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輔導員引導大一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

2022-02-25 00:59張斐宇
科技信息·學術版 2022年8期
關鍵詞:生涯規劃

張斐宇

摘要:許多學生懷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來到大學校園,但是面對新鮮的一切,很多人表現的比較迷茫,無法適應大學生活中面臨的思維方式的改變,學習方式的不同,復雜人際關系等相關問題,致使一部分學生缺乏斗志、喪失信心。但作為一名輔導員,要意識到并及時幫助學生認識到大學與中學的不同,從不同方面來幫助學生盡快調整以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為將來的人生做好準備。

關鍵詞:大學生活、生涯規劃、 心理自助

大學是實現學生身份到職業人身份轉化的必要預備。大學在幫助學生掌握工作所需要的專業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完成“工作準備”、具備個人就業的“勝任能力”,是一個讓學生逐步適應社會,明確個人目標的平臺;同時,大學是完善個人性格最好的階段,也是為職場磨煉技能的時期。大學的教學和管理主要是教學生培養一種適合自己的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一種快速接受知識的能力,培養你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在大學期間,學習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學習主動思考的方法,具備了接受知識和學習的能力,即使從事的是全新的工作,大學畢業生也能在邊做邊學的過程中獲取足夠的知識和經驗,也能適應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但是對于剛剛步入大學的中學生來講,大學生活存在這太多的未知和迷茫,作為輔導員,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引導者和推動者,如何幫助大學生快速適應大學生活顯得尤為重要。

一、幫助學生明確大學與中學的不同

第一、思維方式的不同。中學主要進行“老師下達”、“學生執行”的管理模式,由老師從早到晚、從學習到生活、從思想到行為,多方面全方位的管理,而大學則是思維多元化,以學生自主安排為主導,老師為輔助力量,由中學時的封閉式教育轉化為大學的開放式教育。同時大學對學生評價標準不同,考核標準不單一只是學習成績,更注重個人的綜合能力,情商和智商結合程度,注重個人情感表達和個性化發展、由此大學的培養目標由中學的基礎性學科的教育、應試教育轉變為讓學生在一定時間里去掌握一門專業知識和技能,以讓他們適應社會需要。

第二、學習方式的不同。中學的學習任務主要是學習各種科學文化的基礎知識。以高考為中心,以學習成績論英雄,每個階段都由老師規劃好,以“要你學,必須學、這樣學”為模式;而大學的學習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學習過程,但這些課程都緊緊圍繞一個中心,就是為培養專門人才服務。此外,大學還根據培養專門人才的要求,開設大量準對性強的選修課,專題講座和實驗、實習及社會調查等許多反映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新知識和新內容的課程。雖然以就業為目標,但是選擇性較大,更多體現個人思想和意愿,注重個人能力的體現,以“你要學,擇善學,自主學“為模式。

第三、人際關系的不同。中學人際關系相對單一,主要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集體參與的人際關系模式,較為固定;而進入大學,交際圈增多,人際關系相對復雜化。首先,老師與學生已不再是單一的上下級關系,更多是相互協作、共同進步的模式;其次,同學來自全國各地,在集體宿舍生活,大家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的迥異,需要學會體察對方心理,做到自信包容;再次,大學不再限制談戀愛,雖然益于身心發展,可能促進努力學好課程,但如果處理不當會給大學生活帶來苦惱;最后,大學各種團體較多,為大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展示自我的平臺,也加劇了人際關系的處理復雜程度。

二、積極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從中學到大學,對于大學新生來說是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如何在入學后及時調整心態,完成角色轉變,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已經成為學生本人、高等院校乃至全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因此盡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最好從步入大學校園就開始。

作為新生輔導員,首先,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職業生涯規劃,它是大學生在自己興趣、愛好的前提下,在分析個人性格的基礎上,根據自己專業特長、知識結構、結合社會環境,對將來要從事的職業以及要達到的職業目標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職業生涯是畢生的過程,生涯規劃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全程化”。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知識、原則和方法,不僅可以使大學生解決畢業就業的現實問題,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大學生在未來更好地管理自己;其次,開展豐富多彩的職業生涯規劃活動。積極開展面向新生的入學職業生涯教育講座,團隊拓展活動、個體咨詢、學姐學長訪談、職場體驗日和實習實踐環節等內容,并引導學生進行職業輔導網絡課程、在線職業測評工具等,為在校學生進行自主職業生涯規劃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有效途徑,倡導學生自我調節、自我規劃;最后,引導學生意識到生涯規劃是一個動態循環過程,并不是規劃一次,就可受用終身。具體的生涯計劃要隨著社會發展和個人情況的變化而進行相應的調整。引導大學生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及時對自身進行評估和反饋,喚起個人的職業生涯意識,確立正確的價值觀、擇業觀和人生觀。

三、利用新媒體引導學生健康發展

隨著電腦、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普及,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媒體行為。它同時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學習、溝通等諸多方面。在生活方面上,新媒體技術帶給大學生更多的生活資訊。大學生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獲取所需的知識和信息。還能通過新媒體及時了解社會現實、新聞熱點,了解不同國家的各種社會現象、思想觀念,熟悉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等,并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但同時一些用心不良的人把不良信息發布在新媒體中,用虛假新聞造謠惑眾,用惡意炒作制造混亂,用色情、暴力、恐怖等內容毒害大學生。而此時的大學生尚未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念和理性的判斷能力,若長期受不良信息的影響,容易導致理想信念迷失,價值觀混亂,法制道德意識弱化。因此,在學生步入大學初,作為輔導員要組織開展豐富的媒體文化活動,幫助學生理性認識新媒體,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新媒體,培養學生分辨媒體信息的真假的能力,向學生推薦可信度高、傳遞正能量的新媒體公眾平臺,如學習中國、大學生勵志網、學生組織微信平臺等。

四、開展學生心理互助,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對大一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大學生能否適應大學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作為輔導員開展心理健康輔導也顯得尤為重要,心里互助行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對于剛步入大學的新生,面對學校和老師的管理的同時,更傾向于傾聽學長學姐的意見和關注學長學姐成長成才的過程,借鑒高年級學生的成功事例,同時同學之間也希望通過相互幫助,共同進步;實行心里互助有利于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培養學生的樂于助人品質,同時也有利于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符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作為輔導員要開展同學心里互助為途徑,積極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助模式,組織心里互助活動如互助式心理激勵、互助式心理暗示和互助式輔導等,在遵守保密原則的前提下讓每一名學生在尋求幫助的同時充當輔導者,大家敞開心扉,用真情、真誠和熱情去幫助對方,早心靈得到安慰的同時,也獲得了朋友。同時也讓大學生在心理互助的過程中樹立了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健康品質,增強了心理調試能力和社會的適應能力,培養了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大一新生能否快速適應大學生活,關系到學生大學四年生活的成長成才,更關系到是否能夠為社會輸送優秀的職業人和生力軍,是輔導員是否能夠順利開展各項活動基本前提,也是高等教育中一直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許蕾;如何幫助大一新生適應大學生活[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2] 王豐昌;張崔英;;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探析[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3] 趙以亮;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及應對對策[J];青年與社會;2013年07期

猜你喜歡
生涯規劃
圍繞生涯規劃 協同培養高素質應用性人才的思考
生涯指導課程的開展對高中生生涯適應力的影響
中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與策略探究
淺析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向左走,向右走
運用三葉草模型,提升教師職業幸福感
夢想照進現實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規劃課程的實踐與思考
做中職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引領者、指路人
提高大學生核心就業能力的培養機制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