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種媒介伊蚊監測方法的差異及其相關性分析*

2022-02-27 00:44熊進峰譚梁飛
寄生蟲與醫學昆蟲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伊蚊居民區登革熱

熊進峰 譚梁飛 楊 瑞 張 薇 姚 璇

(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治研究所,武漢 430079)

登革熱、黃熱病、基孔肯雅熱、寨卡病毒病等是全球重點防控的蚊媒傳染病(Zanottoetal.,2018)。以登革熱為例,過去50年全球超過10億人感染,其中死亡病例超過100萬例(Bhattetal.,2013;Wangetal.,2019),2014年登革熱在廣東省暴發,超過1萬人感染,當地政府花費了多達2億元用于媒介伊蚊控制(Wangetal.,2017)。受氣候變化及旅行、貿易、務工往來等因素的影響,登革熱逐漸從我國東南沿海向內陸擴散,2019年湖北省報告登革熱病例233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30例(黃丹欽等,2021)。白紋伊蚊Aedesalbopictus是蚊媒傳染病的重要傳播媒介之一(Amraouietal.,2018),也是湖北省的優勢蚊種之一,有效的媒介伊蚊密度監測是蚊媒傳染病風險評估、預警及科學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劉起勇,2015)。目前國內常用的媒介伊蚊監測方法包括布雷圖指數(BI)法、誘蚊誘卵指數(MOI)法、雙層疊帳法和BG-trap法等。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登革熱媒介伊蚊監測指南》,登革熱應急處置中必須采用BI法和雙層疊帳法開展蚊媒應急監測,MOI法可酌情開展。BI法簡單易操作,可迅速獲得監測數據,但存在入戶難的問題;MOI法在室外即可開展監測,但監測持續周期長;雙層雙層疊帳法在應急監測時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護工作人員。三種監測方法有無差異,是否影響風險評估結果,能否相互替代是本次研究的核心內容。

1 材料與方法

1.1 監測點設置

結合各區(市)在湖北省的地理分布及各地專業隊伍建設情況,為體現全省地域代表性,選取武漢市東西湖區、宜昌市西陵區、襄陽市襄城區、荊州市沙市區、黃岡市黃州區和武穴市6個區(市)開展監測(圖1)。

圖1 湖北省媒介伊蚊監測點分布圖Fig.1 Distribution of Aedes mosquitoes monitoring points in Hubei Province

1.2 監測方法

伊蚊幼蟲監測選用BI法和MOI法,伊蚊成蚊監測選用雙層疊帳法。監測時間為2020年5—12月及2021年3—4月,每個監測點以旬為時間單元同期開展3種方法的監測,每月開展3次,風雨天氣順延。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2.1BI法 每個區(市)按不同地理方位,城鎮居民區選4個街道監測合計不少于100戶,農村居民區選4個鄉(鎮)監測合計不少于100戶,總計200戶。戶的定義:每個家庭、集體宿舍/單位辦公室/酒店的2個房間、農貿市場/花房/外環境/室內公共場所等每30 m2定義為一戶。BI計算公式:

1.2.2MOI法 每個區(市)開展MOI法監測的街道、鄉(鎮)應同開展BI法的地點保持一致,為避免BI干擾現場水體狀況,先開展MOI監測。每個區(市)每次按不同地理方位,城鎮居民區選4個街道合計布放不少于100個誘蚊誘卵器,農村居民區選4個鄉(鎮)合計布放不少于100個誘蚊誘卵器,總計200個誘蚊誘卵器。調查時,一般每25~30 m距離布放一個誘蚊誘卵器,連續布放4 d,第4天檢查,收集誘捕成蚊,蚊卵需飼養至高齡幼蟲或成蚊后進行種類鑒定。MOI計算公式:

1.2.3雙層疊帳法 每個區(市)城鎮居民區、農村居民區、公園/竹林、舊輪胎堆放地/廢品站/工等4類生境各選擇1處,每處做2個帳次,兩帳間隔100 m以上。每處生境選擇避風遮蔭處放置蚊帳,并遠離人群,在下午媒介伊蚊活動高峰時段(15:00—18:00),誘集者位于內部封閉蚊帳中暴露兩條小腿,收集者身穿長衣長褲,監測過程中不使用蚊蟲驅避劑,利用電動吸蚊器在兩層蚊帳之間快速收集停落在蚊帳上的媒介伊蚊隨后盡快離開,監測持續30 min,收集所有誘捕到的媒介伊蚊,每頂蚊帳誘集到的媒介伊蚊應單獨保存,帶回實驗室冷凍處死,鑒定種類、性別并計數。帳誘指數計算公式:

帳誘指數[只/(頂·h)]=

1.3 數據統計及分析

1.3.1數據整理及作圖 使用Excel 2019整理監測數據,并作圖。

1.3.2監測數據分組統計方法 根據登革熱蚊媒傳播風險評估方法,將BI和MOI監測數據按照<5和≥5分為2組,帳誘指數以<2只/(頂·h)和≥2只/(頂·h)分為2組,分別統計頻次,以比較不同生境預測蚊媒傳播疾病風險的差異性。

1.3.3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ǚ綑z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經Shapiro-Wilk正態性檢驗,判斷數據分布狀況,Spearman相關性分析以P<0.05為有統計學相關關系。

2 結果

2.1 監測結果概述

在10個月的監測期內,6個監測點的BI平均值為5.94,其中城鎮居民區為5.80,農村居民區為6.07;MOI平均值為4.15,其中城鎮居民區為5.57,農村居民區為2.74;帳誘指數平均值為2.67只/(頂·h),其中城鎮居民區為3.59只/(頂·h),農村居民區為1.76只/(頂·h)(表1)。

表1 三種方法開展白紋伊蚊監測的結果Tab.1 Results of three monitoring methods on Aedes mosquitoes

總體來看,湖北省白紋伊蚊幼蟲在3月下旬開始出現,一直持續到12月中旬,成蚊則在5月初開始出現,一直持續到11月中旬,12月下旬與3月上、中旬,均未監測到幼蟲和成蚊。經Shapiro-Wilk正態性檢驗,3種方法10個月的監測數據均呈現為偏態分布(圖2-A、B、C)。

圖2 三種監測方法監測伊蚊密度季節消長情況Fig.2 Seasonal fluctuation of Aedes mosquito density monitored by three methodsA:布雷圖指數法;B:誘蚊誘卵器法;C:雙層疊帳法;上:Early;中:Middle;下:Late A:Breteau Index method;B:Mosq-ovitrap method;C:Double-mosquito net method

2.2 三種方法不同生境的風險評估結果比較

從季節消長來看,全程監測顯示城鎮居民區和農村居民區BI分別在8月上旬和中旬達峰值,為27.88和19.19,MOI分別在8月中旬和9月上旬達峰值,為28.88和22.60;比較城鎮居民區和農村居民區BI和MOI是否達到預警閾值5的頻次,顯示兩種不同生境下BI和MOI均無統計學差異(χ2=0.002,P=0.968;χ2=3.380,P=0.066)。城鎮居民區和農村居民區帳誘指數分別在7月下旬和9月上旬達峰值,為22.00和7.60只/(頂·h),比較城鎮和農村帳誘指數是否達到預警閾值2只/(頂·h)的頻次,顯示城鎮居民區和農村居民區帳誘指數無統計學差異(χ2=1.186,P=0.276)(表2)。

表2 不同生境三種方法的風險評估結果比較Tab.2 Risk assessment results in different habitats by three methods

2.3 三種方法監測結果的相關性分析

經Spearman相關性分析發現,BI法、MOI法和雙層疊帳法兩兩之間的監測結果均有統計學相關關系(P<0.001),且為正相關。根據不同生境區分,城鎮居民區和農村居民區的BI法、MOI法和雙層疊帳法兩兩之間的監測結果均有統計學相關關系(P<0.001),且均為正相關。其中總體BI和MOI的相關系數最高,為0.926,城鎮居民區BI和帳誘指數的相關系數最低,為0.853(表3)。

表3 三種方法監測結果的相關性分析Tab.3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ree monitoring methods

3 討論

媒介伊蚊密度與登革傳播風險高度相關,伊蚊監測是登革熱防控中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之一(朱丁等,2020)。調查研究不同媒介伊蚊監測方法在不同生境的差異及相關性,對于科學開展伊蚊監測、防控及相關傳染病的預警分析及風險評估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黃坤等,2019)。

本研究發現,在10個月的監測期內,城鎮居民區的BI均值略低于農村居民區,而MOI均值則明顯高于農村居民區,和蔣國欽等(2021)調查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為湖北省城鎮居民區一般為小區管理模式,有物業定期開展衛生清理,而農村居民區多為獨戶庭院,房前屋后及室內積水容器眾多,環境衛生相對較差,因此城鎮居民區BI低于農村居民區,而MOI則因受環境影響,導致城區高于農村,和江毅民等(2015)的研究結果一致。這一結論提示,在農村、城中村等環境衛生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區,更適合采用BI法,而外環境衛生整潔、積水容器少的地區,可選用MOI法。雙層疊帳法是近幾年新研發的專門針對伊蚊成蚊密度監測的方法,該方法操作簡單,能即時反映伊蚊成蚊密度,同時也能最大程度保護監測人員,尤其適用于登革熱疫區應急監測(田野等,2018)。

根據中國疾控中心2004年下發的《登革熱媒介伊蚊監測指南》,在發生登革熱疫情后開展媒介伊蚊應急監測時,BI和MOI小于5、帳誘指數小于2只/(頂·h)為控制登革熱傳播的閾值。本研究結果顯示,以風險閾值分組監測數據,3種監測方法在城鎮居民區和農村居民區兩種生境下均沒有統計學差異,說明不同和相同監測方法在不同生境的監測結果開展風險評估時,風險研判趨勢是一致的,這也說明《登革熱媒介伊蚊監測指南》中控制登革熱傳播的閾值的設置是合理的。

此前已有研究顯示,BI指數和MOI指數呈正相關(林立豐等,2006;李美青等,2012;任飛林等,2021),且相關系數在0.7左右。本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在城鎮居民區還是農村居民區,BI法、MOI法和雙層疊帳法兩兩之間均有較好的相關性(相關系數均大于0.8),這說明這3種方法均能用于開展伊蚊監測,且監測結果有較好的協同性,均能客觀的反映伊蚊季節消長規律,可根據本省各地對是否應急、監測時長、環境水體豐富程度、入戶難易程度、有經驗的監測技術人員數量綜合考慮,選擇適合的監測方法。如在應急監測時,BI法可迅速掌握本地幼蚊密度,雙層疊帳法可有效保護工作人員,均是應急監測首選的監測方法;MOI法適宜于以孳生地清理為主要手段的日常蚊媒控制的效果評價,也適宜于外環境好、積水少的社區等的日常蚊媒監測??傊?,開展伊蚊監測及風險評估時,一方面應科學選擇合適的監測方法,另一方面要科學認識媒介蚊蟲監測指標,以便科學地進行風險評估。

猜你喜歡
伊蚊居民區登革熱
一類具變系數交錯擴散的登革熱模型
登革熱流行現狀及診療進展
羥哌酯驅蚊液和檸檬桉醇驅蚊液驅避白紋伊蚊的效果對比
天水市刺擾伊蚊晚秋生長發育的觀察
健康教育在登革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一種熒光RPA方法鑒定伊蚊的研究*
“熊”視眈眈
集萌社
是誰讓危險品企業埋伏居民區?
居民區WCDMA網絡深度覆蓋解決方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