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校企協同育人新模式研究

2022-02-27 00:25隋麗君鄭香偉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 2022年21期
關鍵詞:校企實訓職業

隋麗君,鄭香偉

(呼倫貝爾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0)

深化校企協同育人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職業教育一直與社會產業發展緊密結合,開設專業也與企業中的崗位設置相互對應,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對技能人才的培養具有先天優勢。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以及國家政策上的引導和推動,校企協同育人得到廣泛推廣,各職業院校與相關行業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隨著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智能化成為當前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新技術、新設備、新理念不斷涌現,更新換代的速度遠超以往,校企之間的合作也需要在這場科技變革中與時俱進,不斷探索更經濟、更高效的職業教育新模式。

1 校企協同育人政策解讀

近幾年國家在職業教育領域發布了多個重要文件,清晰地刻畫出校企協同育人的政策路線。在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經過5—10年左右時間,職業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同年3月,國家發改委和教育部聯合印發了《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從企業的利益和發展出發,引導和推動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旨在“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開發中的重要主體作用”。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其中特別列出了“完善產教融合辦學體制”“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機制”兩項工作的具體內容和目標。以上說明國家在全力構建“政府統籌管理、行業企業積極舉辦、社會力量深度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校企協同育人的大趨勢已經形成并在快速向前推進。

2 高職院校的機遇與挑戰

高職院校作為校企合作的主體之一,是國家政策的具體落實者,面對職教改革的時代機遇,需要各院校管理者以開放、創新的思維,開拓出可具體實施的有效模式。根據2021年最新修訂并執行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中職、高職???、高職本科共有97個專業類、1 349個專業。由于每個專業都有各自的特點,面向不同崗位,尤其所屬不同專業類及專業大類的專業差別更大,這種現實情況決定了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適合所有專業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校企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及專業特點,采取雙方都合適的合作方式。各院校和企業的成功合作經驗是很好的學習對象,可以拿來研究、借鑒和改良,但不能生搬硬套。職業教育改革成功與否,小到決定一個學校未來的發展,大到影響我國職業教育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每個學校都要慎之又慎,不可盲目冒進,也不可裹足不前。

3 國內外校企協同育人模式

西方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起步比我們早,目前都已建立了成熟的校企協同育人的培養模式。我國雖然起步晚,但發展很快,同時大量借鑒了國外成熟的經驗。國外首先對校企合作模式進行研究和實踐的國家是美國。美國教育專家赫爾曼·施奈德首先提出了合作教育,讓學生在學校和企業之間進行輪流學習,開啟了校企合作模式。隨后德國、英國、日本等國紛紛效仿,將校企合作模式應用到職業教育中。各國職業教育比較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美國的“合作教育”模式:學校和企業之間簽訂一系列的教學合同,共同完成對學生的職業教育,學校和企業之間的教學活動交替進行,時間比例接近1∶1。

德國的“雙元制”模式:通過國家立法支持、學校和企業共同實行的一種校企合作形式,這種模式為德國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也是我國主要的學習對象。

英國的“工讀交替”模式:是一種現代學徒制模式,學生在學習期間不僅是學校的學生,還是企業的員工,理論學習與生產實踐交替進行。學生第一年先進入企業實踐,了解和認識生產環境和任務后,再帶著生產中遇到的問題進入學校學習,最后一年再回到企業實習。此種生產實習、理論學習、再實習的過程又被稱為“三明治”模式。

新加坡的“教學工廠”模式:學校以職業教育為主要任務,在校內建立技術先進、設備完善、便于教學的工廠,將理論學習與生產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學校集教學、實訓、生產于一身。校內企業是能夠承接生產任務的真實企業,我國某些學校建立的“校中廠”與此類似。

我國的校企合作始于20世紀60年代,通過引進吸收和自主創新,因地制宜建立了多種校企合作模式,包括訂單式培養、建立校外實訓基地、校中廠或廠中校、現代學徒制等等。

當前高職院校普遍采用“2+1”的培養模式,即學生在三年的學習中,前兩年在學校學習基礎知識、專業理論和基本技能,第三年進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以上這些校企合作模式雖然得到了廣泛應用,但距離我國深化產教融合的目標還有很大距離,存在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學校和企業合作深度不足、追求的價值目標不一致等問題。因此,除了國家不斷出臺的政策支持和引導,還需要根據專業特點在校企之間探索出符合雙方利益的共贏模式。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智能制造技術催生了很多新技術和新崗位,職業教育也隨之設立了很多新專業,對校企合作的模式也引出了更多思考和嘗試。

4 工業機器人專業的校企共建

在現代智能科技發展的推動下,我國正面臨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未來能否在科技和經濟上趕超發達國家,關聯很多關鍵技術的智能制造領域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我國在此領域發展迅猛,當下和未來都大量需要此類專業人才。工業機器人作為智能制造領域的重要生產設備,近幾年在我國各行業的應用得到高速發展,同時帶動了社會對工業機器人設計、制造、安裝、調試、操作、維護等專業技術人才的大量需求。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在2015年被寫入高職高專專業目錄,很多高職院校順應趨勢及時開設了此專業。該專業面向當前和未來的社會需求,技術和設備更新迭代快,按照傳統專業建設思路,眼光要適度超前、起點要高、設備要先進,再加上廠房建設、理論及實訓師資隊伍建設,以及后期設備更新和升級,必將是一個依靠大量資金長期投入才能建設起來的專業?;谛F髤f同育人的發展理念和辦學思路,在學校資金不足、設備不足、專業教師缺乏的困難面前,通過與企業的深入合作,我們以較低的投入化解了人、財、物方面的不足,同時順利完成了人才培養目標。

4.1 優化課程設計

立足三年制工業機器人專業人才培養全流程,我們重新審視和調整了課程設置,將所有課程分為通識課、專業理論課、基礎實訓課、生產實習4個模塊,其中前3個模塊的教學在校內完成,用時2年4個學期,生產實習模塊在合作企業完成。這種設計與原來的教學進度保持一致,與學校整體教學安排保持同步,避免了對學校教學秩序產生影響,不同之處是課程安排更緊湊,每個模塊教學內容和目標清晰明確,教學效率和效果顯著提高。

4.2 基礎實訓與考證結合

基礎實訓項目包括電工、PLC、單片機、數控加工、工業機器人編程等學生需要掌握的專業基礎技能,大多與機電一體化、電氣自動化等專業共用設備。項目的設置與“1+X”技能等級證書、行業等級證書的考核內容緊密結合,實訓后即進行技能證書的考核。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目標明確、積極性高、主動性強,既提高了實訓學習效果,也完成了考證目標。

4.3 生產實習與技能大賽結合

技能大賽是展示學生技能、展現學校教學能力的重要機會。擁有大賽設備是各學校學生訓練和獲獎的基本條件。因此,很多學校都不惜重金購買比賽設備,既能滿足實訓需要,也能保障學生參賽。但在智能制造領域,存在比賽設備經常更新的現象,同一項比賽,可能每年所使用的設備都有所不同。對于很多學校來說,每年的經費是有限的,為參賽而經常購買新設備既不經濟也脫離了教育初衷。為了解決既想參賽又不想額外購買設備的矛盾,我們積極與大賽設備生產企業合作,將計劃參賽學生送入企業實習。學生的日常工作就是組裝、調試這些設備,一邊生產一邊學習,不但實現了技能學習的目的,還改變了通常學生在工廠進行的重復性生產實習狀態。在比賽中使用自己生產的設備,在信心和技術方面都有很大優勢。

4.4 輕資產與重資產結合

實訓設備的資產規模和數量往往作為一所職業院校彰顯辦學實力的重要指標,是培養技能人才的基礎條件。常規、通用、更新迭代相對較慢的實訓設備,學校購買后可多年使用,極大方便了學生在校內實訓。這種職業院校單方面投入進行專業建設的傳統“重”模式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撐。在智能制造領域,技術和設備都在快速迭代發展,為保持實訓設備的先進性,必然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進行“購買、淘汰、再購買”的循環。智能制造設備貴、更新快,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很難完成高水平的專業建設,這讓資金成了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校企協同育人模式下,學??梢酝顺霾粩噘徺I設備的循環,充分利用企業在先進設備方面的優勢,建立低投入的人才培養“輕”模式。判斷企業是否具有先進設備,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考察:①企業生產出來的設備是否先進;②企業用來生產的設備是否先進。兩者都滿足的企業是合作的首選。根據這兩個條件,我們選擇了天津某機器人公司合作,將學生送入該公司實習,進行最新工業機器人產品的生產、安裝和調試。學校在沒有大量資金和設備投入的情況下,讓學生在實習過程中不但學習到最新機器人技術,還接觸到各種型號的機器人產品和先進生產設備,大大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專業技能和適應能力。

4.5 實習就業與企業發展結合

在校企合作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企業對實習學生的定位單一,只是作為企業的臨時生產者,完成工作并支付報酬,往往忽視對學生技能的培養。為了改變這種狀態,我們一方面精心選擇與工業機器人產品的研發和生產企業合作;另一方面與企業深入溝通,讓企業深刻認識到實習學生對企業發展的價值。企業對學生技術技能的培養,就是對自己生產的設備從組裝調試、操作使用,到售后維修的培訓;學生就業過程中遇到該企業的設備能夠迅速上手操作和維護;企業培養的學生越多,就越有利于產品的推廣和使用,從而不斷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將企業自身發展和學生的培養綁定在一起,企業會將學生當作“自己人”,積極主動地培養和鍛煉學生。學生技術技能得到切實的提升,在就業上會更有競爭力,除了實習企業外,企業所有的客戶都是學生就業的潛在選擇,而企業也樂于將熟悉自己產品的學生推薦給客戶,客戶購買了產品,同時又招到了合適的技能人才,產品服務得到了充分保障,實現了多邊多贏的結果。

5 結束語

校企協同育人作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只有找到校企之間真正的利益結合點,才能邁出校企合作的淺灘走向深水區。通過對工業機器人專業人才培養的深入研究并選擇合適的企業合作,學校達成了以下3個目標:①以較低的投入高質量完成了人才培養任務,開啟了輕資產專業建設的嘗試;②學生以企業擁有的先進設備,完成了專業技能的提升,實現了從學生到技能人才的轉變;③企業在成就學生的同時,也促進了自身良性發展,完成了職業教育社會責任。

猜你喜歡
校企實訓職業
立足“農”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風生水起
守護的心,衍生新職業
基于CDIO理念的數控實訓教學改革與實踐
深化校企合作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實現校企生三方共贏
職業寫作
虛擬情景實訓環境三維模擬
電工電子實訓教學改革與創新
我愛的職業
微課在數控實訓課中的應用探析
機械制造專業校企聯合培養機制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