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園林審美意蘊內涵解析

2022-02-27 02:58吳余青朱奕葦
湖南包裝 2022年6期
關鍵詞:造園意蘊山水畫

吳余青 朱奕葦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湖南長沙 410081)

文化包括了社會意識的所有形式,文化的社會本質在于它的時代性和民族性。中國傳統園林審美意蘊作為中國文化精彩的一部分,也具有時代性和民族性,并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相應的變化,表現出自身鮮明的個性。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審美需求,從中國園林的角度來看,園林從簡樸到精致、從私有到公共,都隨著社會的發展與人們對其認識的深入而產生了變化[1],而這些變化并沒有離開一個宗旨,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追求美好生活環境和理想的生活狀態。研究中國園林傳統審美意蘊的內涵是探究中國古代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式和生態觀,為今天的環境建設和生態發展提供一個具有本土化和民族化經驗的借鑒方案。本文將從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在園林審美意蘊中的體現、中國山水畫審美在園林審美意蘊中的再現和中國文學詩詞對中國傳統園林意境的作用3 個方面來探討中國傳統園林審美意蘊內涵。

1 近20 年學界關于中國傳統園林審美意蘊研 究概況

對中國傳統園林審美意蘊展開的研究是圍繞園林審美相關的具有歷時性和中國特色的思想、文化和藝術的研究[2]。從中文論文數據庫檢索到近20 年間與中國傳統意蘊相關的文獻約650 篇,分別從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園林意境營造、傳統園林組成要素和造園技法以及其他藝術形式美學影響等多個方面展開了研究。學界普遍認為中國傳統園林的審美意蘊是以道家為主、結合玄學與禪宗等多種哲學思想的產物[3]。園林的意境屬于美學的深層次范疇[4],是傳統園林藝術審美的最高追求和標準,在分析傳統園林審美思想和創作時主要從意境的產生和營造從“言”“象”“意”[5]幾個方面展開,同時闡述意境理論對過去的傳統園林的作用和對現代園林建設的意義。在園林意境研究方面主要是通過園林理水、植物、山石營造、園林建筑和題詠等案例來進行分析研究;也有通過對造園者個人的審美情趣以及景觀處理方式進行總結來闡述傳統園林的審美意蘊;還有從詩文、書畫、戲曲等方面的姊妹藝術對園林審美意蘊營造方面的影響以及審美意蘊追求上的相通之處的角度來敘述傳統園林審美意蘊。與此同時,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興起以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鄉村振興等國家倡議和政策的提出,學界對中國傳統園林審美意蘊的研究展開了進一步的討論,研究者們從傳統園林的審美意蘊中提煉精華,指導現代景觀營造,補充現代公共空間設計的研究理論。本文將在此基礎上,從哲學、文學、中國繪畫多視角來解析傳統園林的審美意蘊。

2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生態觀在園林審美意蘊 中的體現

中國傳統哲學主要是儒釋道三家,由于中國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古代先民是靠天吃飯,因此無論哪一家都蘊含著生態審美智慧。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曾經說過君子有三畏,排第一畏的是“畏天命”表達的是對自然的敬畏。儒家經典《周易》主要講述的是“生生為易”和“中和之美”的生態智慧,認為宇宙是一個無限循環的生命鏈,歌頌生命健康之美,追求美好生活和詩意家園,并體現在中國人的思想和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影響了中國人的審美。道家學派里的老莊哲學認為人類和宇宙都來自于“道”,提出人類與萬物同源,道是“天地萬物之母”,“道為萬物之本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主張尊重自然,萬物齊一。佛家代表性的生態思想是眾生平等,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宗派,講究在自我關照中達到人與自然萬物的統一,通過現世的改造實現凈土。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的生態觀指導了中國園林的營造,并體現在其審美意蘊中。

2.1 “天人合一”“君子比德”和“禮樂精神”

“天人合一”的理論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6]14-15,起初只是對政治倫理主張的表達,后經歷代哲人和文人的發展和演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從中國思想史上來看,儒家和道家學派都表達過“天人合一”的觀點。漢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陰陽史》中提出“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天人之際,合二為一”[7]。是中國思想史上總結得較早的“天人合一”論。道家學派中“天人合一”觀點則更為突出,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8]5-6”?!吨芤住分幸灿小疤斓馗卸f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易經·咸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表述。而“天人合一”一詞正式首次出現是在張載的《正豪·乾稱》中:“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9]?!疤烊撕弦弧弊鳛橹袊靾@的指導思想成為了中國傳統園林美學的核心,在“天人合一”觀念影響下造園有了“雖為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標準,追求天人和諧的造園景觀。中國傳統園林審美在道家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心與物的和諧和儒家的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的“天人合一”的哲理影響下,將自然美和技術美和諧統一[6]41,保持著順應自然的“純自然”的形式和狀態[10]16。在天人合一的理念指導下,園林呈現3 個特征:首先,園林范圍較大;其次,主要再現自然景觀;三是“天”統攝一切,園林主要景觀中都有高臺樓閣[11]。

“君子比德”是在先秦儒家理性主義精神的影響下,將自然美和人的精神道德情操相聯系,用大自然的美來象征、比喻君子美德,表達自然美所具有的人格意義[12]??鬃釉凇墩撜Z·雍也》中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將山水作為人格的象征,有智慧的人喜歡水,懂得變通,通達事理,像流水一樣悠遠淡泊,因而快樂。有仁義的人喜歡山,心境平穩,安于義理,像大山一樣崇高安寧,因而長壽。將智者和仁者的品質用山水的特征來比喻,這種擬人的“自然人化”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影響了人們對待山水景觀的審美態度,值得強調的是這種中國式的審美不僅是對形式美的欣賞,而更注重的是對其文化內涵的欣賞。

儒家思想影響下的“禮樂精神”對中國園林的審美有著深遠的影響。禮,倫理規范;樂,訴諸情感的藝術與審美?!抖Y記·樂記》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禮樂精神其實是強調秩序與和諧,中國傳統園林在營造過程中運用的對稱、均衡、尺度和韻律等形式美手法中都凝結了禮樂精神[1]41,強調了尊卑秩序,滿足了天理與人欲。如園林布局和園林建筑中體現等級制度的“禮”:“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边@種禮樂思想在中國園林藝術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2 “神仙思想”和“道法自然”

神仙思想是中國特有的文化思想,最早來自古人認為靈魂不死的觀念,其核心內容是長生不老。聞一多先生在《神仙考》中認為靈魂不死向神仙思想轉變是在春秋時期。在秦漢時期,在儒、道思想文化影響下,創造了一些仙人形象,有著超然世外的絕對精神自由[13]。神仙思想體現了古人觀察世界的角度和對自然的崇拜以及對生命的渴望。當時民間流行神仙與仙界的傳說,認為海上有仙山5 座。據《列子·湯問》里描述,海上原本有5 座山,有兩座飄走不知去向,剩下了方壺(方丈)、瀛洲和蓬萊3 座山。除此之外,民間認為還有來自九天之外的昆侖山,山上有西王母居住的“別有洞天”,“別有洞天”里有一瑤池。在神仙思想影響下,人們對仙山和瑤池的向往也直接影響了園林的審美。漢武帝最早在他的建章宮里參照天體星象,對民間傳說中的神仙居住環境進行摹仿,挖掘了太液池,并在其中設置了“蓬萊”“方丈”“瀛洲”3 座島,開啟和奠定了中國傳統園林“一池三山”的求仙模式,這種營造方式成為了此后皇家園林造園的常用方法。漢代道學家認為“仙人好樓居”,神仙都住在高樓之上,所以這一時期無論是人工山水園還是天然山水園,多筑臺登高,以求得“遠觀以取勢”的效果[6]775,這與“仙人好樓居”的神仙思想不無關系。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以道家思想為依托,探索人的深層次情感,在隱逸山林的世界里找尋人生的價值,發現自然之美,這一時期屬于“人的自覺”期,人們的神仙思想淡化消失,道家思想中追求天然審美成為當時的美學追求,影響了一些上層社會人群[14]。作為道家哲學思想重要著作的《道德經》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論斷?!暗婪ㄗ匀弧笔堑兰宜枷氲木A,以自然天道為主旨,這種“道法自然”在中國園林中表現為對自然的崇拜和模擬,通過對熟悉的“自然”進行模擬的方式,建造相似的人工自然,在造園過程中以自然天地為法則,適應自然并合理、適當地補充(改造)自然,將自然的景觀和園林造園藝術結合,形成時空流動統一的整體[15]。文人對園林表現出“自然美”的美學審美,講究營造園林時景觀努力呈現自然而然的、非人為的最高境界,人們對“自然美”的鑒賞成為傳統美學思想的核心[6]115-119,中國園林景觀由再現自然到表現自然、從摹仿自然到提煉概括自然的方向發展[6]169。

2.3 “隱逸思想”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道教、佛教的流行,園林營造也受到了道家避世和儒家隱逸思想影響,園林選址趨向于遠離城市的山野,因山就水,架巖跨澗,布局上講究曲折幽致、高低錯落[6]162。文人受老莊和玄、佛的影響,寄情山水,崇尚隱逸的思想在名士之間傳播,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士人追求“順應自然”,認為只有大自然山水才是最“自然”、最“真”的,才是他們心中真、善、美的寄托與化身。文人士大夫通過直接鑒賞自然,或借助園林、山水畫等山水藝術的間接手段來享受山水風景之樂趣。

到了隋唐時期,園林發展進入全盛時期,這一時期儒、道、釋互補,有三教合流的態勢,但儒家仍居正統地位[6]172。以“中隱”為代表的隱逸思想流行于文人士大夫圈層,促進了文人園林興起,文人造園家將儒、道、佛禪的哲理融于造園思想中,使園林審美更注重清雅格調和意境含蘊[6]257。中唐時期禪宗美學興起,將審美主體的內心體驗、直覺情感等作用提高,將禪宗思想融入園林創作中,將“畫境”提升到“意境”[16]。中晚唐時期,杜牧在他的《答莊充書》中提出“文以意”為主的主張,突出了個體的“意”在藝術創造中的重要作用,從此中國美學開始了重“意”不重“道”的美學潮流[10]39。中唐到北宋,佛教的禪宗逐漸興起,藝術創作和鑒賞逐漸轉化為“以意求意”,從而促進了園林藝術對意境的審美追求[6]771。

中唐到北宋,儒、道、釋發生蛻變,儒學轉化為理學,佛教衍生出禪宗,道家成為士大夫道教[6]261。禪宗的興盛、隱逸思想的轉變促使作為“人化的自然”的園林成為禪境的重要載體,使園林更為注重園林意境的營造,強調在有限的空間創造無限的意境,追求平淡天然之美[10]39,此時的園林表現出“簡遠、疏朗、雅致、天然”的審美特征[6]322。

明朝中后期,由于資本主義的萌芽,市民文化興起,園林逐漸蛻變為凸顯社會地位和炫富的載體。當時的文人選擇了“中隱”生活,強調“本心”的意義,只要心在仕途之外,人是在哪里都無關緊要。文人推崇“中隱”生活,人們不再刻意選擇山野郊外建園筑舍,鬧市一樣可以“隱逸”,審美也因此由儉入奢。明代傳統的隱逸思想發展,使園林成為文人生命意義轉換的最佳途經,也體現了當時整個社會對物質文化的追求,此時的審美趣味已極度世俗化,不再是以前的雅正氣象。園林造景中使用奇異名貴的花木,建造華麗高大的園林建筑,飾以繁復的裝飾等,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體現出當時社會濃烈的物質欲望[17]。

清中葉到清末,文人士大夫的隱逸思想基本淡薄,同樣也影響到園林的審美。園林由“娛于園”替代了“隱于園”,園林的社交娛樂功能變得尤為突出,“簡遠、疏朗、雅致、天然”的園林逐漸消失,園林審美過于追求“形式美”,失去思想的內蘊而拘泥于技巧層面[6]457,這時的園林審美更為側重欣賞技巧美,園林逐漸從自然化走向了人工化。

3 中國山水畫的審美觀在傳統園林審美意蘊中 的再現

中國山水畫發展歷史上經歷了3 個階段:從追求客觀的物鏡到主觀的意境,再到注重筆墨本身。中國園林也經歷了3 個不同階段:從自然山水到意境美,再到程式化的形式美。唐代以前的傳統園林著眼于氣勢龐大的接近自然的風貌,宋代園林開始既有自然山水氣派又有詩情畫意的意境美,明清時期的園林營造講究材料的肌理質感等,與中國山水畫發展的歷史階段十分相近[18]。

中國山水畫是中國傳統園林的范本,是讓園林得以按照美的規律建造的設計稿,而美的規律就是“人與自然以及人文觀、生態觀與審美觀的統一”,山水畫中的審美觀在園林審美意蘊主要表現在:氣韻生動、師法自然、虛實相生、意境等幾個方面。

3.1 氣韻生動

童寯在《園論》中指出:“中國造園首先從屬于繪畫藝術?!敝袊鴤鹘y園林因為中國山水畫的緣故而創造出了如詩如畫般的境界[19]。陳從周先生在《說園》中提到“造園綜合性科學、藝術也,且包含哲理、觀萬變與其中。淺言之,以無形之詩情畫意,構有形之水石亭臺”[20]112。

中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出現獨立的山水畫,而不是作為背景的形式出現。文人士大夫對自然美的追求促進了山水畫向自由創作的方向發展,是文人畫的開始[6]120,也是中國傳統園林從寫實向寫意過渡的階段[10]24。謝赫在《古畫品錄》中總結了中國畫繪畫法則的六法,是中國古代美術的重要美學原則,其重點在于“氣韻生動”,講究畫面的精神氣質,達到了神似就可氣韻生動,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畫的靈魂,一幅畫的意境由氣韻而來,同時一座園林的營造法則與中國畫法則相通,園景既是畫境。按照宗白華先生的理論解釋“氣韻生動”是一種“生命的節奏或有節奏的生命”。而六法中的“經營位置”也就是造園的布局,“隨類賦彩”對園林的“色彩美”有著深刻的影響,山水畫中水墨淡彩的色彩風格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審美,也影響了傳統園林的“色彩美”[10]186。

3.2 師法自然

山水畫在唐宋時期成為了獨立的畫科,畫家們直接參與造園活動,開始出現了山水園林借鑒山水畫和山水畫滲透于山水園林的局面[6]774。唐宋時期的文人畫家陶醉于山水之間,寓情于景,將生活詩化,自建園林以隱居[19]。此時的園林以詩詞為主題,山水畫為設計稿,促進了唐宋文人寫意山水園的形成[21]。唐代畫家張璪在《繪境》中提出了中國美學史具有代表性的創作思想“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言論,“造化”即為自然,是繪畫中“師法自然”的體現。和中國山水畫一樣,中國古典園林的根本精髓就是自然[22],受中國山水畫的影響園林審美表現在對自然美的追求?!巴鈳熢旎?,中得心源”進而成為中國藝術包括造園藝術創作所遵循的原則[10]34。中唐以后,園林藝術與詩畫有意識地融糅,園林達到了園中有詩、園中有畫的藝術境界,從美學宗旨到藝術手法都進入了成熟階段[10]34,園林審美向詩情畫意的方向發展[6]173。

3.3 虛實相生

宗白華先生認為虛和實是個哲學的宇宙觀,無論是老莊還是孔孟都認為宇宙是虛和實的結合,這種宇宙觀表現在藝術上就要求藝術必須虛實結合,虛實相生,才可以真實地反映生命的世界[23]122。因而“虛實相生”是中國傳統美學中一條重要原則,也是中國山水畫重要的表現技法,也是體現畫面氣韻生動的因素[19]。笪重光《畫筌》說:“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比~朗在《中國美學大綱》中提到老子認為天地萬物都是“虛”和“實”的統一。沒有虛實,就談不上“氣韻生動”,中國詩歌、繪畫的意境就不能產生[24]29。在山水畫的畫面上,景物是實,空白是虛;黑是實,白是虛;有色為實,無色為虛[25]。畫家們對山水畫畫面景物的一虛一實有節奏的空間表現手法也影響了園林空間意境的營造,即通過空間、景物的虛實營造園林空間的意境,表現在園林空間審美上的虛實對比美[26]110。在園林中以山為實,以水面為虛;近景為實,遠景為虛;景物為實,倒影為虛等,充分體現了虛實相生而呈現生機勃勃的第二自然的環境。

傳統山水畫的構圖利用疏密關系進行虛實處理,所謂“密不透風,疏可走馬”就是指山水畫中畫面虛實的處理,并以此強化觀者的視覺沖擊。中國傳統園林的營造也是通過空間疏密的安排以及藏露等營造手法來創造出在有限的空間中體現無限的園林空間效果[27]。園林景物的布置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疏密有致,擴大了觀賞者心理上的空間感的同時,將園林意境提升到更豐富的審美意境[28]。中國園林還吸收了中國山水畫“含蓄”有致的創作方法,主張使用抑景的手法,反對一覽無余,講究“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和朦朧,“隨意名筆,默以神會”,創作“境皆天就,不類人為”的園林空間意境。

3.4 意境

山水畫在宋代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因為當時重文抑武,文人畫家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地位,從北宋到南宋出現了大量描繪園林景色和園林生活題材的山水畫[6]267,“文人畫”異軍突起,詩文與繪畫得到更高層次的融合。這一時期郭熙的《林泉高致》中提出了與“意境”同義的“境界”,同時他還提出不僅要“可望、可行”還要“可游、可居”的理念,認為在表達美好自然景致時還要表達人生的理想,讓人們在欣賞繪畫美的同時去發現更豐富的審美內涵,從而到達可以更為持久地欣賞畫的目的。文人畫家在山水畫作品中對意境的追求也影響了宋代園林審美,園林中對詩畫意趣的追求超過了唐代,園林的審美更傾向于園林意境美的營造[6]268。北宋有名的艮岳園在建造時突破了秦漢以來“一池三山”的范式,以典型概括的山水畫創作為主題,將詩情畫意移入園林,這在中國園林史上是一次重大突破,進一步體現了中國園林對畫境的追求。

“畫論”成為了指導園林創作的“園論”,使得園林設計語言呈現為“畫化”的表述,畫中的意境與園林的意境異曲同工,繪畫的審美也直接影響了園林的審美[6]323。此時的山水畫創作轉向了以主觀為主,用山水表達文人的內心世界,畫面出現簡潔概括的筆觸,留白較多,山水畫逐漸走向成熟。受文人山水畫的影響,當時文人園林也講究意境的營造,在規劃設計中直接依照山水畫論來進行,山水畫的主題經常用于園林造景中。例如,南宋馬遠、夏珪的山水畫經常成為園林意境塑造的參考,馬遠素有“馬一角”之稱,他在取景上善于以偏概全、以小見大,留白較多,突出近景和主體,畫面具有強烈的空間感,其意境遼闊空曠而深遠。夏珪稱“夏半邊”,他的畫多取邊角,不取全景,遮遮掩掩地產生悠遠的空間感。這種突破了全景式的山水設置使空間更豐富,景觀設置更靈活。這種邊、角取景而產生的深遠、有層次的方式和北宋郭熙提出的“三遠”理論運用于園林空間營造時,讓園林更具空間美和意境美。此外,宋代藝術中產生的“壺中天地”“須彌芥子”等審美觀念也影響了園林,導致宋代園林規模的“小而精”[6]774。此時的園林延續了寫意山水畫的宗旨,掌握了自然山水的特征和規律,提煉其美的本質,在特定的空間里展示出來,如用一塊石頭體現山峰的精神,用一池湖水體現江河之勢,以少總多的造園方式將自然山水之美集中體現于人工山水之中[29]。

文人畫家在明中期參與造園比以往時期更為普遍,有些甚至成為專業造園家[6]355。以山水畫作為造園設計圖已成為慣例,如蘇州園林基本都與畫家有關,“壺中天地”“須彌芥子”等審美觀念與文人畫的創作方法直接引進園林的規劃設計中,使園林審美向“小中見大”“咫尺山林”的方向發展[6]775?!靶≈幸姶蟆薄板氤呱搅帧笔侵袊剿嫷膭撟魇址?,把自然山水濃縮在有限的畫面。這種手法體現在園林景觀營造時就有了“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的空間效果。而中國山水畫的視點運動鳥瞰的方式將觀賞者的視線引入無限的空間中,有“一覽眾山小”的視覺效果。這一繪畫手法運用于園林營造中時,讓狹小的空間呈現出了遼闊空間感。這一時期追求雅致和書卷氣的園林意境美成為園林藝術創作的最高標準。

山水畫的核心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山水畫所描繪的山水不是對自然的描摹,而是寄情于山水,追求天然之趣的同時將內心對世界的看法融入其中。由于文人畫家參與造園或主持造園,將山水畫中的審美運用到園林造景中,在園林中再現山水畫中的情景,體現中國畫中的意境美,將二維圖像中的意境用三維空間的形式來體現。童雋先生就曾經精辟地表述過中國園林是“三維的中國畫”,其對意境美的追求與中國山水畫如出一轍。

4 中國文學詩詞在中國傳統園林意境中的作用

意境一詞最早出現在唐朝“七絕圣手”王昌齡的《詩格》中,清末民初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建立了比較系統的意境論,把意境作為評價詩文的重要標準,也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更是構成園林藝術美的重要因素。

清代書法家錢泳在《屢園叢話》中說:“造園如作詩,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應,最忌堆砌,最忌錯雜,方稱佳構?!睆脑娢亩鴣淼闹袊鴪@林是固體的詩,是立意深邃的“主題園”,其置景構思大多出自于詩文。從詩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人的山水審美觀的發展,西周時期《詩經·小雅》中人們將自然景觀作為品賞的對象,而《莊子》做為道家學派的經典,對中國的文學和審美有著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園林創作中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園林中的主題以及景點構思多采用《莊子》中的意境。魏晉南北朝時期,“園林”一詞已出現在詩文中。山水風景成為文學創作的素材,文學詩詞成為山水風景開發的能量[6]120。陶淵明作為中國田園詩流派的開創者,他的詩詞對中國園林的意境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許多園林以他的詩文作為造景依據,將詩文意境融入園中景觀中[10]142。以詩入園,因畫成景,詩情畫意影響了隋唐時期的園林審美,園林中的景點題名出現了具有深刻思想內涵的題名[10]42。兩宋時期文人主題園大量出現,主題思想更為明確,園中的匾額、楹聯等更加注重文學淵源和園主的品格,是“畫龍點睛”,從而提升了園林的意境,賦予了園林詩化的特征,“寓情于景”深化了園林意境的內涵[6]350。園中的題名、詩詞將觀者帶入詩畫的意境,借景生情達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中國園林能在世界上獨樹一幟者,實以詩文造園也”[30]。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文人的思想和詩文是園林及園中景點立意構思的主要藝術藍本,即造景依據[10]140。在文學詩詞的影響下園林意境的表現手法多種多樣:狀寫、寄情、言志、象征、寓意、點題等,使園林意境更為深遠,從而賦予園林本身更濃郁的詩情畫意[6]355。文學詩詞作用于中國園林意境美主要有:一是畫龍點睛,用詩詞來點景、題刻和楹聯,突出主題;二是寓情于景,將文學詩詞中的內容作為園林創作的內容,提供創作敘事手法,托物言志;三是“借景生情”,給審美主體心理暗示,使之體會園林景觀的意境,情景交融,將物的景象提升到精神的高度。

4.1 畫龍點睛

中國文人畫家參與造園活動以來,文學經典詩詞廣泛使用于園林中的題名、匾額和楹聯,“園林中的題名、匾額、楹聯,或提示點撥,或啟發誘導,或深化拓展,或由景入情,或遷想妙得;或追虛捕微,或興會感神……”[8]242園林中的題名、匾額、楹聯成為抒發文人畫家和原主審美情懷和感受的重要媒介,而這些經典優美的文字又能引發觀賞者的詩意聯想,體會“象外之境、境外之景、弦外之音”,體會創作者的思想感情、審美情趣和人生態度,從而產生意境的審美體驗,在有限的空間中獲得無限想象的空間,使園林呈現出哲理美、理想美、人格美、人倫美、樸野美等審美意蘊[10]151-156。例如退思園的命名,“退思”來自《左傳·宣公十二年》“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而藕園來自蘇軾的《浣溪沙》“何時收拾藕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篙艾氣如熏”?!对娊洝分杏小笆ЬS耦,播厥百谷”“千耦其耕”; 《論語·微子》有“長沮、桀溺耦而耕”的記載[31]151。

匾額是我國建筑物上特有的裝飾,懸掛于門上,有寓意、有抒情、有理義,這些匾額言簡意賅,雖然著墨不多,但很經典地傳達了人們追求幸福、吉祥美好的意愿和情趣,同時還有一種教育和啟迪的作用。它既是一種標記,也是一種裝飾,在園林中的點題作用尤為明顯。如蘇州網師園中的濯纓水閣,“濯纓”一詞與園中另一景點滄浪亭中“滄浪”共同來源于《楚辭·漁夫》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這句詩詞意為表達園主避世隱居,清高自守,是園主隱逸思想的體現,這兩處匾額既作為構園之魂、立景之意、賞景之眼,是網師園“詩境文心”的核心,又與網師園的“漁隱”主題相呼應,有著點明園林主題的作用。楹聯是古代文人覽景抒情之作,有寫園林景致的,有抒發園主的情感和理想追求的,還有蘊涵著具有教育意義的深厚哲理的。這些楹聯既有形式美,又有韻律美、意境美和哲理美,是園林審美的重要組成部分[10]157-160。如蘇州園林滄浪亭中有一楹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上聯引自歐陽修的《滄浪亭》“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買四萬錢”,而下聯則來自蘇舜欽《過蘇州》“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雖取自兩首詩詞,但巧鑄新意,對仗工整,十分巧妙,既概寫了滄浪亭的自然景觀,又詠嘆了滄浪亭的借景之美,贊賞滄浪亭中自然風月意境美的同時抒發了園主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融寫景、抒情于一體,為園林增添了別樣的審美意境。

4.2 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賦予園林以“詩化”的特征,在體現園林詩畫情趣的同時也深化了園林意境的含蘊[6]350。造園者將文學詩詞典故蘊含的思想內涵和精神作用于園林造景中,直接影響園林的意境,使園林成為一種寄托、贊頌、紀念、比喻或追求。將現實生活中不能得到的情感和理想通過詩文寫意的方式表達于園林景觀中,體現了抒情寫意的審美情趣,似乎造園的目的不是表現客觀世界,而是表達主觀世界里由自然引發的主觀情感,與中國山水畫和詩文一樣重在抒情而不是描摹自然景觀,而園林景觀也因此得到增值[32],如藕園素有寫在地上愛情詩的美稱。傳說沈秉成夫婦二人“靜好緣從翰墨來”,伉儷情深,精心設計了藕園?!芭焊笔俏娜藲w田園的一種符號,是原始時期的耕作模式,藕園是二人“握月擔風好藕耕”的地方。園內有“藕園住佳偶;城曲筑詩城”的對聯;有二人的書房“鰈硯廬”。沈秉成著有《鰈硯廬金石款識》,夫人嚴永華著有《鰈硯廬詩鈔》,夫婦二人合著《鰈硯廬聯吟集》[31]149-164。步入藕園的游人,在其中處處都能體會到各種愛情詩意的意境。

4.3 借景生情

借景生情是借眼前的事物而生出思想和情感。中國園林多由文人畫家來造園,文人擅長繪畫寫文章,因而中國園林具有詩文造園的明顯特征。園中有題詠,有楹聯,有匾額,有園記詩文等。每個進入園林觀賞的人都能從中找到詩情畫意的意境,賞園時可以詠前人之詩文,甚至再作出幾首詩詞來,畫家或許也能畫出幾幅好畫來,這是園林借詩文造景,使人觀景生情。如獅子林,公元1341 年,天如禪師到蘇州講學,感覺此地“古樹叢篁,幽辟可愛”。弟子們“相率出資,買地結屋,以居其師”?!蔼{子”和“林”都是佛教用語。元代畫家朱德潤在《師子林圖序》中記載了他和維則的一段表明維則造獅子林的真實意圖的對話:面對“世道紛囂”,其禪意可以“破諸妄,平淡可以消諸欲”;以“無聲無形”托諸“狻猊”以警世人。佛教中比喻佛說法震懾一切外道邪說的神威叫“獅子吼”,獅子也是護法神獸和文殊菩薩乘坐的神獸;九九重陽的法會也稱為獅子會。林,為叢林,唐僧稱“寺院”為“叢林”。步入獅子林的燕譽堂半亭西側假山洞“佛角印”門,假山群一共有21 個洞口,9 條路線,洞穴里面如迷宮,象征著從迷茫到豁然開朗的開悟過程[31]53-60,在曲折的假山中體會禪宗的境界,禪門清規,感受佛教的精神追求,生出一種托物感懷情感。

園林中借詩文既可以點題,又可以引導觀者進入聯想之境,還可提升園林的傳播效應,經典的詩文可使園林名聞遐邇。園林流傳千古、名噪一時,不是因為規模大、景致好,而是因為詩文題詠。如果實體園林難以保存,記載和描述的園林詩文使園林的精神成為永恒。歷史上流芳百世的名園均憑借詩文為后人知曉[32]。如獨樂園,憑借園主司馬光撰寫的《獨樂園記》聲名遠播,《獨樂園記》中不僅記錄了獨樂園的園名由來,還描繪了園中的景致,同時還抒發了園主的人生感悟等。獨樂園之所以聞名遐邇,不是因為園中景致秀麗,也不是園主地位顯赫,而是在于司馬光為獨樂園所作的詩文。即便是現在獨樂園已不復存在,人們仍能通過《獨樂園記》中的記載一窺當時的園林景致,感悟園主造園時的心境。除了《獨樂園記》外,還有《上林賦》《蘭亭集》《滄浪亭記》等,都是以詩文為載體記錄了園林風貌以及精神,這種通過詩文記述的園林不僅在當時名聲大噪,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時空的限制,使園林得以“永久保存”。

5 結語

中國園林的營造過程講究“三境合一”,三境指的是生境、畫境和意境,園林的審美與三境有著緊密聯系?!吧场笔莿撛熳匀幻篮蜕蠲?,這是在中國哲學思想指導下創造的生活環境;“畫境”是指通過進一步的藝術加工上升到藝術美,這是中國山水畫的布局理論影響下的造園技巧;“意境”則是通過觸景生情達到理想美,這是園林藝術的最高境界。中國文人和造園匠人通過三境合一來完成園林營造[10]425。

意境美既是中國人衡量藝術美的標準,也是園林審美的極致追求。綜上所述,意境美從秦漢開始孕育,于魏晉萌芽,成熟于唐朝,鼎盛在宋元時期?!耙狻笔侨祟愐庾R的范疇,“境”是物質環境,是一個客觀的范疇,“美”是和諧統一,意境美則是主觀意識和客觀物質的和諧統一,是情感和想象的產物。園林的意境美是在中國傳統哲學的指導下,與以中國山水畫和文學詩詞所創造的詩情畫意相結合,通過繪畫創作和詩文創作的藝術手法給園林空間帶來意境美。中國傳統園林中的“意境美”是觀賞者將情感、修養和眼前場景融合在一起而產生的美感。

中國傳統園林審美意蘊以中國傳統哲學為思想基礎,受到道家、儒家和禪宗等的影響,道家講究人與自然和諧,是心與物的和諧,儒家講究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情與理的和諧,在傳統園林的營造過程中,追求自然美。在中國傳統哲學影響下,可以看出中國人在看自然山水和人工山水時都有著精神上的享受和寄托。隨著時代的發展,哲學思想上的發展也影響著當代的園林審美意蘊的發展。在新時代,習近平同志提出了“兩山論”并做出了全面表述: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任務,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34]?!熬G水青山”是指人類活動的自然環境,“金山銀山”是指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由“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就是一個“人化自然”的過程[35],是和諧統一的關系。中國傳統園林中將“天人合一”作為營造的指導性審美觀念,是將人看做自然的一部分,在建造園林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道法自然”,認識自然的復雜性、規律性和整體性,并向自然學習,力求與自然和諧共存。這種傳統的自然生態觀與現代習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謀而合,“兩山論”是“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現代詮釋。

中國傳統園林代表了中國人對自然詩意生活的向往,其中包含了中國人的哲學觀、價值觀和審美觀,是極具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的代表,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在現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美好生活“具有和諧與完美充實的特點,包含自然美、文化美、社會關系以及雅致的生活方式”[36]?!叭嗣衩篮蒙睢睒藴实木唧w體現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特別是對幸福感的追求[37],而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環境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環境,與傳統園林的意境美大同小異,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環境是傳統園林意境美的現代解釋。

中國傳統園林審美意蘊中包涵了中國人對待宇宙世界的態度,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體現了中國式的生態觀;“君子比德”“禮樂精神”“神仙思想”和“隱逸思想”體現了中國人解決身與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工自然和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式。將中國繪畫的審美和創作手法“氣韻生動”“師法自然”“虛實相生”和“意境美”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空間中,將意境從二維帶入三維空間中。借鑒語言文字中的意境美,通過“畫龍點睛”“寓情于景”和“借景生情”造園技巧,從虛到實地體現在現實空間中。在中國傳統園林審美意蘊的內涵中完整地展現了中國人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態智慧,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時也為解決現代環境和城市鄉村建設的生態和諧提供了一個可以參考的、純粹的中國式方案。

猜你喜歡
造園意蘊山水畫
山水畫的寫生觀及價值初探
中國山水畫的成熟
一幅山水畫怎么題字?
壹 造園·納瑞集祥
論《紅樓夢》的“錯位”敘述及意蘊
詠史詩的哲學意蘊(外三則)
江南園林造園手法在新中式園林中的應用初探
歷史課點評的意蘊
淺談古詩文與中國園林
關于“園理”研究的點滴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