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CiteSpace 的中國壯族服飾研究知識圖譜分析
——以CNKI 數據庫2001—2021 年為數據源

2022-02-11 09:00劉宗明楊美嬌
湖南包裝 2022年6期
關鍵詞:壯族圖譜服飾

劉宗明 楊美嬌

(1 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2 廣西師范大學設計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1)

壯族服飾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服飾繁復精美、飾物絢麗多姿,沉淀著千百年來的壯族歷史與文化,成為洞觀壯族文化起源與演變、內涵與外延的窗口。20 世紀80 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民俗文化研究的恢復和發展,壯族服飾文化的研究也在這股熱潮中得到漫延和關注,但研究初期系統性的研究成果較少;進入21 世紀,壯族服飾文化的相關研究逐漸興盛,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壯族服飾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那么,近20 年壯族服飾研究的狀況如何?主要圍繞哪些主題進行討論?壯族服飾研究的熱點動向和發展趨勢又是什么? 未來亟待解決和推進的問題主要有哪些?厘清這些問題有助于把握壯族服飾研究現狀、熱點研究主題與發展趨勢,對推動壯族服飾的創新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基于CiteSpace 軟件對近21 年(2001-2021 年)壯族服飾領域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構建直觀數據知識圖譜,同時以客觀定量的方式深度剖析和解讀現有文獻的研究內容和關鍵信息,整體把握壯族服飾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重點解析研究熱點并揭示未來發展趨勢,力圖全面清晰地展現壯族服飾研究的知識結構體系,促進我國壯族服飾研究理論與方法的后續突破和創新。

1 數據來源與研究工具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檢索條件設置為主題=“壯族服飾”或含“壯族織錦”或含“壯族刺繡”或含“壯族蠟染”,檢索時限設置為2001 年1 月—2021 年12 月,檢索得到1 017 條結果,為保證數據來源的有效性和代表性,在此基礎上剔除報紙、新聞評論、會議論文等與主題無關的文獻,最終篩選得到有效數據935 條,其中碩博論文123 條( 博士論文5 條) ,核心期刊和CSSCI 論文共計116 條。

研究工具主要采用信息可視化軟件CiteSpace,該軟件通過對某一科學領域的文獻進行計量分析,探究科學研究的動態變化,并繪制可視化圖譜使文獻數據圖形化,從而清晰直觀地傳達文獻信息,以此來追蹤學科領域的熱點主題,探測研究發展的前沿[1]?;贑iteSpace 軟件的作者合作、機構合作、關鍵詞共現三大分析模塊將文獻數據以可視化方式呈現,結合文獻分析法,對壯族服飾領域的研究現狀、熱點主題與研究趨勢進行分析,以期為廣大壯族服飾研究者提供參考和借鑒。

2 數據分析與討論

2.1 年度發文量分析

發文量年際變化能夠反映該研究領域知識量變化的宏觀動態,是評定學科研究發展的重要指標[2]。圖1 直觀地反映了我國壯族服飾研究領域的年發文量情況,依據其數量變化趨勢及重要節點,發現2010 年和2017 年是該研究領域的分水嶺,由此將我國壯族服飾研究劃分為3 個階段:

圖1 年發文量和政策法規時間分布圖(2001-2021 年)

(1)第一階段:探索階段(2001-2010 年)。該階段發表的論文數量總體較少,學術界對壯族服飾研究的關注度較低;2004-2010 年間,政府相繼頒布了加強非遺保護及管理的相關文件。2006 年,壯族織錦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遺。此后,研究開始聚焦于以壯族織錦為代表的壯族服飾文化的初步解析。

(2)第二階段:拓展階段(2011-2016 年)。此階段發文量穩步上升, 2011 年《非遺法》的頒布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法律依據,使得壯族服飾研究熱度進一步提升。

(3)第三階段:爆發階段(2017-2021 年)。該時期相關發文量迅速增長,年平均發文數量高達112 篇,2020 年達到了近20年的峰值(123 篇)。結合國家政策解讀發現,在文化振興背景下,2017 年至2018 年國家政策層面出臺了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傳統工藝振興和非遺扶貧等相關綱領性文件,在此導向下學界對壯族服飾的保護和發展研究趨熱。

通過壯族服飾研究的發展進程可以看出,壯族服飾研究還將是學界持續關注的熱點領域。研究熱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國家及地方政策的宏觀調控,政策的出臺也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導向。

2.2 期刊來源與被引文分析

分析壯族服飾研究文獻的期刊來源分布,了解壯族服飾研究領域及其走向,從而為研究者提供科學的參考信息。統計收錄文獻數量前十的期刊見表1,分析發現收錄壯族服飾相關研究的研究期刊涉及紡織服裝、設計、民族、教育等多個領域,呈現出多學科發展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近21 年發表在期刊上的812 篇論文中,僅116 篇文獻發表在權威核心期刊,占比僅為14%,高水平期刊的載文量較少,壯族服飾研究成果的數量和質量有待提升。從被引文獻來看,被引次數60 次以上的文獻有4 篇,引用次數最高的文獻為譚有進[3]于2013 年發表的博士論文,基于藝術設計學、民族學、社會學等視角,以壯族文化為代表探討平面設計的民族化表現方法,總結了平面設計民族化表現的方法要點和發展態勢,被引次數87 次。其次是中央民族大學的呂屏[4]以文化再生產理論為視角探討壯族繡球為代表的民藝文化傳承問題,闡述了其傳承的內在機制和根本原因,被引次數72 次;中山大學的劉曉春[5]以廣西壯錦為個案之一,提出開展生產性保護的具體實踐和思考,被引次數66 次;廈門理工學院的丁智才[6]基于民族文化產業視域,進行以壯族織錦技藝為代表的非遺生產性保護探索,被引次數63 次。這些高被引文獻的研究視角和研究內容呈現多元化特征,在壯族服飾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學術參考價值,值得后續研究者的精讀與深度分析??傮w來看,壯族服飾研究文獻在高水平刊物的發表量較少、被引用率較低,研究向高水平發展的空間還很大,應引起學界更多的關注。

表1 壯族服飾發文量前10 的期刊統計

2.3 作者合作分布

要深入了解一個學術領域的發展和完善程度,需厘清研究者之間的合作關系[7]。借助CiteSpace 軟件繪制作者共現圖譜(圖2),圖譜中形成的節點數N=421 代表作者的數量,節點連線數E=89 代表作者間兩兩合作的次數。研究作者中形成了一個以宋國棟為核心的合作團隊,該團隊主要探討壯族服飾元素相關的設計應用研究??傮w上看,研究者之間形成的團隊規模較小,跨團隊與跨學科合作頻率、強度較弱,呈現小集中、大分散的研究特點。統計發文量排名前十的高產作者(表2),其中,廣西民族博物館的樊苗苗、南寧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的匡遷以及廣西民族大學的陳麗琴是壯族服飾研究最高產的作者。進一步分析發現核心作者近年聚焦的熱點話題主要為:織錦技藝與服飾結構解析[8-10]、藝術特征與民俗文化的影響[11,12]以及服飾文化的管理與保護[13,14]等方面。高產作者所作的研究對壯族服飾領域的知識系統和學科分支的形成具有基礎性作用,奠定了該領域的學術基礎。

圖2 作者共現圖譜

表2 壯族服飾發文量前10 的作者統計

2.4 研究機構分析

研究機構合作關系圖譜如圖3 所示,節點數N=309,節點連線數E=72,網絡密度數值0.001 5,表明壯族服飾研究的文獻共來自于309 個研究機構,其中72 個機構存在合作關系,但合作關系不緊密。表3 所示為發文量前十的研究機構。分析發現,壯族服飾的研究機構具有明顯的地域屬性,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高校機構為主要研究陣地。在機構類別方面,呈現以普通高等院校為主、博物館為輔的特點。在發文量與合作方面,廣西藝術學院是發文量最多的機構(90 篇),占壯族服飾研究文獻總數的9.6%,表明廣西藝術學院對壯族服飾的研究較為深入,并與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等機構之間建立了良性的互動合作關系。但總體上看,大部分機構處于獨立研究狀態。后續研究應綜合各機構的研究優勢,通過團結協作整合各項資源,以推動壯族服飾研究工作的開展,為壯族服飾文化的活態傳承提供更多的策略。

圖3 機構合作關系圖譜

表3 壯族服飾研究發文量前10 的機構統計

2.5 研究熱點分析

關鍵詞是對文章核心的提煉,反映著文章的研究方向與主題,借助關鍵詞能夠探尋領域的研究熱點[15]。關鍵詞共現圖譜如圖4 所示,圖譜中共有441 個節點,478 條連線,網絡密度為 0.004 9;其中,圓形節點的半徑與該詞頻次大小呈正相關。從關鍵詞頻次來看,壯錦、壯族、壯族服飾、傳承、廣西、壯錦圖案等關鍵詞出現頻次最多,“壯錦”是樣本文獻中研究熱度最高的詞匯,出現頻次183 次,該主題詞下研究聚焦的是審美藝術、藝術淵源、創新設計和應用等細分領域。圍繞 “壯族”所展開的討論有歷史記憶、文化嬗變、服飾演變、刺繡工藝、傳承等細分領域?!皦炎宸棥敝黝}下細分的方向有壯族文化、圖騰崇拜、社會歸屬、色彩語言和圖像采集等。從關鍵詞的中心性來看,傳承、壯族、壯族文化等關鍵詞節點中心性較高,在網絡中起到重要樞紐作用。從關鍵詞出現年份來看,應用、民族文化、圖案、紋樣、服裝設計、壯錦元素等關鍵詞首次出現時間較晚,是近年來壯族服飾研究的熱點主題。

圖4 關鍵詞共現圖譜

運用CiteSpace 軟件繪制顯示關鍵詞聚類的時間線圖譜,如圖5 所示,圖譜中清晰地呈現了壯族服飾研究熱點隨時間變化的演變過程,聚類大小按降序排列在右側。該聚類圖譜的模塊值Q=0.870 5,輪廓值S=0.979 6,表明聚類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圖5 關鍵詞時間線知識圖譜

綜合分析關鍵詞共現圖譜和時間線圖譜,結合定性分析法,進一步分析壯族服飾的熱點研究方向。根據時間線圖譜中顯示的各階段發展,關鍵詞“壯錦”出現時間較早,且熱度的延續性長、時間跨度大,是壯族服飾研究的核心主題。前期熱度趨高的關鍵詞包含“壯錦”“壯族”“規范功能”“圖騰崇拜”“宗教文化”“文化嬗變”“幾何紋樣”等,隨著研究的推進,后期“發展”“創新”“現代設計”“會展設計”“服裝設計”“非遺傳承人”“文創產品”等關鍵詞趨熱(表4),研究主題呈現多元化,總結歸納出壯族服飾研究的兩大熱點方向:

表4 頻次位于前20 的關鍵詞統計

一是壯族服飾的藝術特征和價值內涵研究。作為壯族文化的凝練之物,壯族服飾是外在物質表現與內在精神相統一的符號,因此大量研究也主要從服飾元素的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展開。近21 年來,多學科的介入拓寬了壯族服飾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有從符號學的角度通過紋樣符號的外在表征深入符號所傳達的寓意內涵[16,17];有從美學的角度探討壯族服飾的美學法則和審美情感[18];有從生態學視角分析壯族服飾與自然、文化環境的關系,繼而探討壯族服飾衍生、傳承緣由[19]。研究者通過多種學科理論的協調運用,對壯族服飾的表征和內涵進行了全方位的闡釋。

二是壯族服飾的保護與發展研究。大量研究以個案切入壯族服飾保護策略的探討,如結合科學技術發展背景的文化數字化保護成為研究者探索民族文化保護的熱點領域。漆亞莉等[20]以構建“壯族服飾文化數據庫”為例,探索民族服飾資源的數字化保護模式。遵循“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的非遺保護原則,馬紅[21]提出通過政策導向、輿論宣傳、培養傳承人、教育介入,最后設計介入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的壯錦藝術傳承方式。在壯族傳統服飾文化的設計應用研究成為主流的背景下,黃江文[22]、陳旭[23]等依托不同門類藝術設計實踐,探尋壯族服飾元素的應用策略。學者們從國家、社會和市場等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為壯族服飾的保護和現代化發展提供了理論方法和實踐策略。

2.6 研究熱點演進分析

關鍵詞突現(burst)能夠顯示出某一學科領域研究熱點的演化動態,可以發現某一個關鍵詞的興起和衰落情況,預測研究前沿趨勢,關鍵詞突現圖譜(圖6)顯示的“Strength”一欄為突現強度,數值越大的關鍵詞往往具有里程碑意義[24];紅色部分表示該研究熱點興起和衰落的時間跨度。結合時間線圖譜(圖5)分析,國內壯族服飾研究演化發展路徑可以顯著劃分為3 個階段。

圖6 關鍵詞突現圖譜

第一階段:探索期(2001 年-2010 年),突現詞“沙人(指主要生活在中國云南、廣西等地的少數民族群眾,新中國成立后進行民族識別,沙人識別成為中國壯族和布依族等少數民族)”“織錦”“文化符號”和“手工技藝”反映了該時期聚焦的話題。該階段研究層面較窄,主要沿著“文化溯源—價值挖掘”的方向延伸。研究多從歷史的維度展開分析,梳理史論文獻,考察壯族服飾不同時期的服飾特點、演變歷程和形成原因,探討壯族族群的歷史和文化活動,挖掘壯族服飾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揭示壯族服飾文化繼承與發展、創新與融合的規律。該時期總體上以溯源式文本研究為主,研究進展較為緩慢且研究的深度不足,仍有極大的探索空間。

第二階段:拓展期(2011 年-2016 年),該時期研究穩步發展,“壯錦圖案”“開發”“圖案紋樣”“服裝設計”“造型”“元素”等是該時期的熱點方向。該階段壯族服飾研究主要從“藝術表征—文化內涵”方向開展,通過對服飾實體物質文化進行全面描述,就服飾紋樣的形、色、質等物質實體的藝術性考察,繼而挖掘其內在的文化寓意、信仰內涵等,同時也對服飾的制作工藝、文化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進行深層探究。該階段的研究內容逐漸細化,由溯源性和概括性研究向著多領域、小主題轉變研究,促進了研究的深化和理論化,也從多角度展現了壯族服飾所囊括的多維價值。

第三階段:爆發期(2017 年-2021 年),該階段是研究的活躍期,研究文獻數量快速增長?!皯谩薄拔幕瘍群薄霸O計”“壯錦紋樣”“壯族文化”“紋樣”等突現詞反映該時期的熱點,總體沿著“文化元素提煉——文化再現與創新發展”方向推進。當前,大量研究以“壯錦紋樣”等文化元素的研究為基礎,以“文化內涵”的挖掘為導向,進一步開展相關的設計應用實踐。同時,大眾消費文化、旅游經濟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壯族服飾研究提供了新的命題和創新空間,文化商品化、傳播數字化的趨勢形成,有效擴大了壯族服飾文化的社會效應,提升了文化傳承的全民參與性。近年來,活態傳承、旅游開發、產教融合以及數字化等在壯族服飾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和發展中陸續成為學界關注的重點。

3 結論與展望

3.1 研究結論

本文借助CiteSpace 信息可視化軟件,繪制了近21 年(2001-2021)壯族服飾領域的發文作者及機構合作圖譜、關鍵詞共現、聚類和突現圖譜,通過系統分析與回顧,得出下述結論:

(1)發文情況方面。近21 年壯族服飾研究領域文獻數量增長經歷了探索、拓展、爆發3 個階段,特別是2017 年后發文量增長迅速,當前研究處于活躍期,壯族服飾研究還有較大發展空間;同時,學術界對該領域的關注度與國家政策的重視程度相關。從領域的期刊來源和高被引文獻來看,多學科的研究視角在研究中呈現出巨大的潛力,多種方法融合創新的研究成果較為突出,但目前高水平、引領性成果數量較少,這也是未來研究需要突破的瓶頸問題。

(2)作者及機構合作方面。當前壯族服飾領域的發文作者間缺乏合作,未形成緊密的合作研究體系,領域內較為權威的研究者有樊苗苗、匡遷、陳麗琴等人。研究機構間的合作較少,機構類型以廣西地區高校平臺為主,廣西藝術學院在壯族服飾研究領域影響較大,以廣西藝術學院為中心的跨機構合作平臺的建立尚處于起步階段??傮w上看,壯族服飾的研究主體呈現出“單兵作戰”的特點,領域的學術交流有待加強。

(3)研究熱點與演化路徑方面。壯族服飾的研究熱點方向:一是壯族服飾的藝術特征和價值內涵解讀;二是壯族服飾的保護與發展體系構思。其研究演化路徑經歷了3 個階段:探索期圍繞壯族服飾這個文化符號的整體面貌和價值進行宏觀的、全面的概括;拓展期研究領域延伸至服飾紋樣特征及其所蘊涵的審美意識、社會文化及信仰內涵的解析;爆發期圍繞壯族服飾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承和發展問題等多元分殊;整體沿著“文化溯源—價值挖掘—藝術表征—文化內涵—文化元素提煉—文化再現與創新發展”等多角度交叉演進。近年來,壯族服飾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活化與轉型、文化應用策略等領域,其中,活態傳承、旅游開發、產教融合、數字化等話題是未來壯族服飾保護與發展研究需要關注的重點。

3.2 研究展望

壯族服飾的研究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需要改進和提升之處,未來壯族服飾的研究可以從以下方面深入:

(1)構建“跨學科、聯系緊”的壯族服飾研究團隊。目前壯族服飾研究領域未形成顯著的研究團體,研究機構以廣西地區高校為主陣地,跨機構交流少,缺乏良性的學術交流與互動。因此可通過組建壯族服飾研究的相關科研機構和團體,加強研究者之間、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吸引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加入,形成全方位、多角度、跨學科的壯族服飾研究主體,整體推動壯族服飾研究向更高層次發展。

(2)加強壯族服飾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創新。目前壯族服飾的基礎理論研究尚顯薄弱,不同學科的融合研究處于探索的初級狀態,未形成統一的有機體和科學的研究范式,導致長久以來研究注重物質文化因子而忽略非物質文化因子、注重實際應用而忽略學理分析的問題與缺陷。因此,應梳理壯族服飾研究的基本模式與框架,加強和完善基礎理論建設及方法的創新,關注工具創新對壯族服飾研究發展的影響。未來可通過多學科融合的方法構建壯族服飾研究的基礎理論構架,建設系統化的、專業化的學科體系,加快領域的研究進程。

(3)探索壯族服飾文化保護與現代科技的融合發展。面對大數據和新媒體的沖擊,壯族服飾的可持續發展是未來值得關注的研究方向。當前,文化遺產數字化技術已日趨成熟,虛擬現實、三維重構、文化遺產圖像和視頻檢索等技術逐漸滲透到非遺研究領域中[25,26],成為傳統文化管理和開發的重要手段,也為壯族服飾文化的保護和發展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研究視野。在未來科技與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將現代化技術與傳統質性研究相結合,提升壯族服飾保護的質量和效果,將是壯族服飾研究方法創新的重要突破口。

猜你喜歡
壯族圖譜服飾
壯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動物“闖”入服飾界
繪一張成長圖譜
聽諸子百家講“服飾穿搭”
雪人的服飾
“壯族三月三”來對山歌
補腎強身片UPLC指紋圖譜
主動對接你思維的知識圖譜
雜草圖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