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媒時代“技術熱”下對新聞呈現的“冷思考”

2022-03-02 21:33王雯熙
記者觀察·下旬刊 2022年12期
關鍵詞:智媒時代冷思考

王雯熙

關鍵詞:智媒時代;沉浸式技術;內容呈現;技術熱;冷思考

智媒時代,傳統的新聞呈現方式難以滿足受眾的多樣化需求。近年來,AR、VR等擴增現實、虛擬現實的沉浸式技術快速發展,并且靈活應用于新聞生產領域,為其內容呈現注入新活力。沉浸式技術的廣泛運用不僅是應受眾之需,也是應時代之需。技術賦權下的新聞呈現在生產制作上構建用戶“主角”視角,受眾主體性的凸顯實現了其以往被動接受身份的轉變,新聞的傳播效果借助全媒體矩陣的打造獲得提升,但技術濫用帶來的違背新聞倫理、新聞內容質量下降等問題不可避免地影響新聞內容呈現。新時代下,如何實現技術與新聞呈現的平衡,提升其可持續性發展,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熱:沉浸式技術賦權下新聞播報新景觀

隨著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算法推薦等智能技術在新聞業的應用逐漸增多,智媒時代正大步踏來。

一般認為,智媒是指以科技新技術為基礎,萬物智媒、萬物皆媒,軟硬件協同可實現自我學習,并自動完成內容生產、分發、交互、消費,實現人機合一的媒體形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74.4%,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99.6%。隨著技術進步、數據資源的深度開發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特別是人機對話技術上的飛速發展,這些都為智媒的到來提供了可能。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沉浸式技術異軍突起,在新聞生產領域廣泛投入使用,沉浸式新聞應運而生。它運用虛擬現實技術,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播發新聞報道,其核心目的是構建新聞現實的虛擬場景,使受眾參與其中,身臨其境,從視覺、聽覺乃至心靈感受等方面,獲得對新聞信息的交互。過去,傳統媒體僅依靠文字、圖片、聲音的單一方式或簡單組合方式進行新聞報道,受眾腦海中的圖景,依賴于自身的認知、理解和想象。當下,VR技術突破上述狀貌,依憑高新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建構起三維空間,場景雖虛擬,可以給人以較強的真實感。

沉浸式新聞呈現的新特征

生產制作:跨時空復現真實場景,構建用戶“主角”視角

沉浸式直播新聞,就是采用360度全景攝像器材拍攝現場的新聞素材、利用先進的虛擬現實技術(VR)、擴展現實技術(XR)和5G技術等,對內容進行加工,通過互聯網向受眾實時呈現新聞現場的報道形式。不同于傳統直播新聞,它可以打造出一種“異地、共時、共景”的新聞獲取模式,真正實現了“以用戶為中心”。黨的二十大會議期間,中國日報社推出的《中國這十年》XR創意視頻,結合了兩位美籍記者在中國多年的生活工作經歷,運用XR技術,創造出跨越時空、虛實交融的全新敘事空間,讓觀眾沉浸式地感受中國過去十年來在脫貧攻堅、經濟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生態文明建設和大國外交等五個領域的發展變化。這種跨越時空的視聽呈現,使得用戶以主人公的身份參與其中,

“強現實性”與“高浸入感”將觀眾的多種感官進行聯結,完美詮釋了麥克盧漢“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論。沉浸式新聞通過多種技術手段實現對新聞報道場景“聲”和“形”的高度還原,進而通過聲、形的還原實現了新聞“意”的表達,最終使受眾感受到新聞。

用戶體驗:能動性與交互性,新聞更具溫度

基于鮑曼的“液態的現代性”觀點,學者陸曄和周睿鳴提出了“液態的新聞業”的概念,即新聞的生產消費都是變動不居的,傳統媒體時代的新聞受眾也可能變成為新聞的傳播者、發布者。傳統的新聞生產傳播與受眾之間表現為單向的關系,受眾單向的、被動的接受新聞消息,技術的變革建構了新的新聞生產傳播模式,“用戶”也取代“受眾”賦予信息接受者新的含義,即雙邊的、主動的。沉浸式新聞報道也印證了這個觀點,受眾不會再是被動的觀看和接收新聞,可以變成與新聞現場和事件進行互動,成為參與其中的感受者。

這里可以用H5新聞舉例來進行說明。H5是建立在HTML5技術規范基礎上,綜合了特定的網頁、視聽、感官和交互性等因素,以“超媒體”的技術形式呈的報道樣態;而沉浸式H5新聞是利用H5技術制作的全景式新聞,具有強烈的游戲感和交互性,更便于受眾在移動端進行新聞操作和體驗。在很多重大議題上,H5作品與受眾的關聯度越高,就越能引發關注和討論。上觀新聞的H5作品《提問商務部長!》便是通過“語音錄入激發頁面互動選擇”的方式,讓受眾體驗了一把親自向商務部長提問的感覺,即能在內容上貼近用戶,又能在形式上拉近距離,新穎獨特且互動性強。這種親民化的新聞呈現方式增強了貼近性,也使得傳統、刻板的新聞充滿了人文J隋懷。

傳播效果:內容可信度提升,引起社會共鳴

有觀點認為,沉浸式虛擬現實新聞比文本閱讀在情感上會更強烈,同時用戶對沉浸式VR新聞內容的信任度也高于文本新聞??梢哉f,沉浸式新聞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并且從用戶的體驗反饋上來看,也表現出其對新聞內容的更高水平的信任。黨的二十大會議期間,河北省長城媒體推出的《百姓看聯播·聚焦二十大》欄目創新“內容+技術”融合形式,在全省首次推出沉浸式仿3D旋轉和擬真卡片切換兩種強互動性、強體驗感的新媒體交互形式,輔之以視頻節目實時互動系統,可以在觀看內容的同時,實時、無縫參與問卷調查、延伸閱讀等在線互動,在用戶和新聞間架設高效、順暢的溝通橋梁,增強新聞節目與網友的互動交流。在10月17日的“反響”板塊推出的“聽報告,話心聲”視頻內容,更是獲得上萬的點贊量,體現出較好的傳播效果。觀眾不再是簡單的“看”“聽”“讀”新聞,而是在“親歷”新聞,這大大滿足了觀眾想要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和全方位的新聞信息的需求,傳播效果隨之提升。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拓寬了獲取信息的途徑,社交平臺、新聞客戶端等多個終端覆蓋的全媒體平臺不斷被打造,形成了功能互補的傳播矩陣,沉浸式新聞的傳播范圍及傳播力度因而大大增加。

技術賦能新聞可持續性的冷思考

根據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對于新時代背景下智媒技術的發展需要長期持有審慎的態度,這并不代表完全約束和限制智媒的生存發展,而是要在不斷發現和探索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構建出與之匹配的處理對策和方案,進而促使智媒為廣大人民群眾帶來優質化服務。因此,在對新聞呈現冷思考方面來說,需要積極樹立良好的新聞專業精神,將智媒發展融入依法治理等規范領域當中,對于從事新聞事業的工作人員進行認知深化,促使其充分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媒體:內容為王,堅守專業倫理

矛盾的普遍性告訴我們技術產生的問題與其帶來的進步是伴生的。由于用戶沉浸于沉浸式新聞當中,他們可能會沉迷于“體驗”元素,從而會忽略新聞事件旨在傳達的重要信息。矛盾的同一性告訴我們矛盾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因此,媒體應當強化內容感知,沉浸式新聞報道應當明確主題思想與觀點表達,使虛擬呈現的現實世界各個場景能形成敘事主線,引導用戶理性思考,重視新聞內容本身。2022年1月,央視頻融媒體公司與高校開展戰略合作,雙方發揮各自優勢,在推動建立符合監管要求、適應融媒體行業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上,促進融媒體的傳播創新與規范發展。各大媒體也應借鑒上述做法,注重培養、引進專業人才,引導其承擔起“把關人”的職責,從而打造客觀、全面的優質新聞內容,維護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和媒體的公信力,防止囿于技術的樊籠。據相關調查研究表明,美國專業學者曾提出“共進共存”等相關理論內容,該理論強調媒介的發展將會不斷代替傳統媒介,并在原有媒介基礎特性上實現綜合化、多方位發展,進而組建為富有創新因素的媒介環境。媒介的“共進共存”基本原理體現為在人為篩選后所留下來的媒介形態。簡單而言,在各類信息數據傳播樣式深化改革及創新發展階段中,對于其后續的成功與否存在一定關聯性的是人力資源。在人與媒介技術深入結合與發展環節中,不但要求媒介人員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和業務能力,以此來抵抗強大媒介技術所產生的“促逼”作用,還需要專業化新聞工作者對自身所具備的價值觀展開實時化更新和改變,不但要充分滿足新時代的發展特點,還要熟練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等的操作流程,強化個人能動性及主體性。

用戶:理性認識,提升媒介素養

用戶作為內容與技術的雙重接受者,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技術,既要看到技術推動變革,改善生活的一面,也要避免走入技術為我們打造的“象牙塔”之中。因此,用戶要提升自身媒介素養,避免淪為技術的“傀儡”,保持判斷力、提升理解力是用戶提升媒介素養的現實路徑。個人媒介素養的提升離不開社會組織的多方支持,目前,許多高校已經開設媒介素養公共課,將媒介教育納入素質教育體系當中,以此培養學生解讀和評估媒介信息的能力,促使學生形成媒介批判意識,提升自身媒介素養。在理論層次上加以分析,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需要實現均衡發展狀態,新聞的專業主義理念往往體現為價值理念與工具理念的一體化產物。簡單來說,在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當中,不但要對科學措施實現工具目標行為給予足夠的關注與重視,還需要對媒體的傳播價值、社會性質等加以關注,促使其維持在良好的平衡狀態。另外,算法機制凸顯出工具理性等相關特點,但是其往往會忽視價值理性中與義務等相關理念內容。在此情況下,需要積極運用人機交互等措施方法強化智能算法中人的主體作用,通過人+機器等途徑促使人工智能充分彰顯出自身的功能效用和主導價值,進而實現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的進一步融合。在技術方面來看,算法需要凸顯出透明化基本特點,結合新聞內容透明化、公開化等需求,通過信息資源披露,無論其是否為新聞從業者,只要對新聞作品和生產步驟有一定興趣,便可適當地為其賦予審核、檢查、評論及參與采集等工作環節的機會,用戶群體也可以在此情況下充分掌握和了解新聞信息的生產流程和呈現方法。此種透明化往往涉及到對數據可信度、精準性、誤差范圍及缺失值等加以說明。

政府:加強管理,提高自身公信

技術是把雙刃劍,它在推動新聞行業變革的同時,也難免會因使用不當而給受眾、新聞行業乃至社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需要政府運用政策法律手段規制和引導技術的運用,一方面維護健康的媒介環境,另一方面提高自身公信力和權威性。政府既要加強對媒體的依法管理,同時也應重視對用戶媒介素養的培訓。在2022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張頤武于提交《關于加強新媒體法治和倫理建設的提案》。該提案建議,建立新媒體行業倫理規范體系,加強媒介素質教育;政府在堅持現有新聞從業資質的規章制度基礎上,建立覆蓋所有從事新聞信息服務、具有媒體屬性和輿論功能的傳播平臺及其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體系。政府應當在全社會開展媒介素養、新聞倫理教育,鼓勵推出高質量、有吸引力的新聞內容產品,優化新聞生產業生態。

技術迭代給新聞生產呈現帶來革新,但也為新聞的發展帶來了眾多思考。媒體應堅守專業倫理,以內容為王。用戶在面對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時要保持理性,提升媒介素養。政府更要加強管理職能,規制新聞業,促進技術與新聞呈現的平衡。理性、適度的運用技術,才能使新聞生產者打造出符合時代潮流的內容呈現,受眾得以轉變傳統身份與新聞進行互動,新聞傳播達到最優效果?!凹夹g熱”下從媒體、用戶、政府三方面進行的“冷思考”為正在不斷融合新技術的新聞業提供了可持續性發展探究的新思路。

猜你喜歡
智媒時代冷思考
智媒時代主流媒體如何構建自己的生態圈
AR童書熱的冷思考
后移動互聯時代走向智能媒體的廣播
自然災害危機的輿論引導問題研究
關于共享經濟熱的冷思考
智媒時代機器人新聞對新聞倫理的沖擊與重建
論融媒體形態演進與智媒時代的開啟
未來的“智媒時代”是什么樣
PPP項目熱中的冷思考
“代實習”火爆的冷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