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介、譯介、域界的融通*
——趙稀方后殖民理論、翻譯文化與華文文學研究的跨界之道

2022-02-24 01:58
世界華文文學論壇 2022年4期
關鍵詞:后殖民趙老師香港

凌 逾

內容提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趙稀方先生的文學研究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融會貫通,他以一己之力,專研后殖民理論、翻譯研究、華文文學,縱橫三大領域,三駕馬車并駕齊驅,近30年出版十余部論著,以廣闊的視野增強吸引力,用深刻的洞見增強思想性。本文不揣淺陋,管窺趙教授的學術研究,嘗試理解其學術思想理論體系和融界整合的學問之道:一是媒介航拍:從小說香港到報刊香港;二是譯介渡越:東方與西方文化的交融;三是域界貫通:后殖民理論視域下的世界華文文學研究。趙教授著意破除已有研究容易陷入自我窄化的窠臼,去除平面化論述,而從哲學思想、文藝學、社會學、中外文學比較等多維度切入文學研究,致力于建設報刊文學國度,并打通華文文學與華裔文學,建立中英華文文學及其研究融通的新學科。

一、媒介航拍:從香港小說轉研香港報刊

隨著印刷媒介興起,中西、新舊、左右等各路媒體在香港這片自由之地生長繁衍,百多年來培育出香港文學和文化的滿樹繁華,報章雜志空前發達,大眾借媒介窗口認識世界,新聞媒介掌握公眾輿論,建構出無形的城市文化空間。趙稀方教授從媒介史料入手研究香港,出版了《小說香港》(2003年)和《報刊香港》(2019年)兩部論著。過去的文學史研究大多從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各類文學體裁入手加以研究。而趙老師重新從媒介掃描入手,全盤俯瞰,進而解讀并闡釋文學和文化,分析印刷媒介時代的文學興衰史,開拓中國文學、世界華文文學的媒介史,別有會心,無意間挖出了一座礦產寶藏。如果說,《小說香港》以文學符號媒介為生發點,從小說中看香港文化構成;那么,《報刊香港》則以文學傳播媒介為切入點,采取小說筆法編織期刊史料錦緞,故事性、歷史性、理論性兼具,這是更高難度的、爐火純青的寫法。

長篇小說是印刷媒介興盛后的重要產物,那么,小說文本敘述如何想象香港?《小說香港》從報刊連載的長篇小說研究入手,探究香港的想象認同、文化建構。安德森認為,隨著印刷媒介興起,社會進入印刷資本主義時代,報刊小說等媒介搭建了“民族文化共同體”想象,而《小說香港》卻認為國族敘事不能完全覆蓋香港,以中原心態研究香港會出現偏差。指出關于香港的文化想象有三種意識形態在場的方式,即宗主國殖民話語、中國國族敘事、香港本土意識,由此逐層展開論述,建構出香港文學研究的全新理論話語體系。一是英國對香港的歷史敘述,從早期的種族歧視,到20世紀轉變為體面地輸入文明的現代性啟蒙事業。二是祖國對香港的歷史敘述,如聞一多《七子之歌》以中原心態想象,發出受凌辱的呼救:“母親,我要回來”。三是本土敘述,20世紀40年代末有侶倫《窮巷》、黃谷柳《蝦球傳》,60年代有舒巷城《太陽下山了》,70年代有西西《我城》,體現出自豪的香港都市認同意識。80年代,隨著中英談判日漸明朗,殖民式統治時代終結,涌現出重構香港歷史的懷舊之作,如李碧華《胭脂扣》,寫無可奈何的心態;黃碧云《失城》人物懷著失城的痛楚,四處漂泊,忍受著生命的殘暴和世界的荒謬;也斯《煩惱娃娃的旅程》在歐洲、北美洲的參差對照中書寫香港。劉以鬯揭示香港都市,是以香港方式延續上?,F代主義文學①。香港作家的本地意識強烈,這跟殖民式統治和回歸歷史有關,回歸前港人只有城籍身份。??抡J為文學敘事、文本操作是種話語實踐,根植于社會制度的權力關系中。海登·懷特則認為,歷史事件“為歷史學家提供一些故事要素,抑制或隸屬一些事件,從而突出另一些,運用人物刻畫、主題再現、語氣和視角的變化”。趙老師指出:“殖民者造就了殖民地,而殖民地也造就了殖民者?!雹诤笾趁裎膶W產生于當地文化與帝國文化斗爭之中,后殖民寫作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過程:“第一種,對英語優勢的棄用和否定,它是對都市權利凌駕于溝通方式之上的拒斥。第二種,挪用和重構帝國中心的語言,這是一個獲得重塑語言新用途的過程,它標志著這一語言脫離殖民優勢地位”③。香港文學更多屬于后一種情況:在中文與英文的重重包圍中堅守獨立性。

《小說香港》跳出已有研究話語窠臼,不再是史料論、年代論、作家論研究,而是首創從后殖民理論角度切入研究香港小說,運用西方理論而不隔,論述建構香港想象的多重視角,以“歷史敘述、文化身份、都市經驗”作為切入視角,既有理論論證分析,也有細致的文本解讀,個人見解突出,建構出香港文學研究的全新理論話語體系。如果說,李歐梵的《上海摩登》從百貨大樓、咖啡館、公園、電影院、跑馬場等公共空間由下而上地考察上海文學的魔都日?,F代性,那么,趙稀方的《小說香港》則從印刷媒介空間省思香港文學的物質與思想,體悟左右、中西兼具的雙重現代性,反思其中的國際性、殖民性、反殖民性和后殖民性?!靶≌f香港”,將名詞“小說”變成動詞,詞組變成動賓結構,意指各國各方勢力如何講述香港故事,如何建構香港形象。復雜的論著意涵借用獨特的標題呈現出來,生動形象,簡潔明了,朗朗上口。自2017年1月19日起,趙老師在香港《大公報》開辟專欄“小說香港”,該專欄開局先談董啟章《涼風有信,秋月無邊》,后評異軍突起的葛亮,再賞鐘曉陽的“燃燒之后”……這類“解甲歸田”的短文最能見出文筆才氣,瀟灑隨性。如果不是專研香港文學幾十年,寫不出如此火候的高文。龍其林教授評此專欄:“晶瑩剔透、雅俗共賞、有學術品質”。趙老師之香港研究從作家作品到報刊研究、從“新文學史”到“文學史”、從話語講述的時代到講述話語的時代、從文學史到專題研究,不僅重視香港文學探源,也注重后“九七”時代香港文學,其文總有真知灼見:“事實上,在香港已經不再成為政治焦點的時候,香港文學的研究已成氣候”④。香港文學研究在“九七”熱潮后才真正建設?!缎≌f香港》脫胎于趙老師1995—1998年在楊義教授指導下完成的博士論文。此書代表了新一代學術研究的新角度、新理論、新思路。

香港文學起點何在?過去,多數學者基本認定為《循環日報》。如劉以鬯指出,香港文學可從1874年談起,中國新聞業的創始人王韜與友人合辦《循環日報》首創文學副刊,雖來自上海卻能以粵語寫小說詩詞見聞札記⑤。而趙老師的《小說香港》指出,香港第一份中文期刊為1853年創辦的《遐邇貫珍》,等于將香港文學起點提早到1853—1856年,這是重要的歷史發現,香港文學源頭與西方有關,因中文期刊《遐邇貫珍》有傳教性質⑥。王德威教授《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即哈佛版《中國現代文學史》認為,現代中國文學開端之一是1807年傳教士莫里森(馬禮遜)被逐出廣州,去馬來西亞譯白話《圣經》。從文化轉譯、面向世界、現代傳統關系重審過往⑦。1850年上海有英文《北華捷報》,1861年《上海新報》是英文《字林西報》的中文版,主筆為英美傳教士伍德和林樂知,比《申報》早11年。顯然,中國近現代文學均與印刷、報刊、傳教文化息息相關。

為探究香港文學的源頭,趙老師時隔十多年后回歸香港研究,從報刊入手,再次深入勘察香港近現代文學的歷史場域。2016年,其在大陸和香港的《文學評論》雜志同時刊登兩文⑧,討論20世紀20年代香港文學期刊創始問題時指出:香港早期文學的源頭不是《伴侶》,而是《小說星期刊》雜志,后者文白相雜,內容豐富。趙老師重回香港文學研究,拋出一個重要問題——現代文學的認同與新舊,啟迪文壇研究新思路。香港開埠之初,有識之士已經警醒,英國殖民文化會導致中文文化衰落,因此香港文壇并不一味討伐中國舊文化。他們不愿自斷文化根源,而造成舊文學滅亡、新文化又不能建立的局面。趙老師的《舊文學的現代性——從〈英華青年〉到〈小說星期刊〉》認為,新文化運動中的香港沒有追隨大陸并不是落后于文學現代化進程,而是致力于在“殖民統治”中保護中華傳統文化。1919年創刊《英華青年》是為了“融合新舊東西,以成一種‘文明偉大之學問’”,1924年創刊的《小說星期刊》從香港自身歷史語境出發,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新舊文學,大量刊載揭露民生問題、反對封建婚姻制度、反映香港現代性的作品。這種在特定時期抵抗殖民主義、傳承經典文化的態度,有益于啟發當代中國對于中西文化的思考。2018年,趙老師《香港文學研究的基本框架還需重新考慮》⑨指出,若簡單借用“新文學”觀點,一味沿用中國現代文學史新舊文學對立的框架,會忽略掉香港文學自身的特殊性,作為一門學科的香港文學史的建立,首先應加強對一手報刊史料的研究。2019年,趙老師《關于香港文學起點的幾點辨析》⑩再次討論香港文學起點,以期刊角度不斷追溯香港文學起源。趙老師執著于此問題幾十載,因此成就了系列碩果。

2019年,趙老師在香港三聯出版新著《報刊香港——歷史語境與文學場域》,是在中國社科院的重點項目課題基礎上打磨而成。此書梳理香港報章雜志脈絡,全面總結香港報刊媒介史,省思報刊如何呈現香港。該書綜合論述香港文學源起、文學思潮流派、文學體制、文學批評等問題,對比考察左右、南北、內外、東西、土洋等各種因素;詳盡梳理雜志之間的關聯、變化、轉移、轉型、轉變,研究刊物媒體,編輯媒人牽連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情緣,如《中國學生周報》《四季》《秋螢》《大拇指》《羅盤》《素葉文學》以及素葉文學出版社的編輯隊伍血脈相連,出版社成為催化劑、助產士,共同支撐香港本土文學的興起。該書考察香港南來北往的作家隊伍,從期刊文字的縫隙處破解戴望舒、葉靈鳳附逆的真偽問題,層層剝筍,寫起來像偵探小說。論述早期南來作家為何不與本地作家聯系,因為語言不通,因為本地人歧視“外江佬”,也因為外地人瞧不起本土文學的低俗商業化,總之,互相看不順眼。隨著香港經濟的飛速發展,香港文人經歷了從窮愁到文愁的變化,從生存碾壓轉化為金錢碾壓,文學一直處于不受重視、自生自滅的邊緣狀態,正好適合文學的野蠻自由的生長。趙老師的學術研究既不重復前人,也不重復自己?!缎≌f香港》《報刊香港》都論過《蝦球傳》,后者細節分析更為精細,如分析香港底層的質感、黑幫以香煙示威試探、鱷魚頭對水路航道的爛熟于心,詳述小說細節,如數家珍,寫來趣味盎然。以時為序,精細梳理香港報刊文學發展的脈絡,透析背后的左、右、本土思想意識滲透。

劉俊教授書評《“報刊考古”與“歷史建構”》指出:“香港文學、后殖民理論、翻譯史,是趙稀方最為用力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三大學術領域。僅就香港文學研究而言,他的《小說香港》已成為香港文學研究的一座里程碑,后又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報刊,將香港文學面貌的豐富性、生動性和復雜性,推向了一個新的境地?!笨芍^知己者言。筆者曾指導張衡博士從媒介角度研究《報刊香港》,其寫出了《重思媒介,再堪港史》的書評長文,論述全面詳盡。王楊編輯認為此書:“史料詳實,通過對報刊的細致考察,還厘清了很多有疑問之處,體現了實證精神”。王編輯曾問:“1949年后的香港文學對于20世紀中國文學究竟有何意義?”趙教授答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民黨政府退守臺灣。晚清以來的中國近現代文學從此一分為三,內地左翼文學成為主流;臺灣則相反,為右翼文學所控制;惟有香港這個第三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基本格局。香港依然維持左右文壇二元對立的格局,純文學及現代主義傳統持續發展,傳統通俗文學更得以中興,這些都是內地和臺灣無法做到的。從一定意義上說,香港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延續?!壁w老師論文《香港文學研究:基本框架還需重新考慮》《香港文學研究已成氣候》指出:“九七后對香港文學的研究已漸成氣候,陳國球的《香港的抒情史》再現了香港文學的建構過程,羅孚在內地奠定了香港文學的品牌,凌逾的《跨媒介香港》則展現了香港當代文學的先鋒性……但現有的香港文學研究依然存在某些問題,其整體研究的基本框架還需考慮,內地學者撰寫的‘香港文學史’是沿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新舊對立框架,香港有自身的特殊性和異質性,不能簡單套用大陸現代文學中‘新文學’觀念?!壁w老師以香港啟示內地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新面向,反思冷戰導致的現代主義、通俗和武俠小說的文學史斷裂等,省思不同話語體系的理論對話可能性。

2019年底,趙稀方教授作為首席專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香港文藝期刊資料長編”,帶領大陸研究香港文學的70、80后中青年團隊,搜羅整理和研究從1842年至2019年香港文藝期刊。趙老師在團隊合作、團隊項目中起統領作用,體現出盡心盡責高屋建瓴的師者精神。該課題的縱向歷史跨度更廣闊,橫向整合比較的刊物更豐富,幾乎將百余年的香港文學期刊一網打盡,研究當前學界較少全面研究的當代期刊,有開拓之功。香港還有當代老牌刊物如《明報月刊》(1966)、《年輕人周報》(1972)、《譯叢》(1973)、《號外》(1976)、《電影雙周刊》(1978)、《女流》(1987)值得研究。尤其是《香港文學》創刊于1985年1月,至今已刊行三十多年,高壽高質,一枝獨秀,成為香港文學的一面旗幟。此外《城市文藝》《文學評論》《香港作家》《百家》《字花》《二十一世紀》《現代中文文學評論》《人文中國學報》等都是當代重要期刊。香港是匯通天下的文化碼頭,而趙老師也從《小說香港》走向《期刊香港》再走向《香港文藝期刊資料長編》,以《后殖民理論》《后殖民理論與臺灣文學》《翻譯與新時期話語實踐》為基礎,從探究后殖民理論轉向論述媒介對文學場的因應影響,轉向研究報刊的生長歷史,研究目標在于闡述香港與中國文化的共生關系,既謀求找到香港問題的歷史根源,也謀求加強與香港學界和文壇的聯系,贏得香港社會支持。趙老師幾十年來探究如何香港、怎樣文學等問題,已成為香港文學研究頂尖學者,首屈一指,并由香港文學研究走向后殖民理論及其本土化理論研究。

二、譯介渡越: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融

翻譯是中國當代文學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翻譯助推莫言、劉慈欣分獲諾貝爾文學獎、科幻藝術界“諾貝爾獎”的“雨果獎”,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不斷被翻譯、借紙質媒介傳播到海外,可見國際國內形勢語境對于文學文化傳播的重要影響。趙老師的《二十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新時期卷》六十余萬字,刻畫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發展流變的路線圖,全面扎實研究中國20世紀文學翻譯實質、闡述翻譯理論構建、論述翻譯的綜合價值和傳播影響,省思中國文學如何從傳統的情態中脫胎而出,走向世界化和現代化,并充實豐富中國現代精神文化譜系。

翻譯,在過去的中國文學研究中,是常被忽視的領地。文學研究隨著研究范圍的不斷擴大,也陷入新的困境。走出困境的方式便是不斷跨界融合,橫向體察中西之論。趙老師研究翻譯文學,因為博論專研香港文學時涉及英文作品、后殖民理論原文,不仔細做好翻譯研究,香港文學研究就很片面,難以推進。趙老師深知翻譯的重要性:“王德威翻譯過來,我們才注意到沒有晚清,何來五四;李歐梵翻譯過來,我們才知道如何討論上海摩登,翻譯借鑒導致了學術研究話語的轉變”。十年間,趙老師出版了:《翻譯與新時期話語實踐》《二十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新時期卷》《翻譯現代性》《翻譯與現代中國》4部翻譯研究論著,研究從晚清到五四直至當代的翻譯理論,研究翻譯與中國文化、學術、社會、現代性發展之間的關系。趙老師的翻譯研究為文學研究帶來了新的研究范式和學術活力。

翻譯的透明對等,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為駁斥這陷阱式的偽命題,趙老師撰書《翻譯與新時期話語實踐》,注重思想性和理論性,全面梳理人道主義、現代主義、形式主義、女性主義、新歷史主義、后殖民主義、俄蘇文學,以及代表學者薩特、弗洛依德、博爾赫斯、米蘭·昆德拉等思潮在中國風行的來龍去脈,探究西方思想理論如何被中國學界翻譯和接受,如何影響一代學人,中西混雜地建構出新時期的中國文化話語,論證翻譯不是透明對等而是被建構的。省思中國現代性命題的西方因素,探究多元現代性。文學翻譯不僅是將文本信息從一種語言媒介傳遞、轉化為另一種語言媒介的譯介行為,更是雙向互動、彼此協商的結果,其背后更潛藏著諸多社會的、歷史的、文化的因素。趙老師的翻譯研究開局就很有開拓性,而且一以貫之。

《翻譯現代性》研究從晚清到五四的翻譯,顛覆已有研究從單純的語言翻譯研究切入,轉向更深廣的文化翻譯研究,其理論資源也來自后殖民理論,注重語言背后蘊涵的文化政治、社會語境因素,省思文化建構、翻譯政治等問題,從原著中心走向譯文中心,不是單個翻譯家、單篇翻譯的作品羅列論述,而更有歷史的縱深感,追根溯源,從晚明傳教士翻譯講起,歷數現當代宗教、科學、政法、時政、思想、文學翻譯來龍去脈,如何受西化影響?!斗g現代性》從背景介紹到具體詞匯、作品翻譯實例,再到原因分析、相關雜志及數據整理;從“God”術語到《圣經》典籍的宗教翻譯,到科學、政法的多學科翻譯,到政治小說、虛無黨小說、偵探小說、言情小說的文學翻譯;再到《天演論》《民約論》的思想翻譯,最后是獨具承前啟后意義的《新青年》的啟蒙譯介,詳盡全面。全書除了顯而易見的歷史時間脈絡之外,在橫向方面,也有深廣的延伸,對于翻譯中存在的問題、翻譯者由被動到主動的態度、晚清翻譯受不同國家民族的影響而呈現出的多樣性,都做出了詳細的分析與總結。西方在對中國“去疆域化”之后,通過翻譯輸入,實踐在信仰、科技及政法領域的“再疆域化”。中國知識分子在被殖民境遇下,主動與西方進行“文化協商”,改寫西方原作,從中提煉近世中國迫切所需的立憲、革命等關鍵詞。從晚清到五四,就態度而言,中國的西方譯介經歷了從拒絕到被動輸入到選擇性自覺輸入的過程;就內容而言,經歷了從宗教、科技、政法過渡到倫理道德的過程。全書具有問題意識、學理意識、方法意識,脈絡清晰,深入淺出,很有可讀性。

趙老師以翻譯為方法,研究20世紀中國文學;此外,還翻譯過3部理論論著:羅斯特的《黃金法則》、狄爾泰的《人文科學導論》、羅伯特·揚《白色神話——書寫歷史與西方》,后者為趙老師主編后殖民理論經典譯叢的三本之一,另兩部為《逆寫帝國:后殖民文學的理論和實踐》《在理論內部:階級、民族與文學》。藍陳平等指出,趙教授主編這套后殖民理論經典譯叢,既展示了西方學者如何從西方理論內部追根溯源,反思西方中心主義,亦展現了殖民地學者如何從自身民族身份入手,深入開拓后殖民文學實踐和后殖民理論構建,最重要的是指出從語言入手的研究新方向。該系列譯叢有利于了解后殖民理論背景,探究后殖民理論知識,對中國后殖民理論研究起推介、燭照作用。

作為中文人,趙老師由外文學院專家們力舉為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雖出乎趙老師意料之外,卻在大家意料之中。趙老師經常參加英語翻譯專業的高端會議、學位答辯、重大項目開題報告等,可見翻譯界業內人士對趙老師的認可。2013年,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翻譯研究會等主辦“中國翻譯學學科建設高層論壇”,趙老師演講《〈新青年〉的文學翻譯》認為,《新青年》以西洋名著啟迪大眾,在陳獨秀、胡適、劉半農及周氏兄弟努力下轉變了晚清以來的文學翻譯格局。2016年底,在“翻譯的最新發展和翻譯的未來”研討會上,趙老師演講《翻譯的另一個世界》指出,要將翻譯史研究從中國現當代文學領域拓展到華文文學領域。2021年,趙老師組織策劃“相遇與融合:首屆華裔/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由中國人民大學重大規劃項目“美國亞裔文學研究”課題組、中國社科院“20世紀海內外華文文學”重點學科與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合辦,旨在整合外語系的華裔文學與中文系的華文文學研究,打通華人中英文小說研究,打通翻譯文學與中文文學研究。趙老師還融合翻譯和媒介,研究期刊中的翻譯,打破東西壁壘。趙老師在《翻譯與現代中國》后記中深情提到比較文學界德高望重的謝天振老師的厚愛,彼此惺惺相惜的情誼讓人感動。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全球性視野中,趙老師研究中西合璧的香港和中西融合的翻譯,從“中國文學”進階到“中文文學”思想維度,最初因參加各類項目多重跨界,后來滾雪球式地鋪展研究,觸類旁通,打通后殖民理論、翻譯研究、華文文學三大學術領域,日益修煉為跨學科的學者。

三、域界貫通:從后殖民理論躍至世界華文文學研究

百多年來,中國文化向西方學習各種思潮理論,深入西方理論場域,祛魅解惑,然后回歸本身的問題,深入研究。探討西方理論,趙老師有兩種論辯法:一是觀戰,二是駁斥。趙老師善于觀戰,梳理各方論辯觀點,更關鍵的是,善于批駁、論辯,往往先樹立一個靶子,然后,逐層條分縷析地加以批駁,經過正、反、合等論證過程,形成個人的見解。趙老師是此中高手,只是,其辯論從不劍拔弩張,而是四兩撥千斤。

梳理殖民主義、新殖民、后殖民、內部殖民主義學術譜系,探究這些理論在臺灣、香港、大陸的學術旅行,趙先生是中國內地對后殖民理論進行譜系梳理與研究的第一人。其《后殖民理論》十年磨一劍,進行歷時縱軸、共時橫軸比較,再逐一再現爭辯焦點,分析利弊優劣,追根溯源,悟透歷史。趙老師深入研讀西方近代以來英美荷蘭等國的后殖民論著,與霍米·巴巴、阿托·奎深、柯雷、杜維明等著名學者探討交流,讀透十大名家理論:馬克思、霍布森、法儂、恩克魯瑪、阿明、阿契貝、薩義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羅伯特·揚。尤其是梳理“內部殖民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少數話語”譜系,這是甚少人涉足的領域。趙老師不僅分析西方理論,而且分析西論中化現象:“一種主義,三種命運”,梳理后殖民在香港、臺灣、大陸的理論旅行,如何本土化再生,如庖丁解?;砣婚_朗。

反思殖民性的任務,最適合由世界華文文學學科承擔,這是趙老師2016年在南京“華文文學與中華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主題發言的觀點。其指出,辯證地探究文化傳統的歷史生產語境,要深入分析中外啟蒙思想、文化歷史觀的淵源,反思國民性的思想根源。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脈在域外源遠流長,海外華人界有更豐碩的傳統文化資源,如舊體詩詞未斷根、儒家倫理觀念扎根、原汁原味的祭祖儀式、族譜神龕、家族文化,唐人街區有最原初的傳統形態,有更富裕的傳統文化金礦。因此華文文學弘揚傳統比中國文學學科更有優勢。華人作家多有共生文化情結:離境出國,反而更憶念中華文化;換了空間位置,跳離到更外在的視角,更有利于深入扎根傳統文化的內核。三十多年來,世界華文文學學科日益從邊緣走向主流,助力推進傳統文化復興。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強調反傳統、學西方。邁入21世紀后,新時代主張復興中華優質傳統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自信,適應新時代的文化語境,在變化中尋找不變的文化因素,不僅傳承優秀文化,且注重文化創新,提升文化軟實力,促使優秀傳統文化再生活力。如今,學界亟待出版打通大陸、港澳臺和海外華文文學的現當代大文學史。已有的打通多是分區域的歷時探討,但好像尚未出現共時性的橫向對比探討,如選取幾個時間節點,以1900、1917、1949、1966、1980、2000等時段為主,對大陸、港澳臺文學乃至全球的世界華文文學進行全面比較。雖然寫起來肯定有難度,但這將是宏偉的功德無量的文學史、學術史。2016年底,臺灣舉辦“跨越1949:文學與歷史國際研討會”,將時間概念展開為空間討論,來自日本、新加坡、美國以及中國大陸、港臺地區的學者各抒己見。趙老師談“綠背文學”,評點論文則將《蕭軍日記》、1948年文化報事件與香港《大眾文藝叢刊》聯系起來,在中西對照中,窺見端倪,歷史事件爛熟于心,因此能縱橫捭闔。

以后殖民理論為刃,解剖世界華文文學。趙老師在《從后殖民理論到華語語系文學》中提出,對于海外華文文學之于華文文學的關系,應強調混雜中的異質性,而并非混雜中的抵抗性,由此可解決兩種主體對立的問題?!墩擁n素音的后殖民思考》以韓素音的學術歷程為例指出,無論是真正的“雜種”還是接受過西方教育的中國人,都可在主體構建和身份認同上進行自我選擇?!度绾纬胶笾趁窭碚??——評小?!なズ驳摹闯胶笾趁窭碚摗怠诽岢?,只有以協調代替對立,或許才能真正找到超越后殖民理論的新路徑。

趙老師的學術思想有前瞻性?!吨形骰貧w自然的不同道路——莊子與盧梭“回歸自然”思想辨析》初刊于《南京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后為《中國哲學史》1994年第3期全文轉載,《外國哲學與哲學史》1994年第3期全文轉載,《新華文摘》1995年第1期全文轉載。一文被三家權威刊物全文轉載,這是罕見現象,足證該文的精彩矚目。該文前瞻性在于,超前十多年就從哲學角度探討中西思想差異,并預見到了中國學界的生態文學與文化研究問題,隨著全球自然環境的惡化,今人更關注生態環保的問題,保護地球家園,詩意棲居生存,這些意識日益強烈,形成了一股熱潮,而這篇論文很早就提供了理論指引?!吨袊笾趁衽u的歧途》,初刊于《文藝爭鳴》2000年第5期,后被人大復印資料、《中國文學年鑒》《中國新文學大系1976—2000》多處轉載,并在當年被《文學評論》推薦為優秀論文。2017年6月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刊文《今天我們為什么紀念陳映真》,省思當下被消費文化綁架的社會現象,為一劑醒世恒言;后該文被《新華文摘》等海內外報刊轉載,閱讀者眾,經執行編委、責任編輯推薦和18位評審專家投票,位列《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7年度優秀論文7篇之一。趙老師論文和論著總能抓住核心問題,直指要害,概括精準,引發廣泛關注和熱議。

就國際交流傳播而言,趙老師堅持不懈地參加國際訪學交流。1998年博士畢業后留在中國社科院任職后,即獲資助前往英美訪學。2000至2001年赴劍橋大學東方所和三一學院訪問研究,為英國科學院WKC Fellow。2005至2006年,赴哈佛大學訪問研究,為美國國務院Fulbright Scholar。2007至2008年,任臺灣成功大學“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客座教授一學期。2008年9—10月,在荷蘭萊頓大學訪問研究。2012年2—8月,任臺灣東華大學華文系客座教授。2014年6月參加孩子的畢業典禮,在哈佛大學待了一個月,就完成了10月波蘭參會的英文論文《天安門廣場孔子像的出現與消失》,高效高能。2015年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做訪問研究。2018年又在波蘭羅茲大學擔任客座教授。趙老師先后任中國社科院文學所臺港澳文學與文化研究室、現代文學研究室主任,致力于將中國當代學術思想推向世界,提升中國學術思想的國際影響力,邀請全球名家學者前來講學,如瑞典的Hans-Ingvar Roth, Torbj?rn Lodén(羅多弼),澳大利亞的Peter Monteath等,張羅中國社科院與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作“中澳學術論壇”,兩國輪流做東道主,國際學術交流良性互動。2016年底,澳方參會學者有Alison,Bonnie,Davie Cart,Craig,Mark Byron等,他們談中國的多,中方談澳洲的少,而2017年下一屆論壇趙老師在澳洲開會時論述“澳大利亞學者對于后殖民理論的原創性貢獻”,旋即填補了這一空缺。其論文《翻譯與現代中國》由法國學者譯為法文,獲2018年文學所優秀科研成果獎。中國學界亟需培育國際化學者,說出中國聲音,提升中國學術思想的國際影響力。趙老師的學術著眼點顯現出卓爾不群的前瞻眼光、國際視野及思想高度。

就學術著作而言,自1999至2018年,趙老師二十年出10本大著,兩三百萬字心血凝鑄。一是思想隨筆《世界大師筆下的存在與虛無》(北京金城出版社1999年版),以學術反抗虛無,此書是通向博士論文的思想橋梁。二是《小說香港》(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版、香港三聯書店2018年版),博士論文修訂本。三是《翻譯與新時期話語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2003年兩書均修改于疫癥蔓延時,修煉出“非典時期的學術”,在世人的喧囂惶恐中巋然自立。四是《后殖民理論與臺灣文學》(臺灣人間出版社2009年版)。五是《后殖民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六是《二十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新時期卷》(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七是《翻譯現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譯研究》(臺灣秀威、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八是學術自選集《歷史與理論》(花城出版社2014年版)。九是《翻譯與現代中國》(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十是《報刊香港——歷史語境與文學場域》(香港三聯書店2019年版)。趙老師沉潛學問,從哲學轉香港,由翻譯而后殖民,由近現當代又重回香港,古今中外打通,自成體系。

就學術影響力而言,趙老師每部論著的書評都有不少,著述每每收獲口碑,還有一些訪談文章透露學術心路歷程?!缎≌f香港》入選“哈佛燕京叢書”,2007年被評為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優秀學術成果獎,登上《亞洲周刊》。該書早已是香港文學研究必讀書目,再版呼聲高漲,學術論著成為暢銷書、長銷書,也是奇跡;“孔夫子”網站標價百元上下,超出原價5倍,已具有收藏價值。2018年,香港三聯重版《小說香港——文化身份與城市觀照》,在京東“人文·歷史”熱賣榜排名第一?!逗笾趁窭碚摗?013年被評為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填補了國內后殖民研究領域無系統專著的空白。2016年,劉雁在《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中文版出版前傳中指出:“新時期卷是《二十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叢書中質量最高的一卷”。易明皇評《歷史與理論》,指出該書“理論為本,但歷史先行,回歸文本、回歸歷史真實,折射出理論的厚重;并歸正史實,警示歧途,推介具有身份感的理論家,探索后殖民文學的新走向,形成了如理論旅行般的獨特學術魅力”。

就研究方法而言,趙老師有以下三個突出特點:(1)以史為證,做學問既有理論的高度也有歷史的深度,研究深具史料精神,善于從最早期的報刊入手,并前往世界各地尋找第一手資料。每次出境訪學前,他都先打印好待查的英文目錄,然后奔走于各大圖書館翻查史料。2016年底前往香港大學圖書館閉關一周,切實翻查、閱讀史料,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從報刊研究起步,采取穩扎穩打的研究方法,尋找自己的論述角度,看問題眼光獨到,思維敏銳,善于提煉總結,因此有更高一層的見人未見。其每部論著都扎實有致,言必有據,論證嚴密,觀點明確,文字洗練,點到即止。(2)對新事物積極的接受程度與學術的前衛態度相符,敢于嘗新,學習網絡工具快捷,可謂時代潮人:2006年在搜狐開通博客“獨語”,2012年開通新浪微博,2013年開通個人微信號,2018年初創辦微信公眾號“海內外中文文學”,旨在整體觀照內地、臺港澳和海外華文文學。未來趙老師可能也將在紙質媒介研究基礎上轉向對電腦手機新媒介、網絡社區空間的探究,轉向多媒介、跨媒介研究。趙老師的微信朋友圈發文精簡短小且幽默風趣,寥寥幾筆,形神畢有,其諸多妙文配圖絕佳,體現出非同一般的美學觀,讓人莞爾,收獲網絡粉絲無數。(3)以散文、小說筆法抒寫評論,文筆生動,深入淺出,條理清晰,深諳“微言一克勝于廢話千噸”的道理,“一字千斤”,從無廢話;文采斐然,自見才氣,妙機其微,性情畢現,輕松隨性,眼無煙,心無塵,風格自成一體,可讀性極強,受眾面廣。其散文《告別父親》講述三代忠厚故事,情真意摯,力透紙背。這些散文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的趙老師。趙老師是散文高手,無奈,謙虛的他,一直未曾將散文結集,而讀者早已翹首以盼。趙老師為文即是為人,處世從容隨和,不擺架子,不頤指氣使,不心急火燎,謙謙君子,平易近人,獲得學界贊譽。他很早就評為博導,已帶出博士后、博士、碩士、訪問學者近五十位。其授徒講學,講究潛移默化,點撥指導,切中肯綮。弟子追隨趙老師在中國社科院做博士后研究,所得教誨,受益終生。為寫此文,反復重讀恩師的著作、網文,常讀常新,尤其是其論著的后記文字,傾訴為學經歷、為學之道,學術熱情躍然紙上。學習導師楊義教授的“宏大的戰略眼光與細微的藝術體察”結合法;慨嘆汪暉教授在政治哲學、經濟領域的學術超前,難以企及;發現趙園教授的詩性,覺得可親。趙老師年少嗜讀莊子,了悟即便崇高的學術也不便以身殉之,不想出人頭地,卻無心插柳柳成蔭,“孑然弗倫,洗然無塵”,著書立說,蔚然成家。

馳騁古今,貫通中西,大道無形,說來容易,做來卻難:既要深曉中文,又要熟稔外文;既要有國學功底,又要有當代新見;既要有理論根基,又要擅長文本細讀,開枝散葉,觸類旁通,顧及東西、南北、上下,融通六合,跨界無痕;自由徜徉于中西古今學問領域,有大視野方有大格局,孜孜以求問學之道,執著堅守,著作等身,已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作為學界前輩名家楊義研究員的開山弟子,趙老師深得導師真傳,師徒均有淵博的知識儲備,嚴謹的治學態度,揮灑自如的文筆才氣,然又各有所擅。楊教授往古代方向越走越根深,從魯學專家到現代文學專家,繼而走向先秦諸子發生學,開拓與建構“一個人的中國原創詩學”,成為新一代國學大師。趙教授在西方文學文化方向日益開拓新路,漫步西學領域,渺遠的國際視野,宏闊的中西文化比較方法,厚重的理論根基,鑄就了新一代學人的新學風,在學術高原上聳立三峰:媒介香港、譯介渡越、跨界貫通,值得后來學人學習借鑒、深思回味。

①②趙稀方:《小說香港》,香港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198、176頁。

③[澳大利亞]比爾·阿??肆_夫特、格瑞斯·格里菲斯、海倫·蒂芬:《逆寫帝國:后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任一鳴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34頁。

④趙稀方:《香港文學研究已成氣候》,《名作欣賞》2018年第7期。

⑤劉以鬯:《暢談香港文學》,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19—22頁。

⑥趙稀方:《報刊香港——歷史語境與文學場域》,(香港)三聯書店2019年版,第10頁。

⑦王教授認為,龔自珍等晚清文人對現狀的焦慮、《鏡花緣》對未來家國的想象,埋下了之后百年文學史伏筆;韓松2000年科幻小說《2066之西行漫記》想象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美國奄奄一息,中國進入盛世,在宇宙空間中思考人類處境。

⑧趙稀方:《〈小說星期刊〉與〈伴侶〉——香港早期文學新論》,《文學評論》2016年第4期。趙稀方:《文化認同與新舊文學:從香港〈小說星期刊〉(1924—1925)談起》,(香港)《文學評論》2016年第4期。

⑨趙稀方:《香港文學研究的基本框架還需重新考慮》,《文藝報》2018年7月6日。

⑩趙稀方:《關于香港文學起點的幾點辨析》,《文學遺產》2019年第1期。

猜你喜歡
后殖民趙老師香港
我的 “蠟燭”老師
趙老師的眼睛
后殖民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理論視域:以斯皮瓦克的語境化性別理論為例
全球化之下的少數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論淺探
超級難寫的字
后殖民解讀與性別研究的有機結合
——評《后殖民女性主義視閾中的馬琳·諾比斯·菲利普詩歌研究》
繁華背后,是一個念舊的香港
香港之旅
香港
后殖民視角下《水滸傳》登譯本的文化習語轉換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