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麥播種期的病蟲害綜合防治

2022-02-11 15:04盧星
種子科技 2022年24期
關鍵詞:銹病赤霉病白粉病

盧星

(絳縣農業農村局,山西 運城 043600)

隨著小麥種植面積的擴大,小麥病蟲害的種類越來越多,并且每年呈加重趨勢,已經成為制約小麥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和質量。為此,應加強對小麥不同生長階段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保證小麥健康生長,推動我國小麥產業可持續發展。

1 小麥白粉病

小麥白粉病是影響小麥生長的主要病害,主要為害小麥植株地上部分,尤其對葉片和葉鞘的為害較大,發病后會造成小麥減產10%~20%,甚至減產50%以上,嚴重威脅著小麥的產量。

1.1 發病癥狀

小麥白粉病主要為害小麥植株地上部位,對葉片和葉鞘的為害較大,發病初期表面會出現白色霉斑,病情擴展后病斑逐漸呈圓形或者橢圓形,并且表面會布滿白粉,即為菌絲體或者分生孢子,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白粉能夠分散。在患病后期,霉層逐漸由原來的灰白色變為淺褐色,病斑上會出現一些小黑點。

1.2 發病特點和規律

小麥白粉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發病后會擴散和流行,小麥生長的各個階段都能發病,具有發病快和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影響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小麥出現白粉病有多種原因,包括小麥品種、氣候、溫度、光照以及田間管理等因素,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發生和流行小麥白粉病。調查研究顯示,適合小麥白粉病發生的溫度為15~20 ℃,相對濕度>70%,如果溫度低、濕度小發病緩慢。在相同的條件下,抗病能力強的品種發病概率低于抗病能力差的品種,應該選擇抗病能力好和產量穩定的品種。如果長期種植單一品種,會導致品種抗性能力下降,易出現病害。為此,應該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適當更換品種,避免白粉病大范圍流行和擴散。田間種植密度過大、雜草多和通風透光不良,都會導致白粉病擴散和流行。另外,施肥和田間管理措施不當也會引發白粉病,過多施入氮肥會導致小麥植株貪青,增加發病概率。有些種植戶在田間管理的過程中沒有重視和防治白粉病,導致白粉病擴散和蔓延,增加了防治難度。白粉病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者子囊孢子的形式通過風力或者氣流傳播,直接傳播到易感染該病的小麥葉片上,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病菌會迅速萌發,并且為害小麥。

1.3 主要防治方法

第一,農業防治。應選擇抗病能力強和產量穩定的優良品種,保證小麥的產量和質量,減少病蟲害??茖W輪作倒茬能有效降低病害的發生概率。在選好地塊后采取深耕、深翻的處理措施,及時清除田間的殘枝枯葉,減少病原菌數量。適當曬田提高土壤活性,能夠消滅土壤中的病原菌。在施肥的過程中保證底肥均勻,抓住最佳的播種時期,播種太早會因為氣候和溫度不適宜造成發芽緩慢。

第二,藥劑防治。在播種前應對種子進行藥劑拌種處理,可以選擇0.03%三唑酮,控制好用藥量,嚴格按照配比說明用藥,用藥過多會嚴重影響出苗率。在田間管理的過程中,一旦發現零星的白粉病要立即采取措施,選擇藥劑噴灑防治,將損失率降到最低,否則會增加防治難度。為了提高防治的效果,可以選擇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用量為12~15 kg/hm2,也可以選擇12%禾果利可濕性粉劑,用量為300~450 g/hm2,兌水50 kg 噴霧防治,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梢赃x擇70%甲基硫菌靈或者50%退菌特防治,每隔5~7 d 用藥1次,連續用藥2~3次,均勻噴灑藥物。

2 小麥銹病

2.1 發病癥狀

小麥銹病的傳播速度快、分布范圍廣,嚴重影響我國小麥健康生長,主要的銹病類型包括葉銹病、條銹病和稈銹病,發病后會造成小麥減產10%~20%,嚴重時達到30%。小麥葉銹病初期會出現褪綠色的病斑,隨著病情擴散,患病部位會出現紅褐色粉皰,即為病菌的夏孢子堆,在葉片上呈不規則的特點。在患病后期階段,葉片背面會出現黑色橢圓形或者長橢圓形的病斑。小麥條銹病主要為害小麥的葉片和葉鞘部,在發病初期會出現褪綠色病斑,之后逐漸變為黃色粉皰,即為銹病的夏孢子堆,呈長橢圓形,在后期逐漸變成黑色。

2.2 發病特點和規律

不同類型銹病的發病特點和規律存在差異性。第一,條銹病。條銹病的病菌喜寒不喜熱,在我國高海拔小麥種植地區的越夏時節是該病的高發期,條銹病的夏孢子會隨著風力的作用進入到小麥種植區,成為小麥銹病的主要感染源。小麥染病越冬后會再次產生夏孢子,隨風擴散并且感染新的小麥幼苗。條銹病的感染條件包括使用容易感染銹病的小麥品種、越冬小麥感染條銹病病菌、每年3—4 月降水量較大、入春后氣溫回升較快等。第二,葉銹病發病規律。葉銹病在我國許多小麥種植地區都會出現,在越夏后會成為主要感染源,小麥在感染該病害越冬后隨著氣溫的升高會產生夏孢子,借助風力傳播擴散更多的病菌。在溫度為15~20 ℃的條件下,會導致葉銹病大范圍出現和流行。第三,稈銹病的發生特點和規律。溫度在3~31 ℃的環境中都可能感染該病,溫度在18~22 ℃的環境下感染概率最高。尤其在我國南方主要的種植地區,該病會在越冬區域不間斷發生,之后在風力的影響下直接向北擴散,對我國小麥的為害較大。對抗病能力較低的小麥品種為害較大,同時氣溫高和降水多也是引發該病的主要原因[1]。

2.3 主要防治方法

為了減少小麥銹病的發生,應堅持科學的預防措施,可以采取以下幾方面的防治對策。第一,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小麥品種。要結合地區的氣候特點和土壤條件選擇適合本地區種植的小麥品種,避免長期種植單一品種,保證品種分布的多樣化。第二,科學合理的田間管理措施。要把控好播種時機,不能播種太早,否則會增加條銹病的發生概率。要控制好肥料的使用量,避免偏施或者遲施氮肥,在小麥分蘗拔節期追施磷肥和鉀肥,增強小麥植株抗病能力。在多雨高濕的地區要做好田間排水工作,如果春季遇到干旱天氣要及時灌溉,為小麥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和土壤環境,減少病害發生。在小麥收割完成后要及時翻耕土地,降低第二年發病概率。第三,選擇藥劑方法。在播種前應選擇藥劑拌種處理,在發病比較嚴重的地區,可選擇20%粉銹寧乳油按照一定的比例與種子混合均勻,能夠有效預防該病發生。在小麥拔節期或者孕穗期,發病率為2%~4%,應選擇藥劑噴灑防治??梢赃x擇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用量為15 kg/hm2;也可以選擇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用量為375 g/hm2,兌水60 kg/hm2噴霧防治,能夠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如果出現葉枯病、紋枯病等病害,在發病初期應選擇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用量為450 g/hm2,兌水45 kg/hm2噴霧防治,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時也能夠有效防治葉枯病和紋枯病。

3 小麥赤霉病

小麥赤霉病是一種典型的氣候型病害,具有周期性,遇到高溫和連續陰雨天氣很容易大范圍擴散和流行,造成小麥減產15%左右,嚴重時能夠減產80%以上,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和質量。

3.1 發病癥狀

小麥赤霉病在小麥生長的各個時期都能發病,如果在氣候潮濕的條件下,患病部位會出現粉紅色膠質霉層,隨著病情擴散,霉層會出現許多凸起藍黑色的子囊殼,在空氣干燥的環境下患病部位沒有霉層。植株幼苗染病是因為種子或者土壤中攜帶病菌,種子出芽為褐色,會導致根部腐爛,造成小麥苗黃枯死。

3.2 發生特點和規律

調查研究顯示,發生小麥赤霉病與當地氣候條件、品種抗性和栽培管理有著直接的關系。適合赤霉病的發病溫度>15 ℃,溫度越高流行速度越快,在溫度適合的條件下會導致小麥根部有大量的赤霉病菌菌絲,并且很難被發現,會造成病害擴散和流行。如果在小麥抽穗揚花期出現連續降水天氣,也會造成該病流行和擴散,適合子囊殼和子囊孢子形成的相對濕度>95%。

另外,當前還沒有能夠抵抗小麥赤霉病的免疫品種,不同的品種對小麥赤霉病的抗性存在明顯的差異性。通常情況下,花期短和耐濕性強的品種抗病能力強,而不耐肥的品種抗病能力差。近些年,隨著小麥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田間病原菌的數量明顯增多,導致赤霉病菌腐生能力強,小麥收獲后病菌能夠在病殘體上越冬,在第二年會釋放大量的孢子,成為主要傳染源。有些種植戶不重視田間管理工作,田間濕度大和過度使用氮肥會導致小麥徒長,通風透光性差會影響植株抗病能力,導致病菌入侵。在成熟后沒有及時收割會導致小麥田間有大量的病殘體,增加病原菌數量[2]。

3.3 主要防治方法

第一,農業防治。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選擇抗病能力強和高產穩產的品種。在選種完成后要進行包衣或者藥劑拌種處理,減輕病原菌的為害。采取科學耕地措施,通過深耕滅茬的方式減少土壤中的菌源數量。合理排水和灌溉降低田間濕度,控制好氮肥用量,在收割完成后要及時晾干和儲存,避免出現霉變。第二,化學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能夠減少病害發生,如果用藥防治,陰雨天氣應多次噴灑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合理選擇藥劑,在病害發生較為嚴重的地區,使用多菌靈會產生抗藥性,可以選擇戊唑醇或氰烯菊酯等藥劑,并且要交替輪換使用不同藥劑,避免出現抗藥性。在噴灑藥劑的過程中應保證均勻用藥,提高噴灑效果,增強防治效果。第三,生物防治。如果長期使用化學農藥會導致病原菌產生抗藥性,不僅不會徹底根治赤霉病,而且會嚴重污染環境。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生物防治技術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梢岳梦⑸锏拇x活動或者產物誘導植物產生抗病性來控制病原菌。當前我國已經發現了酵母菌和鏈霉菌等植物內生菌,能夠有效抑制小麥赤霉病菌的生長[3]。

4 小麥葉枯病

當前,在小麥生長過程中小麥葉枯病是主要病害,導致小麥減產5%~20%,嚴重時減產50%以上。

4.1 發病癥狀

小麥葉枯病主要為害小麥的葉片和穗部,在發病初期患病部位會出現不規則的病斑,隨著病情的擴散和蔓延,病斑中部逐漸變成淡綠色,并且多個病斑連接會造成葉片枯死,病斑會出現黑色小點,即為分生孢子器,病斑逐漸由下部葉片擴散至上部葉片,最后造成葉片枯黃。

4.2 發病特點和規律

通常情況下,病菌能夠在小麥種植地或者種子上越夏,在秋季逐漸為害幼苗,并且菌絲體能夠在患病比較嚴重的植株上越冬,在春季會產生分生孢子繼續為害小麥。小麥病殘體和種子帶菌是初期侵染源,直接擴散和流行病菌。該病的發生與當地的氣候和環境條件有著直接的關系,在低溫多濕的條件下會擴散和蔓延,尤其在每年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降水量較多會流行該病害,遇到連續陰雨天氣有利于小麥葉枯病發生,并且為害比較嚴重。不科學的田間管理措施,尤其是使用沒有腐熟的有機肥料或者氮肥用量過多等,會加速該病害的擴散和發生[4]。

4.3 主要防治方法

第一,農業防治。應及時清除小麥病殘體,小麥葉枯病的寄主范圍廣泛,在發病嚴重的小麥田塊應該盡量避免秸稈還田,選擇留低茬的收獲方式,能夠及時將小麥秸稈清理出田間,經過充分腐熟后才能還田,采取深耕加速腐解,減少田間病原菌的數量。通過科學輪作減少小麥田間的病原菌數量,要適當增加磷肥和鉀肥的施用比例,控制好氮肥用量,合理灌溉促進植株健康生長,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第二,化學防治。在日常田間管理中,及時掌握該病的發生規律,在發病初期要及時用藥,如果等到癥狀明顯再使用藥防治效果會受到影響。在選擇藥劑方面,可以選擇三唑酮和速保利等廣譜、高效的藥劑,同時也能有效防治銹病和白粉病,提高病害防治效果。在田間管理中要做好蚜蟲防治工作,有研究表明,發生葉枯病與蚜蟲數量有著直接的關系,蚜蟲直接刺吸葉片會造成傷口,加速病菌的入侵速度。具體的用藥方式如下:可以選擇20%三唑酮乳油,用量為9 000 mL/hm2,或選擇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用量為45 kg/hm2,連續噴灑兩次,能夠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5 麥蚜蟲

5.1 發病癥狀

麥蚜蟲會刺吸小麥莖葉中的營養,造成葉片出現黃白相間的斑點,之后形成斑塊,導致植株枯萎死亡。小麥穗部染病后會造成麥粒營養供給不足,穗粒干癟,嚴重時會造成小麥大幅度減產。另外,麥蚜蟲會分泌蜜露,影響小麥的呼吸和光合作用,影響小麥正常代謝,進而導致小麥的產量和品質下降。麥蚜蟲能夠傳播黃矮病毒,導致病毒大范圍擴散和蔓延,發病后造成葉片發黃,植株生長矮小,造成小麥減產[5]。

5.2 主要防治方法

第一,生物防治。在防治麥蚜蟲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生物關系,引進天敵,避免麥蚜蟲大范圍蔓延。生物防治措施可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量,避免破壞生態環境。也可使用生物堿,提高防治效果。第二,化學防治。在化學防治的過程中,應選擇低毒低殘留的新型農藥,可以選擇吡蟲啉和抗蚜威等內吸劑。選擇5%吡蟲啉乳油或50%抗蚜威水分散粒劑,每隔15 d 用1次,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要掌握好用藥時機,精準噴灑藥劑,均勻施用藥物,提高防治效果[6]。

猜你喜歡
銹病赤霉病白粉病
玉米黃銹病現狀和青貯調制措施
小麥赤霉病農藥專利資源評析
小麥赤霉病研究進展
芮城縣:科學預防小麥赤霉病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該咋防
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殺菌劑應用情況分析
試論天山東部云杉銹病及防治措施
廣州地區鮮食玉米南方銹病發生及其綜合防治
亞麻抗白粉病種質資源的鑒定與篩選
瓜類白粉病發病癥狀及其防治技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