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骨頸截骨時保留殘端的長度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雙下肢不等長的影響

2022-01-20 02:44王枰稀曾凡偉張廷玖肖智文常晟嘉
當代醫藥論叢 2021年24期
關鍵詞:雙下肢股骨頸置換術

王枰稀,曾凡偉,張 東,張廷玖,肖智文,常晟嘉

(1. 達州市中心醫院骨科,四川 達州 635000 ;2. 川北醫學院研究生院,四川 南充 637000)

髖關節疾病是骨關節外科的常見病。臨床上常見的髖關節疾病包括股骨頭壞死、股骨頸骨折、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髖關節炎等[1]。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是臨床上治療嚴重髖關節疾病的常用方法。有研究指出,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可出現雙下肢不等長、假體周圍骨折、感染、假體松動等并發癥。其中雙下肢不等長是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2-4]。有研究指出,在對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進行股骨頸截骨時為其保留股骨頸殘端的長度過長是導致其發生術后雙下肢不等長的主要原因。本文對在達州市中心醫院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100 例髖關節炎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在對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髖關節炎患者進行股骨頸截骨時為其保留股骨頸殘端的長度對其術后雙下肢不等長發生情況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20 年7 月至2021 年3 月在達州市中心醫院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髖關節炎患者100 例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1)被確診患有原發性髖關節炎,且無股骨近端畸形、無脈管炎;2)具有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指征。其排除標準是:1)影像學資料缺失;2)存在由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所導致的髖關節脫位;3)存在精神障礙或意識障礙;4)曾接受過髖關節鏡下股骨成形術或全膝關節置換術;5)存在膝關節或脊柱畸形。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50 例)和試驗組(50 例)。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26 例,女性24例;其年齡為22 ~75 歲,平均年齡(48.5±26.5)歲。試驗組患者中有男性23 例,女性27 例;其年齡為22 ~75 歲,平均年齡(48.7±26.3)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手術方法如下:對患者進行椎管內麻醉,協助其取側臥位。對患者進行股骨頸截骨后,為其植入非骨水泥型人工髖關節假體,然后對其進行髖關節復位處理。在進行股骨頸截骨時,在對照組患者股骨小粗隆上方1.5 cm 處進行截骨,在試驗組患者股骨小粗隆上方1.2 cm 處進行截骨。以同等張力完成髖關節復位,避免復位后的髖關節過緊或過松。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雙下肢的長度差、髖關節功能的評分及術后并發癥(包括假體周圍骨折、髖關節脫位、髖關節強直、髖關節活動受限、下肢深靜脈血栓、脈管炎等)的發生情況。在術后1 周內,對患者進行X 線檢查,并測量其雙下肢的長度差。雙下肢等長的判定標準是:患者雙下肢的長度差在0 ~5 mm 之間。應用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評價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該評分標準包含疼痛、髖關節活動度、下肢功能及畸形等評價項目,總分為100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雙下肢的長度差

在術后,試驗組患者中雙下肢長度差在0 ~5 mm之間的患者、雙下肢長度差在6 ~10 mm 之間的患者、雙下肢長度差在11 ~15 mm 之間患者的占比分別為90.00%(45/50)、6.00%(3/50)、4.00%(2/50);對照組患者中雙下肢長度差在0 ~5 mm 之間的患者、雙下肢長度差在6 ~10 mm 之間的患者、雙下肢長度差在11 ~15 mm 之間患者的占比分別為52.00%(26/50)、36.00%(18/50)、12.00%(6/50);試驗組患者中雙下肢長度差在0 ~5 mm 之間患者的占比高于對照組患者,其中雙下肢長度差在6 ~10 mm 之間患者的占比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中雙下肢長度差在11 ~15 mm 之間患者的占比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雙下肢的長度差[ 例(%)]

2.2 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Harris 評分

治療前, 試驗組患者的Harris 評分為(52.13±3.49)分,對照組患者的Harris 評分為(52.71±3.41)分;兩組患者的Harris 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Harris 評分為(86.49±4.56)分,對照組患者的Harris 評分為(66.39±3.41)分;試驗組患者的Harris 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Harris 評分(分,± s)

表2 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Harris 評分(分,± s)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試驗組(n=50)52.13±3.4986.49±4.56對照組(n=50)52.71±3.4166.39±3.41 t 值1.0481.788 P 值0.8720.044

2.3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在術后,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并發癥。

3 討論

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是臨床上治療嚴重髖關節疾病的常用方法。有研究指出,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易出現雙下肢不等長的情況[5]。據統計,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其雙下肢不等長的發生率在19% 左右。發生雙下肢不等長會嚴重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易使其出現下腰部酸痛、跛行等并發癥[6]。有研究指出,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出現雙下肢不等長會顯著降低其對治療的滿意度。如何有效地降低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雙下肢不等長的發生率是目前臨床上研究的熱點。相關的研究表明,在對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進行股骨頸截骨時為其保留1.2 cm 長的股骨頸殘端可有效地降低其術后雙下肢不等長的發生率。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中雙下肢長度差在0 ~5 mm 之間患者的占比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Harris 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術后,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并發癥。

綜上所述,與保留1.5 cm 長的股骨頸殘端相比,在對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進行股骨頸截骨時為其保留1.2 cm 長的股骨頸殘端可有效地降低其術后雙下肢不等長的發生率,促進其髖關節功能的恢復,且安全性較高。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猜你喜歡
雙下肢股骨頸置換術
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關節鏡治療:不是良好的治療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有髖關節手術史的全髖置換術與單純全髖置換術比較
多層螺旋CT 血管成像對雙下肢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的診斷價值分析
急性腦梗死致發作性雙下肢無力1例
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效果對比分析
半髖關節與全髖關節置換治療創傷性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
股骨頸骨折內固定術后并發癥研究進展
股骨頸骨折空心螺釘內固定術后股骨頭壞死危險因素分析
預保溫防止老年股骨頸骨折行髖關節置換術中低體溫發生的效果分析
全髖關節置換術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