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節水農業發展對策研究

2022-02-04 13:48陳小明趙福靜
前沿 2022年5期
關鍵詞:交錯帶節水用水

李 俊 陳小明 趙福靜

(1.集寧師范學院,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0;2.烏蘭察布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國家水安全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①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用水治水方針②,為解決好新時代糧食安全、水安全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的實施,內蒙古“十四五”規劃全面制定,抓好落實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全面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成為當前時期面臨的主要任務之一。2020年6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提出“農業要節水化”,研究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這個命題,結合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對內蒙古生態安全和高質量發展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進農業節水是確保糧食安全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必然選擇,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笆奈濉睍r期,內蒙古要建設國家農畜產品生產基地,農業發展既要保障國家糧食生產安全,又要節約集約高效利用水資源、加強高效節水農業生產,必須拓展農牧交錯帶農業生產空間,加快走農業節水化之路。

一、加強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節水農業生產的必要性

內蒙古農牧交錯帶屬于農牧業并存過渡的生態脆弱地帶,是內蒙古農牧業生產較為集中的地區,也是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11月,農業部印發《關于北方農牧交錯帶農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農計發〔2016〕96號),文件中明確列出內蒙古農牧交錯帶5個盟市的29個重點農業生產旗縣,見表1。

表1 內蒙古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范圍

但長期以來,該區域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較低、水資源開發過度、節水農業投入有限,生態安全受到威脅,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如何立足全區水資源實際、找尋農業高效節水的最優路徑、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內蒙古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農業發展的關鍵。

(一)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對內蒙古提出新要求

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給我國糧食安全提出新警示。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和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一些國家對部分糧油或農資實行不同限度的出口管制,加之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頻現,造成包括我國在內的部分地區農作物減產,我國糧食安全受到影響。目前來看,我國對水稻、玉米、小麥三大主糧和主要肉類的安全保障水平較高,食用植物油、大豆的自給率較低,分別為1/3和不到17%;而農業供給體系中的蛋白飼料原料供給自給率不到20%,短板最為突出;進口糧大約占我國糧食產量的1/4,食物自給率從2000年的93.6%降至2020年的65.8%,糧食的對外依存度達17%。[1]長期來看,在國內糧食生產區域格局上,未來北糧南運的形勢將延續,但華北、東北等糧食主產區因水資源過度開發、地下水超采嚴重,區域性供水矛盾將進一步加劇,農業用水的壓力持續增加,糧食生產增長空間有限。

建設國家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的發展定位對內蒙古提出新要求。長期以來,內蒙古把糧食生產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堅持把水利作為農業命脈來抓,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現已成為全國糧食增產最高的省份。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和6個國家重要糧食凈調出省區之一,內蒙古是公認的優質小麥、大米、玉米、土豆、雜糧和油料黃金生產帶,是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糧食總產量連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2021年糧食生產實現“十八連豐”,躍居全國糧食產量第6位,糧食增產占全國增量的13.18%,增量居全國第4位,糧食貢獻量達400億斤。[2]內蒙古在建設國家農畜產品生產基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對內蒙古提出新要求,要建設國家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就需內蒙古在穩固傳統糧食產區生產能力的同時,大力挖掘、提升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農業生產潛力,為國家糧食安全生產作出更多貢獻。

(二)水資源成為內蒙古農業增產增效的最大制約

水資源是支撐農業發展最重要的物質和環境基礎,內蒙古水資源現狀不容樂觀。一方面,內蒙古地區水資源稟賦條件差、總體緊缺且時空分布不均,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干旱、半干旱區面積占81%,耕地畝均水資源占有量約占全國平均水平的1/4。另一方面,全區水資源開發利用過度,受氣候變化影響,近10年來,內蒙古地下水資源總量減少了近7%,但供水量卻增長了40%左右,地下水超采問題十分突出,部分盟市地表水和地下水出現不同程度的超載。此外,隨著用水總量剛性約束趨緊,資源型缺水與工程型缺水并存,且水資源利用效率低,用水結構亟須調整。水資源條件和氣候因素對北方農業發展有著巨大影響,農業生產是全區用水大戶,2020年全區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72%,高于全國62.1%的用水占比。③干旱缺水和低效用水成為制約全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相關研究表明,每年全國因干旱導致的糧食損失近190億公斤,約占2019年糧食總產量的3%。④未來黃河流域中游氣候向暖干化方向發展,北方呈現干旱趨勢,春旱和夏旱頻率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會進一步加劇,影響范圍廣泛。

拓展節水農業增產增效新空間是破解水資源制約全區農業生產的有效途徑。目前來看,全區糧食供求和水資源供需總體上處于“緊平衡”狀態,農業用水存在結構性、區域性矛盾,糧食安全的基礎仍不穩固。一方面,水資源短缺威脅到灌溉農業的有效灌溉量,從而影響糧食產量和糧食安全;另一方面,糧食生產消耗大量的水,由于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在耗水的同時造成水資源緊缺,而北糧南運又進一步增加了內蒙古缺水地區的壓力。在河套灌區、土默川平原和西遼河平原等傳統的糧食重點產區,水資源開發過度,農田灌溉用水利用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耕地灌溉面積可拓展的空間有限,糧食產量已經在高位,亟須節約集約利用水資源并拓展新的節水農業生產空間?!笆奈濉蹦?,規劃全區農業用水相較2019年減少約10億立方米[3],這給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提出嚴峻挑戰。

(三)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水資源現狀要求農業生產必須走節約集約高效利用的道路。農業用水效率偏低,與內蒙古亟須節水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水情與區情特點決定了我們必須牢固樹立量水而行、節約集約利用水資源的理念,而依靠增加農業用水總量、擴大灌溉面積來保障農業生產的傳統發展模式,不可持續??茖W調整種植結構,合理確定糧食生產目標,以水定糧,大力發展旱作農業,在水資源短缺尤其是地下水超載地區,絕不能再走“以水換糧”的老路。內蒙古應該進一步挖掘農業用水潛力,節約集約利用水資源,提高農業用水效率,開展農業用水改革,使全區農業發展逐步形成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可持續發展格局,這對于農業高質量發展、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推動農業綠色發展都具有現實和長遠意義。

節約集約高效利用水資源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笆奈濉睍r期末,全區萬元GDP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16%,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7以上[3],農業用水總量呈現逐步減少的趨勢。據測算,全區每年調出商品糧200億公斤,相當于調出水量70億立方米以上。按照《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到2025年,全區配置水量較2019年減少5.98億立方米,退減不合理用水11.20億立方米,仍超用水量18.28億立方米,而農業用水相較2019年將減少約10億立方米。因此,強化農業生產節約用水、推進水資源的節約集約高效利用、開拓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農業生產新空間、走節水增產的發展道路,是內蒙古未來糧食產量持續增長的關鍵所在,也是內蒙古實施國家發展戰略、建設國家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的必然選擇。

(四)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生產條件要求農業節水化

發展節水農業是內蒙古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生產條件的內在要求。內蒙古農牧交錯帶地域廣闊、東西跨度大,氣候和土壤條件差別較大。

作為典型的水資源缺乏地區,這一區域農田基礎設施薄弱,耕地立地條件較差,山地、坡地面積大,灌溉排水設施和田間雨水集蓄設施等基礎建設不足,耕地保水保肥、抗旱能力較差。受資金、政策等因素制約,盡管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有面積可觀的耕地,但高效節水灌溉發展力度不足,農業生產長期在高耗水、低產低效水平上運行,農業現代化建設滯后。特別是近年來在用水量連年激增的情況下,地表水資源大幅度減少,缺水導致農業生態系統十分脆弱,一些水資源短缺的地區還采用粗放的灌溉方式,無序開采地下水,部分地區形成“漏斗區”。加之水價低廉、農民主動節水意識差,加劇了區域的水危機,草場退化、土壤沙化、土地鹽堿化等生態問題嚴重危及區域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發展節水農業也是國家所積極倡導的綠色農業發展方式。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農業灌溉主要依靠地下水,而水資源缺乏又是內蒙古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農業生產的最大問題。因此,亟須從制度層面加以規范和引導農業生產用水,有必要從農業節水視角關注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模式與布局問題,從根本上保護好地下水資源,在有限水資源支撐下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生態的全面可持續發展,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加強內蒙古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節水農業發展,既能有效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又能大幅提高化肥農藥的利用效益;既是發展現代農業的現實需要,也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戰略舉措。

二、拓展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節水農業生產的可行性

位處赤峰市、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的部分旗縣是2016年農業農村部劃定的內蒙古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也是玉米、雜糧、馬鈴薯等糧食重要產區。全區耕地面積926.67萬公頃(1.39億畝)[2],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耕地面積161.67萬公頃(2 425萬畝),約占全區的17%,而近三年來的糧食產量約占全區的20%,見表2。⑤推進內蒙古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糧食生產,必須走農業節水化之路,這對保障全區糧食生產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表2 內蒙古農牧交錯帶29個重點地區2019-2021年糧食產量

(一)政策與決策支撐綠色節水農業全面發展

國家層面上,《農業部關于推進節水農業發展的意見》《國家農業節水綱要(2012—2020年)》《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先后出臺;自治區層面上,近年來先后印發《農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0年—2022年)》《內蒙古自治區節水行動實施方案》等指導性文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印發并實施。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各盟市加強政策引導,出臺推進節水農業發展措施。特別是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調研的時候提出“農業要節水化”,為進一步挖掘農業用水潛力、提高農業用水效率、開展農業用水改革提供了決策依據。

(二)“十三五”時期節水農業基礎得到夯實

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效率逐步提升,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建設成效顯著,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數不斷提高,地下水管理與保護取得實效,水利建設投資穩中有增。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顯著,以政府投資為引導,加大了節水農業的投資力度和建設規模,農田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農田抗災能力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

(三)農牧交錯帶農業節水化生產空間潛力巨大

內蒙古農牧交錯帶干旱少雨,非常適合種植旱作物,是全區雜糧、馬鈴薯、玉米等糧食的重要產區,有良好的耕地和適種條件。未來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糧食生產農業節約用水可挖掘潛力巨大,特別是灌溉水利用系數與先進國家的0.7-0.8和我國先進地區的0.57相比,有較大提升空間,可以為全區糧食生產提供新的發展空間,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貢獻內蒙古力量。

(四)科技進步為節水農業發展提供了支撐

近年來,因地制宜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探索,噴灌補灌、淺埋滴灌、膜下滴灌、高壟滴灌、集雨補灌、井黃雙灌等高效節水、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在不同水資源區域廣泛應用,推廣科學的農藝方法和管理技術,重點在品種、結構、農藝、設施、機制等方面開展節水應用。未來節水技術的進步空間巨大,信息技術支撐節水應用服務體系日益完善,農業生產智慧化節水用水建設全面推進,物聯網技術與農業領域應用結合,科學技術創新是農業高效節約集約用水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五)旱作農業發展為農業節水化積累了經驗

內蒙古農牧交錯帶旱作農業在耐旱作物引進、良種繁育、節水技術推廣等方面的發展,為農業節水化提供了科學發展的基礎。如地處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烏蘭察布市,面對降水量小、蒸發量大、水資源短缺的實際情況,通過長期摸索,不斷調整種植結構,馬鈴薯、玉米、燕麥、藜麥、莜麥和雜糧雜豆的種植已成規模,逐步走上以裝備節水設施為重點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特別是通過大型噴灌由主導到逐步退出實現有效節水、推廣地膜覆蓋技術抗旱節水、推行軟管微噴技術節水增效、推廣膜下滴灌技術節水增效、推廣機械化地下滲灌節水,因地制宜實現農業用水節約利用,走節水化道路。

三、促進內蒙古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節水農業發展的建議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綠色發展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節水化農業生產綠色化,要重視內蒙古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29個旗縣的農業生產,逐步優化作物種植結構,增加節水灌溉面積,降低農業用水總量,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一)加強對農業節水化的認識和研究

什么是農業節水化?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紹忠在2020年10月10日第二屆中國節水論壇上提出,水資源要與農業生產多要素協同,要從田間到水源多過程進行節水調控,實現整個鏈條水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農業節水化就是在傳統農業節水基礎上,與多種技術交叉融合,通過管理機制的創新來實現農業節水基層化、模式化、集約化、規?;彤a業化。推進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節水農業發展,需要掌握內蒙古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加強對農業節水化的研究,制定節水化措施,完善節水技術、機制和政策。

一要由宏觀政策推動向實施節水化綠色農業行動轉變。加快節水化農業綠色發展政策的理論研究和創新,突破制約內蒙古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農業綠色發展的水資源瓶頸和政策障礙,把綠色發展理論應用于節水農業生產實踐,提升節水農業發展的信息化水平,完善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投入補貼制度,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推動節水化農業走上良性可持續運行的軌道。

二要由政府主導節水項目向農業節水企業化運作轉變。農業節水是一項政府主導的專業性、系統性很強的大工程,應當在后期運營、監管等方面吸引更多企業專門從事這項工作。節水企業擁有專業團隊和精細化管理,是節水技術創新與應用的主要推動者。這方面,可借鑒大禹節水集團在新疆、寧夏等多個省區的智慧水利建設經驗,真正實現內蒙古農牧交錯帶水資源的節約保護和優化配置。

三要大力推進節水化農業綠色發展。農業節水是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對于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都具有長遠意義。農業節水化對未來提升糧食產能有很大潛力。據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預測,在充分考慮現有節水技術的前提下,未來我國節水量大約在350億立方米左右,若再用于糧食生產,可增產糧食約6 800萬噸。⑥因此,在保障糧食重點生產地區節水增效的基礎上,要認識農業節水化、推進農業節水化,加快調整農牧交錯帶農業生產政策,實現農業綠色發展。

(二)大力提升農牧交錯帶農業生產用水效率

內蒙古要堅持以水定地、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進一步分解落實區域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指標,優化農業生產布局,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壓減高耗水作物面積,鼓勵種植耗水少、附加值高的農作物,確立起與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農業產業結構。

一要完善農業節水工程和技術措施體系,重視水源和中間輸水環節,疏通田間“毛細血管”,強化工程節水措施,重視農藝節水、管理節水等技術,實施灌區節水改造,因地制宜選擇節水方式,推廣生物和農藝節水新技術,實現水肥一體化,提高農業生產用水效率。

二要健全農業節水工程管護機制,創新管理體制機制,落實節水工程管護主體,因地制宜采取多種方式實施有效管護,讓農業節水工程設施“多方建、有人管、費能收、壞能修”,保證節水工程持續發揮效益。

三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農業節水服務體系,加大改革力度,創新制度設計,加強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培育現代節水服務企業,完善售后服務體系。

(三)加快補齊農業節水化制度短板

內蒙古要補齊中部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農業節水短板,需要進一步加強統籌規劃,堅持綜合施策,從注重工程建設向更加重視制度建設轉變,多層次、多方面加大推進力度;按照內蒙古農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在保障糧食重點生產地區節水增效的基礎上,加快調整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農業生產政策,提高節水農業生產效率。

一要建立健全農業節水化的管理體制機制,實行農業節水化各級行政首長責任制,從制度上強化各級政府對農業節水化的重視。

二要探索農業節水化發展基金的運行,加大企業和社會資本的投資力度,調動農民節水投入的積極性,形成農業節水化投資保障機制。

三要深度打造農業節水利益共同體,加強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農業節水化實驗區建設,探索基層農業節水管理新路子。

(四)增強農業節水科技支撐力

內蒙古應加強先進節水技術和裝備的應用推廣,把信息技術應用到農業節水管理,制定科學的灌溉計劃,實行精細灌溉,集約利用水資源,提高農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

一要用科技支撐農業節水化,做好農牧交錯帶農業節水規劃,借助科技的力量讓農業更加智慧。建立和推廣農業決策平臺在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的應用,整合分析不同來源的數據,幫助農牧交錯帶的生產企業、農民評估和管控風險,提高農作物種植信息化管理水平,讓科學技術助力傳統農業節水化轉型。

二要形成全社會支持農業節水化科技創新引導氛圍。政府、企業、高校、院所和用戶要密切結合,研發農業節約用水的關鍵技術和設備,圍繞培育抗旱節水作物新品種建立科學化標準化種植體系,打造內蒙古地區具有競爭力的高科技節水企業。

三要增強科技創新,實現精準節水。有關部門應在研究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基礎上,將高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與傳統農業節水技術相結合,提高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和設備的科技含量,使節水灌溉技術朝著自動化、精細化、集成化、標準化的方向快速發展,依靠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實現節水技術與產品集成化和智能化。

(五)充分運用市場手段激發農業節水內生動力

由于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民收入非農化比重高、農業水價偏低、節水投入大,因而各類主體參與農業節水的積極性不高、動力不足,這就需要政府在水價、水權、水市場等領域深化改革,激發節水內生動力。

一要持續推動水權流轉。加快推進農業初始用水權分配,探索建立農業節水回購制度,在有條件的地區,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灌溉節約水資源在地區間、流域間、流域上下游、行業間、用水戶間流轉。

二要深化農業水價改革。圍繞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科學制定農業用水價格,推進農業灌溉定額內實行優惠水價、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激發農業經營主體節水內生動力。

三要堅定依靠市場機制促進節水。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進一步創新投融資機制,激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節水、供水項目的建設運營,穩妥推進水權確權,探索不同形式的水權交易,培育發展水市場,促進水資源從低效益領域向高效益領域轉變。

四要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節水主體。大力培育發展農民用水戶協會、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提高土地規?;?、集約化經營水平。創新農業節水投融資體制,通過稅收優惠、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圍繞農業中的種植業形成標準化的種植體系。

(六)因地制宜發展旱作農業

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是今后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任務。旱作農業在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的發展,涉及政策、資金、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和高效節水技術的應用,是關系推進全區農業結構性節約用水、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應引起高度重視。

一要解決發展旱作農業的關鍵性障礙。從內蒙古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農業發展的長遠戰略出發,制定符合實際的旱作農業建設規劃和分年度實施方案,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規保障體系,使旱作農業建設走上法制化軌道。依靠科技進步解決旱作農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提高旱作農業科研、生產單位的技術攻關能力,加強旱作農業新技術的開發利用,在抗旱品種選育、新型節水設施研制等領域有所創新。建立政府、企業和社會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旱作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和科研經費的投入。

二要創新抗旱農作物品種的引進與推廣路徑。根據農牧交錯帶自然氣候特點和農業生產實際,適當調整旱地作物種植結構,由目前的糧薯作物為主逐漸改為糧草作物輪作種植,增加飼草料作物種植。由以種植業為主改為種植業和養殖業相結合的以農促牧、農牧結合型種養結構,大力引進和推廣抗旱耐旱、生育期耗水少的作物及優良品種。加強不同生態區優勢作物抗旱、抗逆及功能性種質資源創新,選育馬鈴薯、燕麥、玉米等作物抗旱節水新品種,加強旱作良種繁育,豐富有機旱作農業品種結構。

三要健全旱作農業技術服務和信息服務體系。有計劃地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加強旱作節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生產一線技術推廣人員的專業素質,發揮農技推廣機構的主導作用。健全旱作農業區信息服務網絡,應用移動互聯網技術,促進農業生產服務便利化,引導農民根據市場變化科學種植,避免生產的盲目性。

四要大力推進旱作農業產業化發展。延長旱作農業產業鏈,培育旱作農業產業化新機制,兼顧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高效利用。建立資源回收再利用體系,開展廢舊地膜、滴管回收利用,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實現農業綠色發展。

[注釋]

①2014年1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中發〔2014〕1號),明確提出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②2014年3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就我國水安全問題發表了重要講話,明確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思路。

③文中數據來源于《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水資源公報》和2021年度《中國水資源公報》。

④2020年10月10日第二屆節水論壇,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理事長、農業農村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余欣榮致辭中提及相關數據。

⑤經查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網站,根據《內蒙古自治區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內蒙古自治區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計算得出農牧交錯帶29個重點地區2019—2021年糧食產量的相關數據。

⑥2020年10月10日第二屆節水論壇,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常委會主任、中國農業節水和農村供水技術協會會長康紹忠發言中提及相關數據。

猜你喜歡
交錯帶節水用水
哪些火災不能用水撲滅?
節水公益廣告
節水公益廣告
節水公益廣告
節約洗碗用水
節水公益廣告
生態交錯帶植被動態監測與評估研究進展
城市園林景觀交錯帶空間格局三維重建系統設計
水陸交錯帶生態功能及其氮素截留效果研究進展
1987-2010年和林格爾縣農牧交錯帶土地利用與景觀動態變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