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視域下初中生音樂素養教育途徑探究
——以中國民歌為例

2022-02-09 02:31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區臨平第一中學
亞太教育 2022年23期
關鍵詞:哈薩克族山歌民歌

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區臨平第一中學 應 倩

一首歌就是一把鑰匙,開啟潛藏在每個國人心靈深處的文化默契,激起血液中的文化共鳴和審美愉悅,學會用更迭與發展的眼光看待古老的民歌,追求審美體驗與人文認知相融合,落實學科核心素養。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直在強調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我們是中華兒女,要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秉承中華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甭鋵嵉揭痪€音樂教師層面,即要牢牢把握每一節音樂課,切實履行一個音樂教師的使命。對92名七年級學生進行的傳統音樂文化現狀調查結果顯示:97%的同學能認識到傳承中國傳統音樂的緊迫性和必要性;92%的同學對此充滿信心;79%的同學對生活中流行的傳統文化因素,如中國風歌舞、漢服等有興趣;30%的同學愿意參加學校開設的有關傳統音樂的拓展課程;68%的同學的體驗是“可以接受,獨特的韻味”;30%的同學“談不上喜歡或不喜歡”;2%的同學不能接受。綜上所述,多數學生并不抵觸傳統音樂文化,甚至完全理解傳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但學生的選擇在一定程度映射出他們在音樂課堂中并未充分感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美感和內涵。人音版初中教材為我們提供了五大區塊——蒙古族地區、藏族地區、新疆地區、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以及三大體系——號子、山歌、小調,共計28首傳統民歌作品、10首極富中國傳統民族風味的聲樂作品。本文以民歌版塊為例,探尋文化視域下的民歌教學途徑和策略,旨在交流與共勉。

一、解析民歌旋律,理解民族性格

(一)音樂審美與民族特性的邏輯概念培養

作為音樂現象來講,旋法是受不同地域文化和社會習俗影響而形成的不同音樂風格,是一種社會自發性產生的音樂創作形式和審美形態。作為作曲技法來說,其是音樂旋律創作的方法和規律。每一個民族和地區都有自己習慣運用的旋律進行方式,受地理環境、生活習慣、人文性格等因素的共同影響,在該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也讓音樂作品具有極強辨識度。課堂中,教師為學生提供線索,引導學生覓得其中千絲萬縷的聯結,逐步養成立體的審美思維和邏輯概念。

案例1:哈薩克族民歌《我的金色阿勒泰》

在欣賞哈薩克族民歌《我的金色阿勒泰》時,教師首先介紹哈薩克族:這是一個游牧民族,主要生活在北疆的伊犁河谷,隨著季節變化,牧民不斷遷徙,轉換牧場;作為牧民,戶與戶居住密度疏散,人與人的交流與城鎮不同;哈薩克族人常常對牛、羊、馬高聲吆喝。其次,教師問:“這種生活方式會讓哈薩克族人形成怎樣的性格?他們的音樂會帶有怎樣的特點?”學生答:“勤勞淳樸、豪爽、奔放、熱情。音樂帶有拉長、高亢、呼喚的音調?!苯又ㄟ^聆聽歌曲、模唱部分旋律,深入挖掘音樂特征,引領學生思考:歌曲哪一句尤其具有呼喊吆喝的特征?它的音高、音長、音強三特征分別如何?它出現在歌曲的前部、中部還是尾部?帶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受?學生通過一系列學習活動能感受歌曲從前部就采用一種高亢、上揚、呼喚的遼闊音調,以非常富有動力的方式沖向高音,并且做長時間的停留,就像騎馬奔上山坡,在坡頂呼喊,氣勢十足,極富哈薩克族人豪爽、熱情、奔放的特質。通過這一課時,學生認識了民歌審美表現特征與民族性格、生活方式之間的密切關聯,也為學生今后的音樂欣賞提供了值得參考的有效途徑與方法。

案例2:維吾爾族民間歌舞曲《賽乃姆》

在欣賞維吾爾族民間歌舞曲《賽乃姆》時,學生通過前期的學習嘗試將民族性格、生活方式與音樂審美表現特征相聯系,找出共同點,深層剖析作品。

課前學生通過自學了解維吾爾族文化形成的歷史淵源、宗教信仰,搜集維吾爾族建筑、服飾、紋飾等圖片,在課堂中進行交流匯總。教師將學生搜集的維吾爾族的清真寺、服飾、紋飾等圖片一一呈現,同時請學生聆聽《賽乃姆》,并談談音樂這種無形的建筑與實體建筑、裝飾紋樣的共同點。學生可以準確捕捉到它們皆顯得較為細膩、密集、華麗、纏繞、回環、曲折等特征。在這種模糊印象的指引下,復聽歌曲,設定3 5 i 三個音的高度為縱向軸,用手指隨音樂描畫旋律線,從旋律進行的方式上體味音樂特征與民族文化的關系,解析旋律進行特征與民族文化的聯系。學生會發現每一個樂句以細密級進的方式環繞上行后,繼而環繞下落到主音3,如此回環反復多次,原來維吾爾族人的生命觀無不體現在流淌的音符之中。最后,再從單元視角對比同單元內哈薩克族歌曲旋律,感受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由于性格不同在旋律進行方式上的差異:前者多跳進,顯得奔放;后者多級進,顯得細膩。

欣賞民歌,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感受音樂屬性的個性美,更應該讓他們去探尋音樂中獨特的文化基因。音樂個性往往源于音樂之外,恰恰是這份音樂外的東西才是一個民族最富有辨識度和魅力的根源。

(二)音樂審美與集體人格的一致性認知探究

民歌是老百姓重要的精神食糧,它的影響力之廣、生命力之強,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有言:歡樂的時候要唱歌,苦惱的時候要唱歌,思念的時候要唱很多很多歌。民歌與人們的生活、情感息息相關,人們用歌聲表達喜怒哀樂,傾訴內心感受。教師要引領學生探究其間關聯,學習透過音樂認識音樂的主體——人。

案例3:青?;▋骸渡先ジ呱酵酱ā?/p>

在欣賞民歌之前,學生通過教師的PPT了解青海的地理環境、人們的生活習慣,預判歌曲特征。接著,通過初聽作品印證預判,證明一個地區的民歌受到當地地理環境和人們生活習慣的直接影響,民歌就是生活的藝術化展現。再進一步解析作品,細讀歌詞內容作用于旋律的具體呈現:畫出歌曲旋律線,直觀呈現三起三落、起伏跌宕的特征如同高山平川之間起起落落。結合歌詞內容,旋律三起三落之間除了表達地勢起伏,還承載著青年愛慕姑娘卻求而不得、忐忑又渴望的心情。最后請學生結合東方民族的情感表達特征思考:為什么這首情歌的表達方式不是高亢直上、滿懷熱情,而是相思情苦、輾轉反側?這是典型的東方民族內向的情感表達。

二、體味民歌節奏,體味民族氣質

幅員遼闊的中國大地擁有復雜多變的地形地貌,塑造了不同族群的性格和審美,產生了與各自環境相適應的民歌體裁。高原山地唱山歌,平原市鎮愛小調,遼闊草原起牧歌,江河湖海生漁歌,勞動協作喊號子……音樂氣質與地理樣態,兩者高度統一、惟妙惟肖。正因為有著如此豐富的音樂味道,學生在判斷音樂體裁時難免會混淆迷茫。

(一)抓節奏特征,辨體裁形式

號子、山歌、小調三種體裁中,山歌和小調相對容易混淆,這兩者最鮮明的特征在于節奏,抓住歌曲節奏特征,基本可以識別該民歌體裁。但是也有一些民歌具有雙重特征,帶領學生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對于掌握民歌體裁知識、擴充認知大有裨益。

案例4:《沂蒙山小調》

在初聽歌曲階段,學生對于該歌曲體裁的判斷具有不確定的兩重性。為此,將學生分為兩大陣營——小調派與山歌派,并且通過學唱歌曲,分析作品的音樂要素,各自找出歌曲中小調特征和山歌風格的具體表現。小調派同學發現歌曲的結構為起承轉合四句的分節歌形式,創作手法為魚咬尾,歌曲大部分旋律為級進和平穩進行,顯得細膩婉轉,每句句尾以結束音為中心做二度回返拖腔,較為曲折環繞,這些都是小調的典型特征。山歌派同學提出歌曲整體氣質舒展奔放,襯詞加入形成襯腔,頻繁拖腔,歌唱性強,一二樂句開頭四度跳進,拉高音調和情緒,先揚后抑,這些卻屬于山歌特征。

在兩大陣營勝負未明階段,教師拋出問題:為什么這首民歌這么雙重性格?帶領學生從臨沂地理環境、當地民歌體裁傾向和人文性格三方面共同尋找原因。臨沂位于魯東南,既有山地豪爽氣質,也有魚米之鄉韻味,加之與江蘇北部貼近,兩地文化融會貫通,生活習俗上多有近似。在山東,流傳更廣、影響更大、數量最多的民歌主體就是小調音樂。山東作為孔孟之鄉,深受儒家文化浸染,講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克制情感表達。同時,山東人豪放、不拘小節的大度性格,山東語言豪放、粗獷的特性,造就了該歌曲體裁的兩重性,使其成為山東民歌風格的典型代表,是一首具有山歌風格的小調作品。

案例5: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

《太陽出來喜洋洋》作為一首耳熟能詳的四川民歌,在教學中教師事先告知學生這是一首山歌,請學生聆聽歌曲,提出疑問。學生疑惑:為什么歌曲不具備山歌自由舒展延長的典型特征,反而顯得熱烈高亢、節奏明快、爽朗親切、朗朗上口?

從學生的疑惑入手,從歌曲內容、四川地理環境和山歌種類幾個層面引導學生探求原因。歌曲描述孩子上山砍柴,表達了孩子們對勞動和生活的積極與熱愛,讓歌曲充滿活潑爽朗的趣味。由于四川盆地群山環繞,空氣潮濕,水汽不易散開,所以陰雨天氣特別多,有“蜀犬吠日”之說。這樣的氣候環境使得四川人尤其喜歡太陽、愛歌唱太陽,人們坦然接受大自然的給予,也鍛就了堅韌、樂觀的性情,所以他們見到太陽如此“喜洋洋”。山歌按照歌唱方法和風格可分高腔、平腔、矮腔,這首屬于音域較窄、節奏規整、無拖腔、風格接近小調的矮腔山歌。通過一系列教學實踐體驗,學生認識到中國民歌絕非單一固定的模式,它充滿了豐富的不確定性,是一個值得我們探究的寶庫。

(二)循節奏韻律,品民歌情致

山歌的音樂節奏通常比較接近自然語言的節律,目的是直接、清楚地表情達意。在句子停頓處常出現自由延長音,由演唱者隨情緒和客觀條件自主掌控,抒發情感。尤其在高音上持續的延長音,氣勢遼闊、高遠,具有動人心魄的力量,也是山歌區別于其他體裁的一個重要特征。

案例6:四川民歌《槐花幾時開》

請學生聆聽歌曲,理解歌詞,說說這首短小的民歌所描述的情節,體會民歌的精巧表達:一個初戀的姑娘,滿懷著愛情,在山上的一棵槐樹下等待情郎哥,這個甜美的小秘密,可不能讓媽媽知道了。

請學生討論并思考如何根據人物心理有節奏地念讀歌詞,并請同學角色扮演娘和女兒,用四川話對話:“高高山上——一樹槐——,手把欄桿——望郎來——,娘問女兒呀:你望啥——子喲?哎——我望槐花——幾時開喲——?!?/p>

一個微型情景劇,里面有姑娘盼望情郎哥的思念,有媽媽對女兒的關心、猜疑以及可以想象的女兒的慌張和漸漸冷靜,最后用一個小謊言掩飾內心,表現出少女的情態。通過情景劇的設計與表演,學生切身體驗到民歌中情感表達需要對于節奏的直接作用。根據方言線條和情感所需,疏密長短變化有致,呈現出了字密腔急、字疏腔緩的特征,使得歌曲情感更自然地流淌。一個懷春少女形象靈動可愛,短短一首四句民歌,構思淳樸巧妙,充滿生活性和戲劇沖突,實為民歌精品。

因為情感表達的需要決定民歌節奏的案例課本中還有很多,如課后“學習與評價”版塊出現的河北民歌《小白菜》與廣東民歌《落水天》就有著同樣的節奏特性。這兩首歌每一句的節奏都呈現一個前短后長的態勢,帶來一種嘆息感,符合歌曲所要表達的愁苦悲戚的氣氛,反映了特定年代底層百姓的生活狀態。

三、理解民歌調式,品讀民族色彩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七年級學生“能辨別民族五聲調式和大調式、小調式的音樂”。其中“調式”概念對于初中生而言相對比較抽象,而調式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深深烙上一個民族、地區的獨特色彩和藝術個性。如何讓學生在音樂中自然習得不顯艱澀是值得我們思考的,畢竟音樂學科的理論體系對于初中生而言更傾向于審美教育而不是工具學科。教材中的中國民歌大多屬于民族調式,但也有充滿異域風情、融匯了世界三種音樂體系的新疆地區民歌。

(一)經民族調式體悟千年傳承的華夏色彩

案例7:湖北民歌《嗺咚嗺》

在本課教學中,通過欣賞和視唱,學生發現歌曲中出現頻率最高的音是do-mi-sol,這就是湖北當地富有特色的“三聲腔”旋法,顧名思義,歌曲基本由三個音構成。接著筆者依次遞進拋出問題:歌曲簡單卻不枯燥的原因是什么?歌曲屬于什么調式?找一找歌曲1-6、7-20以及末尾3小節軸心音分別是什么?學生可以發現的因素有:節奏的變化、裝飾音、襯詞襯腔、方言等??绰湟襞袛喔枨鸀槲迓晫m調式,do為主音。歌曲的軸心音從do到sol再回到do。師生共同小結:軸心音就像一個門軸,其他音圍繞它運動,歌曲的軸心音從do轉換為sol,最后歌曲結束落到主音do,所以雖然它只以三個音為主,但并不會覺得單調,甚至會因為這種運動方式的變化帶來一種清新感。這就是“三聲腔”的獨特魅力和音樂奧秘,也是老百姓巧妙智慧的體現。

類似課例,比如湖北民歌《龍船調》,歌曲節奏特別活潑俏麗,運用許多富有動感的節奏型,如切分節奏、附點節奏、十六分音符,刻畫了一個活潑歡喜的女孩形象。到此,我們也可以試著在調式層面略微深入——歌曲最后落在了sol,判斷是一個徵調式。但是歌曲大部分的樂句都沒有落在主音sol上,而是比較多地落在主音sol的上方二度音la上,為什么?這樣做的效果是什么?通過演唱和對比,引導學生認識:落在主音的樂句會產生較強的穩定性,但落在la上則會讓音樂保持一種不斷向前推進的活力,造成期待解決到主音的動能,這也是歌曲特別活潑明快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妨對作品稍做擴展,從這些民歌創作的技巧中感受老百姓的心思和巧思,摒除偏見,領略民間音樂文化的傳統和深邃。

(二)由大小調式認知抹不去的交融印記

新疆地區由于其地域的特殊性和歷史淵源,各個民族音樂各美其美,異彩紛呈。教材“天山之音”單元囊括了波斯—阿拉伯樂系和歐洲樂系兩種體系,涵蓋五個少數民族的六首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其中,如今哈薩克族民歌主要采用歐洲音樂體系,尤其廣泛運用自然大調式,但同時與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也讓哈薩克族民歌帶有中原音樂文化的印記,構成獨一無二的哈薩克族風味。

例如,哈薩克族民歌《我的金色阿勒泰》,歌曲的最高音“?7”獨具色彩,這個色彩音的出現是偶然為之還是有其必然性?

哈薩克族起源于敦煌、祁連之間,與陜、甘的漢族生活在同一地域,歷史上與中原歷朝歷代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因此,中國古代宮廷的燕樂音階(宮、商、角、清角、徵、羽、閏、宮)和陜甘一帶民歌、戲曲,尤其是秦腔中流行的“苦音”特色被融入哈薩克族民歌中,形成一種特殊的形態現象。族群的融合促使文化影響交融,催生出新的文化現象,由此,哈薩克族民歌中“?7”大量存在,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

秋雨先生說:“中國文化是一條奔涌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邊的枯藤、老樹、昏鴉?!币魳穼W家黃翔鵬先生也說過:“傳統是一條河流?!焙铀鞑幌?,然而,河床中日積月累沉淀下來的泥沙卻保存著這條河流的歷史基因,通過新的藝術形式代代相傳,從未消失。真正優秀的藝術作品一定具備頑強的生命力,中國民歌在千百年歷史流轉中,一直都是從更新中獲得重生,繼而發展成熟成為經典,循環往復。在課堂教學中,對教學內容適度加深擴充解讀,引領學生從知其然深化至知其所以然。無論是從音樂的各項指征感受不同音樂特征及表達,到了解其文化根源,抑或是從該地區的非音樂特征入手來預判作品,都可以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二者之間的脈絡關系,學習理性且立體地看待傳統音樂,加強對民族文化與民族身份的認同。真正做到對于傳統音樂的守護和發揚,文化自信才擁有堅定的底氣。

猜你喜歡
哈薩克族山歌民歌
山歌還要妹起頭
山歌
苗山歌
藤縣水上民歌
苗山歌
民國時期哈薩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動述論
哈薩克族諺語在數學分析課程教學中應用及實踐
中呂 十二月帶堯民歌 十九大勝利閉幕
56個民族56枝花 哈薩克族
阿勒泰地區哈薩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