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疫情時代全產業鏈可持續化升級研究

2022-01-19 07:35石康立徐睿姝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22年4期
關鍵詞:雙循環小微產業鏈

□文/石康立 徐睿姝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上海)

[提要] 雙循環模式帶動產業鏈升級是時代主題。作為產業鏈中的“血液”,小微企業在產業鏈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產業鏈現代化升級的底層支柱。而復工以來,小微企業在經營生產中陷入困難。通過線下走訪上海中小微企業、線上問卷調研全國近300 家企業,得到真實的微觀經濟數據。在分析小微企業生存困境基礎上,對政府、金融機構提出建議,以幫助小微企業恢復活力。

一、研究背景

(一)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2020 年迎來百年一遇的國際大變局,美國帶頭的逆全球化在西方國家盛行,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新自由主義更是流行起來。在這種背景下,黨的第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目標,雙循環制度的提出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賈根良教授指明,在雙循環制度的前提下,進行貿易平衡或略有逆差的對外貿易新戰略是當代經濟發展的主旋律,是中國重商主義經濟革命的核心。筆者將在賈根良教授提出的經濟理論下展開討論。

(二)雙循環與國內產業鏈

1、雙循環制度下的產業鏈聯動。不論是國內大循環還是國際大循環亦或是國內國際雙循環,其循環的載體為產業鏈,產業鏈是多個存在內在聯系的產業集合,一般這種產業集合專門為某項特定需求提供服務。產業鏈上游企業為下游企業提供產品和要素,產業鏈下游企業為上游企業反饋服務對象的信息,形成企業與企業間的內在循環。最終的產品或服務流向國內外市場,滿足消費者需求。

國內大循環是指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的鏈條都處在國內,產業鏈上循環的要素與產品都是在國內生產的;相對的,國際外循環是指產業鏈完全在國外,生產要素和產品完全在國外生產的;而國內國際雙循環和國際大循環則是國內大循環與國際大循環相結合時產生的兩個側重點不同的循環模式。

國際大循環,是指國內某個企業利用國際外循環模式,成為國際產業鏈上的某個環節,國際大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構想旨在通過大力引進外資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把農村勞動力轉移納入到國際大循環。我國自20 世紀80 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消費”“投資”“凈出口”成為了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早期國家以出口導向型經濟為經濟發展方針,大力開拓沿海地區的外向型勞動密集型產業鏈。外向型經濟下主要是由外國企業獲得利潤,而在中國的工廠得到的利潤少之又少。但不可否認,在參與國際分工的過程中,這些制造企業為沿海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勞動崗位,為這些城市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國內國際雙循環是指國內大循環與國際外循環對接,主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外循環為輔。國內大循環的產業鏈所生產的要素可以在國內消費使用,也可以出口進入國際大循環產業鏈;國際外循環產業鏈上的要素和產品也可以進入國內大循環的產業鏈。如,我國的國產汽車依靠零部件進口,最后組裝為成品車,在國內銷售或出口國外。

2、國內大循環的意義。在貿易平衡之下,這些實際的生產性資源留在國內比貿易順差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連年的貿易順差使得我國的生產性資源流向國外,并且造成持續的通貨膨脹,如1993 年巨大的通貨膨脹,更可以見到的是,我們低價把低端產品輸出國外,但這些低價產品在國內的價格卻高于國外。

發展國內國際雙循環雖不能完全改變中國的對外貿易結構,但卻可以為國內大循環打下基礎。發展國內大循環要依托雙循環制度,國內大循環產業鏈的企業或多或少對國外要素有需求;雙循環為國內引入新的技術,加速全產業鏈升級;國內企業產業鏈升級釋放產能后,要依托于國內國際雙循環制度,開拓海外市場,以此良性循環。

3、產業鏈結構。以制造業為例,自建國以來重、輕工業高速發展?!耙晃濉逼陂g,我國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9.8%,農業年均增長3.8%。工業生產增長明顯快于農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的比重由1952 年的43.1%,提高到1957 年的56.7%,上升13.6 個百分點?!按筌S進”和“文化大革命”時期雖然我國的工業進程起伏較大,但總體上工業水平還是有很大的提高,這二十幾年的發展,為我國工業的后續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從世界范圍看,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人員、商品和資本的自由流動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緊隨世界的腳步,積極進行全球化,由于中國有較為完備的工業基礎和低廉的勞動力,所以就成為建造海外工廠的不二之選,中國也正式加入到國際分工中,成為國際產業轉移中心。再到2001 年中國加入WTO,降低了國際分工的門檻。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的紅利使得中國的產業鏈越來越完善,經過70 年的發展,中國已然成為世界工廠。

4、疫情背景下的小微企業。小微企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夠促進就業、滿足國家稅收、穩定國民經濟。作為產業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雙循環制度的構建以及實施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在2020 年疫情復工以后,部分小微企業喪失活力。大部分企業在復工一年后依然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壓力,其中,制造業企業融資困難、勞動力流失、產業鏈及供應鏈上下游難以協調;服務企業客流流失嚴重,資金鏈斷裂。

二、理論依據

(一)產業鏈升級的理論研究。經濟全球化時代背景下,中國加入全球產業鏈并成為制造大國,但由于制造業核心技術久久不能掌握,形成了關鍵技術“卡脖子”的局面,產業鏈升級也就顯得尤為重要。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點任務。關于產業鏈升級,國內學者楊丹輝認為,綠色發展可作為產業鏈發展長板,幫助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學者戴魁早提出,應補齊現代化產業鏈短板、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創新鍛造現代化產業鏈長板、落實區域協調發展策略、改善產業現代化產業鏈發展環境、大力發展數字化產業鏈。也有學者提出加速全產業鏈數字化能夠有效地推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是提高中國在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的關鍵,是提高產業鏈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余典范認為,暢通“全球產業鏈+區域產業鏈+國內產業鏈”三位一體的產業循環,堅持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學者程俊杰認為,加速工業互聯網布局,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是產業鏈升級的關鍵。黃寰認為,調整產業結構、細化產業分工、優化資源配給和協同創新發展環境是產業鏈升級的路徑。

(二)疫情背景下小微企業融資的理論研究。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國企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企業開始復工。大型企業由于抗風險能力較強,能夠快速地從疫情的影響中恢復過來,復工不是難事;小微企業卻深受疫情影響,部分企業在復工以后不能維持正常的經營。

就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有學者提出“區塊鏈+應收賬款模式”,依托于區塊鏈信息不可篡改的性質為供應鏈各級小微企業信用背書提供保障,但國內在相關方面的監管還沒有落實到位。學者趙雅筠認為,完善互聯網金融體系提高對小微企業授信的準確度,減少融資時間;政府需要與銀行攜手構建有效的小微金融服務模式,實現政府銀行企業三方共贏。矯玉潔認為,政府各部門與金融機構聯動推廣普惠金融制度,減輕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幫助企業穩定資金鏈。

綜上所述,小微企業作為產業鏈的“血液”,在疫情后的復工復產中不能及時恢復產能,對產業鏈升級優化以及雙循環版圖的構建會產生重大影響。而現存產業鏈升級的理論研究,主要是在宏觀經濟政策方面,主體方向為綠色發展與產業鏈數字化以及區域產業鏈結構調整,但在微觀層面,尤其是疫情后小微企業的發展研究是欠缺的。筆者認為,小微企業作為產業鏈最具有活力的那一部分,在疫情過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恢復活力,這樣產業鏈上下游才能協調聯動恢復活力,富有活力的產業鏈在轉型、升級優化上會有更強的動力。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是當下最重要的問題,現存理論能夠在政策上給予政府一定的幫助,但在現實復雜的環境中實施效率很難估計。

據此,本文從產業鏈微觀層面出發,通過線下企業走訪、線上問卷調研,探尋小微企業真實的需求,為政府提供可行性強的政策建議;在雙循環制度的整體框架下,提出新的供應鏈融資解決方案,促進小微企業的升級轉型、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

三、復工后小微企業的發展

2021 年7 月,筆者跟隨中國企業創新創業調查(ESIEC)課題組,對長江三角洲經濟帶中上海市中小微企業進行了入戶調查。2021 年9月,對全國企業復工后的情況進行了線上問卷調研,累計問卷331 份,有效問卷274 份。在所收集的企業樣本中,中小微企業163 家,大型企業97 家。163 家中小微企業中,服務業企業與制造業企業的比例約為13∶7。以下筆者通過這兩種分類對中小微企業進行著重分析。

(一)流動人口規模與消費習慣。在線下調研的過程中,幾乎所有企業家都在反映一個問題:復工以后客流減少。復工后,疫情依舊反復,全國各地的防疫隔離政策不固定,造成很多不確定因素,外出務工的可變成本增加,導致外出務工的流動人口減少。流動人口規模減少,一方面導致消費力度減弱,造成企業的營業收入減少;另一方面流動人口減少,企業招工陷入困境??土鞯臏p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疫情期間人們對外部服務的可靠性產生了質疑;復工以后面對諸多不確定,原本受消費主義影響、習慣超前消費的人們在疫情中冷靜下來,更愿意存錢而不是消費;在人們生活中,外出就餐、聚集消費等一些消費場景將大大減少,這對餐飲業產生非常嚴重的影響。在一段時間內,家庭消費和在家吃飯將成為許多人的主要選擇。

(二)企業經營。根據調研數據分析,近20%的企業當前現金流支撐不到1 個月,有近50%的企業不能夠支撐5 個月的運營,這部分企業主要為零售業、信息技術、商務服務以及建筑行業,商務服務業和信息技術行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工資成本。零售業和建筑業的特點為借貸較多,前期投入大資金,回流慢且成本較高。從主營業務收入方面看,與2020 年相比,有22.6%的人預測企業收入將減少10%甚至以上,主要是零售業和制造行業2021 年消費較為低迷,經濟數據全面不達預期。疲軟的消費將導致企業經營面臨很多的不確定性。

(三)企業融資。從調研數據中得出,中小微企業更傾向于通過商業銀行貸款進行融資,共計占比為61.3%,但銀行貸款的門檻高,往往對企業的資質、信譽、成長性等方面要求很高、隨后占比較大的融資方式為股權融資,占比近30%。資金是企業經濟活動的第一推動力、持續推動力。企業能否獲得穩定的資金來源、及時足額籌集到生產要素組合所需要的資金,對經營和發展至關重要。目前,多數企業的融資方式較為傳統。調查得知,約有75%的企業2020 年用于投資運營的借款在500 萬元以下,公司對于融資的需求是大量存在的,其中建筑行業、制造行業以及零售業對借款的需求較高。

(四)供應鏈上下游。163 家企業中,有100 家企業處于產業鏈的下游,有63 家企業位于產業鏈上游。63.2%的企業的最重要的供應商均在本地,36.9%的企業的供應商在外省或國外。在供應商斷供后,較多的企業容易找到替代供應商,少數企業的供應商斷供后極難再找到供應商。據調查顯示,主要供應商斷供原因是供應商的報價過高,其占比達45.6%,不難看出,復工以來供應商生產成本增加,不得不增加價格以覆蓋成本。在供應鏈下游,取消訂單的客戶中有24.5%的客戶來自海外或港澳臺地區,其主要原因是物流受阻;而其他取消訂單的客戶,主要原因分布在客戶對產品的要求提高、客戶需求減少、客戶倒閉或無法恢復產能。不難看出,中小微企業創新能力薄弱、抗風險能力差,導致部分供應鏈脆弱。

四、小微企業復工后獲得的支持與保障

(一)政府層面

1、防疫政策可持續性演變。在防疫政策落實到位的前提下,政府部門應該及時調整防疫政策,保持政策彈性。在復工以后,各地防疫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對疫情防控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防疫政策主要針對未來流動人口,其出發點是杜絕輸入性疫情,使得流動人口在選擇外出務工時不得不思考外出的成本。從成本角度考慮,隔離觀察14 天,而流動人口在隔離時沒有主要的收入來源,造成返崗人員的經濟壓力:疫情反復無常,隔離政策多變,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返崗人員的心理壓力,結果導致流動人口減少,企業招工困難。政府應該傾聽企業用工需求,及時調整防疫政策,簡化流程,為流動人口返崗提供便利。

2、深入了解企業訴求,制定惠企政策。首先,企業在疫情后依然面臨著經營壓力,來自成本、用工等,雖然國家已經頒布政策積極扶持企業復工,但政策仍存在時滯效應,不能有效解決企業的燃眉之急;其次,政策需要細化,各地企業幫扶政策需要落實。政府機構應該通過互聯網平臺如微信、QQ 等建立企業家聯系群,與企業家保持積極聯系,了解企業家最迫切的需求,制定最適宜當地的惠企政策。

3、推動產業鏈數字化。產業鏈上下游聯動是保持產業鏈活力的重要手段,而產業鏈龍頭企業作為產業鏈的核心,能夠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中小微企業發展。產業鏈數字化是推動產業鏈升級的有效途徑,能夠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及時掌握市場動向,能夠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轉型升級。政府應該與產業鏈龍頭企業保持密切聯系,并于龍頭企業攜手搭建產業鏈數字化信息平臺,監督數字化平臺成果落實到產業鏈上的每一家企業,推動產業鏈可持續性優化。

(二)金融機構

1、互聯網金融平臺。小微企業主要依托于傳統的線下銀行借貸進行融資,卻受限于線下融資的授信困難?;ヂ摼W金融平臺依靠大數據支持,掌握企業運營信息,從而完成對企業的信用評估,小微企業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能夠降低融資成本?;ヂ摼W平臺充分發揮數字化優勢,借助產業鏈數字化信息平臺,對產業鏈大中小微企業進行信用評估,為小微企業融資提供新的融資渠道,降低小微企融資難度。

2、企業、銀行、政府三方互惠。傳統銀行業作為主流的融資渠道,深受小微企業信賴,依托于成熟的長期的專業化技能,能為企業融資節省時間和費用,但受限于傳統的信用評估,對企業進行評估往往要花費很多的人力物力,而對眾多的小微企業很難進行信用評估,以至于小微企業融資困難。傳統銀行加入產業鏈數字化信息平臺,通過已經搜集、記錄的企業經營數據,初步的對企業進行畫像,減少信用評估成本,實現對小微企業精準、快速放貸。傳統商業銀行在此基礎上,發展互聯網金融業務,實現互聯網金融平臺與傳統商業銀行信息共享,降低融資風險。

(三)互聯網金融+供應鏈金融+區塊鏈技術+產業鏈數字化。產業鏈數字化平臺依托于區塊鏈技術。政府與龍頭企業牽頭整合供應鏈中各類企業經營數據,運用區塊鏈技術對企業數據進行保存,并及時更新企業數據。數字化信息平臺通過區塊鏈技術整合信息后,將可視化信息公開。在產業鏈運作時,信息平臺關注企業動態,協調企業生產,合理分配資源。整合后的可視化企業綜合數據交由互聯網平臺,便于產業鏈大中小微企業后期融資,每當有融資業務發生,企業融資數據及時進行更新,便于后期企業信用管理。為方便企業經營,產業鏈數字化平臺可以在已有的區塊鏈技術中進一步展開新的供應鏈融資模式。(圖1)

圖1 互聯網金融+供應鏈金融+區塊鏈技術+產業鏈數字化圖

筆者基于雙循環理論構建了新的供應鏈融資模式,適用于制造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升級轉型。運營模式如圖2 所示。(圖2)

圖2 供應鏈融資模式圖

在進行該模式前期,金融機構需要搭建產業鏈數字化信息平臺簽訂三方合同?;ヂ摼W金融平臺對企業進行信用評估,產業鏈數字化信息平臺對企業進行綜合能力評估,最終匯總分類,對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企業進行分類,最后對每種類型的企業進行排名,將整合的白名單交給互聯網金融平臺。

模式一:國外需求方與本地供應商達成協議,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進行出口貿易?;ヂ摼W金融平臺與供給商平臺聯手提供最優惠配置解決方案。

流程:①在簽訂合同前,互聯網金融平臺要對國外需求方進行信用考核,再對其訂單需求提供白名單。②國外需求方、互聯網金融平臺、產業鏈數字化信息平臺簽訂合同。③在國外需求方進行對供給商的選擇后,提交白名單至互聯網金融平臺。④互聯網金融平臺將國外需求方選擇的供應商名單交付于產業鏈數字化信息平臺。⑤產業鏈數字化信息平臺按照企業生產能力和生產規模按比例進行訂單分配。⑥國外需求方在交付預付貨款后合同生效。⑦如果國外需求方有短期資金短缺,互聯網金融平臺可提供低息預付賬款融資。⑧在供給商生產過程中,互聯網金融平臺可提供低息應收賬款融資。⑨各個供給商將貨物派發至供給商平臺倉庫,再由供給商平臺與國外需求方交割。⑩國外需求方理應在收到貨物時交付貨款,如資金短缺可延期付款。

最終貨款的一部分應優先受償第三方金融機構,再由供給商平臺分配至詳細供給商。

模式二:①在國外需求方已與國內供給商達成訂單協議時,可由互聯網金融平臺提供服務。②國外需求方在交付預付貨款后合同生效。③如果國外需求方有短期資金短缺,互聯網金融平臺可提供低息預付賬款融資。④在供給商生產過程中,互聯網金融平臺可提供低息應收賬款融資。⑤供給商將貨物派發至互聯網金融平臺指定的倉庫,由互聯網金融平臺與國外需求商交割。⑥國外需求方理應在收到貨物時交付貨款,如資金短缺,可以與供給商簽訂延期付款協議。

在這個過程中,首先國內的中小微企業是第一受益者。企業依據企業規模、企業技術能夠通過產業鏈數字化平臺得到拆分后的訂單?;ヂ摼W金融平臺擴大業務范圍,增加融貸規模,提高金融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小微企業在得到訂單、完成訂單的基礎上保證企業正常經營,后續還可以擴大生產,升級企業規模和技術。由于訂單拆分依據企業綜合實力,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企業的創新與轉型。

猜你喜歡
雙循環小微產業鏈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經貿合作的新內涵
打造內外“雙循環”安全生態系統
玩具產業如何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
“饸饹面”形成產業鏈
李奇霖:“雙循環”下的宏觀調控政策取向
產業鏈條“鏈” 著增收鏈條
小微企業借款人
產業鏈春之奏鳴
小微企業經營者思想動態調查
解決小微金融機構的風控難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