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變一切”的設計師
——讀《設計師的力量:中國設計師的產業價值》

2022-02-11 09:01喻罕
湖南包裝 2022年6期
關鍵詞:設計師價值設計

喻罕

(西華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9)

(School of Fine Arts and Design,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9)

享譽國際的創新設計公司IDEO 總裁蒂姆·布朗(Tim Brown)曾提出“設計改變一切”,強調設計作為創新的一種力量,能夠給人們的生活、商業組織甚至為社會整體的一些問題提供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國際知名設計學者約翰·赫斯科特(John Heskett)在21 世紀初就提出現代社會中“設計無處不在”,深入各層面構成了我們今天的世界。我們所生活的人類世界(Anthropocene)是一個處處充滿人類痕跡的時代,這些痕跡幾乎都是與人造物有關,更詳細一些就是與使用物的普通民眾有關、與造物的設計師有關、與制定造物決策的組織者、管理者也有關。因此設計師是一個了解如何形成今日世界、如何“改變一切”、如何使得“設計無處不在”的重要窗口。

幾乎每個關注時尚的人都能說出一些設計師的名字,如可可·香奈兒、三宅一生、亞歷山大·麥昆,因為這些設計師的名字就是品牌的名稱,也有一些品牌名是創業者的姓名,如戴森、奔馳、森海塞爾等。在設計產業發達的國家,諸多設計事務所的名稱直接使用設計師個人的姓名,因此誕生于歐美國家的設計作品幾乎都能查到設計師的詳細信息,民眾能夠接受“設計師品牌”的商品價格高于其他一般商品,本質上是對設計師創造性勞動的尊重,全民知識產權意識較強,也說明了設計師的顯性地位及商業價值。

而且設計產業較為發達的國家一直致力于明星設計師的打造,通過各種設計政策的支持、各種層面的宣傳推廣,設計師的能力在密集的產業活動中進一步提升,成功的民生產品、企業品牌與設計師的故事反過來又成為對外宣傳的內容[1]。部分不適合進行大眾宣傳推廣的設計行業則側重縱向專業度的發展,專門為某一領域提供設計服務的設計工作室經過一段時間的積淀,就有了較強的行業競爭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設計教育與當代設計發展了幾十年,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眾多從事設計專業學習與教學的“圈內人士”,甚至不熱衷于設計理論的設計師們,對國外現代設計史上的人物耳熟能詳,即使是當代的設計師們也幾乎如數家珍,然而對中國設計歷史的發展與設計人物則語焉不詳。究其原因是由于已出版的國內外設計書籍中都會反復提到這些人物與團體,國內在引入外文設計著作、開設專業課程的過程中,自然也會反復提及國外的設計師們。而中國設計除了起步晚以外,缺乏足夠的中國設計歷史的研究,還與對中國設計的不自信、對設計人物的忽略、理論研究與設計實踐脫節等有很大關系。

國內近現代設計史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如趙農《中國藝術設計史》(2004)、高豐《中國設計史》(2004)、夏燕靖《中國設計史》(2007)、李立新《中國設計藝術史論》(2011)、沈榆《中國現代設計觀念史》(2017)、曹曉鷗《中國現代設計思想》(2017)等,在中國現代設計發展中穿插介紹了重要設計人物。那如何系統地研究中國設計師職業發展并在時代語境下重新認識設計師的產業價值是設計師研究中一個新的課題。

1 聚焦設計師研究

由孫虎、武月琴為核心的研究團隊多年來持續關注當代中國設計師,以個體設計師與群體設計師為研究對象,側重設計師在設計產業中的作用、地位與相互關系,并不斷地對研究成果進行集成與優化,最終呈現一本專著《設計師的力量:中國設計師的產業價值》,并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在2020 年11 月出版(圖1)。全書分為6 章,前兩章標題分別為“什么是設計與誰能成為設計師”“概念的追問與對設計職業人的好奇”,構成了本書的寫作基礎;第3 章討論行業中的設計師及設計師群體,是將設計史中的各類設計人物進行統觀與分類,并跟當代設計師的職業發展與行業狀況進行了鏈接;第4 章是對若干當代設計師的訪談錄,“設計師談設計”以問答的方式呈現,實際上是一個加工度極少的資料原本,真實地還原了中國設計師們在職業發展中對專業的認知及思考,可以說是中國設計產業第一視角的呈現;第5 章把設計產業與工匠精神并置,從近年與設計密切相關的“工匠”“產業”等熱詞中,分析設計職業的已有貢獻與潛在價值;第6 章對全書進行了總結與點題,強調設計的價值是由設計師創造的,而且這種價值與能量的可能性是由極具創新精神的設計師們在各類行業中不斷拓展職業邊界創造的。設計“改變一切”不僅是一種信念,也是一種組織力、一種行動力[2]。

圖1 《設計師的力量》封面

這本書的寫作初衷與孫虎、武月琴兩位老師的教學經歷密不可分,作為設計專業的教師,總是不可避免地要解答學生關于專業學習與職業發展的各種疑惑。在面對大一新生的入學教育時,老師們深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此時必須種下專業學習的種子,燃起設計職業的夢想,讓設計“改變一切”的信念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只有對專業的信心是不夠的,前輩設計師的職業發展也能夠堅定學生持續進行專業學習,但明星設計師的榜樣力量在大多數學生看來有點遙不可及,因此各行各業中流砥柱類型的設計師才是設計專業學生的學習榜樣。

《設計師的力量:中國設計師的產業價值》就是這樣一本聚焦于中流砥柱類型設計師的著作,不僅呈現了在中國的產業環境中設計師們的工作狀態與職業狀況是怎樣的,還思考了設計院校的專業教育如何調整以適應產業的需要,為社會培養設計人才,同時從產業需求與設計師視角,將設計理論與設計實踐聯系起來。

2 從個人到群體的設計師研究視角

關于設計師的研究,一般集中在設計歷史和設計管理兩個板塊,簡單來說就是對過去的設計師的研究歸為設計歷史研究,對當代的設計師的研究歸為設計管理研究,“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因此這種劃分并不嚴謹,但便于理解[3]。近幾年在老一輩學者的呼吁與帶領下,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中國本土設計師的研究,如設計先驅龐薰琹、陳之佛等,書籍設計師陶元慶、錢君匋,現代華裔設計師貝聿銘等。而對當代設計師的研究則更多是一些取得了一定知名成果的設計團隊的負責人,企業發展理念與團隊的組織構架都會融入設計師的成就中。因此設計師的研究是設計研究從實踐到理論的內部需求,是自下而上研究內生力的體現,不僅有關于設計師、設計作品與設計組織的基礎研究,同時轉向了更深層次的社會、文化研究,進一步擴大到對設計機構、設計平臺與創業型設計師能力等的研究。

已有設計師的研究多集中在設計師個體的研究。個體設計師因產業差異與服務方式不同而形成了屬性各不相同的群體,有的專注于一類行業,是大型企業設計團隊的一員;有的從事各類不同物品的設計,供職于設計公司;有的提供與設計密切相關的服務,是平臺型組織機構的一分子;也有的是創新團隊的核心成員,更有不少設計師以自由職業者的身份在跨界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在設計泛化的背景下,該專著另辟蹊徑,將視角轉向了設計師群體。設計師群體顧名思義就是多名設計師所形成的團體,套用管理學的概念可以稱為設計組織。設計組織是與設計活動、設計產業有關的各種職能集體及其關系的總和,其中包括以設計教育、人才培養、設計研究為主的設計院校與研究院所、以商業設計活動為主的營利性設計機構(如設計公司與企業設計部門)、以提供公共設計服務的非營利性設計機構。書中提出,從產業活躍度與產業促進性來說,營利性機構是設計師群體的主要聚集形態,其發展狀況既直接反映著設計政策的作用情況,也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設計發展的興衰[4]。非營利性設計機構尤其是起平臺與橋梁作用的公共設計服務機構,是鏈接國家相關部門、企業、設計院校、營利性設計機構的關鍵。

孫虎、武月琴教授所著的《設計師的力量:中國設計師的產業價值》提出設計師的價值主要在產業中進行體現,一方面取決于設計作品的產業價值,另一方面來自設計活動中的協同價值,也就是設計師工作的成果與過程直接影響著設計產業的活力。因此,想要了解設計師、認識設計師的價值,必須先認識設計并了解設計產業。

3 從歷史到當下的時空維度

如前所述,由于設計師研究涉及到設計歷史與設計管理兩個板塊,因此主題論述必然存在從歷史到當下的時空維度。該專著廣泛收集了國內外諸多史料,總結了國內外有關設計師個體與群體的研究特征,梳理了20 世紀設計職業在中國的形成,通過文獻歸納縱觀20 世紀設計師群體,包括文人、藝術家、建筑師、工人、手工藝人和工程師等各行各業人士,這些群體是設計專業化以及大眾化的重要推動力。

在此基礎上,孫虎、武月琴教授團隊于2019 年10 月至2020年5 月訪談了58 位從事設計行業的一線設計師。從地域分布來看,這些設計師主要來自深圳、上海、北京、廣州、成都、杭州等一線城市;從從業年限來看,被訪談的58 位設計師在設計的崗位上從業時間最久的16 年,最短的3 年;從行業分布來看,訪談人員涉及互聯網行業、制造業、服務業、設計事務所等行業;從設計職位的層級來看,不僅有助理設計師,更多是行業經驗豐富的設計師與擅長組織管理、項目管理的設計總監;從工作方式來看,有的是側重全鏈路與落地生產的工匠型設計師,有的已經轉型為管理型設計師、策劃型設計師,工作內容與品牌相關度較高,還有一些是響應國家雙創號召、在積累了一定資源后成為創業型設計師;從設計師在產業中的聚集形態來看,有相對自由的獨立設計師,有在企業設計部門任職的駐廠設計師,還有長期供職于乙方設計公司的專業設計師,也有的是在協會等非營利機構的設計師,不同組織設計師的思維模式、工作方式、專業認知都存在一定的差別。訪談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展開,所有訪談內容均獲得設計師本人的認可及授權。一手資料訪談構成了該著作第4 部分的主要內容,確保了后期設計師產業價值研究的可信度。

4 從產品創新到品牌創新的價值彰顯

設計活動參與了物的設計與制造,物品與服務中凝結了勞動價值與交換價值,因此設計師作為設計活動的主體,自然也是經濟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其產業價值正是蘊藏在設計活動的經濟鏈接與設計作品的商業作用之中。作者通過調研發現,盡管所有的設計師均肯定了設計的價值、設計作品在產品及商業中的價值,但是大多數設計師無論是工作于初創型設計公司還是設計驅動型產品公司,均無法明確給出類似美國工業設計協會給出的1:4 000 的輸入產出比[5]。究其原因,一是認為產品所創造的商業價值是由所有工種共同完成,設計是其中的一環無法獨立出來單獨核算其所創造的商業價值;二是隨著社會、大眾對設計認知的不斷加深,設計在各行各業會越來越深地介入,設計的產業價值也會不斷地體現出來。三是設計除了經濟價值以外,還體現在設計的方法論屬性以及以設計為核心的品牌塑造、以設計思維為主線的企業管理。不同類型的設計師對設計的經濟價值有著不同的看法,但總體而言,“實踐立場的設計與價值”包含了文化上最深刻的、商業上最有利可圖的表達。主題、構思和概念形成的設計物、“產品-服務”綜合方案有助于設計融于其他產業提高經濟競爭力。設計師通過這種綜合性的設計作品在經濟上做出貢獻,并將他們的設計思維融入到商業思維中。將“工匠精神”與企業家精神、企業管理結合起來,強調設計思維主導下的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成,包括更具話語權的設計部門、具有工匠精神的企業文化、設計為核心的品牌塑造及以設計思維為主線的企業管理,以此突顯設計師的價值。

作為設計活動的核心和主體,也是設計產業中最活躍的一環——設計師在產業中的價值,一方面取決于設計作品在各產業中體現的價值,另一方面來自設計活動中的協同價值,也就是設計師工作的成果與過程直接影響著設計產業的活力。重視設計師的研究,其意義不僅存在于設計學科與設計管理的理論體系層面,也存在于國家需求與產業發展的實際應用層面。個體設計師與群體設計師的職業狀況與價值認同,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著設計產業的發展狀況,是設計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設計師的力量:中國設計師的產業價值》是一本立足于設計師本體、設計產業本體研究的著作,雖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它的研究價值不可低估。該著作能夠幫助學生了解中國的設計發展史,認識中國的設計師與設計作品,彌補當前設計史教材中中國設計不足的一面,同時延伸設計產業的理論深度,并提供新的教學資源,為未來中國設計產業的研究貢獻文本資料。

猜你喜歡
設計師價值設計
小小設計師
設計師訪談
瞞天過?!律O計萌到家
設計師的存在
設計秀
有種設計叫而專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小黑羊的價值
放大你的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