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露地大蔥主要害蟲種群動態與誘集技術研究

2022-03-01 18:11薛光山張秀霞毛曉紅陳鵬張安盛
山東農業科學 2022年1期

薛光山 張秀霞 毛曉紅 陳鵬 張安盛

摘要:為了解大蔥蔥薊馬和甜菜夜蛾發生情況,提高防治效率,本試驗對蔥薊馬和甜菜夜蛾的發生動態進行調查,并探究物理誘集技術,為大蔥綠色生產提供理論依據。結果表明,大蔥定植期正是蔥薊馬危害期,6月下旬—7月中旬和9月中旬是蔥薊馬發生高峰期,大蔥甜菜夜蛾的危害高峰期主要發生在7月上旬—7月中旬和9月上旬—9月中旬;蔥薊馬日活動規律呈雙峰曲線,高峰分別在9∶00—11∶00和15∶00—17∶00,甜菜夜蛾日活動高峰為19∶00至次日7∶00,誘集占比高達90.18%;藍板誘集結果顯示,藍板底端距離大蔥頂端0cm時誘集蔥薊馬數量最多;性信息素誘集試驗結果表明,性誘芯懸掛10d時誘集甜菜夜蛾的效果最好。因此,大蔥生產過程中可以根據田間蔥薊馬和甜菜夜蛾的發生動態,合理調整施藥時間,并結合物理誘集技術,全面保障大蔥綠色安全生產。

關鍵詞:大蔥;蔥薊馬;甜菜夜蛾;藍板;性誘芯

中圖分類號:S436.33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22)01-0131-06

山東省是中國大蔥主要產區之一[1-3]。隨著大蔥種植面積的擴大、集約化生產的形成,害蟲發生日趨嚴重。其中蔥薊馬[Thripsalliorum(Priesner)]、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Hübner)發生普遍,危害嚴重[4,5]。

蔥薊馬,又名煙薊馬,屬纓翅目薊馬科,寄主范圍廣,主要危害蔥、蒜等蔥屬作物[6]。該害蟲以銼吸式口器吸食寄主植物葉片汁液[7],造成寄主植物葉片產生細密的長形黃白色斑點,嚴重時葉片枯黃變白、扭曲、枯死,導致寄主植株長勢衰弱;還可作為病毒的載體誘發病毒病,降低大蔥品質。蔥薊馬個體小、易隱藏、繁殖能力強、抗藥性增長快,因此防治困難[8,9]。

甜菜夜蛾,又名貪夜蛾、玉米夜蛾,屬鱗翅目夜蛾科[10,11],寄主范圍廣,可危害35科170多種植物,是煙草、大蔥等作物重要害蟲[12,13]。該害蟲以幼蟲群集大蔥葉背,吐絲結網,嚼食蔥葉。當蔥管被啃食穿后,鉆入蔥管內隱藏并取食葉肉,只留下表皮,成透明小孔;蔥葉被吃成缺刻、孔洞或網狀,進入暴食期后可將蔥葉吃光,只剩地下部分,造成毀產絕收,嚴重影響大蔥的產量和質量,有效控制甜菜夜蛾的危害,成為生產中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14,15]。

當前生產上缺少對大蔥主要害蟲發生規律的掌握,對害蟲有效防治時期和正確用藥把握不準,致使害蟲發生嚴重和抗藥性不斷增強,害蟲連年發生和用藥浪費,防治效果較差[16,17]。掌握蔥薊馬和甜菜夜蛾的種群動態和發生規律,可為指導其防治提供理論依據。當前關于蔥薊馬和甜菜夜蛾的抗藥性部分學者作了相關研究:趙干清[16]、付步禮[17]、丁麗芬[9]、胡霞[18]、曹立耕[19]等分別明確了云南、天津、河南、海南、湖南等地蔥薊馬對不同藥劑的抗藥性水平;賈變桃[20]、吳世昌[21]、司升云[22]、劉永杰[23]等分別明確了江蘇、河南、上海、湖北、湖南等地甜菜夜蛾對不同藥劑的抗藥性水平。目前尚未見有關山東省蔥薊馬和甜菜夜蛾種群動態和物理防治的報道。本研究采用藍板和甜菜夜蛾性誘芯對章丘露地大蔥蔥薊馬、甜菜夜蛾的種群發生規律進行調查,以期為山東省大蔥害蟲防治提供技術指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與用藥情況

試驗在濟南市章丘區繡惠鎮綠竹園村露地大蔥進行,種植模式為大蔥、小麥輪作,面積20×666.7m2=13334m2。供試大蔥品種‘百脈泉’,移栽時間分別為2018年6月5日和2019年6月11日,株行距為0.03m×0.88m,長勢良好,管理水平一般。

2018年大蔥生長期共施藥4次:6月10日噴施150億孢子/g白僵菌可濕性粉劑200 g(666.7m2用量,下同);7月6日噴施300億PIB/g甜菜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水分散粒劑5g;8月7日噴施60g/L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40mL;8月23日噴施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55mL。2019年大蔥生長期共施藥5次:6月22日噴施80億孢子/mL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可分散油懸浮劑60mL;7月5日噴施300億PIB/g甜菜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水分散粒劑5g;7月27日噴施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4g;8月6日噴施150g/L茚蟲威懸浮劑18mL;8月22日噴施3%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微乳劑5mL。每次用藥666.7m2用水量45~60kg。

1.2 試驗材料

藍板(規格25cm×30cm,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硅橡膠塞型甜菜夜蛾性誘芯(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及其配套誘捕器和集蟲袋(210mm ×297mm)。

1.3 試驗方法

1.3.1 蔥薊馬種群動態調查 調查時間分別為2018年6月下旬—9月中旬、2019年6月下旬—9月中旬,每10~15d調查一次,采用藍板誘集與植株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藍板誘集:藍板懸掛密度為每666.7m220張,均勻排列,其底端距離大蔥頂端0cm(藍板底端與大蔥頂端齊平),每次調查藍板上蔥薊馬數量后均更換新的藍板。植株調查:采用五點取樣法,每點固定調查大蔥20株,記錄植株上蔥薊馬數量。每小區大蔥面積666.7m2,重復3次。

1.3.2 甜菜夜蛾種群動態調查 調查時間分別為2018年6月下旬—9月中旬、2019年6月下旬—9月中旬,每10~15d調查一次,采用性誘芯誘集與植株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性誘芯誘集:“性誘芯+誘捕器+集蟲袋”組合懸掛密度為每666.7m23個,均勻排列,集蟲袋底部離大蔥頂端10cm,每次調查集蟲袋內甜菜夜蛾成蟲數量后均更換性誘芯并清理掉誘集袋中的蟲體。植株調查:采用五點取樣法,每點固定調查大蔥20株,記錄植株上甜菜夜蛾幼蟲數量。每小區大蔥面積666.7m2,重復3次。

1.3.3 蔥薊馬和甜菜夜蛾成蟲的日活動規律 調查時間為2019年7月3—4日。蔥薊馬采用藍板誘集法,甜菜夜蛾成蟲采用性誘芯誘集法。藍板和誘捕器于試驗前1天19∶00懸掛于大蔥田(懸掛方法同上),分別于第2天7∶00、9∶00、11∶00、13∶00、15∶00、17∶00、19∶00調查蔥薊馬、甜菜夜蛾成蟲誘集量并計算誘集百分率。試驗小區大蔥面積為666.7m2,每個重復懸掛5張藍板和1個“性誘芯+誘捕器+集蟲袋”組合,重復4次。其中,每個時間段更換一次藍板。誘集百分率(%)=每個時間段每張藍板或誘捕器誘集害蟲數量/單日害蟲誘集總量×100。

1.3.4 懸掛高度對藍板誘集蔥薊馬的影響 調查時間為2019年7月3—4日。試驗設置藍板底端距離大蔥頂端分別為0、5、10、15、20cm,每處理重復4次,每重復5張藍板,隨機排列,藍板懸掛密度為每666.7m220張。24h后調查藍板上蔥薊馬數量。

1.3.5 甜菜夜蛾性誘芯持效性 甜菜夜蛾性誘芯懸掛時間為2019年7月4日,調查時間為2019年7月4日—9月9日。試驗設甜菜夜蛾性誘芯持續懸掛60余天不更換(在相鄰的地塊做2組相同處理,分別為處理1和處理2),以性誘芯每10d更換一次為對照。每10~15d調查一次。每處理重復3次,每重復2個性誘芯(懸掛方法同上),隨機排列。

1.4 數據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MicrosoftExcel進行處理,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P<0.05)。

2 結果與分析

2.1 蔥薊馬種群動態

調查結果(圖1)顯示,2018年、2019年調查期間蔥薊馬田間種群數量表現為前期較高、中期較低、后期逐漸增長的趨勢。從單張藍板平均誘集數量來看,2018年和2019年6月下旬—7月中旬較高,為1895.00~3614.05頭,而后逐漸降低;7月下旬—8月上旬為56.10~92.55頭;8月上旬以后逐漸增加,9月中旬達299.55~417.70頭。從大蔥百株蟲量來看,2018年和2019年6月下旬—7月上旬較高,為46.00~111.00頭;7月下旬—9月上旬較低,為1.00~8.00頭;9月中旬略有增加,為19.00~30.00頭。

2.2 甜菜夜蛾種群動態

調查結果(圖2)表明,2018年、2019年調查期間大蔥甜菜夜蛾種群數量波動較大,總體趨勢表現為前期數量略低、后期數量較高。從單個性誘芯平均誘集數量來看,6月下旬較低,分別為59.67、60.67頭;7月上旬—8月下旬波動較大,相對較高時間分別在7月下旬(2018年,206.00頭)和7月上旬(2019年,254頭);9月上旬誘集數量最高,分別為512.00、549.33頭;9月中旬誘集數量明顯減少,分別為350.67頭、190.33頭。從大蔥百株蟲量來看,6月下旬—7月中旬較低,為8.00~22.00頭;2018年7月中旬以后逐漸增加,9月上旬達612.00頭,2019年7月下旬、9月中旬有兩個高峰,分別為103.00、627.00頭。

2.3 蔥薊馬和甜菜夜蛾成蟲的日活動規律

由圖3可知,蔥薊馬日活動規律呈雙峰曲線,19∶00至次日7∶00誘蟲百分率最低,僅為3.19%;7∶00—9∶00迅速增加,并于9∶00—11∶00達到第一個高峰,為38.51%,顯著高于其它時間段;隨后急劇下降,13∶00-15∶00降低到3.94%;15∶00—17∶00出現第二個高峰,達17.12%;17∶00—19∶00又呈下降趨勢,僅為10.96%。

大蔥甜菜夜蛾日活動規律呈單峰曲線,高峰在19∶00至次日7∶00,誘蟲百分率達90.18%,顯著高于其它時間段;7∶00—19∶00較低,僅為0~5.82%。

2.4 藍板懸掛高度對誘集蔥薊馬的影響

從圖4可知,隨著藍板懸掛高度的增加,對蔥薊馬的誘集效果逐漸下降。懸掛高度0cm時最高,達201.3頭,顯著高于其它處理;懸掛高度5cm的誘集量相對較高,為152.85頭,顯著低于0cm處理,但顯著高于其它處理;懸掛高度10、15、20cm的誘集量依次降低,分別為106.75、84.85、68.55頭。

2.5 甜菜夜蛾性誘芯的持效性

調查結果(圖5)顯示,性誘芯懸掛0~10d(7月上旬—7月中旬)處理1與處理2甜菜夜蛾成蟲誘集數量最高,分別為276.33頭、234.67頭,處理1與對照無顯著差異,處理2顯著低于處理1和對照;20d(7月下旬)時均有所下降,處理1、處理2和對照分別為82.67、64.33和101.00頭,三者間無顯著差異;性誘芯懸掛30~60d(8月上旬—9月上旬)時,處理組誘集效果進一步下降,處理1與處理2誘集量分別為10.33~62.67頭和6.33~65.00頭,且無顯著差異,但顯著低于對照(241.67~551.00頭)。

3 討論與結論

根據蔥薊馬和甜菜夜蛾種群動態的發生規律合理安排用藥時間是提高防治效率的重要方式。本試驗于2018年和2019年對章丘區大蔥田間主要害蟲蔥薊馬進行周年監測發現,大蔥定植期正是蔥薊馬危害期,6月下旬—7月中旬和9月中旬是蔥薊馬發生高峰期,但9月中旬蔥薊馬發生數量低于前期,與煙薊馬、牛角花齒薊馬等的發生動態相近[6,24-26]。此前研究發現,不同地區不同年份甜菜夜蛾的發生規律有所不同,多種作物甜菜夜蛾的危害高峰期一般出現在7—10月[27-29]。目前為止,國內關于大蔥甜菜夜蛾種群動態的研究尚未見報道。本研究發現大蔥甜菜夜蛾的危害高峰期主要發生在7月上旬—7月中旬和9月上旬—9月中旬,其中9月上旬誘蟲數量達到最高峰。因此,大蔥定植后及時用藥可有效防治蔥薊馬和甜菜夜蛾。蔥薊馬防治時期為6月下旬之前和8月下旬—9月上旬,大蔥生長后期根據蟲害發生的輕重合理用藥。甜菜夜蛾防治時期為7月下旬—8月上旬,8月上中旬根據蟲量合理用藥,防治時期與何偉等[30]的研究結果相同。

根據害蟲的活動時間合理調整施藥時間是提高防治效率的重要舉措。田間觀察發現,蔥薊馬在9∶00—11∶00和15∶00—17∶00期間達到兩個小高峰,該結果與梁興慧[31]對西花薊馬和煙薊馬的觀察結果相似。薊馬成蟲在早、中、晚均不活動,可能與其體內的褪黑素參與的生理調節過程有關[31]。高峰時間段蔥薊馬活動性強,不宜施藥,9∶00前或17∶00后是防治蔥薊馬的最好時間。11∶00—15∶00薊馬活動性雖不強,但是由于溫度過高,不適合用藥。靳秋生等[32]研究表明一天當中防治蔥薊馬的施藥時間應在10∶00之前進行,與本試驗結果有差異,這可能與當天氣溫變化和蔥薊馬活動性有關。甜菜夜蛾主要在夜間活動,與武承旭[33]對于斜紋夜蛾活動規律的研究結果相似。甜菜夜蛾的誘集最佳時間為19∶00至次日7∶00,與張海波[34]、于淦軍[35]等的研究結果一致。

色板誘殺技術和性信息素誘殺技術是農業生產中提高作物產量與質量、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型防控方式。色板誘殺主要利用害蟲對顏色的趨性而開發的一種害蟲防治手段,是目前對微小害蟲(如薊馬、煙粉虱等)種群動態進行測報和防治最為簡單有效的方法之一[36-38]。本試驗中藍板懸掛高度為0cm時誘集蔥薊馬數量最多,隨著藍板懸掛高度的升高,誘集數量下降,該結論與劉陽[39]、帕提瑪·烏木爾汗[40]、楊杰[41]等的研究結果相似。性信息素誘殺技術主要依靠性誘芯釋放性信息素誘集雄蛾,從而降低雌雄蛾交配率。本試驗結果顯示,性誘芯懸掛10d誘集效果最好,懸掛時間越長,誘集數量越少。在農業生產實踐中,藍板誘集薊馬和性誘芯誘集甜菜夜蛾成蟲不僅起到誘殺的作用,還起到一定的監測功能。因此,可以根據誘集結果,在蟲口密度較高時,配合其他防控措施提高田間害蟲防控效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