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

2022-03-04 10:51李正柳朱勁松
安徽農業科學 2022年3期
關鍵詞:產業融合恩施對策

李正柳 朱勁松

摘要 農村產業融合是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民增收、防止返貧的有效途徑之一。全國各地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不同,所以著力點也不同。產業融合發展在少數民族聚居山區具有其特殊性,存在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發展受自然環境、資金、人才約束明顯,產業融合發展層次低等瓶頸問題。為此,應從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發揮政府職能優化改善農村產業融合外部環境、調整產業結構和規模、加大產業融合力度等方面入手,來提高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

關鍵詞 農村產業融合;產業融合;對策;恩施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2)03-0227-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3.059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in Enshi

LI Zheng-liu, ZHU Jin-s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Hubei 434023)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nd prevent return to poverty. The basis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s different, so the effort is not the sam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has its particularity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inhabited by ethnic minorities, there are bottlenecks such as backward rural infrastructure, obvious constraints on development by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apital and talents, and low level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refore, we should improve the level of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by suppor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exerting government functions to optimize and improve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r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adjus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cale, and increasing the intensity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Key words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Industrial integration;Countermeasure;Enshi

作者簡介 李正柳(1995—),女,湖北恩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經濟與發展。

通信作者,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農村經濟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4-26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在鄉村振興的二十字方針“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敝?,“產業興旺”是核心,“生活富?!笔亲罱K目的[1]。早在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提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增強農業競爭力持續帶動農民收入,激發農村活力。到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發展富民鄉村產業,推動農村產業融合。

全國各地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不同,所以著力點也不同。農村產業融合在少數民族聚居山區具有其特殊性,這些地區在生產力、自然生態環境、資本積累等方面與其他地區相比,均不占優勢。該研究以恩施州為例,為少數民族聚居山區的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參考。

較早提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理念的是日本的今村奈良臣,他從產業融合方面提出的農業“六次產業”,即一、二、三產業之和或之積進行內涵界定,即加快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延伸拓展,提高農業附加值[2]。近些年,國內有很多學者對農村產業融合做了研究,他們分別從資金、人才、土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了研究。何欽等[3-5]從資金角度分析了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存在的資金瓶頸;廖世銖[6]剖析了產才融合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李杰等[7]從提出了3個在農村產業融合用地方面的現實制約,即“農村土地利用規劃制度缺失、產業融合用地增量成本高和土地再利用效率低下”;梁瑞華[8]提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存在要素流動不暢,政

府支持力度不夠等問題;余濤等[9]也指出農村產業融合資金來源渠道狹窄,農戶面臨資金短缺以及農村金融供給單一等問題。還有很多學者都把基礎設施建設納入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研究之中。這些研究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雖然學界對農村產業融合的研究比較深入,但是,農村產業融合在武陵山區有其特殊性,存在生產力落后、生態環境脆弱和資本流動趨向市場性、農村產業融合還處于初級階段等現實問題[10]。該研究數據來源于恩施州各個調查隊,結合恩施州地區的特殊性進行研究。

1 恩施州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現狀

1.1 特色農業產業的壯大和崛起

一是恩施州茶產業呈現出規模持續擴大、品牌快速崛起的興旺之勢。所轄8縣市,有6個縣市以茶葉為主導產業。全州88個鄉鎮,有72個種茶,666.667 hm2以上專業鄉鎮43個,66.667 hm2以上專業村達404個。截至2019年底,全州茶園總面積達到11.33萬hm2,茶葉總產量12萬t,綜合產值突破150億元。2020年茶產業呈現出逆勢向好的發展態勢,全州實現茶葉銷售收入74.5億元,同比增長5.8%。全州茶園總面積占全省的31.8%,位居湖北省第一位;占全國總面積的3.8%,在地市州級產茶區中居第四位,成為全國最大的富硒茶基地[11]。

二是馬鈴薯逐漸崛起,成為恩施州的第二大特色產業。馬鈴薯是恩施州重要的糧食作物,近年來,馬鈴薯作為經濟作物的屬性進一步增強,產業效益大幅提升?;剞r民種植馬鈴薯單位面積收益在2015年基礎上平均增1.5萬元/hm2以上,其收入占全州農民可支配收入的15%以上,在馬鈴薯主產鄉村約占50%。從產業綜合效益來看,恩施硒馬鈴薯產業已成為繼恩施硒茶之后的第二大特色農業產業[12]。

1.2 農業產業鏈條逐步延伸

一些初級農產品已經逐漸向加工業進行延伸,近幾年,恩施州深加工業加快發展,茶葉以“恩施玉露”“利川紅”“伍家臺貢茶”等為代表的一批恩施富硒綠茶知名度和市場認可度大幅提高,據2021年1月恩施州政府報告得知,恩施州富硒食品的精深加工業產值達到150億元;生物醫藥產業鏈不斷延伸,中藥材基地標準化、規?;l展,引進33家生物醫藥企業,生物醫藥產值達到150億元[13-14]。

1.3 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鄉村旅游業產業的快速發展。恩施州鄉村旅游發展起步較晚,但景區開發速度較快,目前已經發展初具規模。恩施州到目前為止共有3個5A級景區,部分縣市成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恩施市、利川市已經基本實現4A級景區縣市全覆蓋?!吧鷳B+旅游”“文化+旅游”“康養+旅游”等新的農村產業融合模式陸續出現,使恩施州鄉村旅游穩步向前邁進。

1.3.1 生態+旅游融合型。

2017年以來,恩施州充分發揮本地優勢特色產業,先后建成宣恩縣伍家臺村、咸豐縣麻柳溪村、來鳳縣楊梅古寨等150余個全國美麗鄉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國生態文明旅游示范村等。以咸豐縣黃金洞鄉為例,該鄉依托唐崖河風景帶,圍繞黃金洞4A級景區做文章,充分發揮茶產業資源優勢,強化有機茶園管理、景觀林、有機菜園、綠色果園等,高標準建設以茶葉專業村為重點的萬畝(666.67 hm2)茶園體驗帶、以農林景觀園林基地為重點的萬畝(666.67 hm2)園林觀光片區、以大沙壩村和麻柳溪村為重點的2個千畝(66.667 hm2)農業產業園、以泗渡壩村和白果樹村為重點的2個千畝(66.667 hm2)“121”產業扶貧示范片區,推動“茶葉、果蔬、園林+旅游業”深度融合。2019年該鄉僅茶葉和旅游業收入就超億元,有80%的農戶吃上了旅游飯,有30%的勞動力實現本地就業,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4萬元。

1.3.2 文化+旅游融合型。

龍坪鄉店子坪村將綠色發展與紅色開發相結合,修通公路,辦起了土特產實體店與網店,“愚公”牌系列農特產品、布鞋等遠銷外地,人均收入從2010年的2 000元增長到2019年的8 000多元。利川市騰龍洞景區打造的湖北省首家洞穴實景劇《夷水麗川》、恩施大峽谷景區打造的大型山水實景劇《新龍船調》和恩施市民族歌舞團創編的大型鄉村音樂劇《黃四姐》等,吸納2 000余名當地村民白天干農活、晚上當演員,每年直接增收3 000余萬元。

1.3.3 康養+旅游融合型。

利川市謀道鎮蘇馬蕩是恩施州養生度假圣地之一,隨著建設的不斷推進,酒店、餐飲等配套產業得以發展,解決當地居民就業5 000人以上,每年直接增加收入2 500萬元以上,帶動周邊3萬多村民脫貧致富。類似的還有建始黃鶴橋、石門河、巴東鐵廠荒、咸豐坪壩營等高山養生度假區,每年夏季吸引游客50萬以上,居住時間均達到1個月以上,養生產業鏈延伸帶動周邊村民致富。

2 恩施州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農村基礎設施落后,跟不上產業融合發展

恩施地區農村基礎設施發展薄弱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產業融合的發展,增加了產業融合發展的成本。具體表現在水、電、氣、交通、網絡、物流等方面。恩施有些地方因為地勢和太過偏遠的原因,到現在還沒有通公路、沒有自來水,天氣惡劣的時候甚至還沒有電。目前為止,恩施絕大部分地區已經通路、通電、通水,鄉鎮已經有相應的網絡通訊服務點和物流站點,正常情況下能基本滿足農戶需要。但是,以目前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狀況,加大了產業開發的難度,延緩了產業融合發展的速度,提高了恩施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成本和風險。

2.2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外部要素約束明顯

恩施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影響要素是在人才、土地、資金的缺乏。這些因素制約著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進程,也使得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很難形成規模。

2.2.1 恩施州產業融合發展受地理環境影響大。

一是地理條件獨特。恩施州位于鄂西南邊陲,是武陵山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地貌復雜,氣候多變,農村區域面積廣,形成平原地區少,海拔相差大,土地面積不集中,在生產布局、生產規模、生產效率、產品質量、農業機械化等方面受地理環境影響很大。

二是農業用地受空間制約嚴重。恩施農村地區的土地供應不足主要表現在用地空間制約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恩施農村地區的土地分布零散,大部分地區很難進行機械化生產,大大地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同時增加了人力生產成本。另一方面是因為鄉村產業用地指標有限,政府只能保證一些重點項目或規模企業用地指標,農村地區的微小型企業和產業融合發展用地很難得到保障。所以導致產業發展規模有限、產業布局不集中,嚴重阻礙了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

2.2.2 人力資源不足問題。

據調查隊對茶葉、煙葉、蔬菜、藥材等農業產業所覆蓋的400個農戶調查結果顯示,家庭普通勞動力或半勞動力中,中老年人占比很高:60歲以上占33%,50~60歲占36%,40~50歲占23%,40歲以下占8%。

一是相對于外出務工,農業生產比較效益偏低。二是山區在公共服務、文化娛樂、購物休閑等方面與城市相比差距很大,配備不足,難以滿足年輕人物質和精神文化的追求。三是農村發展空間有限,很難施展年輕人的理想抱負。所以導致農村地區人才嚴重缺乏,也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

2.2.3 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

一從農業企業角度。據調查隊調查數據顯示,63%的農業企業認為融資難是農業企業和合作社運營過程中最突出的問題,93%左右的企業和合作社最近3年都有貸款需求,而有需求企業中約39%都有貸款失敗的經歷。二據不少經營主體和農戶反映,近年來國家是制定了相關政策,也給予了很多優惠措施,但農村可用的抵押物品少,貸款風險大導致很多農業企業很難貸到款。三是在農村地區,針對產業融合發展的金融服務、融資渠道都相對較少,導致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很突出。

2.3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層次較低

2.3.1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成熟度不高。

一是因為農業產業鏈條短和產業融合度低?,F在的實際情況是很多農產品屬于初級農產品,附加值低。一方面是由于基礎設施配套不足,精深加工業也相對落后,所以導致產業融合發展鏈條短,增加農產品附加值難。另一方面是農村產業融合鏈條短、產業前后端的融合發展不夠深入。例如恩施的硒馬鈴薯,只進行物理分類和篩選及簡單的粗加工,以含有微量元素硒為主要賣點來打開市場,因為地形地勢的差異,恩施州的硒馬鈴薯產品質量存在很大的不穩定性,這樣很難促進產業前后端的融合。

二是對農業產業鏈條延伸不足和對鄉村旅游背景下人文景觀資源的開發利用不足。首先,恩施州地區部分農村目前主要以第一產業為主,加上其產品種類別偏少,產量又不穩定,種植規模不夠集中,很多農產品還處于初級農產品形態,還沒有進行進一步的產業開發和延伸。其次,是對人文景觀資源的開發利用不足。恩施州已經在加強鄉村旅游的開發和建設,但在實際進行過程中,目前還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開發的力度和深度還遠遠不夠。恩施州是少數民族聚居地,擁有豐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同時,恩施州也是世界硒都,茶文化歷史悠久,還擁有很多獨特的自然景觀等等。這些人文景觀資源是可以好好地進行進一步開發利用的。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景區的文化不足,對人文景觀的開發和利用過于單一,例如某景區建設開發只考慮到觀光景點的建設,沒有突出當地的人文優勢,僅僅局限于觀光和購買初級農產品,導致旅游方式單一。

2.3.2 產業融合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

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導致農民獲益少。大部分農村地區企業和農戶之間主要通過土地流轉、租賃服務、單向銷售的利益聯結方式。農民主要是通過單向銷售、土地流轉來獲取收入的,無法獲取到產品加工后端和產業鏈條延伸后的收入。而且,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土地流轉和單向銷售的利益聯結中還不存在利益分紅的利益聯結方式。另一方面,缺少利益聯結的保障機制。農村產業融合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在產業融合推進過程中缺乏強而有力的利益聯結監督保障體系。

2.3.3 產業融合規?;a落后,產品質量穩定性難以把控。

規?;a落后,產品質量穩定性欠佳。受地理條件限制,恩施州種植硒馬鈴薯生產基地規模普遍偏小,布局也很不集中。首先,恩施州地處武陵山區,海拔高差大,地勢險峻,成片的平整耕地很少,大型農耕機械無法進場操作,很難實現硒馬鈴薯的規?;瘷C械化生產。其次,恩施州山區農戶居住較為分散,公路、電力、自來水、網絡通信等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民難以將自家種植的馬鈴薯銷售出去[15]。再次,生產技術落后,原始的農業耕種方法很難達到現代農業的生產標準,加上缺乏系統培訓,導致產品質量的不穩定性,也制約了恩施州農村產業融合的進一步發展。

3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

3.1 加快農村產業融合基礎設施配套建設

加快農村產業融合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在全面鄉村振興戰略下,應該繼續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首先,各級政府用好國家專項資金,加強農村的水、電、氣、交通、網絡、物流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降低產業融合發展成本。其次,在加強建設的時候對二、三產業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做好長遠的規劃,在農產品加工、倉儲、保鮮、物流等各個方面提供設施條件和發展空間。最后,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進行改善提升,既不大拆大建,又要與農村產業融合配套。

3.2 政府發揮職能,優化改善產業融合外部環境

一是加快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促進產業融合發展。農村產業融合離不開人才支撐,各級政府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注重人才政策的靈活性,既能很好地利用本地鄉賢的才能,又能很好地吸引外來人才。其次,政府要走進企業,和企業達成統一戰線,共同完善人才引進、聘用、培訓以及工資福利待遇問題,為鄉賢和流入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臺。最后,加強高端人才的引進和培養。高端人才是產業融合最不可或缺的人才,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指明方向,加快產業融合發展。

二是因地制宜,推行產業融合適度規模經營。在山區土地分布零散,產業不集中的情況下,可以因地制宜,采用適度規模經營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進行統計分析,弄清楚恩施州當前各個地區產業分布情況、地理環境狀況、適合發展什么產業等等;其次,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確定適宜的產業融合發展規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將理論付諸實踐,最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三是政府加強財政支持力度,同時引導企業、資本等進入農村,促進農村金融創新,解決農村產業融合的資金瓶頸。具體實施如下:首先,從政策上支持和鼓勵企業、資本進入農村發展;其次,為這些企業創造生存和發展的外部環境,從基礎設施到公共服務等;最后,不斷優化農村市場營商環境,加大資金引進力度和資金運轉效率。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3.3 加大農村產業融合力度

3.3.1 調整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

首先,重點調整恩施州茶葉、煙葉、馬鈴薯等特色農產品的產業架構,進一步推進農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原有加工業的產業升級等來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同時,加快推進產業鏈條延伸,將產、供、銷等環節進行整合,農業產業鏈條越長,農產品的附加值越高。其次,結合鄉村振興的契機,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各個縣市可以根據當地的資源優勢、扎實發展農業的同時,推動農業與文化、養老、休閑等進行深度融合。

3.3.2 突出產業規模,打通銷售渠道。

一是要立足當地的資源優勢,發展規?;瘍瀯莓a業。大力培育一批特色農業產業,擴大各個特色產業的生產規模。二是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選一批實力強、有潛力的龍頭企業進行培育和扶持,帶領相關產業主題一起發展,集中發展擴大產品生產規模,增加供應量。三是發揮品牌效應,對優勢產業進行品牌的打造和培育,通過網絡媒體和社會活動進行宣傳。充分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最終擴大產業規模,提升市場占有率。三者結合,來增加農業產業在市場中的份額,保證相關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完善產業銷售體系,最終打通農產品銷售渠道。

3.3.3 加速推進產業融合力度。

一是雙向引導的產業融合方式。引導資本、人才、技術流向農村的同時,將農村的二、三產業向城鎮和產業園區集中。二是發展培育產業融合主體,允許以家庭為經營單位的主題發展壯大進入市場,同時發揮龍頭企業引導作用,鼓勵龍頭企業進行產業優化、產品創新和產業升級。三是建立健全產業融合利益聯結機制。四是建立產業融合服務體系,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服務保障。

3.3.4 繼續提升產業融合發展軟實力。

以茶產業為例,一是推動“茶葉+文化”發展。在推進茶產業發展的同時,又統籌謀劃茶文化建設。一方面支持茶葉愛好者對恩施茶葉發展史及貢茶文化、土司文化等茶歷史文化進行研究與挖掘,營造濃郁的茶文化氛圍,積極賦予恩施硒茶新的內涵,提升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持續推進茶文化非遺保護,傳承茶葉傳統制作技藝,開展茶藝培訓進機關等活動,推進茶文化保護與開發。二是推動“茶葉+旅游”發展。以茶產業與生態文化旅游業融合發展作為重點方向,不斷加大投入,著力打造以茶文化體驗園、茶產業基地、精品茶旅線路、民宿體驗區以及民族民俗文化村寨為載體的茶旅一體化,推動茶產業步入三產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鏈通道。

參考文獻

[1] 王麗英,丁姝羽,劉后平.農村產業融合與農民收入增長:基于空間效應與門檻效應的實證研究[J].浙江農業學報,2021,33(4):761-766.

[2] 張斌兵.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研究:以安徽農村為例[J].宿州學院學報,2020,35(9):20-24.

[3] 何欽.福建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的調查與思考[J].當代農村財經,2015(12):45-48.

[4] 張林,張雯卿.普惠金融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耦合協同關系及動態演進[J].財經理論與實踐,2021,42(2):2-11.

[5] 李賢杰,曹俊杰.山東省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12):264-265,270.

[6] 廖世銖.福建省產業人才融合發展的實踐與探索[J].發展研究,2020(11):77-82.

[7] 李杰,段龍龍.促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用地保障論析[J].政治經濟學報,2019,16(3):111-127.

[8] 梁瑞華.我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實踐探索與推進建議[J].中州學刊,2018(3):51-55.

[9] 余濤,郭軍.金融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的機理、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物價,2020(7):74-77.

[10] 高元武.武陵山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現實困境與提升路徑:基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走馬鎮的調查[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8(3):46-55.

[11] 胡建亮.東西部扶貧協作發展茶產業助力脫貧攻堅:以杭州市對口幫扶湖北省恩施州為例[J].中國茶葉加工,2021(1):32-36,56.

[12] 于斌武.抱團擦亮“恩施土豆”品牌:寫在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恩施土豆”授權使用之際[N].恩施日報,2020-01-03(003).

[13] 加壓奮進 砥礪前行 譜寫新時代恩施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政府工作報告》摘要解讀(上)[N].恩施日報,2021-01-20(003).

[14] 劉芳震.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1月19日在州八屆人大五次會議上[N].恩施日報,2021-03-09(001).

[15] 吳巍,田盼盼,向龍.富硒農產品營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恩施硒馬鈴薯為例[J].現代農業科技,2021(5):257-259.

猜你喜歡
產業融合恩施對策
診錯因 知對策
恩施石油:黨建為經營賦能
對策
面對新高考的選擇、困惑及對策
防治“老慢支”有對策
恩施方言中的“倒”和“起”
大數據時代廣告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與機制分析
基于貿易轉型背景下的大連服務貿易發展對策研究、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旅游經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