省第一任省長賽典赤·瞻思丁的史料來進行教學,從他的名字學生很容易猜到他不是漢族人,進而教師提出疑問,“當時為什么會有相隔近萬里的少數民族來統治云南,元朝對于我們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激發學生的興趣,由此導入新課,這就充分利用本地的鄉土史料,直觀生動的讓學生拉進與歷史的距離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4,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

(四)改變歷史教學方式

如今已經進入信息化社會,大眾傳媒發展迅速,除了使用課件進行教學,教師還可以利用很多途徑來完成教學。

例如,在講述某些歷史性的事件時,教師可以通過選取符合基本史實的播放紀錄片和影視作品來營造歷史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進而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即使有了發達的科學技術,歷史教師也不能放松備課,最根本的還是教會學生基本史實,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家國情懷、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這五大核心素養。

總之,幫助中學生建構國家認同意識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要將唯物史觀貫穿于教學中,將歷史定位于特定的時空框架中,挑選具體生動的史實史料,對歷史現象作出有理有據的解釋,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2014年3月27日).新華網,2014-03-28.

[2]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M].臺北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高永久,朱軍.論多民族國家中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M].民族研究,2010(2).

[5]繆世娟.用好初中歷史新教材強化學生國家認同意識[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8(10).

猜你喜歡
國家認同歷史教學中學生
2022年高考,《中學生數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與您同行
《發明與創新·中學生》征稿啦
全球化會削弱國家認同感嗎
國家認同視域下的核心價值觀構建
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
論歷史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應用
歷史教學中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策略研究
交互式電子白板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我與《中學生》的初相遇
我來“曬曬”《中學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