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耕文化資源在鄉村旅游中的開發利用

2022-03-10 17:10楊君如
安徽農學通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農耕文化鄉村旅游

楊君如

摘 要:為研究農耕文化資源在鄉村旅游中的開發利用情況,該文闡述了農耕文化對于當代社會發展的意義,列舉了農耕文化資源在鄉村旅游中開發利用的幾種模式,分析了農耕文化資源在鄉村旅游中開發利用時存在的問題,并以安徽省三瓜公社為案例,提出了農耕文化資源在鄉村旅游中開發利用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農耕文化;鄉村旅游;三瓜公社

中圖分類號 F3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03-0160-04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arming cultural resources in rural tourism. Firstly, it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farming cultur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secondly it lists several 3mode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arming cultural resources in rural tourism,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arming cultural resources in rural tourism, and it takes Sangua Commune in Anhui Province as an analysis case,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arming cultural resources in rural tourism.

Key words: Farming culture; Rural tourism; Sangua Commune

近年來,我國旅游市場呈現持續增長的態勢,鄉村旅游市場的發展態勢更是繁榮。盡管鄉村旅游產品形式多樣,然而實際上缺乏文化內涵,難以滿足游客精神上的需求,鄉村旅游要想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必須深入挖掘當地的文化資源[1]。我國傳統農耕文化歷史悠久、豐富多樣,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于當今社會具有重要的價值。鄉村旅游的發展需要農耕文化資源作為文化支撐,農耕文化的傳承也需要找到合適的發展道路,因此,農耕文化資源在鄉村旅游中的開發利用值得進一步研究。

目前,安徽省農耕文化資源在鄉村旅游中開發利用的模式有農業景觀、農家樂、傳統村落觀光、民俗文化體驗、農耕文化展示等5種模式。然而,在農耕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著農耕文化開發層次較低、與鄉村旅游融合程度較低、缺乏科學合理規劃等問題。安徽省農耕文化資源開發利用較好的案例是三瓜公社,通過對三瓜公社案例的分析,本文提出了農耕文化資源在鄉村旅游中開發利用的幾點建議,主要是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資源,加強農耕文化和鄉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做好農耕文化旅游項目規劃。

1 農耕文化對于當代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1 當代社會農耕文化的缺失 隨著近代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深,我國傳統農耕文化倫理的傳承與發展受到了一定的沖擊與缺失。[1]工業革命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機器化大生產和工廠數量的快速增加,使一大批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農民轉而從事工廠手工勞動,工廠數量快速增加以及城市化進程加快使得大片農田被占用。農耕文化賴以生存的土地和人民被剝奪,農耕文化的發展逐漸衰落?,F如今,人們已經很難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農耕文化的存在。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利益被擺在首位,人們的心中沒有了信仰,社會發展出現了許多問題,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社會不公平現象屢屢發生。農耕文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然而,人們受到利益驅使,無節制開采資源,破壞生態系統,最終導致了一系列自然災害發生。

1.2 農耕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農耕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其蘊含的思想對當今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因此,我們需要保護與傳承農耕文化。傳承農耕文化可以推動國家精神文明建設,樹立文化自信,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鄉村振興不僅要振興鄉村的經濟,也要振興鄉村的文化。鄉村是農耕文化發展的載體,農耕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要與鄉村建設相結合。

近年來,隨著我國鄉村旅游的日益升溫,農耕文化的旅游價值日益凸顯,部分學者和地方政府對農耕文化的研究和開發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地方政府還全力打造本地的農耕文化,使其成為地區旅游產業的名片,以促使當地旅游業的發展[2]。將農耕文化資源與鄉村旅游結合在一起,是農耕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必然要求。農耕文化作為一種無形資產,盡管其自身具有巨大的精神價值,但其經濟價值很難體現,在發展過程中常常會受到阻礙,農耕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借助其他力量。鄉村旅游是當下的消費熱點,其經濟價值巨大,鄉村旅游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被淘汰,必須要有文化作為支撐。由此可見,農耕文化和鄉村旅游的結合,符合兩者內在發展規律,發展前景明朗。

2 農耕文化資源在鄉村旅游中的開發利用模式

2.1 景觀農業模式 景觀農業模式主要以優美的田園風光和農業耕作景觀來吸引游客。旅游地的田園風光與當地的農事生產密切相關,農民在田地耕作,收獲的不僅僅是農作物,也是一幅幅美麗的農耕圖。游客可以欣賞到與大自然完美結合的農業耕作景觀,體驗旅游地獨特的農耕文化。此類景觀農業旅游產品有很多,例如安徽的太平猴魁茶園景觀、六安金寨的茶谷景觀、舒城的“九一六”茶園景觀;宣城績溪家朋黟縣柯村等皖南的油菜花田景觀、銅陵白姜姜田景觀、黃山休寧山泉流水養魚景觀等。黃山休寧縣將道教文化融入油菜花田,在齊云山下的油菜花田打造道教文化圖景,增加了油菜花海的觀賞性。每年在這些作物豐收之際,當地均會舉行作物文化旅游節活動,近年來結合豐收節舉行相應的旅游觀光與農事體驗活動。

2.2 農家樂模式 農家樂模式主要以品嘗農家菜、住進農家院、體驗農家活等形式為主要內容,大部分的農家樂項目都為農戶自己經營,利用自家的農地、自家的農產品、自家的房屋、自家的廚藝等,為游客提供服務。游客通過體驗這些項目,可以親身參與到農民的日常生活當中,體驗一次農夫的生活。此類農家樂旅游項目,在各個城市周邊的鄉村都能夠見到,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鄉村旅游模式。例如,合肥市大圩鎮是合肥市農家樂發展較好的地區,當地的葡萄、草莓等水果種植園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去體驗田園采摘的樂趣。

2.3 傳統村落觀光模式 傳統村落觀光模式主要是依靠特色傳統村落來吸引游客。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留給后人的寶貴歷史遺產,其在長期的農耕文明發展歷程中凝聚了眾多的歷史信息、文化景觀和民族記憶, 它是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明的重要載體。[3]游客游覽傳統村落時,可以從村落的一磚一瓦中感受到歷史留下的痕跡,從村落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此類傳統村落皖南成百上千,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有黟縣西遞、宏村,其別具一格的徽派建筑、舉世無雙的水系工程以及歷史悠久的祠堂文化,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觀光。皖南山區、大別山區還留存有諸多保存完好的傳統村落,這些都可以成為鄉村旅游開發的重要資源。

2.4 民俗文化體驗模式 民俗文化體驗模式主要是以當地的民俗文化為特色,通過體驗民俗文化、舉辦民俗文化節來吸引游客。由于地區差異的存在,不同地區在農業生產生活當中形成了不同民風民俗,每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民俗文化。游客通過體驗旅游地特色的民俗活動,能夠加深對旅游地農耕文化的認識,有利于對當地特色農耕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此類民俗文化活動有很多,例如太平猴魁每年在4月中旬采茶之前都會舉行開園祭祀活動,銅陵白姜產地每年4月的“下姜閣”民俗活動以及9月的開市活動,休寧的“稻草龍”游行祈?;顒拥然顒?。

2.5 農耕文化展示模式 農耕文化展示模式主要是將與農事生產生活相關的物品進行展示,以靜態的模式向游客介紹農耕文化。展館主要展示一些傳統農具和傳統生活用具,游客通過游覽展館內擺放的展出物,可以了解以前的勞動人民如何從事農業生產,還可以了解到傳統的農耕文明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留下了怎樣的印跡。此類農耕文化展館有很多,例如合肥市區的安徽農耕文化博物館,安徽各地在村莊、農業園區、農耕文化遺產地、鄉村旅游點都有農耕文化博物館、農俗博物館、個人收藏的農耕文化館。比如黃山太平猴魁茶文化博物館、銅陵中華白姜文化園、休寧魚博館、廬江的中國稻米博物館、金寨大灣村的大別山農耕文化博物館等在農耕文化展示方面具有示范意義。中國稻米博物館設在廬江縣臺灣農民創業園(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內,館內展示稻米歷史、稻米知識、稻米科技及稻米文化,館名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親筆題寫,是世界第六家、大陸首家稻米博物館。一些農業企業作為企業文化宣傳的標志性成果,也在企業建立農耕文化博物館,比如黃山市徽州區巖寺鎮的黃山市烏金園豬文化博物館、黃山屯溪區的徽菜博物館、糕餅博物館等。

3 農耕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農耕文化與鄉村旅游相結合,順應了當下文旅融合發展的大趨勢。農村地區是農耕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地,兩者相結合有良好的物質和文化基礎。但是,由于鄉村旅游發展的時間較短,再加上鄉村地區缺乏專業型的人才,因此,農耕文化資源在鄉村旅游中的開發利用存在著一些問題。

3.1 農耕文化開發層次較低 目前,鄉村旅游的熱度很高,各個地區都開發了很多鄉村旅游產品,然而,其中大多數是低層次的觀光旅游產品,農耕文化資源在這些旅游產品當中的開發利用程度很低。例如,城市周邊的一些農戶自主經營的農家樂旅游項目,雖然這些項目與鄉村的農耕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游客能夠體驗農家生活,但是農家樂項目能夠帶給游客精神上的感觸卻很有限。

3.2 農耕文化和鄉村旅游的融合程度較低 近年來,人們對旅游的需求發生了一些變化,單純的觀光式旅游已不再能夠滿足一些游客的需求,游客想體驗高質量、多樣化的文化旅游項目。鄉村旅游與地方特色農耕文化的深度融合做的還不到位,多數的鄉村旅游產品只是在整個旅游線路的某一環節或是某個部分突出農耕文化,而重點還是在游玩上。農耕文化與鄉村旅游表面上看似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然而內在是相互獨立的,并未實現深度的融合。例如,一些古鎮旅游項目,表面上看,古鎮的確是歷史悠久、農耕文化深厚,實際上,古鎮已經被過度商業化開發,僅有建筑能夠感受傳統農耕文化。

3.3 農耕文化資源的開發缺乏科學合理規劃 由于鄉村旅游興起的時間比較短,短時間內迅速發展,不可避免的出現很多問題,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農耕文化資源的發掘與利用缺乏合理規劃,影響鄉村旅游項目的建設,導致開發出來的旅游項目與當地鄉村的文化氛圍不符合。再者,缺乏合理規劃導致過度開發,破壞鄉村原有的樣貌,使鄉村失去了自然淳樸的魅力。

4 案例分析——三瓜公社

安徽省內針對農耕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鄉村旅游項目不少,本文選取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區三瓜公社作為案例進行分析,總結農耕文化在鄉村旅游中開發利用的有效經驗。

三瓜公社位于合肥半湯,半湯以溫泉而聞名,是中國四大古溫泉地之一。三瓜公社是由安徽省淮商集團和安徽巢湖經濟開發區聯合打造的項目,一直堅持以“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為設計理念,以“整舊如故,體驗其真”為規劃理念。

三瓜公社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分別為冬瓜民俗村、南瓜電商村和西瓜美食村,其中,冬瓜民俗村是作為案例介紹的對象。除此之外,與農耕文化相關的景點還有國家4A級風景區郁金香高地、東籬花圃、兩棗農場、五谷農業、半湯六千年民俗館、古巢國遺址、二十四節氣館等。冬瓜民俗村主要以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作為亮點,村內設有各種民俗手工作坊,例如,豆腐坊、木工坊、竹篾坊、茶藝坊、炒貨坊、陶器坊、油坊、釀酒坊等。作坊內的手工藝人向游客展示各類手藝法,并且為游客提供親自體驗手工藝制作過程的機會。例如,在木工坊,游客可以親自體驗制作一把木梳的過程;在茶藝坊,游客參觀烤茶技藝,并且品嘗一杯自己親自制作的烤茶;在炒貨坊,人們可以將自己采摘的葵籽、花生等加工制作成炒貨等。這些手工藝坊體驗項目充分調動游客的視覺、嗅覺、味覺、聽覺,將農耕文化很好地融入到游客的旅游體驗當中。

郁金香高地和東籬花圃主要以花卉種植景觀來吸引游客,每到花開季節,大片的花海景色十分壯觀,吸引無數游客前來觀賞拍照。兩棗農場和五谷農業主要以農作物種植和采摘來吸引游客,每到作物收獲的季節,會有許多游客前來體驗收獲的樂趣。半湯六千年民俗館和古巢國遺址主要向游客展示半湯地區六千年的農耕文化歷史,是獨具當地特色的展館,游客通過參觀展品和遺址,可以感受到半湯地區悠久的農耕文化歷史。二十四節氣館是集中展示中國二十四節氣文化和農耕文化的展館,展館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二十四節氣館、祭祀臺和農耕體驗園。每逢節氣,三瓜公社都會舉辦一場隆重的典禮,讓游客對我國傳統節氣加深印象。

通過對三瓜公社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三瓜公社農耕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模式多樣,景觀農業模式、農家樂模式、民俗文化體驗模式以及農耕文化展示模式都應用在了三瓜公社的旅游產品當中。除了按照模式分類以外,還可以將三瓜公社的農耕文化旅游產品分為2類,一類是文旅產品,一類是農旅產品。文旅是三瓜公社的核心,半湯地區的溫泉文化、茶文化、六千年的古巢國文化、特色手工藝法、特色美食、特色民居等,這些都是當地獨有的農耕文化,三瓜公社成功地將這些農耕文化資源融入到當地的鄉村旅游項目當中,激發了農耕文化的經濟價值,推動鄉村旅游實現高質量的發展。農旅是三瓜公社的主營業務,農業生產、農村樣貌、農民生活是三瓜公社吸引游客前來旅游的關鍵,三瓜公社成功地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者充分調動起來。三瓜公社的農旅招牌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消費,農民不僅種植的農產品不愁賣,而且收入來源也增加,可以通過農家樂等項目獲得收入,極大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給農村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帶動了當地農業的發展。

5 農耕文化資源在鄉村旅游中開發利用的建議

5.1 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資源 農耕文化資源的內涵十分豐富,想要充分的發揮出農耕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必須做好農耕文化資源的挖掘工作。在鄉村旅游項目建設前期,要對當地農耕文化資源進行充分的調查和評估,在此基礎之上,對能夠加以有效利用的農耕文化資源進行深入的挖掘。三瓜公社對半湯地區的農耕文化資源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包括六千多年的民俗文化、古巢國文化、手工藝文化、溫泉文化、茶文化等等,并根據這些挖掘出來的農耕文化開發出了許多旅游產品,例如根據半湯茶文化開發出了半湯烤茶、半湯紅茶、半湯綠茶產品,根據半湯溫泉文化開發出了與農特產品相結合的山泉農特產。

5.2 加強農耕文化和鄉村旅游的深度融合 實現農耕文化和鄉村旅游的深度融合,不僅有利于農耕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也有利于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文旅融合要做到以下幾點:以理念融合為基礎,以職能融合為保障,以資源融合為抓手,以產業融合為核心,以科技融合為助推器。[4]文旅融合不是兩者簡單的相加,而是要在認清兩者的本質、把握兩者發展規律的基礎之上將兩者融合。

5.3 做好農耕文化旅游項目的規劃 鄉村振興是一盤大棋,要沿著正確的方向把這盤大棋走好,必須規劃先行。鄉村旅游和農耕文化的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農耕文化資源在鄉村旅游項目中的開發利用必須做好規劃。農耕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必須根據地方實際情況進行規劃,做到因地制宜。三瓜公社建設于2015年9月1日,由合巢經開區與安徽淮商集團共同打造,項目規劃歷時3年。高標準規劃和高起點打造是三瓜公社始終堅持的建設規劃原則,三瓜公社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生活品味作為出發點,從基礎設施、建筑外觀、生態環境到功能布局、資源利用,都是按照現代化、人性化的角度進行建設,目的就是為了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讓游客在三瓜公社游玩時,感受到舒適和自在。[5]

6 結語

農耕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于當代社會來說,它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在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農耕文化資源能夠發揮出其巨大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因此必須重視農耕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鄉村旅游要抓好農耕文化這一優勢資源,因地制宜,在保護與傳承農耕文化的基礎之上,激活農耕文化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使其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吳杰,蘇維詞.以“文化+旅游”推進我國鄉村旅游創新發展的思考[J].農業經濟,2019(03):35-36.

[2]趙建軍,趙若璽.農耕文化的倫理價值與綠色發展[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9,35(01):61-65.

[3]陳如霞.鄉村旅游中農耕文化的利用探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9(04):171-172.

[4]王云慶.保護傳統村落? 留存鄉村記憶[J].城鄉建設,2015(01):66-67.

[5]范周.文旅融合的理論與實踐[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11):43-49.

[6]劉璇.農旅融合視角下三瓜公社規劃設計研究[J].安徽建筑大學學報,2019,27(02):32-36.

[7]陳心童.淺談蘇州地區農耕文化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利用開發[J].價值工程,2020,39(09):19-21.

[8]付佳.休閑農業旅游中農耕文化資源開發利用[J].農業工程,2019,9(05):141-143.

[9]趙躍.“文旅融合”視域下文化資源的開發路徑[J].智庫時代,2020(04):262-263.

(責編:王慧晴)

3655500338290

猜你喜歡
農耕文化鄉村旅游
從農業諺語看壯泰民族的傳統農耕文化
安順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鄉村旅游發展的新范式
鄉村旅游供應鏈優化探析
鄉村旅游環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護措施分析
民間美術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圖式
“重農抑商”的文化內涵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