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小學一年級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2022-01-15 23:13李建平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4期
關鍵詞:解決問題能力檢驗情境

李建平

摘要:創設故事、操作、游戲、生活等這些具有現實意義、富有挑戰性的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對信息材料的處理能力,指導學生緊扣圖文,甄別提取有效信息,準確解決問題。重視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反思和解決問題后的檢驗,規范解決問題的格式。引導學生對解題經驗進行概括和提升,并將它們轉化為一般的解題策略,構建相應的數學模型。

關鍵詞:情境;解決問題能力;檢驗;模型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解決問題能力是小學數學重要的核心素養之一。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曾經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薄稊祵W課程標準》2011版也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從一年級起就要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從而提高數學素養。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要切實開展有效學習,首先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產生對知識的渴望。只有當學生迫切需要學習的時候,他們才能真正地投入到學習中。創設問題情境是促使學生開展有效學習的有力手段,因此數學課堂要讓學生根據教師所創設情境主動地提出數學問題,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中獲得數學知識。

1.創設故事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教學情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學習情境,通過精心策劃的情境能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妙趣橫生,用小故事營造出濃郁的課堂學習氣氛。例如一年級上冊“5以內的數比較大小”,教師可編個“猴子吃水果”的童話故事:有一天猴子三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到中午,它們又累又渴,于是跑到果園里采了許多水果,拿到草坪上吃??墒窃诜炙麜r出現了問題。同學們,你們能幫小猴們分水果嗎?學生躍躍欲試,誰都想幫助小猴子。在分水果的過程中讓學生互評互幫,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置身于創設的問題情境中,積極探求問題的解決方法。教師及時加以引導,學生會很快學會比較大小的方法。

2.創設操作情境,構建自主的演示模式。

怎樣才能引起學生探究的欲望呢?創設一個讓學生進行自我演示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動腦、動手、動口,可以有效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課堂上,讓學生在操作中動用多種感官,通過積極思維獲取知識,既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學生在進行操作前,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想一想,根據題目要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堅決克服不經思考,盲目動手的毛病。例如,在教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數的應用題”時,先讓學生擺一擺,第一行擺5個☆,第二行要求擺的□比☆多3個,學生想一想先擺幾個□,再擺幾個□,一共擺幾個□。

圖和數的配合,學生一眼看出擺出來的8個□,是由與☆同樣多的5個□和比☆多3個□合起來的。在學生完成操作之后,還要讓學生對照自己所擺的結果想一想:我是先擺什么?再擺什么?得出什么樣的結果?由“物化”轉化為“內化”,學生的思維也由感知表象到抽象,讓操作的過程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深刻的印象。最后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擺的過程。擺一擺、想一想、講一講、看一看,不僅有利于學生從具體的形象思維逐步地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而且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創設游戲情境,激活學生的參與欲望。

寓教于樂的游戲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認識人民幣》,人民幣的學習離不開換錢、購物,教師應針對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缺少社會實踐的機會,在課堂教學中多層次設計換錢、購物的生活場景。剛開課,師問:“同學們,這是什么地方?今天我們去逛逛超市?!闭n件出示超市的場景。接著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然后在教學元角分知識點時問:“如果我想買一支一元的圓珠筆,可以怎樣付錢?”讓學生利用手上人民幣的學具進行思考,小組交流,得出了元和角的換算關系。練習中又多方面重現生活中遇到的換錢問題。課尾再創設一個超市購物的情景,充分放手讓學生自由購物,讓所學的知識得到了檢驗,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此,教學中多創設為學生所喜歡的游戲情境,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提高學習效率。

4.創設生活情境,鏈接學生的已有經驗。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創設再現學生生活現實的數學問題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的學習數學。如教學《分類》時,師:小明剛上一年級,上課老師讓同學們拿出練習本做題,小明翻來覆去地在書包里找,卻怎么也找不著,急得滿頭大汗。你們認為會是什么原因呢?”學生的回答很有意思:“可能是小明的書包里的東西太多了?!薄翱赡芩艽中?,沒認真找?!薄耙部赡苁撬麜锏臇|西太亂了?!崩蠋煱咽孪葴蕚浜玫臅昧顺鰜?,并打開說“這就是小明的書包,大家看看,有什么感覺?”“太亂了,怪不得他找不到要找的東西!”“小明應該把自己的書包里的東西擺放整齊!”“最好一種放在一塊兒,那樣就好找了!”教師接著學生的話題說道:“把書包里的東西一類一類地擺好,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分類’(板書)。大家能不能幫助小明?”學生們熱烈響應。教師請幾個學生把小明書包里的東西動手分類,并說出自己分類的依據。接著讓每個學生整理自己的書包。然后開展“看誰找得快”比賽。最后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分類的例子:超市里商品的擺放、書店里書的歸類、農貿市場里購物區的劃分……分類的必要性不是教師的說教,而是學生的親身體驗和發現。

二、緊扣圖文,提取有效信息。

一年級學生受識字量和生活經驗的限制,教師在教學解決問題時往往替學生讀題,有意無意地解釋了題目中的部分意思,無意中剝奪了學生理解題目意思的權利?,F代認知心理學把解決問題看作是一種認知活動:“解決問題是把問題和記憶中的圖示聯系起來的過程,它包含了問題表征和表征分析兩個過程。表征是認知心理學的基本概念,一般是指信息的表達?!睆膯栴}的呈現到信息的正確表達,需要經歷信息的加工過程。而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影響解決問題的基本因素是信息加工的能力?!睂τ谝荒昙壍膶W生來說,這種信息加工能力應包括以下兩方面。

1.學會讀題,捕捉關鍵信息。

一年級的“解決問題”通常是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呈現,其基本結構是兩個有用的信息和一個相關的問題。所以學生必須讀懂題意,從呈現的信息中收集相關信息并提出問題,最后完整地表述題目。例如學習“8和9的認識”后的解決問題例題,如何解決這道題呢?這就需要學生認真觀察圖片,根據小動物面向的方向來理解題意?!稊祵W課程標準》在“問題解決”中明確地提出“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并嘗試解決?!币虼?,教師的引導尤其重要。

①鼓勵學生從畫面上收集信息并填上數據。以往常常有學生只說出看到的事物,而忽略了事物的數量,但教材出示“關于小鹿,從圖中知道了什么?”避免了學生顧左右而言其他的情況,讓學生直截了當地找出相關的數學信息并提出數學問題。

②多余信息,會甄別。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還涉及信息的篩選。教材中的“解決問題”往往呈現聯系生活情境的大量信息,它要求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對相關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從中篩選提煉有用信息。如一年級下冊20頁,有多余條件的解決問題。例題圖中,學生要從提供的人數和球的個數的信息中篩選出與問題相關的信息。這就要求學生有較強的篩選、提煉信息的能力,而這種篩選信息的能力必須從一年級開始培養。讓學生從開始接觸“解決問題”就有這樣的意識,進而為高年級的學習打下基礎。

2.學會表達,內化數學語言。

讀懂,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只是能區分題目中的條件和要求,而是把題目中的信息內化為自己的認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實質上是對數學語言的理解掌握。因此,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盡量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表達題意。說的過程就是悟的過程,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理清數量關系。

①簡單題意,說具體。例如,學習了“6和7的認識”后的解決問題例題。題目既有圖片,也有文字和問題,但只看圖片或只看文字明顯是不完整的,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發現它的不完整,問“圖中有什么?”待學生回答后,再介紹大括號和問號。等學生理解了大括號下面打問號的意思后,引導學生說出隱含在圖中的問題,將圖文結合,組織成一道完整的應用題:左邊有4只,右邊有2只,一共有多少只?

②含糊文字,說清楚。例如“8和9的認識”后的解決問題例題中,當出現圖文問題時,與文字匹配的畫面是不全的,對部分學生來說有點糊涂,到底以誰為準呢?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把信息中的含糊部分說清楚,當一條信息有圖有文字時,要看文字。

三、重視檢驗,規范解題格式。

獲得問題的答案并不是教和學的真正目的,教和學的共同目標是讓學生得到發展。解題過程中的反思和解題結束后的檢驗,應該是解決問題教學中的壓軸戲。

1.聯系生活,反思過程。

例如一年級下冊數學49頁:“有50個學生和3個老師,每人一瓶礦泉水,55瓶夠嗎?”有的學生就認為是不夠的。在解答完題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問題情境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反思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確。

2.回顧情境,驗證結果。

引導學生回顧檢驗,一方面是考察問題的解答是否符合實際,最重要的是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數量關系的靈活分析能力和估算能力的培養。這三種能力必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獲得。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把計算結果帶回到題目中重新驗證,思考分析是否正確。

四、總結學法,滲透模型思想

解決問題就是把用自然語言描述的實際情境轉換為可以進行運算的數字和符號表示的數學模型。一年級從“問題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驗證”的數學活動過程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中模型思想的基本要求。教材中解題的一般步驟“知道了什么?——怎樣解答?——解答正確嗎?”也是出于這樣的目的?!敖鉀Q問題”中最基本的數學模型就是加減乘除。一年級的教師在教學時除了要關注學生對運算意義的理解之外,同時要引導學生對解題過程進行概括和提升,并將它們轉變為一般的解題策略,構建相應的數學模型。

以6、7的解決問題為例(人教版一年級上冊46頁),可用簡單明了的例題構建加法數量關系模型:

1.誰來說說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怎樣想?(說事理)

“左邊有4只小兔,右邊有2只。一共有多少只?”引導學生理解一共就是把左邊和右邊小兔的只數合起來。

2.用數量關系表示解題思路。用圓形代表小兔,你能把題中的意思畫下來嗎?然后總結出左邊只數+右邊只數=一共的只數(事理的數學概括)

3.列式計算。4+2=6(事理向算理的過渡)

在數量關系的分析中,要注重引導學生表述解決問題的思路,提高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在完成“模型思想”的“求解驗證”的過程中,也就回答了一般解題步驟中“解答正確嗎?”這一問題。學生感悟模型思想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問題的陳述與解決需要文字表達,受一年級學生的識字量和表達能力的限制,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圖例呈現、敘述等直觀方式來理解和表達,讓學生學會思考。

解決問題教學的目的不單純是為了求得問題的結果,更是為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適時教給學生一些常用的分析問題的方法與策略,使學生分析問題有據、有路、有法。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盧映芬.淺談“解決問題”教學中對學生能力的培養[J].小學教學參考,2014(07)

[4]劉清和.淺析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7(2)

猜你喜歡
解決問題能力檢驗情境
序貫Lq似然比型檢驗
創設情境 以說促寫
2021年《理化檢驗-化學分冊》征訂啟事
對起重機“制動下滑量”相關檢驗要求的探討
培養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轉換數量關系角色,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護患情境會話
關于鍋爐檢驗的探討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培養應用意識,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