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鹽城市瓢城記憶墓地發掘簡報

2022-02-02 13:26鹽城市博物館
關鍵詞:人骨土坑剖面圖

鹽城市博物館

(鹽城市博物館, 江蘇 鹽城 274005)

瓢城記憶墓地位于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先鋒街道轄區,具體位置在東倉路以東,串場河以西,新洋港以南,黃海路以北,是一處古代墓葬密集埋葬區,地塊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20°7′4″,北緯33°23′40″,海拔2.6米(圖一)。

圖一 瓢城記憶墓地地理位置圖(圖片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官方網站)

2020年7—11月,鹽城市博物館聯合鎮江博物館對瓢城記憶地塊開展考古發掘工作,共發掘 5 700 平方米,發現古墓葬數十座。

一、墓葬概況

該墓地的墓葬分布較密集,北部為漢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墓葬交錯分布,西南部則主要為清代墓葬(圖二)。

圖二 墓葬平面分布圖

墓地的地層堆積簡單,分為三層。以T0615北壁為例(圖三):

圖三 T0615北壁剖面圖

第①層:現代層,厚120—160厘米,灰黃色,為河岸堆土。

第②層:清代層,厚10—35厘米,淺灰色,土質較致密,內含少許銹斑。M1開口于該層下。

第③層:東周層,厚15—40厘米,灰褐色,土質致密。僅發現少量東周時期陶片。

第③層下即為生土。

二、唐代墓葬

唐代墓葬共4座,編號為M36、M37、M50、M51。墓葬呈分散分布,每座墓葬的距離遠近不等,最遠約20米。墓葬均開口于第②層下,打破第③層。

(一)墓葬形制

墓葬形制分為土坑墓和磚室墓兩類。

1.土坑墓3座。木質葬具已朽壞,但大多殘留有下部痕跡。根據墓葬形狀,分二型。

A型:2座。梯形豎穴土坑墓。據葬具數量,分二亞型。

Aa型:1座。單棺。

M36 方向196度。墓葬長260厘米,寬80—90厘米。原始地表已被破壞,現地表向下10—15厘米至墓底。墓壁陡直向下,壁面較粗糙,底部較平坦。內置1棺,木質,殘留下部痕跡。棺痕長220厘米,寬40—50厘米,殘高10厘米,人骨架1具,保存較差,頭向北,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室南部出土瓷碗及瓷罐各1件,棺內南部出土銅鏡、硯臺各1件,棺底部出土銅錢4枚,棺中部出土銅帶扣1件,棺內北部出土銅洗1件(圖四)。

圖四 M36平剖面圖

Ab型:1座。雙棺。

M50 方向126度。墓葬土壙平面為梯形,口底同大。墓口長310厘米,寬156—176厘米,深48—53厘米,四壁面較直,壁面規整,墓底南部略高于北部。該墓葬具為雙棺,由于腐朽嚴重,無法知曉其結構。東棺長250厘米,寬57—63厘米,殘高10厘米。西棺長245厘米,寬53—66厘米,殘高2厘米。人骨保存較差,頭向南,面向、葬式不詳。棺外南端棺底板上出土釉陶罐1件,棺內南端出土瓷碗1件(圖五)。

圖五 M50平剖面圖

B型:1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

M37 方向159度。墓葬長280厘米,寬80厘米。原始地表已被破壞,現地表向下2—17厘米至墓底。墓壁陡直向下,壁面較粗糙,底部較平坦。內置1棺,木質,殘留下部痕跡。棺痕長240厘米,寬40—50厘米,殘高7—17厘米,人骨架1具,保存極差,僅存部分頭骨及1小段肢骨,頭向南,葬式不詳,墓室南部出土瓷罐1件,棺內中北部出土銅錢1枚,棺內北部出土木漆器2件,腐爛嚴重(圖六)。

圖六 M37平剖面圖

2.磚室墓1座。

M51 墓葬土壙平面為梯形,磚室殘存3層,南部為立磚,兩側為平鋪錯縫壘砌。北半部破壞無存。底為平鋪磚??诘淄?。墓口長255厘米,寬60—86厘米,殘深20厘米,四壁面較直,壁面規整,墓底較平。該墓未發現葬具。人骨保存較差,頭向南,面向西,葬式不詳,下半身無存。無隨葬品(圖七)。

圖七 M51平剖面圖

(二)隨葬器物

瓷器3件。主要有青瓷和黃白釉瓷。器類為碗和罐。

碗2件。M36:1,圓唇,敞口,弧腹,餅足,施黃白釉半釉,口徑17.2厘米,高6.7厘米,底徑7.8厘米(圖八,1)。M50:2,圓唇,敞口,弧腹,玉璧底,施青釉,口徑13.8厘米,高5.2厘米,底徑5.6厘米(圖八,2)。

罐1件。M36:2,環形折沿口,短直頸,尖圓唇,溜肩,鼓腹,平底。頸部設有四系,口徑11.4厘米,底徑12厘米,高27.1厘米(圖八,3)。

陶器2件。器類為硯臺和罐。

釉陶罐 1件。M50:1,卷沿,短頸,鼓腹斜收,平底微凹,肩部設有四系。施醬釉半釉??趶?0.5厘米,腹徑19.3厘米,高24.4厘米,底徑11厘米(圖八,4)。

硯臺1件。M36:4,泥質灰陶。敞口,平面呈長圓形,一側帶雙足,另一側圜底。長10厘米,寬8厘米,高1.7厘米(圖八,5)。

圖八 唐代出土瓷器圖

銅器9件。器類有鏡、錢、帶扣、洗。除銅鏡外,其余殘破嚴重。

鏡1件。M36:3,葵花形銅鏡,八曲,素面,中心為橋形鈕。直徑17厘米(圖九)。

圖九 瓢城記憶M36:3

三、宋代墓葬

宋代墓葬共5座,編號為M28、M38、M40、M57、M61,均為豎穴土坑墓。5座墓葬集中分布,其中M28與其余4座相距稍遠,約20米。墓葬均開口于第②層下。

(一)墓葬形制

M28 墓葬為南北向豎穴土坑單棺墓,開口南部被現代溝打破,平面梯形,口殘長170—270厘米,寬80—110厘米,壁陡直,面粗糙,底部近平??涌诰嗫拥咨?0厘米。葬具為木棺,棺蓋部分遭破壞,其余大部尚存,杉木質,置于墓坑底部,棺蓋前寬后窄,長245厘米,寬53—66厘米,棺蓋于棺箱用兩排棺釘扣合,棺口長230厘米,寬53—60厘米,前后擋板插入兩側板凹槽內,棺墻置于地板之上,用四棱坡錐狀鐵釘扣合,側板外部有刻花紋飾。棺底長240厘米,寬60—76厘米,底板厚8厘米。尸骨腐朽嚴重,僅在棺底東部發現頭骨、部分椎骨及肢骨殘骸,頭朝南,葬式不詳(圖十)。

圖十 M28平剖面圖

墓內填土為黃褐色五花土,靠近棺木部分由于有機物腐蝕呈青灰色,土質較軟,結構較疏松,出土有瓷罐1件、瓷缽1件、韓瓶1件、銅鏡1面、銅錢數枚、銀手鐲2件、銀釵2件及陶盆1件。

M38 方向183度。墓葬為梯形豎穴土坑單棺墓。長230厘米,寬80—90厘米。原始地表已被破壞,現地表向下20厘米至墓底。墓壁陡直向下,壁面較粗糙,底部較平坦。內置1棺,木質,殘留部分側板及下部底板。平面呈梯形,長202厘米,寬60—70厘米,殘高10厘米,上部破壞,結構不詳,下部四周側板斜貼于底板邊緣,使底板上浮于地面。人骨架1具,保存極差,僅存部分頭骨及部分肢骨,頭向南,葬式不詳,墓室南部出土瓷罐1件,棺內南部出土瓷碗2件,棺內北部出土瓷缽1件(圖十一)。

圖十一 M38平剖面圖

M40 方向168度。墓葬土壙平面為梯形,口底同大。墓口殘長190厘米,殘寬95—120厘米。深90厘米,四壁面略內斜,壁面規整,底較平,墓底平鋪一層磚,磚長29厘米,寬13厘米,厚3.5厘米。棺上部兩棺之間平鋪一排磚。

該墓為雙棺,由于腐朽嚴重,蓋板、側板及擋板均剩2—3厘米,東棺殘長165厘米,寬50—54厘米,殘高35厘米。南棺長204厘米,寬50—54厘米,殘高35厘米。由于棺木腐朽嚴重,無法了解其結構。人骨已腐朽無存,墓主人頭向南,面向不詳,葬式不詳。隨葬品有瓷碗2件、陶缽1件(圖十二)。

圖十二 M40平剖面圖

M57 方向167度。墓葬西部被現代白灰坑打破。該墓土壙平面為梯形,口底同大。墓口長235厘米,殘寬95—133厘米,殘深13—25厘米,四壁面較直,壁面規整,墓底北部略低于南部。

該墓為雙棺,東棺長202厘米,寬58—70厘米,殘高10—15厘米;西棺西半部被破壞,棺長196厘米,殘寬26—52厘米,殘高5厘米,結構均為卯榫加棺釘連接。人骨保存較差,東棺墓主頭向南,面向東,側身直肢。西棺被破壞,人骨無存。隨葬品有韓瓶1件、陶盆1件和銅鏡1件(圖十三)。

M61 方向142度。墓葬上部被現代下水道破壞,土壙平面為梯形,口底同大。墓口長240厘米,寬150—154厘米,殘深50厘米,四壁面較直,壁面規整,底較平。該墓葬具、人骨均被破壞無存。隨葬品有韓瓶2件(圖十四)。

圖十四 M61平剖面圖

(二)隨葬器物

隨葬器物種類有瓷器、陶器、銀器、銅器和錢幣五類。

1.瓷器8件。主要有青白瓷和黃瓷等,器類有碗、缽、罐和韓瓶等。

碗4件。完整或可復原器為2件?;?,弧腹斜收,小圈足,施青白釉。M38:2,內底劃花,花紋為篦劃纏枝紋??趶?8.6厘米,高6.8厘米,底徑5.7厘米(圖十五,1)。M38:3,內底劃花,花紋為篦劃纏枝紋,碗底墨書??趶?8.4厘米,高5.1厘米,底徑5.8厘米(圖十五,2)。

缽2件。為M28:1及M38:4,均破損嚴重,無法修復。

罐2件。M28:6,圓唇,高領,短頸,鼓腹,平底。肩部對稱各置雙豎系,部分殘。黃色胎,胎體質地較粗。施黃釉,外壁僅施半釉??趶?.5厘米,腹徑23.1厘米,高32.7厘米,底徑8.7厘米(圖十五,3)。M38:1,破損嚴重,無法修復。

圖十五 宋代瓷器總圖

2.陶器7件。分為泥質紅陶和泥質灰陶,器類有罐、盆、缽和韓瓶等。

盆2件。圓唇,斂口或侈口。M28:8,泥質灰陶,弧腹斜收,平底略內凹??趶?4厘米,高8.5厘米,底徑15.3厘米(圖十六,1)。M57:2,泥質紅陶,弧腹,矮圈足??趶?5厘米,高9.3厘米,底徑7.6厘米(圖十六,2)。

罐1件。M28:7,泥質灰陶。圓唇,敞口,弧腹斜收,溜肩,平底內凹,肩部飾四個橋形耳口徑24厘米,腹徑32.7厘米,高31.6厘米,底徑20.2厘米(圖十六,3)。

缽1件。M40:3,卷唇,弧腹,平底略內凹。施醬釉??趶?1厘米,高13.7厘米,底徑7.4厘米(圖十六,4)。

韓瓶3件。頸部略束,粗頸,凹底,肩部飾四個橋形耳鼓腹,灰色胎,胎體質地較粗,施黃釉。M57:3,折沿,下腹器表輪制痕跡明顯,系已殘??趶?0.3厘米,腹徑17.8厘米,高35.6厘米,底徑8.8厘米(圖十六,5)。M61:1,平沿,系已殘??趶?0厘米,腹徑17.1厘米,高33.3厘米,底徑8.4厘米(圖十六,6)。M61:2,平沿,下腹器表輪制痕跡明顯??趶?0厘米,腹徑16.7厘米,高34厘米,底徑8.4厘米(圖十六,7)。

圖十六 宋代瓷器總圖

3.銀器4件。器類有手鐲和釵。

手鐲2件。M28:2-1,直徑5.5厘米,中間最寬處1.1厘米,兩邊最窄處0.5厘米,厚0.2厘米(圖十七,1)。中間有一圈凸棱。M28:2-2,直徑5.7厘米(圖十七,2)。

釵2件。M28:3-1,呈“V”字形,長14.2厘米,高0.4厘米(圖十七,3)。M28:3-2,長15.4厘米,高0.4厘米(圖十七,4)。

4.銅器2件。器類為鏡??蓮驮?件(M57:1)???,帶柄,柄斷成3截。鏡徑9.7厘米,通高18.2厘米,厚0.4厘米(圖十七,5)。

圖十七 宋代金屬器

5.錢幣1件。M28:5,破損嚴重,已無法復原。

四、明代墓葬

明代墓葬共2座,編號為M56、M58,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M56位于M58正北方,兩墓相距不足200厘米。兩墓均開口于第①層下,該處無第②層,開口距現地表10厘米。

(一)墓葬形制

M56 方向340度。墓葬土壙平面為梯形,口底同大。墓口長266厘米,寬244—256厘米,殘深65厘米,四壁面較直,壁面規整,墓底西棺略低于中棺和東棺。

該墓為三棺,東棺長216厘米,寬60—70厘米,殘高45—55厘米;中棺長235厘米,寬73—78厘米,殘高45厘米;西棺長216厘米,寬58—70厘米,殘高30厘米,結構均為卯榫加棺釘連接。人骨保存較差,墓主頭向北,面向不詳,骨骼比較凌亂(圖十八)。

圖十八 M56平剖面圖

出土隨葬品共18件/套,其中銅錢7枚、瓷碗4件、骨簪1件、鐵環1件、鐵器1件、陶罐1件、瓷碟1件、鐵簪1件和銅錢1串。

M58 方向334度。墓葬土壙平面為梯形,口大底小。墓口長250厘米,寬164-176厘米,墓底長246厘米,寬160—172厘米,深40—45厘米,四壁面向下略內斜,壁面規整,墓底較平(圖十九)。

圖十九 M58平剖面圖

該墓為雙棺,東棺長230厘米,寬60—74厘米,殘高2—4厘米;西棺長75厘米,寬39—47厘米,殘高20厘米,結構均為卯榫加棺釘連接。人骨保存較差,東棺墓主頭向北,面向葬式不詳。西棺為火葬。隨葬品僅銅錢1枚。

(二)隨葬器物

隨葬器物共32件,種類有錢幣、瓷器、鐵器、骨器和陶器五類。但錢幣、鐵器和骨器皆殘破嚴重。

瓷器5件。均為青瓷。器類有碗和碟。

碗4件。敞口和唇口,弧腹,圈足。均施青釉。M56:2,黃色胎,胎體質地較粗。外飾豎線紋??趶?4.5厘米,高7.9厘米,底徑5.9厘米(圖二十,1)。M56:3,黃色胎,胎體質地較粗。釉層單薄。外飾豎線紋??趶?4.5厘米,高7.8厘米,底徑5.6厘米(圖二十,2)。M56:6,黃色胎,胎體質地較粗,內飾荷花紋??趶?4.5厘米,高7.2厘米,底徑4.9厘米(圖二十,3)。M56:7,黃色胎,略帶紅色,胎體質地較粗。釉層單薄。內有支燒的圈痕??趶?4.8厘米,高8厘米,底徑4.9厘米(圖二十,4)。

碟(洗)1件。M56:11,敞口,折沿,口沿外撇,弧腹,淺圈足,平底。施青釉。黃色胎,胎體質地較為粗糙。釉層單薄。通體青中帶灰??趶?1厘米,高3厘米,底徑4.4厘米(圖二十,5)。

陶罐1件。M56:10,夾砂灰陶,帶褐色陶衣。敞口,方唇,鼓腹,平底微凹??趶?0.5厘米,高15.5厘米,底徑9厘米(圖二十,6)。

圖二十 明代陶瓷器

結語

這批墓葬未見確切紀年的文字材料,因此主要依據墓葬形制和隨葬品的時代特征來綜合判斷年代。

M36為豎穴土坑單棺葬,出土遺物較為豐富,除瓷器外,還有葵瓣銅鏡、陶硯臺、銅帶扣、銅洗等器物,墓主可能為男性。M50為豎穴土坑雙棺葬,僅出土瓷器。M51為豎穴磚室墓,平面梯形,無墓道。M36、M50出土瓷碗形制相近,玉璧底,外壁施半釉為共有特征。M36:1露出紅胎,僅在施釉處使用化妝土,釉色白中泛黃,胎體厚重。M50:2通體使用化妝土,釉色青中偏黃,胎體較為輕薄,均為唐晚期長沙窯的產品。M36:1施化妝土,外壁施半釉,釉色為醬黃色,初步判定為長沙窯窯系。M50:1釉色為醬色,通體化妝土更加細密,可能同屬唐晚期長沙窯。據此,上述基本可以推測為唐代晚期墓葬。

M28為豎穴土坑單棺墓,出土遺物較為豐富,從銀手鐲口徑判斷墓主可能為女性。M38棺內南部出土的兩件瓷碗,葵口,圈足較矮,淺足內收,內底劃花,花紋為篦劃纏枝紋,青白釉色,初步判定為南宋時期景德鎮湖田窯的產品。M57、M61出土3件釉陶韓瓶,頸部略束,粗頸,四系,器形與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六號井出土的Aa型韓瓶[1]、江蘇鎮江市環城東路宋代遺存第五層出土者[2]、金壇大墳村宋墓出土者[3]、金壇南宋周璃墓出土者相似,共同佐證在南宋時期比較流行。M28出土的韓瓶雖為粗頸,但口沿為圓唇,腹部更鼓,與南宋至明代普遍流行的器形不同,推測時間上會更早。從功能上看,本次出土的韓瓶應是附近民窯為居民生產生活燒制的酒具或便攜式水器。

M56出土的5件瓷器均屬龍泉窯系列,釉色略有差異。其中M56:7瓷碗,內有墊燒痕,施釉內不及底,外底無釉,釉色青中偏黃;M56:2、M56:3瓷碗,外壁有菊瓣仿生的痕跡,釉色青中微閃黃;M56:11瓷碟,寬平沿,黃胎,釉色青中帶灰,上述墓葬年代大約為明代中晚期。

此次發掘的唐代、宋代、明代墓葬,多數是土坑豎穴墓,部分墓葬發現有葬具。從墓葬規格與隨葬品數量、質量看,皆屬平民墓葬。此次發掘的墓葬數量多,時代跨度長,出土遺物比較豐富,為研究江淮東部地區唐、宋、明時期墓葬的區域特點和文化內涵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執筆:史為征、劉宗榮、黃嘉祺、唐文彪

猜你喜歡
人骨土坑剖面圖
村頭的土坑
小兔的報答
廣東省風門坳錫礦地球化學特征與找礦標志
噴氣式民航客機剖面圖?
曲阜奧體中心戰國兩漢與宋代墓地人骨的病理學觀察
“自埋”
章丘城子崖遺址H393出土人骨的鑒定與分析
岔路
探秘最詭異的人骨吊燈
B/S模式SEG-Y格式地震數據的讀取與演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