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合力、新體系、新生態”模式下的ICT行業人才供給側改革與研究*

2022-02-03 03:59蔡方凱劉??h李曉鈺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22年46期
關鍵詞:產教應用型校企

蔡方凱 劉??h 倪 磊 李曉鈺

(成都工業學院網絡與通信工程學院 四川成都 611730)

為滿足國家產教融合戰略和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建設和發展新工科是提高國家整體競爭力,贏得市場競爭、搶抓發展機遇的重要途逕[1]。從新工科的概念來看,它代表新興產業和行業的發展方向,從學科導向轉變為產業需求導向,以破除專業壁壘、進行跨界融合,從被動適應轉變為主動支撐引領;從新工科的建設要求來看,它要求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區域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過程中起支撐作用,以對接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和企業技術創新需求,培養面向未來的應用型、復合型和綜合型工科人才[2-3]。

因此,本文在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建設背景下,以成都工業學院為例,介紹學校培養ICT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經驗。

一、現狀分析

國內高校正在積極探索產教協同育人的模式、機制和方法,項目團隊也對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ICT行業人才供給側改革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探索,認為普遍存在以下問題[4]:(1)政行企校多主體協同育人缺乏長效機制,協同主體間充分合作及要素聚合不夠,未能形成良好運行機制;人才培養落后于產業發展需求,教育鏈對接產業鏈還未形成良好運行機制。(2)各ICT專業相對獨立、封閉,資源與信息不互通,無法形成交叉復合的人才培養。傳統ICT人才培養在教學內容、課程體系上與區域產業結構、新興產業和新經濟發展存在“脫節”現象,知識體系和技術創新模式滯后。這些都給工程教育的校企合作推進帶來了現實困境[5-6]。與其他應用型本科院校相比,成都工業學院作為“陳毅元帥”母校,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強大的應用型辦學積累,為此,學校從ICT行業發展趨勢與自身學科優勢的雙重借力中,提出“協同與共建、交叉與融合、繼承與創新”的新核心理念,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ICT產業發展為主體,堅持內涵式發展道路,從單一育人模式到多主體協同育人融合思維的轉變,建立以“陳毅精神”為引領的學科交叉互融、文理專業滲透的育人教學新體系,實現從“產業需求驅動”到“教育供給調整”的創新性探索。

二、ICT行業人才供給側改革的“三新”研究思路

1.協同與共建 凝聚ICT培能育人“新合力”

(1)政府搭臺,加快校企內部管理結構改革和流程再造,通過創新校企合作模式,不斷推進利益融合。學校轉變思維模式,大膽改革探索產教深度融合,充分發揮校企各自具有的領域內優勢,共建利益共同體。一是以產教融合載體建設為重點,推進資源融合,共建以華為網院為代表的產業學院和產教融合示范基地等。二是人員雙向流動,推進人才融合,共建ICT人才智庫。三是共建科技服務創新平臺,推進技術融合。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建產業技術研究院、協同創新平臺等科技創新和產業服務平臺。

(2)學校打破學科、院系和專業壁壘,不斷發揮政行企校鏈接產學研的重要作用,通過完善政行企協同參與的評議制度,不斷優化學科布局和專業設置,培養滿足區域地方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實現聯合治理。

(3)政行企校優勢互補,促進互融共生。通過常態化、制度化組織各類產教聯盟,學校向企業和科研機構購買技術課程和實訓教學服務等形式,推動各類教學資源有效融入院校人才培養體系,共享共用各類資源協同育人,實現人才鏈產業鏈的有效對接。建設校企合作示范項目庫,促進校企技術、人才、服務等資源整合與融合,共同創新生產新知識、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2.交叉與融合 構筑ICT人才教學“新體系”

(1)建立政府指導、行業主導的學科布局和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提升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與ICT行業產業發展的契合度。組建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共同參與的“產教融合”理事會和由學科專家和產業技術專家組成的專業建設專家委員會,根據“成渝經濟圈”ICT行業產業的發展需求,研究評議新專業設置和專業整合方案,形成服務ICT行業全產業鏈創新鏈發展的專業集群。

(2)改革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開發模式,構建以技術邏輯為核心、以應用為導向的ICT應用型課程體系。通過組建政行企為主的專家顧問委員會,按照“技術—能力—知識—課程”邏輯開發人才培養方案,重構以技術邏輯為核心、以應用為導向的課程體系。設置機動學分課程,鼓勵學生跨學科跨專業修讀,推進應用型復合ICT人才培養。

(3)引入ICT產業核心技術標準,強化課程教學內容的適切性、應用性、適應性??蓪CT行業和產業核心技術標準引入到課程標準中,將ICT行業和產業共性技術融入教學內容中,明確課程的目標和價值,提高ICT專業基礎課程內容的適切性和專業核心課程應用性。通過與行業企業共同開發課程,共同編寫教材、案例,建設專業特色課程,并采用課證結合等方式,不斷提升學生崗位適應能力和職業素養能力。

(4)實施“雙重身份計劃”,推進“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利用學校所處成渝經濟圈的區位優勢,以聯盟、平臺、基地為載體,實施學校教師既是學校(行業、企業)教師(企業職工)又是企業職工的雙重身份計劃,促進人才和技術等資源融合,增強全產業鏈人才供需對接有效性,ICT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見圖1。

圖1 ICT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3.繼承與創新:打造ICT人才培養“新生態”

作為“陳毅元帥”母校,學校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強大的應用型辦學積累,通過深化“廳委共建”(工業主管部門經信廳與教育主管部門教育廳共建成都工業學院)、“市校共建”(國家級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宜賓市與學校共建)產教融合政府部門主導機制,以創新政府的管理方式,發揮政府的協調指導作用,加強成渝地區產業、科技和教育資源的統籌與協調,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立足產業發展需求和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通過平等協商形成產教聯盟。

按照資源融合、技術融合、人才融合、利益融合目標,建立以ICT產業集群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培養ICT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目標、以產業技術創新為牽引、以創新資源集聚為支撐,由政、協、企、校多方協同共建的現代產業學院。學院可采用理事會管理方式、現代化治理結構、市場化的運行機制,將科技研發、產業服務與人才培養有機融合。

在政府指導下圍繞5G技術和新基建,由成都工業學院、ICT行業協會共同組建相關應用技術研究院,利用校企科研人員優勢,同時吸引其他科研院校人員參加,開展產業關鍵技術和新產品開發,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完善研究院研發、設計、檢測、試驗、認證等功能,形成集技術研發、成果孵化、系統集成等為一體的ICT協同創新平臺,直接服務和支持產業行業需求。

以政策引導、事業吸引、項目驅動聚集人才資源,建成多層次、多領域、協同創新的智庫團隊,開展ICT應用性關鍵技術研究、產業政策研究、推進成果轉化,為產業發展提出有針對性、前瞻性、創新性和戰略性的對策和建議。

圍繞ICT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教學、科研設備共享機制,構建可支持教學、工程項目實踐、定制職業認證、實習就業、認證培訓的實踐和創新平臺,與企業技能大師工作室、生產性實訓基地,實現共享互通。

三、育人成效

在四川省主導下,四川省經信委(廳)與四川省教育廳簽署合作協議共建成都工業學院(簡稱“廳校共建”),四川省經信廳首批投入并建設“四川省電子信息產學研合作創新平臺”,探索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打造ICT應用型人才培養四川樣板。學校與全國首批國家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宜賓市政府合作共建成都工業學院宜賓園區(產教融合園區),獲得宜賓市政府產教融合專項經費支持,將圍繞智能終端等產業發展需求設置電子信息類、智能制造類等特色產業學院和特色專業,開展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在四川省發改委指導下,聯合省內電子信息企業、應用型高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成立四川電子信息產教聯盟。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蘇寧等企業合作,建有華為信息與網絡技術學院和蘇寧產業學院等,與Intel合作建有聯合實驗室和先進電子制造工程中心,與富士康科技集團共同出資成立了產、學、研、用一體的四川成工富創科技有限公司,圍繞“電子信息”和“智能裝備”行業,試行股權共持、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機制,產教深度合作、協同育人。

學校牽頭成立或加入成渝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聯盟等8個產教聯盟和四川省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等7個高校聯盟,各聯盟有效運行,產教融合在人才培養各環節落地生根。創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共享實踐和創新平臺,共建“華為信息與網絡技術ICT產業學院”“蘇寧產業學院”“模具產業學院”等現代產業學院,“智能制造”產教融合基地獲批四川省首批“產教融合示范基地”立項建設項目。與北京絡捷斯特共建虛擬仿真實驗室,與蘇寧易購共建商科綜合管理能力實訓中心。依托“成工富創”開發實踐教學資源,推動“仿真+實戰”實踐教學模式。校企聯合投入實驗設備總值3000余萬元。校企共建校外實習基地52個、建立“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16個。學校承接來自企業或地方政府的橫向課題170余項,國家級科研項目16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15項,市廳級項目300余項,承擔各類橫向項目170余項。

我校學生先后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工程訓練綜合能力大賽、機械創新大賽、“恩智浦”智能汽車競賽、金融科技創新能力大賽、金相技能大賽等全國大學生A級比賽項目中取得多項國家特等獎、一等獎。根據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21年初發布的“2020全國普通高校學科競賽排行榜”,我校相關獲獎數量累計134項,首次進入2016-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排行榜榜單,在四川省所有本科高校中排名第12位。學生取得國家專利、通過華為HCIE/IP等認證、獲得國家級省級學科競賽獎項200余人次;華為ICT人才聯盟雙選會吸引四川省內40多家優質企業,ICT專業群就業率達95%左右,充分展示了“三新”模式在本科教育教學和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取得的成績。

結語

實踐證明,“協同與共建、交叉與融合、繼承與創新”的核心理念,從宏觀到微觀,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實施,創新實踐了多主體協同育人長效機制;通過建立產教聯盟、產業學院、產業研究院、實踐創新基地等平臺,推進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平臺協同的創新;構建了·以“陳毅精神”為引領,以ICT產業核心技術標準為核心的“五增五減”“兩類三層”應用型課程體系,培養學科專業交叉、文理專業滲透的復合型ICT人才。十四五期間,學校將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為培養ICT創新型人才,將我國建設成創新驅動型國家貢獻力量[6]。

猜你喜歡
產教應用型校企
關于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探討
立足“農”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風生水起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產教融合 商以富國
基于產教結合下的中職電子教學研究
產教融合:時尚產業的蛻變之路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園林生態學》實踐教學改革探索
校企合作對于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探索
機械制造專業校企聯合培養機制的探討
應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學改革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