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物說”在鐘惺詩歌創作中的實踐

2022-03-01 22:23閆鏡名
文學教育 2022年2期
關鍵詞:詩歌創作

閆鏡名

內容摘要:“清物說”是晚明竟陵派提出并闡述的詩學主張,它的理論架構不僅局限于此,本文通過“清物說”的成型與特質,鐘惺“清物說”的提出及詩歌創作,以及“清物說”的詩學史意義幾個方面進行了闡釋。

關鍵詞:清物說 鐘惺 詩歌創作 詩學意義

“清物說”是晚明竟陵派提出并闡述的詩學主張,它的理論架構不僅局限于此,其歷史淵源極其深遠,經過層層積淀日趨完善。竟陵派代表人物鐘惺是真正將“詩為清物”作為重大詩學主張提出并加以實踐的人,一生中創作了大量詩歌,在“清物說”詩學思想的指導下,他所創作的詩歌也竭力表現“清”的美學風貌。在其詩歌理論的動態建構過程中,這些創作實踐無疑又大大深化了他的詩學思想,體現出“清物說”在具體詩歌創作中的實踐。從“清物說”的角度進入鐘惺的詩學世界,深度挖掘“清物說”與其詩歌創作之間的內在聯系,并論述它在中國詩學史上的意義。

一.“清物說”的成形與特質

“清”自古以來就受到文人們的廣泛關注,從“氣之清濁有體”到“清明開朗”,眾多文人與詩論家一直重視著詩歌中的“清”。從中國詩學的源流和構建來看,它的內涵極其深遠,經過多次的積累與過濾,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歷經層層積淀而最終形成。作為一種具有多層內涵的詩學范疇,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擁有著不同時期鮮明的時代特色。

1.“清物說”的成形

“清”在魏晉時期就已備受關注,曹丕的《典論·論文》中提到“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1]。這里的“清”與“濁”原指天地陰陽二氣,引申義為爽朗豪邁的“陽剛之氣”與濃重陰郁的“陰柔之氣”,由自然稟賦所致,是個人氣質的再現。到了南朝時期,“清”開始作為一個特定的概念被大量使用,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多次用到了“清”,大致含義為“純凈”、“簡要”、“俊美”。例如在《言語》篇中提到“何嘗見明鏡疲于屢照,清流憚于惠風”,體現出魏晉名士對清俊通脫人格的向往。與此同時南朝詩人謝靈運的山水詩中也處處彰顯著“清”的超塵脫俗,名山勝水自古就有,但他真正做到了以親切平和的心態去欣賞自然狀態的山水,并從中獲得精神的愉悅,繼謝靈運之后“清”這一概念開始出現在各類詩學著作中。劉勰《文心雕龍》中提到“風清骨峻,篇體光華”[2],他首創風骨的概念,既總結了“建安風骨”的藝術經驗,又啟蒙了爽朗生動的盛唐之音;鐘嶸《詩品》共十八次提到了“清”,大致分為三類,“清音”、“清拔”、“清雅”,體現聲律辭采的明晰省凈、詩人氣質的超塵脫俗、詩歌風貌的純正典雅;晚唐的司空圖第一次對“清”進行大規模討論,在《二十四詩品》中許多篇目都多次使用了“清”,展現出澄澈素樸的思想和清凈淡遠的美感。到了晚明時期竟陵派將“詩為清物”作為重大文學主張提出,其創始人鐘惺在《簡遠堂近詩序》中真正提出“詩為清物”的命題,標志著“清物說”正式成形。

2.“清物說”的特質

作為中國古典美學范疇的“清”,其特質主要表現在人格情操與審美特質兩個方面。于人格情操而言,“清”與隱逸品格早在南北朝時就建立起對應關系。南朝時期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出于對山水之美富于哲學意蘊的獨特領會,詩歌中處處彰顯出對“清”的鐘愛。到了晚明竟陵派時期,這一特質得到發展,追求幽情工麗的美學趣味,認為人的精神根植于虛靜清逸的心境,具有“靜慧”根機的人方可養成。既有隱逸詩人縱情山水之樂,又有孤禪詩僧對于佛性的頓悟,清幽雅致、別具特色。于審美特質而言,作為審美領域的“清”,在《二十四詩品》中盡有體現,其中的清偏重“清逸”,對于“清剛”不是很提倡,偏愛一種與董其昌的南宗畫相仿的意境[3]。在竟陵派的詩文創作中也明顯表現出對這樣簡潔幽遠、獨來獨往之境的偏好。其代表人物鐘惺筆下,“清”字出現的頻率極高,以“清”為貴,從客體角度分析詩之品格,由詩的文體品格進入到詩的審美品格,他提出“清物說”,旨在追求美學層面的自由與冷雋清高的品質,重視詩歌以含蓄蘊藉為美的傳統,收斂鋒芒、藏而不露,使之在竟陵詩學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鐘惺“清物說”的提出

鐘惺作為“清物說”的集大成者,提出“詩,清物也”的創作論。他的“清物說”囊括個人情感與共性情感兩方面,以此為出發點逐步形成詩學理論,涉及到生平經歷、時代背景、性格特質等方面,并且將“清物說”與自身創作心境融合,崇尚隱逸品格,體現出“孤行靜寄”的情懷。

1.鐘惺的創作心態

鐘惺字伯敬,號退谷,湖北竟陵人,是晚明時期頗具盛名的文學家。受家庭文學氛圍熏陶、學識淵博,萬歷三十八年中進士,擢至福建提學僉事,好讀史書,喜歡游覽名山大川,與同里譚元春共創“竟陵派”。竟陵派的創作心態與時代背景、主體人格有著巨大的關系,在晚明時期領一時風騷,影響甚大。竟陵派與七子派積極投身政治,公安派過于俗氣不同,它以一種大隱隱于市且不畏清苦的心態來完成寂寞孤獨的文學事業?!扒逦镎f”是竟陵派的重大文學主張之一,鐘惺于萬歷三十七年為譚元春創作的《簡遠堂近詩》作序,在序中首次提出了“詩,清物也”。這是鐘惺根據自己“冷峭”“灑脫”的人格取向與自古以來就受到文人們廣泛關注的“清”結合起來而創作出的一種作詩方式。鐘惺提出“詩為清物”的概念就是為了規范七子派的狂飆突進,改變公安派的追求解脫享樂。鐘惺以“清物說”為中心,通過以道德情感為基礎的個人情感構建其獨特的詩學。詩歌創作講究的是有感而發,人的情感活動包括道德情感和個人情感兩方面。道德情感是最基礎的情感與生俱來,而個人情感則會受到后天的影響,可被外界環境“升華”或者“玷污”。在他看來,詩是世間最清凈之物,要求用“性情淵夷、神明恬寂”的主體人格來映照,方能得到“奇情孤詣”和“靜好柔厚”的審美境界。[4]

2.“清物說”的詩學背景

鐘惺“清物說”的提出與當時特定的詩學背景有關,一代之文學造就一代之文論。明代詩歌的創作流派眾多,除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七子派、公安派、竟陵派之外,還有許多小流派。到了明代,正統詩歌變得衰微,為此當時眾多的詩歌流派提出了紛雜的詩學主張。竟陵派作為明代最后一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詩派,見證了各派的紛爭。而鐘惺的詩學主張之所以能夠在政治黑暗、國勢衰頹的晚明時期獨樹一幟,一方面他的思想見解獨到,另一方面他的主張符合當時大多數文人的社會心理。在晚明的社會環境下,多數文人心中都會產生一種真實的幻滅感,只能通過遠離喧囂,獨守內心進行心理調適?!扒濉敝饾u成為晚明人的一種人生理想,在這一背景下鐘惺的“清物說”順勢而生。前文提到鐘惺在《簡遠堂近詩序》中首次提出“詩為清物”,但此后鐘惺也從不同的側面涉及到“詩為清物”的命題。如在《蔡先生傳》中贊美蔡詩“具清骨”[5]、在《善權和尚詩序》中贊賞一位保有“清”韻的詩僧,體現出“清物說”在具體文學批評實踐中的應用,這一主張的理論內涵開始得到拓展,同時也可以看出鐘惺對于清遠尤為鐘情,認為“清”最貼近他所強調的“真詩精神”,由此可見“清物說”與鐘惺的其他詩學觀點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鐘惺重視在詩歌中展現真實的性情,最后形成“詩如其人”的詩歌境界,聯系所處的詩學背景,不僅可以有助于人們準確的理解“清物說”,更為重要的是,對重新認識當時的詩學狀況亦有深刻的啟示。[6]

三.“清物說”在鐘惺詩歌創作中的體現

詩歌創作經驗的總結與反思即為詩學,每一個詩學家的詩學都應以詩歌創作實踐為基礎,力求周密又不失個性的對詩學進行闡釋。鐘惺是竟陵派的領軍人物,于獨抒性靈之外,加以幽深孤峭,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詩作大多收錄在《隱秀軒集》中,追求清新寒遠、幽邃朦朧的意境,在“清物說”詩學思想的指導下,他所創作的詩歌也竭力表現“清”的美學風貌。在其詩歌理論的動態建構過程中,這些創作實踐無疑又大大深化了他的詩學思想,體現出“清物說”在具體詩歌創作中的實踐。

(一)用“清”字

在張炎的《辭源》中作為形容詞的“清”主要有澄澈、清廉、清平、高潔、純凈、明晰等含義,這些含義構成了許多詞匯,具有很強的派生力。根據“清”的主要含義及派生出的詞匯,可以大致將其詩歌分為“清景”與“清情”兩類。

1.詩以“清景”為好

自然界中的景物是一個美好的象征,提起它會立即想到山清水秀、朗月清風、草長鶯飛。在《隱秀軒集》中約有三十余首描寫自然景物的詩用到了“清”,并由此派生出了眾多與清有關的詞語,在兩類詩歌中處于主導地位。包括《六月十五夜》、《舟發獲港》、《夜步長橋》等,派生出清遠、窗清、清泛、清光、清輝等一系列的詞語。

2.“清情”寓于形象

描寫人的性情的詩歌一般是表達自身的品格與志向,每個詩人都有著自身獨特的性情。在《隱秀軒集》中約有十余首描寫人性情的詩以“清”為詩眼,并派生出相關的詞語?!端薰坛堑晖虾妥鳌?、《送人游匡廬九華》、《訪鄒彥吉先生于惠山園》等均屬本主題下的詩篇,派生出清空、清人、清思、清興等一系列的詞語。

(二)摹“清”意

水、月、霜、雪、寒梅、幽蘭等清冷意象在鐘惺詩歌中大量出現,同時又以描寫月的為主,用“清”來形容月,這與創作者鐘惺的人格是相符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月這一景物常常作為人類思想感情的載體,它的內蘊十分豐富,在眾多詠月詩歌中,詩人將月和自身的感情相呼應,提升詩歌的思想內涵。鐘惺偏愛富于哲學意味的神秘與清幽,遠離人間煙火,義無反顧的選擇了甘于寂寞的人生和藝術態度。在他的詩中用“清”來形容月是別具一格的,“闔門月自遠,未見神先清?!保ā兑棺罚?“月與秋俱淺,云當晚亦閑?!保ā肚镆古c茂之閑坐》);“月迥頻生浦,霜輕未滿林?!保ā兑狗骸罚?。月光雖然也很明亮但與陽光相比,仍顯得有些清幽。只有與世無爭、性情沖淡的人才可以從心底真正的感受到月色獨有的魅力,清朗的月色與人格是和諧統一的。在鐘惺詩集中還有大量此類清遠高妙的詩總而言之,他對意象的選擇和運用都表現出鮮明的個性特點,即對“清”意的鐘愛。

從鐘惺《隱秀軒集》中的詩歌可以看出,鐘詩中常出現體現其藝術趣味的“清”,“清”被賦予了美學意義,取境不雜、語言凝練,有的沿襲了前人所用的含義,在有些方面則脫離了傳統的見解富有新意。對于詩歌的不同層面,具體的含義也并不相同,在詩歌韻律辭藻這一層,主要的含義是清朗省凈,在描述詩歌情感與詩人氣質時,具體內涵為清而不染,在描繪詩歌整體狀貌時,則為清秀簡雋之意。鐘惺詩歌中字詞的運用、意象的選取、旨趣的彰顯與其主張的“清物說”密切相關,更是這一主張落實到詩歌創作實踐的具體體現。不可否認的是鐘惺詩歌的藝術成就遠不及他在詩論領域的成就,其詩文藝術與詩學理想間存在較大差距,往往片面的落入幽情單緒,有句無篇,這也是明代詩歌與詩論間存在的普遍問題,但后期詩學主張成熟后創作的部分詩歌,離他的清物主張已經不遠。

四.“清物說”的詩學史意義

論述鐘惺“清物說”在古典詩學史上的意義,必然要聯系七子派和公安派的詩學主張,前輩的詩學理論與創作經驗是竟陵派進行詩學總結得天獨厚的條件,可以在前人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鐘惺提出“詩,清物也”,首先是對公安派“性靈說”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規范。鐘惺與公安派一樣在詩歌創作上肯定個性,主張詩歌應是作者的性情之言,但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要求文學創作完全依據自己真實的心靈,不受格式套路的限制,這樣造成的俚俗流弊是不爭的事實。鐘惺的“清物說”強調創作主體的精神高度,并不主張所有性靈都可入詩,能入詩的一定是符合“清”的標準,曠逸幽淡簡遠的人情物態,這樣成功的將俚俗流弊排除在外,符合詩歌的本性。同時“清物說”也是針對前后七子復古主義存在的弊病作出的改變,七子派高舉復古大旗,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但在具體詩歌創作實踐中只將眼光放在盛唐的豪邁一派,并且過于強調效法古人,對于個性的表現與藝術的創新造成了極大束縛,普遍不夠重視情趣,片面追求格高調雄。竟陵派強調“詩為清物”,以“清”為切入點顯示出竟陵派詩論對復古派詩論的顛覆與超越。根據它的特質可以概括為詩歌追求清新雅致、超塵脫俗、富有韻味的人生情趣,這改變了七子派忽視情趣的錯誤。針對前后七子和公安派主張存在的弱點,一方面對“復古論”思想采取揚棄的態度,另一方面又對“性靈論”不合理的部分加以改造,由此可見鐘惺開出“詩為清物”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同時,在審美風格日趨大眾化的今天,詩歌創作領域越來越向淺俗化方向發展,文本復制的技術化風氣,文學創作商業化傾向也愈發嚴重。在此情形下,鼓勵“詩為清物”,重視詩歌創作文學性和審美價值,在當代詩學史上同樣具有重要啟迪與警示意義。

總而論之,鐘惺的“清物說”是晚明時期一個重要的詩學命題,通過研究“清物說”在鐘惺詩歌創作中的實踐可以更好地理解鐘惺其人、竟陵派詩學以及對明代詩學的影響?!扒逦镎f”一方面糾正了公安派的淺俗,另一方面改變了七子派在擬古中存在的缺點,既是對“性靈論”的矯正,又是對“復古論”的突破,拓展了詩歌的內涵,在當時和后世都引起廣泛的回應,對于深化中國古代詩學研究具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對于當代詩歌創作而言,鼓勵“清物說”有助于避免詩歌創作的淺俗化,改變濫用現成字眼,毫無新穎之處的創作風氣,重視詩歌創作的文學性和審美價值,努力加以引導與利用,可以獲得良好社會影響的最大化,這對于當代詩學研究同樣具有著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梁)蕭統.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271.

[2]王志彬.文心雕龍[M].北京:中華書局,2012:343.

[3]陳文新.明代詩學的邏輯進程與主要理論問題[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217.

[4]馮小祿,張歡.竟陵派的競爭策略、改編行動和群體心理闡釋[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5:81-86.

[5]陳文新.明代詩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225.

[6]孔海亭.鐘惺“清物”說詩學思想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2.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文學院)

猜你喜歡
詩歌創作
論道教對劉禹錫詩歌的影響
談徐志摩詩歌創作的藝術特色
戴望舒詩歌創作的獨特性略析
偏愛這不息的變幻
淺論龔自珍詩歌中的愛國主義
卞之琳和穆旦受T.S.艾略特影響的比較分析
送學生一方舞臺,展學生多方精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