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模式下的抗菌藥物合理應用教學對醫學生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認知程度的影響

2022-03-15 14:09胡立芬李家斌劉艷艷馬雪嬌
湖北民族大學學報(醫學版) 2022年1期
關鍵詞:處方抗菌耐藥

胡立芬,李家斌,葉 英,殷 俊,劉艷艷,馬雪嬌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科(安徽 合肥 230022)

自第一個抗菌藥物——青霉素分離出來之后,就被廣泛用于各種抗感染治療中,近年來因為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甚至是濫用,使病原菌的耐藥率逐年上升,發展出眾多耐藥菌及多重耐藥菌,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因此建立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認知具有重要意義[1]。而醫學生作為臨床醫生的預備人員,在學校里掌握細菌真菌感染、耐藥菌感染及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基本知識是十分必要的[2]。隨著醫學水平進步,傳統教學僅通過課本傳授知識的模式,難以滿足醫學生們的學習需求,也無法滿足臨床患者的醫療需求,因此為縮短醫學生與臨床實際之間的距離,采取新的教學模式刻不容緩[3]。案例模式是一種側重于師生活動及學生之間互動討論的新型教學模式,多用于管理、工商學中,但近年來有研究顯示其應用于臨床教學中也取得良好效果[4]。本研究力圖為醫學生們建立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必要性的意識體系,應用案例模式教學,觀察其對醫學生們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認知程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3月-2020年8月間我校醫學生732名為研究對象,以2019學年第2學期醫學生370名為對照組,以2020學年第2學期醫學生362名為研究組,納入標準:初次學習《細菌耐藥性與抗菌藥物合理應用》課程;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有相關臨床實習經驗;重修研究課程學生。其中對照組男195名,女175名;年齡20~25歲,平均(23.25±1.83)歲;上學期期末考試平均績點(3.75±0.34)。研究組男182名,女180名;年齡20~24歲,平均(22.95±2.16)歲;上學期末平均績點(3.82±0.23)。兩組醫學生在性別、年齡、平均績點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教學,內容包括:①認識抗菌藥物:幫助醫學生們認識各類抗菌藥物,以抗菌藥物的不同作用機制展開單元教學。②了解病原菌耐藥現狀:幫助醫學生們了解各種病原菌的耐藥現狀,然后以不同菌屬的致病原理展開系統教學。③合理用藥:幫助醫學生們建立合理用藥的意識、培養其合理用藥、防止抗菌藥物濫用的責任感。

1.2.2 研究組 采取案例模式教學,內容包括:案例講解分為幾個類型,第一種是老師舉出臨床患者案例,結合剛講解的病原菌等理論內容,讓學生們討論如何開出抗菌藥物處方,待學生們討論完畢后老師再進行講解,第二種是老師舉出錯誤抗菌藥物處方案例,結合剛才所學的耐藥菌、抗菌藥物等內容,讓醫學生分析處方的錯誤之處,該處方是否有濫用抗菌藥、處方劑量是否符合患者實際情況等問題,就醫學生的討論結果一一分析,第三種是老師模擬設計案例,同樣可以從錯誤處方和特殊患者情況兩方面來設計案例,幫助醫學生靈活思考,提高其分析抗菌處方和合理開具抗菌藥處方的能力。通過設計模擬案例提升醫學生的實際處理問題的能力,將醫學生分成小組,在每一單元理論教學內容結束后讓其分組討論,老師根據本單元教學的內容發布討論任務,每個小組將討論并設計一個患者案例及其用藥處方,然后分別展示,首先展示每個小組的模擬患者案例,其他小組討論如何用藥,醫學生討論完畢后再由給予模擬患者案例的小組展示其討論出的用藥處方,老師針對其他醫學生的討論和設計案例小組學生的用藥處方做出評價,可以從兩方面展開教學,一是針對模擬案例本身,分析其是否有設計不合理之處、是否存在患者病癥與病原菌感染之間的矛盾,幫助設計模擬案例的醫學生更好的意識到臨床實際中的縝密邏輯,二是針對其他人對于模擬案例中的處方回答,針對醫學生的用藥處方進行分析是否有不合理,甚至濫用抗菌藥物的地方,并給予糾正與思想上強調濫用抗菌藥物的危害性,引起醫學生的重視;最后在老師回答完畢后讓每小組總結本小組在模擬案例設計里的不足及本次課程中的收獲,幫助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教學結束時兩組醫學生均接受理論知識及實際操作能力的考核,并對教學做出滿意度評價。

1.3觀察指標①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認知水平:以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兩組醫學生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認知水平,問卷內容包括:了解耐藥菌含義、了解病原菌耐藥后果、了解濫用抗菌藥物含義、了解濫用抗菌藥物的后果、了解抗菌藥物與細菌耐藥性之間的關系、了解我國耐藥菌現狀、了解抗菌藥物使用與防止耐藥菌之間的關系。②抗菌藥物合理應用能力:比較兩組醫學生教學結束后抗菌藥物合理應用能力,考核內容均來自于日常教學內容,以試卷形式出題,包括填空5題,4分/題,單項選擇15題,2分/題,判斷10題,2分/題,問答2題,15分/題,得分范圍0~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抗菌藥物合理應用能力越強。③教學滿意度:教學結束時,以問卷的形式收集并比較兩組醫學生的教學滿意度,將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3個類別,滿意度=(非常滿意人數+一般滿意人數)/總人數×100%。

2 結果

2.1兩組醫學生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認知水平比較研究組醫學生各項了解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醫學生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認知比較[n(%)]

2.2兩組醫學生抗菌藥物合理應用能力比較教學結束后,研究組醫學生抗菌藥物合理應用能力得分[(89.35±3.41)分]高于對照組[(81.26±5.34)分](t=24.370,P<0.05)。

2.3兩組醫學生教學滿意度比較研究組醫學生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醫學生教學滿意度比較[n(%)]

3 討論

對于在校醫學生來說,學習病原菌及抗菌藥物相關知識對提高臨床診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更是一項延緩細菌耐藥性產生的重要舉措[5]。而如何提高醫學生對于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認知水平是授課老師需要深思的問題。

案例模式教學最早起源于工商教學管理中,其授課是通過舉出大量案例輔助理論教學來實現的[6]。不同于傳統授課方式,案例模式教學更注重學生發言,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舉出大量案例,鼓勵學生圍繞案例進行分析思考,在討論的過程中實現自我能力提升,是一種主動互動的教學模式[7]。本研究將案例模式應用于抗菌藥物合理應用課程教學中,通過結合大量臨床病例分析細菌感染特征、耐藥形式及耐藥機制、耐藥菌感染防控策略來建立學生們的合理用藥認知,結果顯示應用案例模式教學的研究組學生對病原菌、濫用抗生素及二者之間的關系認識更透徹,抗菌藥物合理應用能力得分更高,說明應用案例模式教學能深化學生們的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認知、提高其抗菌藥物合理應用能力,分析原因是案例模式教學較傳統教學模式,更能促進學生們對授課內容的吸收,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傳統教學是單一的老師授課、學生聽講做筆記的模式,這樣的模式雖然老師能將知識傳輸出去,但學生沒有學習積極性很難吸收知識,而消極的學習氛圍又將反饋到老師方面使其教學積極性下降,最終進入低效學習的惡性循環,這不僅無法讓學生掌握全面的理論知識,也無法建立其對合理用藥的正確認知,對其日后進入臨床工作埋下隱患,因此提高學生積極性是打破低效學習循環的突破口[8]。

案例模式教學是一種互動式教學,不是單純的僅靠老師授課,學生們的參與是授課方法的重要一環[9]。本研究中,對于研究組學生應用案例模式教學,首先就要通過舉出臨床實際案例讓學生們意識到濫用抗菌藥物的危害性,讓其產生代入感,而不是書本上冷冰冰的文字,通過臨床實際案例激發學生們內心樸素的同情心與責任感,然后讓學生們帶著這份感情展開后續的學習,讓其意識到合理用藥的重要性是提高合理用藥學習效率的第一步。初步喚醒學生們心中對合理用藥的認知后展開系統教學,雖然主要理論知識同樣來源于課本,但更重要的是用案例輔助,在經過冗長的理論知識教學后,學生們難免產生疲憊感使學習效率大大下降,此時老師應結合教學內容舉出臨床實際案例,拉近學生們與診療工作的距離[10]。

在學生們經常接觸臨床實際案例的過程中其分析能力也逐漸提高,此時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們自行設計模擬案例,鼓勵其分組討論,每個小組設計出不同的“患者”并提出治療方案,然后各組分別展示,在此過程中老師可以了解到學生們對于臨床實際案例的認知情況,也便于后續教學工作中的案例選擇,各組學生展示其模擬案例,其他組學生進行分析討論,甚至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模擬實際臨床用藥情景,不僅增強教學趣味性、提高學生積極性還可以加強學生心中對于避免濫用抗菌藥物的責任感、深化其合理用藥的認知,學生討論結束后由老師做出分析解答,因為是學生自行設計的案例,因此在學習接受后印象會更加深刻。值得一提的是,應用案例模式的研究組學生們的教學滿意度遠高于傳統教學的對照組,應用案例模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有參與感,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因此滿意度顯著更高[11]。

綜上所述,案例模式下的抗菌藥物合理應用教學對醫學生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認知程度有積極地影響,能有效提高學生們對合理用藥的認知水平,且學生們對此教學方法的滿意度較高。

猜你喜歡
處方抗菌耐藥
什么是抗菌藥物?
如何判斷靶向治療耐藥
Ibalizumab治療成人多耐藥HIV-1感染的研究進展
miR-181a在卵巢癌細胞中對順鉑的耐藥作用
竹纖維織物抗菌研究進展
HIV-1耐藥流行的研究現狀
人間處方
處方
祝您健康處方(8)燒心、反胃
祝您健康處方(7)心悸、過早搏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