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蔗糖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

2022-03-15 22:37俞華先田春艷經艷芬安汝東郎榮斌董立華桃聯安孫有芳楊李和邊芯周清明張鈺
中國糖料 2022年4期
關鍵詞:蔗農蔗區食糖

俞華先,田春艷,經艷芬,安汝東,郎榮斌,董立華,桃聯安,孫有芳,楊李和,邊芯,周清明,張鈺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瑞麗育種站,云南瑞麗 678600)

0 引言

云南省地處北回歸線以南,轄區內熱區資源豐富,熱區面積8.11 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熱區總面積的16.8%[1]。由于具較好的光熱資源非常適合種植甘蔗,蔗糖產業成了云南省僅次于“兩煙”的第二大生物資源支柱產業。云南是全國的優勢蔗區,種植面積和蔗糖產量穩居全國第二,全省16個州市中有10個州市52 個縣產糖,涉及150多萬農戶600 多萬蔗農,蔗區多為沿邊少數民族地區,其中有34個國家級貧困縣,25個邊境縣,云南常年種植甘蔗面積30 萬hm2左右,蔗糖產量200 萬t 以上,工農業產值100 億元以上[2]。蔗糖產業在促進邊疆地區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和地方財政增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食糖安全問題,第十九屆全國代表大會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成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其中,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順利實施的重要內容,為推動蔗糖產業扶貧和提質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2020 年和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將確保食糖供給安全納入到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這充分彰顯了國家對食糖產業的高度重視[3]。但同時,蔗糖產業也存在諸多問題。新形勢下,如何發展云南蔗糖產業,確保其現有面積不減,以促進云南經濟和蔗糖產業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本文借助營銷學中的SWOT 分析法(https://baike.baidu.com/item/SWOT%E5%88%86%E6%9E%90%E6%B3%95/150223?fr=aladdin),對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內部優勢(S)、劣勢(W)和外部的機會(O)、威脅(T)等內外部競爭環境與條件進行態勢分析,通過調查列舉,并根據輕重緩急或影響程度等以矩陣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組合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未來發展的可選擇對策。以此分析云南甘蔗生產中存在的優勢、劣勢,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從而為云南蔗糖產業的發展提供新思考與對策。

1 云南蔗糖產業發展的優勢(Strength)

1.1 自然條件優勢

云南省位于東經97°31′~106°11',北緯21°8'~29°15',氣候基本屬于亞熱帶高原季風型,以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云南省熱區資源豐富,降雨、陽光充足,年溫差小、晝夜溫差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年平均氣溫18~24 ℃,≥10 ℃的積溫在6 000~8 500 ℃,全年日照時數2 000~2 400 h;全省年平均降雨量在1 800 mm,降雨集中在5月—10 月,降雨量占全年80%以上;全省無霜期長,南部邊境全年無霜,偏南地區無霜期為300~330 d。云南省平均海拔2 000 m 左右,地形以高山、河谷、平壩、丘陵、山地相間分布為主,非常適合甘蔗生長,這些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為甘蔗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云南省蔗區主要分布于滇西南地區以及臨滄市、保山市、西雙版納州、普洱市、德宏州、玉溪市、紅河州、文山州和巧家縣滇南九州市[4-5]。

1.2 區位、通道優勢

云南是我國西南部的重要門戶,位于東南亞、南亞重要結合部,是“一帶一路”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有25個邊境縣與緬甸、老撾、越南等接壤,國境線長4 060 km[6]。云南有國家一類口岸13個、二類口岸7個,省級口岸10個、89條通道。隨著云南橋頭堡建設的不斷深入,公路、航空和航運等現代化交通網絡的建設完善,云南現已形成了通往南亞和東南亞的3條國際大通道,成為連接中國與東南亞市場的重要通道和橋梁。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通暢、快捷的物流、人流、信息流與資金流,形成了邊境鄰國相似的社會文化和歷史淵源,有利于實現云南與緬甸、老撾甘蔗產業跨境國際合作[7]。此外,緬甸、老撾和越南等境外地區,屬于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緯度低、濕度高,土地資源豐富、肥沃,自然環境良好,農業資源豐富等特征,非常適合甘蔗的生長[8]。據相關統計表明,云南與緬甸、老撾和越南接壤的25個邊境縣中有18 個是甘蔗糖料縣,至2017年我省境外甘蔗種植面積為5.44萬hm2[9]。

1.3 制糖企業基礎完善,地位明顯

云南省發展甘蔗產業歷史悠久,經過3 個重要時期的曲折發展[1],行業發展基礎良好。全省規模以上的制糖企業集團現有15 家,機制糖廠生產線57 條,開榨糖廠55 家,全省日處理甘蔗原料能力達22.5 萬t,蔗糖產能可達300 萬t 以上。在15 戶制糖企業中,產糖超過10 萬t 的制糖企業集團有5 戶:鳳慶糖業集團有限公司、云南中云投資有限公司、云南康豐糖業集團有限公司、云南洋浦南華糖紙有限公司和云南英茂糖業集團有限公司,產糖量約占全省總量的81%,其中,云南英茂糖業集團有限公司和云南洋浦南華糖紙有限公司兩制糖企業的產糖超過60 萬t,規模經濟顯著,這些企業的產業帶動優勢明顯[10]。糖廠平均單產規模從2009/2010榨季的日處理量2 250 t提高到3 100 t,最大糖廠的日處理能力已經達到1.4萬t[4]。

1.4 外籍勞工成本相對國內低

緬甸、越南和老撾等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人口自然增長率高,受教育程度低,勞動力素質低,但勞動力充裕且工價較低。據報道,境外農業勞動者的年均收入大約為6 000元人民幣。同樣的甘蔗砍收作業,國內每人勞動力工價在120~150元/d,而境外只需要60元/d左右,勞動力成本價格優勢顯而易見。

1.5 甘蔗科技社會服務體系的日趨完善

云南省甘蔗農技推廣體系也比較完善,現已形成省、州、縣和鄉四級上下相通,左右相連的甘蔗技術推廣機構,還形成了以產業技術研發中心、綜合試驗站和區域推廣站三層級的現代甘蔗產業技術體系[11]。新培育的甘蔗品種可快速繁育及推廣,蔗區甘蔗品種結構可得到快速升級優化。云南省人民政府大力扶持蔗糖產業,為科技人員規劃建立甘蔗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對蔗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在2011 年被認定為省級科普教育基地,在所部建立了蔗糖科普教育基地,展示甘蔗新品種及研發新產品,同時定期開展甘蔗相關科技知識的宣講,既培養了公眾對蔗糖科學探索的興趣,又快速傳播了現代甘蔗科技信息,這對提高民眾甘蔗科技知識起到了積極作用。另外,云南省科技廳項目甘蔗科技“三區”服務和科技特派員制度,引導和鼓勵科技人員將科技、信息、管理和資金等現代生產要素導入云南農業農村一線,對蔗區農務人員與蔗農進行甘蔗種、管、收與病蟲害防治的專業技術培訓,既可提高蔗農的種蔗水平,又可激發廣大蔗農的種蔗積極性。

1.6 擁有全國最大的國家甘蔗種質資源圃及數據庫,甘蔗出糖率連續10年居全國第一

20 世紀末期,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在開遠建立了3.4 hm2地的國家級甘蔗種質資源圃,其有4 個保育區:種質保育、繁殖更新、鑒定評價和復份保存,還建有資源數據庫和信息共享系統。截至2019 年12 月,保存有6個屬16個種的甘蔗資源材料3 846 份,是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數量最多、屬種最豐富的甘蔗種質資源庫,其甘蔗種質保存數量和保存規模位居世界第二[12]。

甘蔗新品種的研發和推廣應用是蔗糖產業發展的關鍵。近些年,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項目組首創集“家系選擇、理想株型選擇和抗旱性評價”為一體的抗逆高糖育種技術體系,選育了‘云蔗08-1609’、‘云蔗05-51’、‘云蔗06-407’等一批具有高糖、高產、抗旱、抗寒等特性的新品種,有力地推動了云南甘蔗平均單產和糖分的提升。同時,云南首次發明的甘蔗溫水脫毒健康種苗生產設備和生產技術在國內率先推廣應用,該技術既能使種苗增產26.4%~38%,又能提高蔗糖分0.5個百分點,還延長宿根年限2 年以上,新一代良種的快速推廣應用和綠色高效植保技術的推廣應用,使云南自2007/2008榨季以來實現全省甘蔗出糖率連續10年居全國第一[13]。

2 云南蔗糖產業發展的劣勢(Weakness)

2.1 蔗區生產條件差,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

目前,云南70%以上的甘蔗是種植在無灌溉條件的旱坡地和貧瘠坡地上,這些地段立體氣候明顯,蔗區生態類型多樣,降雨不均,基礎水利設施較差,有的蔗區寒流、霜凍和洪澇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大部分蔗區生產靠天降雨,特別是在少雨干旱的冬春季,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大,甘蔗單產較低[10]。自2019 年入春以來,云南甘蔗屢遭旱災,甘蔗受害嚴重,據云南省糖業協會統計表明2019年是云南甘蔗繼2009年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后受災最嚴重的一年,冬春初夏連續干旱,甘蔗受旱面積超過10 萬hm2,其中嚴重受旱面積約1 萬hm2,絕收面積2 600 hm2左右[14],干旱已成為影響云南甘蔗生產的風險性因素。其次,云南在云貴高原西部,地形氣候條件復雜,蔗區80%的道路等級在國道、省道和縣鄉公路之外[15],運蔗路線等級低,維護保養差,運輸線路遠,部分蔗區與糖廠交通運輸半徑是全國平均(50 km)的3倍以上[16],蔗區甘蔗和肥料調運的成本高。

2.2 人工成本高,機械化程度低

云南省甘蔗生產主要以傳統人工為主,生產中89%的農戶在甘蔗種、管、砍和收等環節都要雇工,勞動強度大,勞動力需求量大[17]。隨著國家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鄉村大量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導致蔗區勞動力資源缺乏,勞動力質量下降,尤其在甘蔗砍收的旺季勞動力價格上漲,從而使甘蔗生產成本上升,蔗農收益降低。甘蔗機械化作業是降低甘蔗生產成本的有效途徑,但我省的蔗區地形條件復雜,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塊小而分散、形狀不一,全省蔗區大多屬于坡地且坡度較大、規?;N植程度低。國內自主研發的甘蔗收獲機械技術不成熟,我省40~65 歲蔗農占全部甘蔗經營主體的比重高達88%以上,80%~90%蔗農的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小學和初中,蔗農文化素質偏低、老齡化嚴重,以至于他們對機械化的認知不一,另外機手操作機械作業的熟練程度也參差不齊[18]。蔗地形狀、種植密度、品種選擇、熟期砍運等沒有統一的規劃,蔗農主要根據上一年的甘蔗收購價格和比較甘蔗與其他替代作物的收益來決定來年甘蔗的種植面積,2017年種蔗面積在0.73~3.33 hm2的農戶最多占45.41%,其次是3.33~6.67 hm2的蔗農占26.53%;甘蔗種植仍以0.67~3.34 hm2的地塊居多,占85.34%,成為制約機械化作業的限制因素;在選擇種植行距時主要考慮是否有利于高產和有利于中耕培土管理,由此導致甘蔗種植地塊小而分散沒有形成規?;?,直接制約機械化作業的發展[19]。調研表明,2019/2020榨季,云南甘蔗機收率僅1.38%,低于廣西的4.60%和全國的3.28%[20]。

2.3 地膜殘留日趨嚴重

甘蔗全膜覆蓋技術對我省甘蔗產量和品質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貢獻,但隨著農膜用量和使用年限的增加,農膜殘留造成的“白色污染”問題日益突出。近年來,我省部分蔗區農膜重使用、輕回收,農膜污染情況十分嚴峻,農膜逐漸從“白色革命”變成了“白色污染”。近年來,隨著甘蔗產業轉型升級,“甘蔗輕簡高效栽培技術”被作為主推技術,在云南省及境外大范圍被推廣應用,這使得云南省甘蔗生產上的肥藥雙減及減工增效顯著。全膜覆蓋技術作為“甘蔗輕簡高效栽培技術”的重要內容,發揮著重要作用。據統計2018/2019 榨季,“甘蔗輕簡高效栽培技術”推廣應用面積達1.43 萬hm2,其中云南省內1.01 萬hm2,境外0.41 萬hm2,分別較2017/2018 榨季增長43.3%、20.9%[10]。由于各地種植習慣和地膜覆蓋次數、地膜殘膜回收習慣的差別,生產中殘留地膜的數量逐漸增多,現已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這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相違背。

2.4 蔗產品單一,企業效益低

多數制糖企業的甘蔗產業鏈尚不完善,加工產品結構單一,蔗糖產業長期以生產蔗糖為主,其次生產白砂糖和原糖,精深加工和甘蔗副產物綜合利用滯后,蔗渣造紙、糖蜜生產酒精、酵母等未形成規模效益,“糖+酒精”的原料型模式是大多數糖企現階段的發展模式[7],蔗價高、糖價低致使企業盈利差,拖欠蔗農蔗款現象嚴重,新產品的研發方面動力不足、力度不夠。

3 云南蔗糖產業發展的機遇(Opportunity)

3.1 國家、省州市和縣級對蔗糖業大力支持的核心糖料基地建設

近些年,國家發改委和農業農村部為改變我國蔗區基礎設施薄弱的現狀而投入大量資金建設核心糖料基地,云南的21個縣將被打造成“高產高糖”的高標準糖料基地。在2010 年9月至2021年12月期間,國家農業農村部在南方創建40個萬畝甘蔗高產示范片,根據國家發改委關于在全國甘蔗主產區創建糖料基地建設的部署,云南省將整合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地方財政資金及制糖企業資金共計4 000 萬元,用于推進10 個糖料基地縣建設[21],云南也因此成為國家核心糖料蔗基地。

3.2 政策優勢

云南省政府為推動蔗糖產業快速發展,2013 和2016 年兩次出臺了《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蔗糖產業振興3 年行動計劃的意見》,2022 年6 月,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云南省農業現代化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 年)》,將蔗糖產業列入全省重點發展產業。這些政策的提出有利于蔗糖產業的結構性優化升級、促進蔗糖產業的發展,為云南蔗糖產業的發展指引了方向。國家“一路一帶”戰略的提出,拓寬了蔗糖產業的發展空間。云南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周邊國家地區大力推行替代罌粟種植,發展甘蔗產業,并由邊境縣的糖企進口加工,對擴充糖廠原料成效顯著。為了降低蔗農種蔗風險,國家早在2012 年將其納入國家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范圍,財政部頒布了《甘蔗保險保費補貼管理暫行辦法》,云南甘蔗保險政策優先在德宏州、西雙版納州和臨滄市實施,甘蔗保險政策的實施降低了蔗農種蔗的風險,提高蔗農種蔗的積極性,對穩定蔗區面積起到了重要作用;蔗農和制糖企業購置甘蔗生產農機,國家和省級財政出臺的補貼政策,對甘蔗機械化的推廣發揮著重要作用。另外,中央和地方政府還為蔗糖企業提供貸款和減免部分稅收。

4 云南蔗糖產業發展面臨的威脅(Threat)

4.1 與國際市場相比我國蔗糖產業處于劣勢

中國的蔗糖產業大而不強,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首先,巴西、澳大利亞和泰國等產糖大國,甘蔗產業早已實現了集約化、規?;?、機械化發展,生產成本僅為中國的一半;而中國食糖由于產業規模較小和農戶分散種植,糖料綜合生產成本偏高,食糖競爭力提升在短期內難度較大,處于劣勢,我國人工成本占甘蔗原料總成本的51%,原料成本占甘蔗糖廠制糖成本的70%以上[22]。據農業行業報告的全球糖生產國巡禮中國篇數據表明,2016 年,我國甘蔗生產成本為360~400 元/t,明顯高于巴西(134~158 元/t)、印度(140~168 元/t)、泰國(200~230 元/t)、美國(214~227 元/t)和澳大利亞(214~229 元/t)等國[23];2017/2018 年榨季,我國蔗糖生產成本是印度、泰國和巴西的1.53 倍、1.83倍和2.70倍[17]。其次,全球產糖國政府都在通過補貼、關稅壁壘和配額管理等多種方式保護本國糖企的利益。我國加入WTO承諾降低關稅、取消進口配額,致使進口糖沖擊國內蔗糖產業。再次,巴西是中國大量食糖的進口國,而巴西的食糖產量受氣候、油價比較效益和糖價的影響,因此高度集中的進口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中國的食糖安全造成威脅。

4.2 種蔗比較效益低、相關資源利用率低

甘蔗生產周期長,1年僅收獲1次,土地資源利用率低。隨著香料煙、蔬菜和水果等高價值經濟作物的快速發展,甘蔗產業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同一地塊在1年時間內種植短、平、快糧經作物的綜合效益要遠遠高于種植甘蔗,土地的產能差異導致不少有經濟實力和生產技能的農戶改種其他高經濟作物,給穩定甘蔗產業帶來了較大困難。從糖廠設備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利用率來看,若糖廠生產期為100 d,設備利用率為28%,除去休假人力資源的利用率小于40%,設備利用率較低,人力資源利用提升的空間很大,有的制糖企業虧損嚴重,不能及時兌付蔗款。隨著國家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農業基礎設施的新建完善,網絡信息化的高度發展,訂單農業的日益興起,農戶以市場為導向,對高價值的經濟作物可選擇種植范圍愈加廣泛和多樣化[24]。土地資源有限,高經濟價值作物爭地嚴重,甘蔗經濟效益弱化,甘蔗種植逐步被邊緣化和貧瘠化,發展空間逐年縮小,導致種植面積逐年下滑。目前云南的城市化進入關鍵發展期,土地和人力成本在逐年上漲,同時城鎮化促使多數青年選擇外出打工,致使甘蔗收割季節出現用工荒,甘蔗種植成本變得越來越高。城鎮化加快了土地流轉,引起土地租金逐年上漲,蔗農種蔗積極性受挫,甘蔗種植面積和總量逐年減少。

4.3 干旱、蟲害對蔗糖產業造成很大沖擊

云南省地處青藏高原東南側,易受孟加拉灣和南海兩個熱帶海洋氣團的共同影響,加之境內地形地貌異常復雜,因此氣候也較為復雜和特殊[25]。2019年云南出現了冬、春及初夏連旱,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特大旱災,自此之后多地經常持續高溫少雨天氣,高溫肆虐,干旱持續發展,其中元陽、元江等地頻頻突破40 ℃,甘蔗由于缺水,蔗葉卷葉、干枯,下種都成為難題。干旱尚未緩解,草地貪夜蛾又來大肆“侵略”,自2019 年1 月11 日草地貪夜蛾在云南境內江城縣發現以來,之后大面積擴散蔓延,主要危害玉米、小麥、甘蔗等8 種植物和牧草皇竹草。截至2019 年12 月,全省所屬129 個縣的1 259 個鄉(鎮)見蟲,占鄉(鎮)總數的91.9%,發生面積近66.5 萬hm2次,占全國總發生面積的60%左右,造成危害損失3%~80%,云南成為全國草地貪夜蛾重發省份[26]。云南省植保植檢站在2019年4月底報告,普洱市景谷縣、臨滄市耿馬縣和德宏州隴川縣甘蔗田草地貪夜蛾的發生面積分別為1 666.66 hm2、2 000 hm2和13.33 hm2[27]。

4.4 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影響

2020 年1 月以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云南境外替代種蔗的制糖企業的生產端受疫情影響最嚴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部分糖企砍運延遲,甘蔗新鮮度差,制糖加工質量下降;第二,車輛運行受限,食糖產品積壓。由于疫情管控農用物資和種苗等需要繞過封路地段,運距增加、運輸時間延長。同時,由于交通運輸不正常,糖廠生產出的食糖產品難以順利出廠銷售,部分企業食糖大量積壓,倉儲無法解決;第三,部分甘蔗無法砍運,部分糖廠停產。據統計,疫情發生以來,因原料不能及時收獲入廠造成停產待料的企業約占20%,各大制糖企業集團,因原料不足,許多糖廠只能勉強維持,部分企業處于半停工狀態;第四,由于疫情影響到跨境人員流動,本榨季的甘蔗種植和中耕管理受到了影響,甘蔗種植面積有所下降,中耕管理也受到了影響。2021 年末,新冠變異毒株奧密克戎又在全球擴散,全球食糖主產區中,巴西、印度、泰國、歐盟、美國和俄羅斯依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災區,新冠疫情對全球食糖供給形成了較大沖擊和不確定性,總體看,我國處于后疫情時代,但面臨新毒株,糖料產業受疫情影響會持久。

4.5 替代糖與走私糖的沖擊

淀粉糖、糖精、甜菊糖、甜蜜素、阿斯巴甜、A-K糖、三氯蔗糖和走私糖等是食糖的主要替代品[24]。其中,淀粉糖以玉米為原料生產的糖,其相對食糖在價格、出糖率和保健功能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食糖與淀粉糖的價格差為4 500元/t,淀粉糖甜度低被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和肥胖病患者選為甜味劑,但其以液態存在不利運輸。甜菊糖是一種從甜葉菊中提取的天然甜味劑,具有甜度高、安全性高和熱量低等優勢,但甜菊糖甜度高后味苦,需要與其他甜味劑混合才可改善其口感。據統計全球80%以上的甜菊糖都是中國生產和出口的。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A-K糖和三氯蔗糖等屬于國內工業上常用的甜味劑,其甜度高但安全性和產量低(糖精除外),以出口為主,對糖市影響微不足道。但隨著淀粉糖、甜菊糖和其他替代糖市場份額的增加,對食糖消費的安全也存在著威脅。最后是走私糖,國內外食糖較大的價格差不僅驅動合法食糖的過量進口,還不斷地刺激著走私糖。據報道走私糖的平均利潤高達2 000元/t[28],在高額利潤的誘惑下,走私糖逐漸呈現規?;厔?,并且形式多樣。據中國糖業協會相關資料報道,2019 年1 月至12 月,全國海關緝私部門立案偵辦食糖走私案件83起,案值約14億元,涉嫌偷逃稅款達到10個億[29],由此可見食糖走私情況的嚴重性。

4.6 國際國內食糖市場的聯動性強、管控難度大

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以來,我國的食糖行業面臨著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的雙重競爭壓力。據統計,我國有40%的食糖依靠進口[28],2017——2019 年,我國食糖進口量分別為229 萬t、280 萬t、339 萬t,2020年進口糖增至527萬t,呈增長狀態[22,30]。目前,我國的人均食糖消費水平明顯低于全球,據統計2012/2013榨季至2019/2020榨季全球人均食糖消費均在24 kg,2020/2021榨季卻低于24 kg 為23.58 kg;而我國2010/2011榨季至2020/2021 榨季人均食糖消費在10.79 kg,我國2017/2018 榨季人均食糖消費最大為12.07 kg,我國的人均食糖消費量僅為全球的45%左右[31-32]。全球2020/2021 榨季卻低于24 kg 的主要原因是歐盟、新加坡、墨西哥等國家開始針對高糖分食品征收食糖消費稅,遏制了部分需求增量,其次是全球人口增速下滑消費驅動力不足。中國人均食糖與全球食糖消費趨勢一致,亦出現下滑現象。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民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人均食糖消費將以每年1.6%的速度持續增長[33],產需缺口450萬t~500萬t[30],將進一步加大,配額外進口成為常態。2019年以前,全球食糖生產過剩導致糖價下降,一些食糖生產國為了穩定本國食糖利益出臺限制進口、鼓勵出口的政策,進一步加劇了國際市場的供需矛盾,致使我國成為外國食糖傾銷的對象,國內外食糖價差致使我國食糖過量進口,再加上猖狂的走私糖,國內糖市面臨著巨大壓力。據報道只要國內外食糖價差大于200 元/t,食糖進口就有較大利潤[3]。盡管2019年后全球食糖市場供應短缺和國際糖價高位,但我國寬松的進口糖和進口糖漿政策,也給中國糖業帶來巨大的壓力。目前隨著國際農產品市場一體化的快速發展,國內的食糖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動性越來越強,國家利用進出口配額管理方式來宏觀調控國內市場供給的難度也在不斷加大。

5 云南蔗糖產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5.1 加快新良種培育和推廣應用力度,科學精準防控病蟲害

甘蔗新品種選育和應用,是促進糖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措施。選育甘蔗新品種,在注重產量、糖分、抗病蟲等基礎上,還要繼續加強適于機械作業和抗旱抗逆性能的選育力度?;趪腋收岱N質資源優勢,結合先進的甘蔗光溫誘導技術,加強抗旱抗病優良甘蔗種質的雜交利用及種質創新工作。圍繞云南多樣化生態蔗區的現狀,開展生態育種和分區育種試驗,加強多樣性蔗區品種的選育工作,同時在早期開展抗旱性、強宿根和抗病性選擇的技術研究。結合新的良種補貼政策推廣甘蔗新品種,激發蔗農種蔗積極性。在病蟲害防治方面,積極推廣溫水脫毒技術,探索建立甘蔗健康種苗補貼機制,加快健康種苗的推廣力度。對蔗區大爆發的甘蔗草地貪夜蛾和螟蟲,應立足現有的研究基礎,加大科技投入,聯合全國的院??蒲袡C構組建專業甘蔗植保公關團隊,研究形成有效的防控新方案,降低蔗區損失,同時做好其它病蟲害的預防工作。

5.2 因地制宜逐步建立甘蔗宜機基地

甘蔗生產機械化是云南甘蔗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出路,機收代替人工砍收是降低甘蔗生產成本的有效途徑,《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 年甘蔗收獲機械化率應達到30%[20],因此應加快適于各類種蔗環境條件的機械尤其是收獲機械的研制與改造。云南蔗區主要分布在21°9'~27°8',云南省適宜發展甘蔗全程機械化的耕地面積最大[34]。全省有16 個縣的坡度在0°~15°的甘蔗耕地面積超過5 000 hm2,占全省甘蔗總面積的62.6%;坡度0°~6°甘蔗種植面積占30.5%,屬于緩坡地可考慮發展中大型甘蔗機械;坡度6°~15°蔗地占32.1%,該地可結合坡改梯工程,以中小型甘蔗機械作為發展重點。我國蔗農戶均甘蔗耕地面積0.3 hm2左右,蔗地小而散不僅造成土地浪費,還影響農民種植的靈活性,且基于現有的耕作、栽培技術無法適應機械作業。因此,可考慮借鑒廣西崇左市實施的“小塊并大塊”的模式,加快土地集中連片的土地整治工作,引進、改造國內的甘蔗機械,結合新的甘蔗機械化補貼政策,選擇甘蔗種植大戶、專業戶、承包戶或合作社做示范,展示機械化開溝、種植和收獲等甘蔗機械化技術,為蔗農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學習樣板,用活生生的事實教育和引導蔗農改變傳統的種蔗模式。

5.3 立足區位優勢發展境外蔗糖

基于云南面向南亞和東南亞的區位優勢,充分發揮“橋頭堡”的作用,云南蔗糖企業應積極抓住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新機遇,加強擴大沿邊開放和合作,在云南周邊緬甸、老撾和越南等國家的沿邊地區,充分發揮云南省與境外鄰國的比較優勢,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推行替代罌粟種植、大力發展甘蔗產業,輻射帶動境外甘蔗的發展來填補境內糖企的原料不足,從而提高制糖企業的糖料保障能力和設備利用率。云南的境外甘蔗種植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在不斷的擴大和發展,2019/2020榨季,云南境外甘蔗種植面積4.29萬hm2,占我省甘蔗種植面積的15%。境外甘蔗發展既有效增加了我省甘蔗原料的供應,又為周邊國家蔗農脫貧致富貢獻力量。

5.4 加快推廣地膜回收技術和完全生物降解地膜

針對農膜殘留造成的“白色污染”問題,應多部門多舉措推進綜合治理,大力推廣新國標降解地膜,這對我省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和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治理地膜主要措施如下:加強《土壤污染防治法》《農用薄膜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加大地膜農資打假力度,加強地膜使用源頭管控,堅決查處違規生產、銷售、使用不達標地膜的行為,強化依法治理。以“減量、替代、回收”為主攻方向,開展地膜減量使用適宜性評價,推進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應用,深入做好農膜使用、回收的宣傳教育與監管工作。

5.5 加強甘蔗及其副產物深加工技術的研發

蔗糖產業要實現規?;?、可持續發展,不僅要有糖廠強大生產加工能力和強大穩定市場需求作支撐,還必須要有不斷開發延伸的產業鏈做保障。高度融合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創新研發多種蔗糖產品,延伸產業鏈是破解高昂土地成本與種蔗比較效益低的最佳方法[22]。目前,蔗糖產業已開發了黃腐酸鉀、富硒糖、朗姆酒和甘蔗水等高值化產品。云南耿馬縣蔗糖產業副產品開發與產業鏈延伸成效顯著,圍繞“一根甘蔗吃干榨盡”延伸產業鏈,已形成糖、酒、紙、飼、肥、藥、化妝品七大類、34 種產品的蔗糖全產業鏈布局[20]。據最新研究表明,在多種能源作物中,單位面積的土地種植能源作物以甘蔗生產的乙醇量最多,并且生產成本最低,甘蔗是生產乙醇的理想原材料,最具有發展潛力,隨著世界能源的緊缺,甘蔗產業前途無量。

5.6 幫扶糖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提升蔗區的專業化和規?;?/h3>

中央和地方形成穩定的財政支持,加大對甘蔗新品種培育、健康種苗和機械化耕種收的補貼。甘蔗糖之所以被替代、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根本所在是替代品價格低,利潤空間大,在當前大好的政治背景和國家政策下,降本增效是甘蔗糖想要突出重圍的根本之道。政府有必要通過項目傾斜、提高信貸擔保和資金支持等扶持措施,引導糖企借助“一帶一路”的國際大平臺,向國際蔗糖生產大國學習先進的生產管理經驗,幫助糖企從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降本增效,同時糖企要不斷提高經營管理能力、優化設備配置及延伸產業鏈,不斷提高與替代品抗衡的實力和企業的盈利水平,為蔗農提供可靠的經濟保障。引導和鼓勵蔗農成立甘蔗合作專業社和家庭農場,推廣“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專業化經營模式,科學合理地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有條件的企業或專業合作社可嘗試土地入股的合作方式,促進土地適度集中。通過推行訂單農業讓糖企與蔗農建立工農聯盟,結成利益共同體。支持一批甘蔗專業合作社或種植大戶建設具有示范展示效應的甘蔗生產基地,發揮其龍頭作用,推動產業向專業化、機械化、規?;?、品牌化和集團化發展。

5.7 加大政府投入,擴大“產學研”的合作力度

云南蔗區條件差,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嚴重影響著甘蔗生產。爭取國家、省各級各部門的項目支持,逐年改善蔗區條件,是提高甘蔗產量和品質的重要途徑。積極引導實力雄厚、信譽良好、有條件的糖企和新型經營主體參加蔗區建設,完善蔗區水利工程和交通條件,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蔗區水利灌溉率,推進坡改梯或降坡工程,改良蔗區土壤。另外,要擴大“產學研”的合作力度。種子生產企業應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科研投入,通過科技成果轉化,推廣高質量、廣適性的科研新技術。

5.8 提升蔗區智能化,發展甘蔗保險業務

為了實現甘蔗產業的節本增效,推進甘蔗全程機械化是甘蔗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隨著先進的微型電子計算機和電子技術在農業機械裝置的廣泛應用,農業機械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水平越來越高。因此,有必要發展職業蔗農,創新農機農藝融合的技術,構建科學精準智能的甘蔗生產信息管理系統,推進人工智能與蔗區生產的高度融合,加強農務信息化,依靠數字技術和組建物聯網,促使蔗區向智能化、信息化發展。近年來,農業生產成本在不斷上漲,為了規避糖價下跌的風險,各職能部門要因地制宜相應提高政策性保險的額度;引導甘蔗生產大縣進行縣域收入保險試點,擴大“保險+期貨”的試點項目[35]。

5.9 營造良好的國際食糖貿易環境

食糖是我國重要的戰略物資,關系著國計民生,與食糖相關的食品工業品有2 000多項,幾乎全球產糖國都將其作為保護和監管的對象。食糖行業具有生產時間集中消費時間持續全年、消費有季節性和局部生產全國消費的特點。隨著全球糖市一體化的快速發展,新冠肺炎疫情的復雜性、艱巨性和反復性,進口政策的快速調整和不利氣候成為全球食糖行業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加之替代糖和走私糖的影響,我國食糖生產將面臨新的、復雜的全球和國內食糖市場形勢。為了保護我國食糖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國家有必要基于全球視野和雙循環視角,在確保我國基本產能的基礎上,適度進口,以進口監測預警值為依據制定科學有效的宏觀貿易關稅調整政策,嚴厲打擊食糖走私,完善食糖行業的法律法規。

猜你喜歡
蔗農蔗區食糖
巴西食糖產量在加速下降預期正得以實現
邊境地區蔗農甘蔗技術推廣現狀及對策分析
干旱致緬甸蔗農面臨困難
臺灣“二林蔗農事件”始末
廣西蔗區農藥廢包裝回收處理的現狀、成效及展望
種甜的人
中國食糖供需平衡表
中國食糖供需平衡表
甘蔗新品種桂糖31號在河池蔗區種植密度試驗
2016年崇左、百色蔗區糖料蔗生產情況調研報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