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核心素養的活動型學科課程教學思考

2022-02-16 16:37朱哲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活動性議題

朱哲

摘? ? 要:高中思政課是一種“活動型學科課程”,強調活動性和學科性,力求實現學科與活動的高度融合,體現“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課程化”?!盎顒有蛯W科課程”的教學應圍繞議題展開,既注重學生課堂的參與度及收獲感,也注重學生的校外社會實踐。教師應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關注學生的生長力,以議題引領教學,以情境激發學生思考探究,讓學生在“活動—體驗—表現”中,將思政課的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落實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活動型學科課程;活動性;學科性;議題

習近平總書記說:“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痹趯W生人生的拔節孕穗期,“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笔钱斍罢螌W科面臨的嚴峻挑戰。因此,《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的核心素養要求以及其對思政課“活動型學科課程”的定位,無疑是對時代發展的體認,更是思政課教學轉型的要求。以下筆者結合教學中的體驗與感悟,針對“活動型學科課程”課堂教學的探索與實踐,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活動型學科課程”教學活動的內涵

《課程標準》對思想政治學科的課程性質作出了全新的定位,第一次從理論上明確地將高中思想政治的課程性質認定為“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所謂“活動型學科課程”,即學科課程的內容以采取活動的方式呈現,或者由一系列活動及其結構化設計構成,也叫“活動設計內容化”。它強調活動性,即在教學中凸顯學生本位,關注學生經驗,注重學生自主建構和體驗感悟;也強調學科性,即在教學設計中凸顯學科的知識體系,注重學科的邏輯結構、學科觀念、思維方式和探究技能[1]。從課程內容方面來看,“活動型學科課程”力求打破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對立的局面,力圖實現學科與活動的高度融合,即“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課程化”。

開展“活動型學科課程”,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也就是說,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經驗和前知識,并在充分把握學情的基礎上,設計課時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進而實現學科知識與學生經驗的高效連接。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并為他們的主動思考和探究提供支持,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建構知識。其次,教師應著眼于真實的生活情境,因為越是與學生經驗密切、聯系緊密的情境,越容易被學生接受。如此,教師就可幫助學生建立與社會生活的聯系,使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教師應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而非結果。教師在教學中應采取多種手段,鼓勵所有學生積極參與活動,而學生在交流、討論過程中的經驗、觀念與情感的碰撞,又可以成為教師引導學生成長的契機。

因此,“活動型學科課程”教學活動,既要關注學科性,又要注重內容的活動化。教師應建立“經驗—知識—表現”之間的聯系,以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為宗旨,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活動型學科課程”教學活動的意義

“活動型學科課程”是對思政課程的重新定位,其教學活動的開展既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

(一)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活躍課堂氛圍

“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教學應圍繞議題展開,議題素材的選擇不能隨意,需要關注主題材料、學生經驗與教學內容的聯系。教師可以選擇社會現實問題、熱點問題,或者學生關注的生活話題,將其加工成議題。這些議題材料由于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際,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參與課堂的興趣,增添課堂活力,提升思政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二)有利于學生積極去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

開展“活動型學科課程”,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校外社會實踐。這些圍繞社會生活主題展開的實踐活動,需要多元化、多層次的社會生活環境。教師還要關注快速發展的信息媒體,以使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更加豐富。因此,教師要讓學生走出教材,直面社會現實,親自參加實踐鍛煉,提升獲取信息、分析現象、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將課堂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也是培養合格社會公民必備技能的要求。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合作、溝通、表達、參與的能力

“活動型學科課程”是基于核心素養的要求,通過課程實施,如辨析類的話題、學生模擬政協活動等,培養學生之間合作、表達、參與等方面的技能。教師可以采取議題教學的方式,選擇辨析性的話題,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實踐,以多樣化的手段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然后布置不同形式的作業,引導學生鞏固知識,使其在潛移默化中習得學科核心素養。

(四)有利于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活動型學科課程”教學活動,注重學生課堂的參與度及收獲感。這就要求教師能夠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并根據教學目標選取恰當的議題,然后通過議題設計將支離破碎的理論知識點串聯起來。教師還要克服教學內容多、理論知識枯燥乏味的缺陷,使教學過程更有趣味性和針對性。這些都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而,在“活動型學科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積極地去研究和反思遇到的問題,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三、“活動型學科課程”教學活動的實施途徑

(一)議題引領,關注結構整體美、環節和諧美、知識簡潔美

議題教學作為開展“活動型學科課程”的載體,通常以活動形式呈現,設計承載學科內容的問題,將議題置于真實的甚至復雜的情境中分析展開。議題式課堂教學最主要的特征是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議中學”[2]。

例如,在教學普通高中教科書《思想政治》必修(以下簡稱“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三課第二節第二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時,筆者首先設置了總議題“堅定四個自信,實現民族復興夢”,在總議題下設三個分議題“發展中顯自信”“比較中顯自信”“開放中強自信”。以一總三分總共四個議題作為課堂展開的紐帶,凸顯了教學過程的整體美。

其次,筆者在每個議題中都設置了不同的活動情境。在“發展中顯自信”議題環節,筆者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訴說身邊交通工具的變化,體驗變化發展。在“比較中顯自信”議題環節,筆者用圖表呈現中、美、印三國高鐵建造比較數據,提供奧巴馬流產高鐵夢素材,并設置兩個探究問題。

1.分析中、印兩國呈現如此大的差距的原因。

2.美國經濟實力這么強大,為什么沒有高鐵?

然后,筆者引導學生在比較和反思中感悟制度的自信。在“開放中強自信”議題環節,筆者讓學生介紹我國對外修建的高鐵,展示改革開放后“一帶一路”海外建高鐵等具體場景,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祖國發展的強大自豪感,水到渠成地得出這一切成就得益于我們的道路、制度、文化、理論的自信,然后將學科知識內容以一個個具體的議題活動情境串聯起來,從而實現教學環節的和諧美、知識內容的簡潔美。

(二)情境激思,展示標題詩意美、內容結合美、價值引領美

教育家布魯納認為:“學習者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經歷對學習材料的親身體驗和發展過程,才是學習者最有價值的東西?!币虼?,在“活動型學科課程”教學活動中,案例選擇和情境創設能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教師創設有效的情境,能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的通道,可以讓學生時時感受到真實的場景,從而以濃厚的興趣投入學習。如此,既可以提升學生在情境中思考的能力,也可以使整個思政課堂不再僵硬枯燥、簡單灌輸,而是處處有興趣、課課有活力。

例如,在教學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二課第二節《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時,筆者設置了三個環節:第一環節“未竟漫漫求索路”;第二環節“負重前行奮進路”;第三環節“走向希望復興路”。這些環節的標題具有一定的詩意,且環環相扣,層次分明,能讓學生產生探究的興趣。在第一環節中,筆者用孫中山的名言設置問題情境“孫中山先生的‘鐵路夢’沒有實現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引出“社會主義為什么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這一問題。在第二環節中,筆者先展示新中國成立初期關于中國國情的四則報道以及過渡時期工農商業的變化數據,讓學生思考“中國當時的社會現狀具備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哪些條件”。然后,創設“毛澤東有關語錄、中共八大的召開、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中取得的成就和問題”的情境,讓學生思考“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如此,就將情境和知識內容結合起來,實現了內容的結合美。在第三環節中,筆者創設“數讀70年祖國巨變”的情境,讓學生感悟制度、道路自信,突出價值引領。

這三個環節將歷史發展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讓學生沉入情境中,深入討論并探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以及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建設、鞏固和發展中鑄成的輝煌成就及遭遇的困難挫折。由此,學生深刻體會到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培養了制度認同。

(三)辨析明理,實現問題探索美、活動思考美、學習樂趣美

在“活動型學科課程”教學中,教師應采用辨析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直面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兩難情境,并以此設置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表達觀點,使其在交流中增進對他人觀點的理解。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陳述自己的理由,還要傾聽他人的理由;然后通過與他人觀點的比較,發現哪種觀點更具有合理性,哪些觀點可以求同存異,哪些觀點可以達成共識;最后結合辨析過程進行反思,校正自己行為選擇的偏差,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例如在教學必修4《哲學與文化》第八課第三節《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時,就外來文化與民族文化關系的話題,筆者設置了三個觀點情境。

觀點一:外來文化是先進的文化,應該照搬過來。

觀點二: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不相容,應該堅決抵制。

觀點三:外來文化中有優秀的部分,也有落后的部分。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發展的需要,有選擇地借鑒和吸收外來文化。

然后,筆者提問學生:“你贊同哪一種觀點?請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舉出相關事例,說明理由?!?/p>

學生合作展開辨析活動,在辨析、探討中明確了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且都會在現實發展中不斷發生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思考的魅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理性看待外來文化,尤其要提示學生處理外來文化與民族文化的正確態度,用更加開放的心態去吸收外來文化——面向未來,博采眾長,不斷創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四)實踐探究,凸顯過程體驗美、結果收獲美、素養提升美

校外社會實踐活動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更豐富的資源、更真實的情境,是實施“活動型學科課程”的社會大課堂。開展“活動型學科課程”教學離不開社會的大課堂,但教師要如何才能將政治理論知識完美地運用于社會實踐中,使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體現“活動型學科課程”的內在要求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以正確的價值導引教學,合理運用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如社會調查、社區服務、勤工儉學、生產實習、志愿者活動等,讓學生走向社會、接觸社會、融入社會。

例如,在教學必修2《經濟與社會》綜合探究一“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筆者帶領學生走出教室,根據前期資料搜索分析,確定議題“微觀主體如何才能有活力”,然后圍繞議題,分四步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進行實地調研:(1)確定調查主題“當地白茶企業的發展狀況與經營理念”,制訂調查計劃;(2)實際調查,收集資料;(3)整理資料,撰寫調查報告;(4)交流分享。

【案例分享】

環節一:分享交流白茶企業的發展歷程。從走進企業、發現問題,到深入訪談、分析問題,再到小組合作探討、問題展開,讓學生體驗實踐調查中的過程美。

環節二:合作探究白茶企業發展之外部環境。從小組匯集調研信息,到探討如何營造能夠有效激發企業活力的外部環境,讓學生在探討問題中了解市場經濟運行中的國家政策、 法律法規、行業規范,增強學生參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能力,并樹立公平競爭意識和規則意識,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環節三:小組討論白茶企業的內部措施。學生分享調研內容,從生產和銷售、分配和管理、文化環境和社會責任三方面,具體闡述白茶企業發展的內部措施。要求學生能夠從多角度提出增強企業活力的建議,實際上是在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認識社會、解決問題。這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探索精神以及實踐水平,使其最終真正有所得、有所獲。

總之,新教材的使用、新課程的推進,根本上是一種教學理念的轉變?!墩n程標準》導向下的“活動型學科課程”,要求教師必須樹立“以學定教”的理念。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能只備教材,更要備學生,要基于情境創設好問題(或任務),運用多種互動教學策略鼓勵學生全員參與。而在學生的“活動—體驗—表現”中,教師應更加注重“議題、材料、知識、價值”之間的聯系,教出政治的學科味,關注學生的生長力,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落實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230.

[2]沈雪春.議題式教學例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7.

猜你喜歡
思想政治課活動性議題
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應用
T-SPOT.TB在活動性肺結核治療效果的監測
例談群文閱讀中議題的確定
金屬活動性應用舉例
科學議題歡迎君子之爭
活動性與非活動性肺結核血小板參數、D-D檢測的臨床意義
高中與高校思政課銜接的問題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有效性研究
論思想政治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關注制藥企業環保議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