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交際理論下的“講好中國故事”敘事策略研究

2022-02-27 20:05唐佳煒暨南大學
環球首映 2022年12期
關鍵詞:本土化語境交際

唐佳煒 暨南大學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8·19”講話中提出,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1]?!爸v好中國故事”,讓海內外觀眾了解真實、全面、立體的中國,是當前傳播格局下,在中國國家形象塑造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而“講好中國故事”是一個敘事問題,需要在敘事實踐中不斷優化策略以提升敘事效果,也需要敘事理論的指導。本文將以“講好中國故事”為主題,從羅曼·雅各布森語言交際理論的視角探討“講好中國故事”的敘事策略。

一、雅各布森語言交際理論

羅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20世紀著名的俄羅斯語言學家和符號學家,布拉格學派的創始人與領袖之一。1958年4月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雅各布森宣讀了《結束語:語言學與詩學》,提出了語言交際理論,并于1960年公開發表[2]。該模式把言溝通行為的基本要素擴展到了六個:

語言交際理論即“六要素六功能模式”,認為語言交往不僅限于說話者、聽眾和外部世界,而應當包含說話者、聽眾、語境、信息、接觸和代碼等六因素。并且從目的指向性的角度,認為此六因素分別對應六種功能:情感功能(emotive function)、意動功能(conative function)、指稱功能(referential unction)、詩 性 功 能(poetic function)、交 際 功 能(phatic function)和元語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

具體而言,當交流偏向于說話者(addresser)時,占據主導地位的是情感功能,說話者的情緒、情感會影響交流的過程和結果。當交流偏向于聽眾(addressee)時,在談話中占據主導位置的是意動功能,即說話者會以各種形式語言來敦促聽眾聽取說話者的命令。當交流偏向于語境(context)時,凸顯的是指稱功能。即交流的過程是提供語境的過程,由此傳受雙方得以建構共通的意義空間,此時交流才能實現明確傳達意義的目的。當交流偏向接觸(contact)時,交際功能成為主導功能。在這個過程中,交流是為了建立或者維持傳受雙方的聯系渠道,并保持交流渠道的暢通。當交流偏向信息(message)時,就會凸顯詩性功能。在這個過程中,形式優美的信息更容易被感知。當交流偏向“代碼”(code),交流就會發揮“元語言功能”,交流關注的是代碼的運用和內涵,關注的是傳受雙方對所使用的代碼是否存在一致的理解。

雅各布森認為,語言具有明確的目的指向性,這是任何語言都具備的特質,即所有的語言都是為了實現某種功能(function),使用語言都是出于某種目的。因此不論語言如何變化,都可以從交流的目的去考慮,選擇合適的交流模式,實現雙方達成一致的交流目標。雅各布森的這一理念與“講好中國故事”存在內在一致性?!爸v好中國故事”目的是把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思想展現得更加鮮明,提升中國國家形象,同樣具備鮮明的目的指向性。顯然,語言交際理論與“講好中國故事”存在共通之處,基于語言交際理論探討“講好中國故事”敘事策略存在可行性。

二、語言交際理論與“講好中國故事”的關系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的提到:“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边@說明,“講好中國故事”本質上是一個敘事問題,我們需要融通中外優秀的敘事理論和敘事實踐,打造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建構中國自己的敘事體系,讓中國精神、中國思想、中國力量更加鮮明地展現出來,讓中國國家形象得到提升。

雅各布森語言交際理論分析了言語交際行為當中的六要素,并討論了六個要素分別對應的功能,是一個優秀的語言學理論。而國內外有不少研究用該理論分析民間故事的敘事模式、藝術電影的敘事模式等等。這說明,語言交際理論不僅局限于語言分析框架,它理論闡述能力極強,可以用于分析“講好中國故事”敘事策略上。

基于雅各布森語言交際理論,本文認為“講好中國故事”旨在讓中國故事成為一個窗口,讓海內外受眾對中國有更真實、全面、立體的了解,讓故事背后的中國精神、中國思想、中國力量得到鮮明展示,讓中國國家形象得到顯著提升。在總結提煉了語言交際理論,并結合“講好中國故事”的實際情況后,本文認為,“講好中國故事”的敘事策略,需要著眼于情感敘事、本土化敘事、詩化敘事、交際化敘事等方面。

三、“講好中國故事”的敘事策略

敘事就是通過語言或者其他媒介來再現發生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里的事件[3]。而“講好中國故事”則要求把發生在中國且能體現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思想的事件講述好。

(一)情感敘事:以情動人

當交流偏向說話者時,情感功能在交流中占據主導地位。安東尼奧·達馬西奧指出,當我們感知到周圍世界或身體中的某些刺激時,無論是單一刺激還是多個刺激,我們都會以一種預先組織好的方式,以一種情感進行回應,這說明我們具有先天的敏感性[4]。也就是說,人們遇到外部信息的刺激,首先對刺激源進行情感體驗,這實際上是一種共情體驗。對于“講好中國故事”而言,進行情感化敘事,能夠讓讀者從情感上去體會故事,從認知和態度上與故事的主體和所蘊含的中國精神產生共鳴。具體而言,中國故事的情感化敘事,需要關注敘事者的某些特質,找到雙方共通的特質,以此作為敘事的基點,這樣更能使得受眾產生情感認同,從而將自己的情感的某些方面投射到敘事者上,投射到故事上,達到以情動人的效果。

紀錄片《大約在冬季》聚焦中華民族精神,并對奧林匹克精神進行提煉,推動中華民族精神的全球化傳播。首先,《大約在冬季》將視角對準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并提取奧林匹克“更快、更強、更高”的自我挑戰精神,將二者互相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引人共鳴。比如第四集《礪冰之旅》中,主創團隊聚焦中國冰雪運動隊從1980年到2022年一路的顛沛流離到最終書寫傳奇,為受眾講述一個感人至深的勵志故事。其次,《大約在冬季》提煉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精神內涵,并與奧林匹克“相互理解、友誼長久、團結一致和公平競爭”的精神進行融合。比如第五集《相聚2022》中,主創團隊聚焦中國第一次籌備冬奧會的幕后故事,具象化的呈現了中國付出的積極努力,鮮明地展示了故事背后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二)本土化敘事:構建共通語境

當交流趨向于語境(context)時,交流中凸顯的是指稱功能,交流是提供語境的過程。具體來說,要構建共通的語境,首先是故事挑選要本土化,即基于受眾所處的語境而精心篩選的事件,此類事件或故事對于當地受眾都是熟悉的故事,容易產生親近感和認同感。其次是敘述話語的本土化,即文本的形式是本土化的,是基于受眾所處語境的所普遍流通文本形式,對敘述的文本形式進行本土化改造。最后是敘述行為的本土化,即講述事件的過程或行為是本土化的,簡單說就是采用當地人喜聞樂見的講述方式或過程進行講述,可以借當地名人、知名媒體機構之口講述中國故事。

TED系列演講《中國道路與前景》選擇本土化敘事,通過外國發言人實現敘事語境本土化。節目邀請埃及前總理埃薩姆·謝拉夫與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理卓奧馬爾特·奧托爾巴耶夫就當前國際形勢下的“一帶一路”政策進行了深入剖析與解讀。兩位領導人不僅分析了“一帶一路”構想對沿線國家的整體利益,還從國際秩序觀察者和構建者的身份、“一帶一路”政策參與國的身份出發,構想了中國模式和中國經驗將如何在當前全球范圍內重新為各國建立起有益的聯系,從而推動新的國際秩序的建立。而針對西方國家散播的“中國威脅論”,兩位國家領導人通過講述自己對“一帶一路”政策的切身經歷,形成了對“中國威脅論”的有力回擊,使沿線國家對政策的疑慮大大消除。

(三)詩性敘事:追求故事“形式美”

當交流趨向于信息本身時,詩性功能在交流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此一過程強調的是信息的形式,認為信息的形式比信息本身更重要。這一論斷與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存在某種程度上的一致性[5]。傳播技術革命將會給傳播體系帶來顛覆性變革,而人們認識與溝通、情感與表達、交往與聯系所依賴的媒介也會受到重塑。此時,媒介的形式比內容更重要。在新媒體時代,詩性敘事需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特點,融合視頻、音頻、動畫,甚至虛擬現實等技術,賦予中國故事新的理解方式和意義生產方式,進而影響觀眾的思維感知和情感認同。

《CGTN系列節目》以鮮活飽滿的人物故事、豐富翔實的影像素材、炫酷專業的鏡頭語言,通過現場紀實、深度訪談、影像素材、特效動畫等多元視聽語言構建影像修辭,有效吸引觀眾眼球,極大地提升了節目敘事的感染力和感染力。比如《千年調·宋代人物畫譜》以數字技術解構宋畫蘊含的歷史人文密碼,并打造了多個沉浸式交互網頁,并始終使用國風音樂,使觀眾能夠領悟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厚重感,探尋華夏之夢。此外,該節目還特別強調融合多元敘事模式,比如《通向共同富裕之路》就記錄了中國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轉型的過程,節目帶領觀眾深入中國最偏遠的地區,通過平民化、立體化的敘事模式,凸顯真實的力量和敘事的魅力,讓觀眾了解老百姓的生活現狀,使宏大主題真實可感。

(四)交際性敘事:使故事病毒式傳播

當交流趨向于接觸時,交流中占主導地位的是交際功能。在新媒體時代,當交際功能成為主導功能時,交流并不僅僅只停留于維持傳受雙方的聯系渠道,而是應該是擴大交際的范圍,使信息從原來的“兩級傳播”轉變為“病毒式傳播”。這就是新媒體時代病毒式傳播的理念[6]。對于中國故事的交際性敘事策略而言,可以基于病毒式傳播的基本理念,尋找具有足夠侵染力的故事原型,以廣大人民群眾最易知曉、接受、認同、轉發的形式進行故事的講述,使其能夠在新媒體尤其是社交媒體平臺的快速裂變。

《英國小哥細數“兩會”關鍵詞》可謂中國故事病毒式傳播的典范。2017年全國“兩會”前夕,英國小哥制作了解讀兩會的短視頻,以熱詞盤點的形式回顧了中國幾十年來兩會的熱詞,以此為契機帶領觀眾快速了解中國社會幾十年來的發展進程。在形式上,該短視頻通過特效技術將小哥進行等比例縮小,讓小哥能夠與桌上物品互動的形式,利用日常環境來表達相對晦澀的政治概念與政治論述,從而營造了一個形象通俗的話語空間。而在傳播渠道上,該視頻以YouTube等社交媒體平臺為傳播主陣地,通過觀眾的熱議與轉發實現“裂變式傳播”,以指數級的增長速度擴大了視頻的傳播效果。據不完全統計,該視頻在2017年兩會期間創下單集最高播放量的記錄,有效播放量超過5600萬次。視頻也引發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在內的超過百家媒體轉載,二次傳播全網有效覆蓋量超過800萬次。同時,視頻在中外社交媒體平臺中引發了熱烈反響及互動,并獲得更多網友的轉發。

四、結語

當前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也在發生歷史性變化。此等國際形勢下,世界需要更好地理解中國,中國也需要更好地展現國家形象,因此對于“講好中國故事”提出更高的要求?;谘鸥鞑忌Z言交際理論,“講好中國故事”的敘事需要注重故事的情感、使故事本土化、美化故事的形式、使故事多渠道傳播。從而使中國故事適應新媒體語境,減少“文化隔閡”,更具有情感感召力和廣泛的傳播力。進而提升國家形象,讓海內外受眾認同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思想。

猜你喜歡
本土化語境交際
創作與做夢:精神分析語境下的“植田調”解讀
情景交際
論中國音樂劇的本土化發展
交際羊
兩塊磁的交際
主題語境八:語言學習(1)
訴前強制調解的邏輯及其本土化建構
美樂家迎來本土化元年
跟蹤導練(三)2
交際中,踢好“臨門一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