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堂展示教學形式的改革與思考
——以《土壤污染與防治》為例

2022-03-17 02:18辛佳
教育現代化 2022年1期
關鍵詞:匯報案例同學

辛佳

(中國海洋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 青島)

一 課堂展示在《土壤污染與防治》教學中的必要性

《土壤污染與防治》是環境工程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在具有理論性的基礎上還具有較強的應用性。本課程主要講授土壤的基本物質構成、孔隙結構、主要地球化學過程等基礎理論知識以及土壤污染特征、野外調查技術和污染土壤修復措施。本課程旨在引導學生在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來探討和理解土壤修復技術原理及其應用。

近年來,在新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推動下,對環境工程學生的創新、實踐和研究等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理念是工程教育中最核心的理念??紤]到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土壤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培養土壤修復專業人才和提高土壤修復技術水平是目前重要的社會需求[3-4]。在此基礎上,《土壤污染與防治》課程就要致力于培養能夠識別、研究和解決復雜土壤環境問題的學生,并要求同學們具有自我學習和團隊合作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通過傳統的課堂單向講授的教學模式無法實現,因此,需要激發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意識,通過學生的自主調研、自主表達、自主思考和團體協作來達成以上培養目標?;邮浇虒W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結合和相互作用,強調在教師授課的同時注重學習者的反饋,給學生提供參與和自我表達的機會,啟發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反應[5-6]。其中,課堂展示是互動式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7]。課堂展示,又稱為Presentation,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它是指學生個體或者以小組為單位借助有聲語言、肢體語言和其他工具就某個話題進行講解的活動。課堂展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準備、展示、提問、評價總結[8]。林增華等[9]在土木工程專業教學中應用課堂展示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利用所學ANSYS軟件分析不同地基處理方法的作用效果,并讓學生分組學習討論,共同分析學習成果。王芳等[10]在工程流體力學課程以PBL教學模式為中心,采用雨課堂開展混合式教學,通過分組討論、案例講解和分析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相關知識點。

二 現有的課堂展示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 課堂展示主題與課程聯系不緊密

課堂展示的形式在專業教學中屢見不鮮,但是前期調研發現學生對這項看似先進的教學形式的效果并不滿意,而其中反映出來的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課堂展示題目與課程內容關聯性不強,無法形成有效回饋。例如,很多情況下,教師習慣于選擇該領域最新熱點問題或者最新技術為主題,請同學們進行調研。但是,所調研的內容與課程所學理論知識無法有效掛鉤,在同學們看來只是一種額外的“科普”,是為了實現教學主體轉換的生硬實踐,這些知識通過“教師講授”和“學生展示”的方式所達成的教學效果并沒有顯著差異。

(二) 教師全程指導職能的缺失

在現有的課堂展示環節中,過度強調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操作模式,而忽視了教師在整個過程中的重要指導職能。教師幾乎不參與課堂展示的前期準備過程,導致學生在進行資料篩選和匯報內容設置的過程中把握不夠準確,未能選擇出最有代表性或最有解析意義的資料信息。此外,學生在如何邏輯清晰地進行自我表達方面也缺乏經驗,導致課堂教學效果遠低于預期。所以,看似課堂展示是以學生為主體來完成,但是課堂展示的效果和同學們最后的收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全程參與度。

(三) 討論互動的積極性不強

大學生中普遍存在“不愿互動、不敢互動”的問題,這與中學階段以接收為主的教學模式有關。在課下與同學們溝通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大家對“正確答案”存在刻板印象,認為任何一個問題必須有“正確答案”,對任何一個問題的解答都有“既定模板”,所以會產生“自己答案不夠正確”的內心恐懼,這種恐懼就打擊了同學們自主發聲、自主表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此外,很多課堂互動的組織方式不當,使得課堂互動流于形式,讓同學們陷入“課堂互動形式大于內容”的認知誤區。

(四) 組內差異性評價機制不完善

影響同學們參與課堂展示積極性的另一個主要原因來自于相對固化的評價機制。此前課程當中,對于課堂展示的教學環節往往以小組為單位對其表現進行考核,而不體現對個體貢獻的差異性考慮。這就滋生了某些同學依靠他人、自己不做貢獻的惰性心理,從而也打擊了同組其他成員的學習積極性。

三 課堂展示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施

(一) 基于“案例討論”的展示主題設置

《土壤污染與防治》是一門具有顯著工科特色的應用性較強的專業課程,課程內容與野外工作緊密相關。但是同學們并沒有親身參與過野外調查工作或親眼見過實際修復工程,很難建立感官認識,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受到局限。這就意味著我們在設置教學內容時,必須輔以案例教學,而“案例分析”是課堂展示和分組討論的一類重要主題,并且具有豐富的可延伸性和可設計性。例如,通過傳統教學方式講授了“土壤污染概述”,幫助同學們概要性地了解了土壤污染的定義、類型、特點和主要的污染源及污染物。但是,實際土壤污染因產污行業和場地特征的多樣化而極具復雜性,接下來有必要設置“典型產污行業的土壤污染特征及案例分析”的教學內容。這些教學內容不涉及新的概念和理論,而是通過案例分析對已學知識的具象解讀,適合以互動教學的方式開展。

每學期共安排4學時的課堂展示,按全班選課人數分組。各小組均以《典型行業污染特征案例分析》和《典型行業土壤修復技術及案例分析》為主題,分別調研四大典型產污行業[農藥行業、有色金屬行業、石油行業、鋼鐵行業(含焦化)]的相關信息后,分兩次進行PPT匯報,并最終形成一份統一的報告文本。每組匯報時間10分鐘,提問討論時間10分鐘,教師綜合評價時間5分鐘。

第一次課堂展示安排在11周,承接第八章《土壤污染概述》,展示內容如下:典型產污行業的發展現狀、產污環節及主要污染物、主要污染指標的土壤、地下水質量標準、國內外場地(土壤/地下水)污染分布特征、影響場地污染分布的關鍵因素和作用機制等。第二次課堂展示安排在16周,承接第十章《土壤污染修復技術》,匯報內容如下:典型產污行業相關場地污染土壤的修復技術(組合)和案例分析。

(二) “學生-教師”雙主體參與的教學過程設計

1.學生主導課前調研過程,教師給予指導和建議

《土壤污染與防治》的授課對象是大學三年級的本科生,他們大多都參與過或正在參加本科生研究發展計劃,接受了文獻調研方法的初步培訓,具備了檢索文獻、篩選整合關鍵信息的基本技能。此外,課堂展示環節一般設置在整個課程的后期,此時,同學們已經學習了主要的相關理論知識,為同學們去進行有針對性地案例篩選解析提供了基礎。但是,依據往年經驗,學生可能存在“對展示內容把握不準”“案例選取不恰當”“忽略案例關鍵信息”等問題,所以在此過程中,教師需提供實時答疑和全過程細致指導,在學生匯報前幫助審核PPT初稿和提出修改建議,以保證課堂展示時各個小組準備充分、講授思路清晰、內容豐富,并且能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具體問題的分析。

2.鼓勵互動問答,培養學生批判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

針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不愿互動、不敢互動”的問題,在課堂上通過鼓勵性政策激發主動提問和主動回答。將“聽取匯報小組的提問次數及提問質量”“匯報小組回答問題的全員參與度和回答準確度”納入最終成績評定的指標體系內。一方面,提高聽眾(非匯報小組)在聽取匯報過程中的專注度,培養同學們批判性思維;另一方面,提高匯報小組的全員參與度,鼓勵同學們積極思考和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

(三) “匯報-提問-討論-總結”的遞進式教學效果達成

1.聽眾提問激發熱點討論

在準備階段,就向同學們明確課堂展示的要求和評分細則,其中也包括對聽眾提問深度的要求。因此,同學們在聽取匯報過程中都會進行仔細記錄,提出的問題能體現其進行了獨立、深入思考。所提出的問題多數是對案例當中所呈現的污染現象和所選擇的修復技術的深入剖析。同學們提問的過程也是搜索所學知識進行問題求解的過程,當同學們找到求解問題的路徑,但是沒在匯報中發現所需信息時,就會有針對性的發問。因此,“提問-討論”既是對所學知識的有效檢驗,也是對同學們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鍛煉提升。

2.教師總結達成知識提升

在整個課堂展示的過程中,教師一直在進行記錄與思考,記錄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和討論中呈現出來的多元化的觀點,以便于在討論結束時進行總結。討論是完全開放的、外向化的,同學們討論的過程是一個思維碰撞的過程,但是由于同學們知識有限,如果不對開放式的討論進行有效收口,同學們就無法客觀評價這場討論的結果,從而討論的效果也會打上折扣。因此,在討論結束后,教師需要及時對討論過程進行梳理總結,對于討論中所涉及的重點問題進行強調,對某個問題可能涉及的多角度解題觀點進行總結。

(四) 師生多維評價的成績評定標準

在廣泛聽取同學們意見的基礎上,針對同學們反映的以往課堂展示中存在的“小組內各成員貢獻度不一致”的問題進行改進,實施師生多維評價,完善組內成員差異性評價機制,充分滿足同學們對該教學環節的合理要求。

1.師生多維評價

由任課教師、研究生代表和其他小組代表分別為匯報小組給出分數(分數占比依次為50%、25%和25%),課堂展示分數為以上三部分成績總和。課堂展示總成績=兩次PPT匯報成績平均值(65分)+文本報告成績(35分)。在給出匯報成績和文本成績時,需綜合考慮格式規范、邏輯清晰、重點突出、表達思辨、團隊協作等方面。

2.組內成員差異性評價機制

理論上,當小組內成員參與度和貢獻平均時,各成員最終成績一致,即為該小組最終成績。但是為了符合公平公正的評定原則,小組內各成員的貢獻采用以下方式進行差異性考核:1)考慮課堂提問和回答環節的參與度評價;2)組長為各位成員的貢獻程度打分。最終按照以上結果為小組內每位成員確定最終分數。

四 結語

在課程結束后,筆者曾連續三年對授課班級同學進行了課程滿意度調查,根據同學們的反饋意見,認為基于案例解析的課堂展示對他們加深理論認知很有必要。課堂展示是教學手段,而不是教學目的,不能為了采用而采用,也不能生硬照搬,要根據課程特色和學生訴求來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和優化,才能夠實現最終的教學目的。在《土壤污染與防治》課程中加入的課堂展示環節,和教師課堂講授形成了有效互補,既是對課堂理論內容的具象化闡釋,也是對所學理論內容靈活運用的實際檢驗。通過學生們身體力行的參與,加深了他們對實際理論知識的認知,也提升了同學們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析復雜環境工程問題的能力。

猜你喜歡
匯報案例同學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防疫關隘,我向省長匯報
隨機變量分布及統計案例拔高卷
同學會上的殘酷真相
發生在你我身邊的那些治超案例
電視匯報片的藝術表達
楊浦區老年大學舉辦2015
——2016學年期末匯報演出
我每天都得“早請示、晚匯報”
一個模擬案例引發的多重思考
應接不暇 騎虎難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