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三點“整合”讓科學課教學更高效

2022-03-18 09:23劉利
當代家庭教育 2022年3期
關鍵詞:整合策略教學優化整合

劉利

摘 要:“科學”二字包含探索、實驗、思辨等諸多內容,是人類個體滿足自身好奇心、求知欲的原動力??茖W作為小學教學的主要課程之一,實踐性、活動性是其最為鮮明的特點,而“動手能力”恰恰符合新課改及小學課程改革對學生主體地位的肯定,所以通過整合手段促進小學科學課教學高效化成為必然趨勢。本文結合教科版教材內容及實際教學情況,對小學科學教學現狀及整合策略具體內容予以闡述,并指出整合策略推行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望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整合策略;小學科學;教學優化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03-0057-04

Based on Three Points of "integration" to Make Science Teaching More Efficient

LIU Li? (Shiyu Primary School,Kunshan Development Zone,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The word "science" contains many contents such as exploration, experimentation, speculation, etc. It is the driving force for human individuals to satisfy their own curiosity and thirst for knowledge.Science is one of the main course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ing, practicality and activity are its most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hands-on ability" is just in line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affirmation of the primary school curriculum reform to the student's dominant status. Therefore, it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to promote the high efficiency of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through integrated means.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textbook content of the textbook and the actual teaching situation to expla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and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that may be encounter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which is hopeful of reference.

【Keywords】Integration strategy;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optimization

小學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涵蓋自然科學、環境科學、生物科學等諸多內容,是對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推演能力、歸納能力等的綜合考量。作為學生認識世界的觀念引導以及未來學習的知識基礎,小學科學課程在學生求學生涯中有著特別意義?,F今教育改革從教材本身、授課結構及授課人員關系三點予以整合,試圖精練教學內容、生動教學主題、提升教學效果,并最終實現學生科學能力的綜合培養及實踐。

1.小學科學教學現狀

(1)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性

科學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必須學習的一門科目,其教學核心可歸納為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國際上對科學素養內涵有詳細闡述,即了解科學知識、了解科學研究方式及過程、了解科學對個人及社會產生的影響三方面,其恰是科學誕生過程的理論概括??茖W本身的發展與人類的漫長歷史緊密相關,古人與今人的科學探索歷經格物致知、理論整理、重復實驗等諸多過程。就科學教學而言,生物觀察、語言記錄、數字計算、物理實驗等在小學科學中皆是常見手段。小學階段開展科學課程既順應學生本身的旺盛好奇心、求知欲,又教導學生科學看待世界、正確與自然萬物相處的方式方法。此外,小學科學課程亦為學生步入中學后所需學習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課程打下必要知識基礎,從中可見小學科學課程的重要性。

(2)小學科學教學的困境

小學階段學生共能接觸到語文、數學、英語、美術、音樂、道德與法治、科學幾門課程,其中語、數、英三科貫穿學生義務教育始終,加之學生將要面臨的大小考試中都有這三門學科的身影,故校方及教師重視度較高,教材講解及課時安排更為充分。并非所有學校都配備了相應教學實驗室,學生在學習中無法實際使用望遠鏡或顯微鏡這類實驗設備,部分學校雖配有上述設備,卻只交由教師示范,學生的參與感較弱。校方、教師在小學科學這門學科上大多采取“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態度,只是依據課本內容按部就班講解知識,確認學生“吃透”教材便算是完成任務。并且學生家長對科學、美術、音樂這幾類課程認識欠妥,教師布置的、需家長配合完成的科學作業實際效果往往達不到教師預期,這便是小學科學教學實際存在的困境。

2.“整合”策略內容概述

(1)整合的內涵

“整合”這一詞語在不同領域有不同解釋,就字面意義而言,整合指信息或事物整理、協調后的重新組合;就信息技術學科而言,整合指數量龐大的碎片化信息按照一定關聯彼此銜接、相互匯總,最終以“數據庫”形式實現信息共享及協同處理。就科學學科而言,整合是相對分化而言的一個概念,整合強調相近學科或距離跨度很大學科間交叉、滲透而形成的邊緣學科,分化強調原有大學科框架下細分出的各獨立學科。簡潔概括便是,科學學科在保有自身特征的前提下吸納其他學科可借鑒之處,小學科學則是在科學大范疇中劃分出適合小學學生年齡及認知、理解能力的教學內容?;貧w教學本身,整合可簡單視作教師對教材各章節相似內容的歸納總結,亦可視作科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相似內容的歸納總結??傊?,整合作為一種教學策略在現今實際教學中實屬常見。

(2)整合的要點

就科學課教學而言,整合體現在教師對教材涉獵的各科學要素的提煉與歸納,并依照教學指標、學生情況、課時安排等現實因素選擇適合自身的教學方式。校方的整合策略體現在每一學年及每一學期授課內容安排,校方安排應充分考慮各教師教學能力及教材內容,課時充分可增添實驗內容,課時緊張則需多媒體技術多加扶持,若條件允許,適當的“科學展”活動對調動學生積極性是所有幫助的。教師的整合策略直觀反映在其授課中,教師設計教學內容的首要工作便是通讀教材內容,參考單元劃分標準及本班學生興趣點、理解力等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計。整合策略的另一目的便是精練文本內容,讓學生以最少的精力掌握教材知識,并做到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

3.“整合”策略實際應用

新課改及小學課程標準共同強調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的改革,教師教學應實現知識傳授外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教師教學目標應是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有效踐行。針對小學科學課教學,教師應充分利用整合策略,優化整合教材內容,提升實際教學質量。就實際應用而言,“整合”策略可從教材文本、教學體系、教學參與者三個角度入手。

(1)教材內容按需調整

小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創造性使用教材”,即課本教材為“死物”,是綱領性、概括性的文字內容,教師應從學生興趣點及班級實際學習情況入手,自覺調整教材各單元順序或同一單元內不同章節的先后順序,借以實現最佳教學效果。

小學生認知有限,但其精力及好奇心極為旺盛,對周遭的動物植物、天氣變化、自然現象等皆抱有充沛的探索欲望,教師便應根據學生這一性格特點選擇教學切入點。以小學一年級上冊“植物”這一單元為例,單元目標是要求學生了解生活中常見的各類植物、植物的基本特點、植物的用途三大內容。教材原本順序是從“我們知道的植物”入手,通過圖片展示及教師提問的形式考察學生對植物的認知程度,隨后才將觀察視角轉向校園。但小學學生大部分學習時間都在校園內,教師在實際授課中便可對文本順序有所調整。針對這一單元教師可將“我們知道的植物”和“校園里的植物”兩章節內容串聯在一起講解,若條件允許教師可帶領學生在校園內收集各種植物落葉,以實物參照進行后續內容講解?!爸参镉^察”共三章節內容,教師可借助學生收集的實物開展教學,或借助幻燈片展示植物圖片開展教學,這部分內容亦可作為單元起始內容,教師可根據自身情況隨時調整。不同年級的小學教材間也是存在邏輯動線的,如小學二年級上冊“我們的地球家園”及小學四年級下冊“植物的生長變化”兩個單元與前文舉例的“植物”這一單元便存有明顯關聯。教師進行后續教學時,可直接參照上一年級的課本提煉素材,學生學習更具親切感,教師教案設計也更為輕松。需要注意的是,各年級的小學科學課程是有不同教師擔任授課的,若教師間風格相近則知識整合較為順利,若教師風格迥異則不適用知識回顧這一授課方式。

(2)課內課外教學一體化

科學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科學發現仰仗研究者日復一日的持續觀察、大量實驗及理論推導,故科學課程也不該以鈴聲響起畫下句號??茖W學科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而科學素養可概括為研究事物的科學思維及方法、永不停歇的探索欲及求知欲、基本科學知識、以科學眼光觀察周遭事物、與自然萬物和諧共存的正確態度。這些科學素養的培育絕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之外引發學生更多思考,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持續訓練自身科學思維及科學能力。以小學四年級下冊“植物的生長變化”這一單元為例,教材以鳳仙花這一植物的生長周期講解種子、根、莖、葉、花各植物構成要素,讓學生借以花的生長思考人在成長中需要付出哪些努力。教師在講解這一單元時,應鼓勵班級每一個學生自行種植一盆花或一株植物,從其播種直至開花做好每一天的觀察日志,從中總結植物生長的基本規律。植物生長至每一階段會有不同變化,但植物生長較為緩慢,觀察日志亦是培養學生耐心的最佳方式。與此同時,植物觀察可有效促進學生將課本知識應用在實物之上,讓學生在不自覺間充分鍛煉其科學能力。植物觀察這一作業雖對學生耐心及探究心有持續鍛煉效用,但小學生自制力較弱,這類作業往往需要家長從旁監管,必要時與孩子配合完成作業。教師也應定期與家長溝通,若一方發現學生學習遇到阻礙且無法獨立解決,則需對方及時給予幫助。

(3)學生及家長協同學習

如果說教師在學校內為學生講解知識,那么家長便是在校園之外對學生進行持續教學。其實學生在進入校園之前,家庭教育已經對其成長產生影響。學生會下意識模仿家長的言行舉止,加之小學階段各學科作業大多需要家長配合完成,家長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概括而言,家長對學生成長起到陪同和協助兩大作用。陪同指家長陪伴學生日常生活,關注學生情緒變化;協助則指家長在學生面對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時提供幫助。以小學五年級下冊“生物與環境”這一單元為例,教材以“綠豆發芽實驗”為切入點,通過綠豆所處環境不同所呈現的成長狀態的差異引申至自然界大環境,穿插介紹食物鏈、食物網相關知識,并最終將學生結合所學設計制作生態瓶作為單元結束。小學生動手能力有限,且集中力、自覺性尚不成熟?!熬G豆發芽實驗”雖是簡單的每日觀察作業,確是需要家長從旁監督。諸如綠豆放置在何種器皿中、多久為器皿添水、豆芽未能成功的原因反思等雖課本教材有所提及,但學生在實際操作時仍須家長給予必要建議。此外學生在制作生態瓶時,家長也可適時提出孩子思考欠妥之處,幫助孩子繪制生態瓶設計圖,并最終實現成品制作。

科學課程對學生思維能力及動手能力要求嚴格,這也為學生和家長相處提供契機。部分家長的教育觀念存有偏頗之處,其認為自己的教育責任不過是“確保孩子按時上學,完成義務教育內容”罷了,自己的主要責任在于工作并為孩子受教育提供足夠的資金保障。像是美術、音樂、科學這類學科,在這些家長眼中不過是“陶冶情操”的副課,對孩子成績提升毫無意義,寫這些學科作業也不過是浪費時間,其配合意愿較差。家長可根據教師作業要求,帶領孩子參觀動物園、植物園等近距離觀察自然事物,即便是在居住小區內的日常觀察,也是增進親子關系、培養孩子觀察能力的有效實踐。家長只有花費時間與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才能發現自己孩子的優勢、劣勢以及教師教學的不足之處。家長針對這些情況作出反饋,才能促進學科內容的有效整合。

4.“整合”策略注意事項

前文將“整合”策略聚焦于教材文本、教學體系、教學參與者三個角度,其中教材文本與教師關系最為直接,但后二者則與教師、學生、家長乃至校方都有關聯,故“整合”策略的注意事項應據此展開。

(1)學生方面

學生是知識的接受、使用主體,教師及家長始終只是指導、協助身份,學習主力依舊是學生自身。學生只有自身熱愛科學、想要學習科學內容才會有足夠的學習熱情,也才有動力完成各項作業。就學生自身而言,應端正自身學習態度,按時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針對科學課程,學生應自覺完成預習、復習任務,閑暇時多加閱讀與教材知識相關的課外讀物,并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自然萬物,對自身感興趣的自然氣象、化學反應、動物植物等及時留作記錄。遇到問題先嘗試自己解決,實在無法解決應及時尋求家長或教師幫助,切不可因畏懼心理閉口不談。

(2)教師方面

盡管現今教育理念強調學生才是課堂主體,但教師作為知識傳播者始終職責艱巨。小學科學涵蓋地理、生物、化學、物理等各方面知識,故小學科學教師必須擁有強大的知識儲備及廣泛的閱讀視野。此外小學科學多涉及自然事物、化學反應、物理原理等知識,若是單純“照本宣科”授課效果將會大打折扣,教師必須熟練使用各類多媒體技術,盡可能以圖片、視頻方式讓課本文字生動化。對于需要學生動手操作的教學內容,教師應進行必要的注意事項講解,對操作中可能出現的危險進行事先評估,對班級內較為調皮的學生多加留心,這樣才能保證教學活動正常進行。此外,教師應做好教學預期和教學反思工作,并定期觀看其他教師授課或網絡優秀示范課,從中總結出適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小學學生心思細膩,情感變化較大,教師應保持耐心及溫和態度,防止學生自信心受挫。

(3)家長方面

孩子與家長的關系構建是整合策略的要點之一,家長成為教師工作及課內課外教學的銜接者。家長應明確科學教學并非教師一人便可完成,科學教學也絕非課本知識講解這般簡單。小學科學教學強調學生親身實踐的重要性,故科學作業多是非書面作業,學生一人完成全部作業略顯吃力且有風險,家長應陪同在孩子身邊,既是孩子人身安全的保障,亦是加深親子關系的良機。從另一角度而言,家長參與孩子作業的完成可有效檢驗教師教學設計是否合理,為教學內容重新整合及課時內容調整提供必要方向??傊?,家長應自覺配合教師工作,若對教師教學存有疑惑應直接詢問,家長意見有用則教師必會采納調整。切不可忽視或消極對待教師布置的作業,這對孩子能力的長期培養絕無好處。

(4)學校方面

學校在小學科學教學上應起到兩方作用,一是落實各類教學設施建設,二是定期開展教師能力訓練及教學監督活動。就教學設施而言,依據教材文本,小學科學課程會用到磁鐵、放大鏡、顯微鏡、簡易電路等教學用具,校方應保證教學設備的安全可靠,防止教學中出現意外事故。教師日常授課使用的各類多媒體設施也應到位,確保教師教學正常進行。校方應在宣傳欄定期進行安全知識科普,或是根據天氣、季節變化進行自然知識科普。校方應鼓勵教師及學生為宣傳欄積極投稿,能夠上榜的榮譽對學生積極性提升極為有效。此外,校方也可下載網絡平臺的安全知識及自然知識科普視頻、音頻文件,在課間時間循環播放,潛移默化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此外,學校應對教師予以定期考察,對教師存在的問題和需要保持之處一一言明,并定期考察教師教學、備課、溝通、多媒體技術等綜合能力,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最優質的教學資源。且日常紀律維持、校園文化活動、公開課展示等都需校方多費功夫,確保校內校外、校方和家長的良好合作。校方也應重視與其他學校間的友好往來,諸如文化活動及教學公開課都可邀請其他學校教師前來參與,以外人視角發掘本校的不足之處,為提升教學資源整合指明方向。

無論教材內容整合、課內課外關系整合還是家長及學生關系整合,其目的均在于培養學生的科學認知及科學思維,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理論體系及正確的價值觀念。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學校的學生親身實驗內容安排較少,即便有顯微鏡觀察課程也未能全面規范學生正確操作行為,這都是小學科學教學可能存在的隱患。此外,小學科學課程整合策略除了前文指出的三點外,在跨學科融合方面也應有所嘗試,科學教材內容也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這便是小學科學教學的未來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鄧翠蓮.小學科學課教學效果的提升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1(26).

3747500589258

猜你喜歡
整合策略教學優化整合
小學數學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整合策略淺析
談小學作文教學方法的整合
優化小學語文作文教學
例說小學語文讀寫結合的教學整合策略
電子商務與物流課程的教學優化與項目教學的實施
記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一次歸類、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樂與科學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兒教育中美術與科學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閱讀
英語閱讀策略與課堂教學的整合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